书城心理人际关系心理学
57284300000004

第4章 掌控他人行为的心理策略

“乐道人之善”,悦纳他人的第一步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名新来的同事也没招你惹你,但你就是看他不顺眼,一旦他有什么过错,你就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他;而你的朋友最近因为儿子的事情烦恼不堪,找你请你爸爸帮忙让他儿子进某所重点中学,鉴于多年的友谊,你很快就答应了,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帮他办成了。类似的事例很多,为什么你对同事和朋友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呢?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会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沉静稳重、有的人性子急躁、有的人心胸狭窄……面对这么多不同性格的人,我们应该怎样使他们乐于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呢?

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首先应该悦纳他人。

悦纳他人,就要满怀热忱地和他们相处,容忍并且诚心地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还要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有些人同事关系紧张,常常是因为不喜欢同事的个性而产生一些恩怨纠纷,在工作上不能很好地合作,甚至互相为难。反之,对于跟自己合得来的人,则不惜牺牲原则,给予种种方便。如果采取的是这种方法,当然会招致不良的后果。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抛弃个人的成见,即使对某位同事有不好的看法,不喜欢与他(她)私下相处,也应该在工作上保持合作,绝不故意为难。最好还要在工作上多关心他(她),帮助他(她)解决困难,同心协力做好工作。另外,对私下交情好的同事和朋友,也不能放弃原则,姑息迁就他们的缺点与错误。这既是对朋友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倘若我们能够这样做,日久天长,就必定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确立自己的威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人乐于听从自己的意见。

其次,悦纳他人还应该做到“乐道人之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同事、朋友,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多学他们的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满身疤”。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人: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挂在嘴上,挑别人的毛病也绝无遗漏,说起来如数家珍,而对自己的毛病、别人的长处,则一概缄口不语。这种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被称为“不团结因子”。乐道人之善,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做的工作多一点或能力强一点,就沾沾自喜,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对他人的工作成绩多加褒扬。这样,不仅显示出了自己虚怀若谷的风度,有益于团结,而且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会大有好处。当然,对别人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如果不顾事实或夸大事实,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

互惠,让他知道这样做对自己也有利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

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赠了一张。而实际上他们都不认识他啊!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到过要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自动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了,或者这个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法则,是各种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础。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应该帮他一次;如果一个人送了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品;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到我们的一个聚会上来。

由于互惠的影响,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不能永远固定某一端高、某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不与别人互惠的人,即现在赢了,讨到了不少好处,从长远来看,他也一定是输家,因为没有人愿意再和他交往下去了。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这也是互惠的表现。它似乎成了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

一个人向朋友请教一件事,两人聚会吃饭,那么账单就理所当然应由请教人的这个人付,因为他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让对方付,就很不得体。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自然。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之间继续交往。

而且如果不及时回报,就有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有一件事反过来求你,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反而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有了机会再回报。

朋友间维护友谊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之间也是如此。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正如上面所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当时真正得到了好处,也只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

从思路开始,让别人追随你的思想

很多时候,无论是演讲、宣传,还是竞选、谈判,我们总希望别人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是,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想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让对方按照你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是何等的不容易!

不过,要解决这个难题,靠强制性命令来实现是不太可能的,而是需要一些有效的心理技巧来一步步地影响他们。下面有几种方法值得参考。

1.“6+1”法则

在沟通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6+1”法则,用来说明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在被连续问到6个做肯定回答的问题之后,那么第7个问题他也会习惯性地做肯定回答;而如果前面6个问题都做否定回答,第7个问题也会习惯性地做否定回答,这是人脑的思维习惯。利用这个法则,你如果需要引导对方的思路,希望对方顺从你的想法,你可以预先设计好6个非常简单、容易让对方点头说“是”的问题,先问这6个问题作为铺垫,最后再问一个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样对方往往会自然地点头说“是”。

2.问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是与开放式问题相对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是”或“不是”“有”或“没有”等,答案只是有限的几个选择。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有不一样的作用,封闭式问题可以用来得到你预先设想的答案。例如,你问对方“你有没有结婚”?对方的回答可能是“有”或“没有”,这两个答案都是你事先可以预见的,你可以事先就想好如果他回答“有”,你如何继续提问;如果他回答“没有”,你又该怎么继续提问。预先设计好的一系列封闭式问题,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导对方的思路。

3.提示引导

提示引导是一种语言模式,用来影响对方的潜意识,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转移思路。这种语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先用语言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然后用语言引导对方的思考或是生理状态。例如,你可以说“当你开始听我介绍这个房子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住在这个房间里会很舒服”“当你考虑买这辆车的时候,你就会想到带着你的太太和孩子开这辆车兜风是多么开心的事情”等,这些都是提示引导的语言模式,其中“当……你就会……”是标准的句式,“当”后面是描述对方的身心状态,“你就会”后面是你引导对方进入的状态或思路。

4.目的架构

目的架构式谈话就是在一开始就与对方明确这次谈话双方共同的目的,这会很快地将对方的思路引向真正有价值、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地方。例如,两辆车发生了追尾事故,车子都有破损,两辆车的司机都很气愤,往往一下车就吵架。如果其中一位能使用目的架构,问对方:“这位先生,你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呢,还是要吵架呢?”这个问题指出了两名司机重要的不是要吵架,而是要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各自的行程,那么双方的争吵可能会立即终止。因为目的架构将对方的思路完全从争吵的状态引到了解决问题上面来。

知道了这些技巧,我们就没必要再纸上谈兵了。你不妨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一下这些巧妙的方法,让对方顺从你的思路,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让他自然改变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描述了这样一段他自己的经历。

“我常常在家附近的一座公园内散步,作为消遣。因此,我渐渐对花木起了爱护之心,每当有火烧树林的消息传来,我的心里便会感到十分难过。

“树林起火大多数是孩子们在林间生火做饭造成的。有时火烧得相当大,非得借助消防队才可扑灭。虽然这座公园内立着一块警告牌,上面明确写着纵火者所将受到的处罚……但是因地处偏僻,警察又疏于管理,以至于公园内火灾频繁。

“记得有一次,我匆匆地跑去告诉警察,公园内有火星在扩散,请他立即通知消防队前来扑灭。可是他却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他说那不是他负责的管区,不关他的事。

“自从那次后,我便常常骑着马,由自己来担负起维护公共财产的职责。最初,我一看到孩子们在树下生火野餐时,就会立即跑过去,用严厉的口吻恐吓他们:在树下生火将会被拘捕禁闭,要他们马上将火熄灭。

其实,我不该这样做的,因为我这样做只是宣泄了内心里的情感,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他们虽然照着我的话做了,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所以,我一离开,他们就会又把火点起来。

“几年后,我开始觉察到该向别人多学学怎样以他人的观点去批判、观看一件事物,于是我不再去命令别人。在公园里再遇到玩火的孩子,我就对他们说:‘嗨!小伙子们,你们玩得还高兴吗?你们要拿什么做野餐呢?我小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喜欢在野外生火做饭,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你们可别忘了,在公园内生火是很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不会惹麻烦,因为你们都是好孩子,而其他的孩子们,看到你们在生火,必然也会跟着玩起火来。回家的时候如果不把火熄灭,树叶、树枝将会被火星引燃,从而导致火灾发生。要知道,若我们不好好爱护花草树木,这公园内就会没有树木了。你们大概不知道,在公园内玩火是会坐牢的。我不打算干涉你们,只希望你们别把火靠近干树叶,并且在回家时,别忘了将火熄灭。假如你们下回还想玩时,我建议你们去那边沙滩上玩,在那里就不会有什么危险,谢谢你们的合作,祝你们玩得愉快。’

“这样说,效果真的很惊人,孩子们都很乐意跟我合作。他们不但没有埋怨及反感,不会感到被人强迫服从命令,而且还认为他们保全了面子与自尊。不但我觉得满意,他们也觉得高兴,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了他们的立场。”

用“我错了”,让他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法国著名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过:“没有什么人比那些不能容忍别人错误的人更经常犯错误的。”确实,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发现周围的人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如何做到批评但又不伤害他人,就成了与人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也许你会说:“批评还不容易,直接告诉他‘你错了’或‘你某些地方做得不对’,很简单吗。”然而,我们都知道,人是有自尊的动物,很少有人不会主动去维护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没有谁在听见“你错了”三个字时内心仍能保持平静。大家往往会为来自他人的批评指责而闷闷不乐,冲动的人甚至可能当即暴跳如雷、反唇相讥。

那么,想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采用什么方式好呢?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曾指出,想对他人表达“你错了”的批评意图,不妨先承认“我错了”,这对疏通关系和解决问题更有好处。

比如,有一位著名的作家用主动认错的方式赢得了有意见的读者的尊重。

在长达20年社会纪实体裁小说写作之后,他尝试着变换风格,推出了一部侦破类新作,这让许多读者无法接受。

一名愤怒的读者甚至写信给他,言辞非常激烈,指责他根本不该转型。其中很多语句有失偏颇,看得出这位读者对小说艺术的理解并不深入。但这位作家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非常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只字不提这位读者的不礼貌和认识上的浅薄,只是很诚恳地承认自己并不适合悬疑推理题材的写作,他很感谢读者的意见,希望以后能够经常互相交流看法。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你错了”会为你树立新的敌人,而“我错了”却可能帮你赢得新的朋友。可以想象,那名激动的读者看到回信后,一定会心生惭愧——为自己的粗鲁无礼,为作家的谦逊大度。在一个胸襟宽广、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敢于向别人承认错误的人面前,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任何矛盾都将烟消云散。

吹毛求疵,让对方让步的“常规武器”

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能巧妙地运用吹毛求疵策略,会迫使对方降低要求,做出让步。买方先是挑剔个没完,提出一大堆意见和要求,这些意见和要求有的是真实的,有的只是出于策略需要的吹毛求疵。

吹毛求疵谈判方法在商贸交易中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不但行得通,而且卓有成效。有人曾做过试验,证明双方在谈判开始时,倘若要求越高,则所能得到的也就越多。因此,许多买主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种战术,把它当作一种“常规武器”。

有一次,某百货商场的采购员到一家服装厂采购一批冬季服装。采购员看中一件皮夹克,问服装厂经理:“多少钱一件?”“500元一件。”“400元行不行?”“不行,我们这是最低售价了,再也不能少了。”“咱们商量商量,总不能你要什么价就什么价,一点儿也不能降吧?”

服装厂经理感到,冬季马上到来,正是皮夹克的销售旺季,不能轻易让步。所以,很干脆地说:“不能让价,没什么好商量的。”采购员见话已说到这个地步,没什么希望了,扭头就走了。

过了两天,另一家百货商场的采购员又来了。他问服装厂经理:

“多少钱一件?”回答依然是500元。采购员又说:“我们会多要你的,采购一批,最低可以多少钱一件?”“我们只批发,不零卖。今年全市批发价都是500元一件。”这时,采购员不急于还价,而是不慌不忙地检查产品。过了一会儿,采购员讲:“你们的厂子是个老厂,信得过,所以我到你们厂来采购。不过,你的这批皮夹克式样有些过时了,去年这个式样还可以,今年已经不行了。而且颜色也单调。你们只有黑色的,而今年皮夹克的流行色是棕色和天蓝色。”他边说边看其他的产品,突然看到有一件衣服,口袋有裂缝,马上对经理说:“你看,你们的做工也不如其他厂精细。”他仍边说边检查,又发现有件衣服后背的皮子不好,便说:“你看,你们这衣服的皮子质量也不好。现在顾客对皮子的质量要求特别讲究。这样的皮子质量怎么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呢?”

这时,经理沉不住气了,并且自己也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了怀疑,于是用商量的口气说:“你要真想买,而且要得多的话,价钱可以商量。你给个价吧!”“这样吧,我们也不能让你们吃亏,我们买50件,400元一件,怎么样?”“价钱太低,而且你们买得也不多。”

“那好吧,我们再多买点儿,买100件,每件再多30元,行了吧?”“好,我看你也是个痛快人,就依你的意见办!”于是,双方在微笑中达成了协议。

同样是采购,为什么一个空手而回,一个却满载而归?原因很简单,后者采用了吹毛求疵策略,他让卖主变得理亏,同时又让卖主觉得他很精明,是内行,绝不是那种轻易被蒙骗的采购,从而只好选择妥协。

总地来说,吹毛求疵的目的无非是迫使卖主降低价格,使自己拥有尽可能大的讨价还价余地,同时也给对方一个印象,证明自己不会轻易被人欺骗,以削弱甚至打消对方想坚持某些立场的念头,或使卖主在降低价格时,能够对其上级有所交代。如果你能巧妙地运用此策略,无疑会为你增益不少,但注意一定要把话说到位。

发挥“独立性”魅力,让别人永远依赖你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故事。

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独立地生活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就不准乱花钱,每一个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钱也要记账。在学校读书时,一律在学校住宿,大学毕业后,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们在社会中锻炼到能经得起风浪以后,上一辈人才把家产逐步交给他们。

正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才使孩子养成独立、自强的习惯。所以,洛克菲勒家族历经几个世纪而依然繁盛如初。

依赖别人会产生不少危害。诸如,想办一件事不敢独立去做,总是想跟他人一块去做;遇事没有主见,总是等待别人做出决定;不相信自己,不敢讲出自己的见解,怕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对领导唯命是从,让干啥就干啥,只求生活平稳、少烦恼等。

可反过来想,如果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而让别人依赖你,这是一种制胜的智慧。当人们习惯于依赖你的时候,他们依靠你去获得他们想要的幸福和财富,便会对你毕恭毕敬,彬彬有礼。他们对你的依赖性越大,你的自由空间也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