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57438000000003

第3章 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世界欺骗我们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公平合理是生活中应有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这不公平!”“因为我没有那样做,你也没有权利那样做。”我们整天要求公平合理,每当发现公平不存在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你要寻找绝对公平,就如同寻找神话传说中的宝物一样,是永远也找不到的。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公平。飓风、海啸、地震等都是不公平的,公平只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

这并不是人类的悲哀,只是一种真实情况。

生活不总是公平的,这着实让人不愉快,但确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真实处境。我们许多人所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为了自己或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有一天会公平。其实不然,绝对的公平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

承认生活中充满着不公平这一事实的一个好处便是能激励我们去尽己所能,而不再自我伤感。我们知道让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挑战,承认这一事实也会让我们不再为他人遗憾。

每个人在成长、面对现实、做种种决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每个人都有成为牺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承认生活并不总是公平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们应该这样做。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怜悯他人也怜悯自己,而怜悯自然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的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比现在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对自己怀有同情,而同情是一种由衷的情感,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当你发现自己在思考世界上的种种不公正时,可要提醒自己这一基本的事实。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它会将你从自我怜悯中拉出来,使你采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公平公正能够向往,但不能依赖和强求,不要把堕落的责任推诸于他人,更不能自欺欺人!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但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还会使自己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只有学会接受它、适应它才能把人生航向调转过来,才能驶往自己真正的理想目的地。

生命的百孔千疮,是残忍的慈悲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选手,10次传球,也有4次失误;最棒的股票投资专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不犯错误呢?也许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如果你不断追求完美,对自己做错或没有达到完美标准的事深深自责,那么一辈子都会背着罪恶感生活。

过分苛求完美的人常常伴随着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事情刚开始,他们就担心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不安,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离。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场面。

很显然,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说在事业上谋求成功,在自尊心、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他们抱着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他们永远无法让自己感到满足。

日本有一名僧人叫奕堂,他曾在香积寺风外和尚处担任典座一职(即负责斋堂)。有一天,寺里有法事,由于情况特殊必须提早进食。乱了手脚的奕堂匆匆忙忙地把白萝卜、胡萝卜、青菜随便洗一洗,切成大块就放到锅里去煮。他没有想到青菜里居然有条小蛇,就把煮好的菜盛到碗里直接端出来给客人吃。

客人一点儿也没发觉。当法事结束,客人回去后,风外把奕堂叫去,风外用筷子把碗中的东西挑起来问他:

“这是什么?”奕堂仔细一看,原来是蛇头。他心想这下完了,不过还是若无其事地回答:“那是个胡萝卜的蒂头。”奕堂说完就把蛇头拿过来,咕噜一声吞下去了。风外对此佩服不已。

智者即是如此,犯了错误,他不会一味地自责、内疚或寻找借口,而是采取适度的方式正确地对待。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了男主角佟振保的爱恋,同时也一针见血地道破了男人的心理以及完美之梦的破灭:白玫瑰有如圣洁的恋人,红玫瑰则是热烈的情人。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变成了胸口的一粒白米饭,而红玫瑰则有如胸口的痧痣;娶了红玫瑰,年复一年,则变成蚊帐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则仿佛是床前明月光。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最大、最美”,人们要学会不对自己、他人苛求完美,对自己宽容一些,否则会浪费掉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只能在光阴蹉跎中悔恨。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的生活是客观存在的,无须怨天尤人。不要再继续偏执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条退路,不要因为不完美而恨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之错而埋怨自己。看看身边的朋友,他们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

完美往往只会成为人生的负担,人绷紧了完美的弦,它却可能发不出优美的声音来。那些爱自己、宽容自己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

人生有多残酷,你就该有多坚强

成就平平的人往往是善于发现困难的“天才”,他们善于在每一项任务中都看到困难。他们莫名其妙地担心前进路上的困难,这使他们勇气尽失。他们对于困难似乎有惊人的“预见”能力。一旦开始行动,他们就开始寻找困难,时时刻刻等待着困难的出现。当然,最终他们发现了困难,并且被困难击败。这些人似乎戴着一副有色眼镜,除了困难,他们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前进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如果”、“但是”、“或者”和“不能”。这些东西足以使他们止步不前。

一个向困难屈服的人必定会一事无成,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战胜困难的能力成正比。他战胜越多别人所不能战胜的困难,他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如果你足够强大,那么困难和障碍会显得微不足道;如果你很弱小,那么障碍和困难就显得难以克服。有的人虽然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却畏惧成功道路上的困难。他们常常把一个小小的困难想象得比登天还难,一味地悲观叹息,直到失去了克服困难的机会。那些因为一点点困难就止步不前的人,与没有任何志向、抱负的庸人无异,他们终将一事无成。

成就大业的人,面对困难时从不犹豫徘徊,从不怀疑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他们总是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对他们来说,自己的目标是伟大而令人兴奋的,他们会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而暂时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则微不足道。伟人只关心一个问题:“这件事情可以完成吗?”而不管他将遇到多少困难。只要事情是可能的,所有的困难就都可以克服。

我们随处可见自己给自己制造障碍的人。在每一个学校或公司董事会中或多或少地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善于夸大困难,小题大做。如果一切事情都依靠这种人,结果就会一事无成。如果听从这些人的建议,那么一切造福这个世界的伟大创造和成就都不会存在。

一个会取得成功的人也会看到困难,却从不惧怕困难,因为他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些困难,他相信一往无前的勇气能扫除这些障碍。有了决心和信心,这些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对拿破仑来说,阿尔卑斯山算不了什么。并非阿尔卑斯山不可怕,冬天的阿尔卑斯山几乎是不可翻越的,但拿破仑觉得自己比阿尔卑斯山更强大。

虽然在法国将军们的眼里,翻越阿尔卑斯山太困难了,但是他们那伟大领袖的目光却早已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上的终年积雪,看到了山那边碧绿的平原。

乐观地面对困难,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不仅会使你的工作充满乐趣,还会让你获得幸福。你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更优秀、更完美的人。你用充满阳光的心灵轻松地去面对困难,就能保持自己心灵的和谐。而有的人却因为这些困难而痛苦,失去了心灵的和谐。

你怎样看待周围的事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乐观向上的力量,它使你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痛苦中看到快乐。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水晶镜片,可以把昏暗的光线变成七色彩虹。

夏洛特·吉尔曼在他的《一块绊脚石》中描述了一个登山的行者,突然发现一块巨大的石头摆在他的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他悲观失望,祈求这块巨石赶快离开。但它一动不动。他愤怒了,大声咒骂,他跪下祈求它让路,它仍旧纹丝不动。行者无助地坐在这块石头前,突然间他鼓起了勇气,最终解决了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摘下帽子,拿起我的手杖,卸下我沉重的负担,我径直向着那可恶的石头冲过去,不经意间,我就翻了过去,好像它根本不存在一样。如果我们下定决心,直面困难,而不是畏缩不前,那么,大部分的困难就根本不算什么困难。”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年轻的小和尚,他过得很不快乐,整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唉声叹气。后来,他对师父说:“师父啊!我总是烦恼,爱生气,请您开示开示我吧!”

老和尚说:“你先去集市买一袋盐。”

小和尚买回来后,老和尚吩咐道:“你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口。”小和尚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小和尚皱着眉头答道:“又咸又苦。”

然后,老和尚又带着小和尚来到湖边,吩咐道:“你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弟子撒完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小和尚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老和尚又问。

“没有。”小和尚答道。

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的咸味,我们所能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小和尚若有所悟。

老和尚所说的容器,其实就是我们的心量,它的“容量”决定了痛苦的浓淡,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受不得,装不下大格局。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心量宽广的人,看那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古圣大德,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盐粒似的痛苦,它们在苍白的心境下泛着清冷的白光,如果你的容器有限,就和不快乐的小和尚一样,只能尝到又咸又苦的盐水。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的成就就有多大,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去夺,扫除报复之心和嫉妒之念,则心胸广阔天地宽。当你能把虚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时,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天空一样广大。无论荣辱悲喜、成败冷暖,只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风雨不惊。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答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果说生命中的痛苦是无法自控的,那么我们唯有拓宽自己的心量,才能获得人生的愉悦。通过内心的调整去适应、去承受必须经历的苦难,从苦涩中体味心量是否足够宽广,从忍耐中感悟暗夜中的成长。

心量是一个可开合的容器,当我们只顾自己的私欲,它就会愈缩愈小;当我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它又会渐渐舒展开来。若事事斤斤计较,便把自心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里。这种处世心态,既轻薄了自身的能力,又轻薄了自己的品格。

心量是大还是小,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敞开。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样,它可以大如宇宙,也可以小如微尘。我们的心,要和海一样,任何大江小溪都要容纳;要和云一样,任何天涯海角都愿遨游;要和山一样,任何飞禽走兽,都不排拒;要和土地一样,任何脚印车轨,都能承担。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一些小事而心绪不宁、烦躁苦闷!

把心打开吧,用更宽阔的心量来经营未来,你将拥有一个别样的人生!

心不怨恨则宽容,心存善良则美好

我们常常在自己的脑子里预设一些规定,以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大多数人都一直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而实际上,不原谅别人,表面上是那人不好,其实真正倒霉的人却是我们自己,生一肚子窝囊气不说,甚至连觉都睡不好。这样看来,报复不仅让我们不能实现对别人的打击,反倒对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摧残。

有一位好莱坞的女演员,失恋后,怨恨和报复心使她的面容变得僵硬而多皱,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美容师为她美容。这位美容师深知她的心理状态,中肯地告诉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对他人多一点儿包容,我敢说全世界任何美容师也无法美化你的容貌。”

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唯有宽容,宽容能抚慰你暴躁的心绪,弥补不幸对你的伤害,让你不再纠缠于心灵毒蛇的咬噬中,从而获得自由。

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有的伤了自己的面子,有的让自己下不了台,有的当众给了自己难堪,有的对自己有成见,等等。如果不注意,仇恨在心底悄悄滋长,你的心灵就会背负上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自由。

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损坏了他自己必须去过的桥。”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宽容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当真正的宽容产生时,没有疮疤留下,没有伤害,没有复仇的念头,只有愈合。宽容是一种医治的力量,不仅能医治被宽容者的缺陷,还可以挖掘出宽容者身上的伟大之处,正如美国作家哈伯德所说:“宽容和受宽容的难以言喻的快乐,是连神明都会为之羡慕的极大乐事。”

1944年冬天,苏军已经把德军赶出了国门,上百万的德国兵被俘虏。一天,一队德国战俘从莫斯科大街上穿过,所有的马路上都挤满了人。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

妇女们怀着满腔仇恨,当俘虏出现时,她们把手攥成了拳头。士兵和警察们竭尽全力阻挡着她们,生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

这时,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上了年纪的犹太妇女,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布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它塞到一个疲惫不堪的、几乎站不住的俘虏的衣袋里。

她转过身对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他们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是跟所有别的人,跟‘我们’和‘自己’一样的人。”

于是,整个气氛改变了。妇女们从四面八方一齐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这些战俘。

仇恨是带有毁灭性的情感,只会激化矛盾,酿成大祸。宽容的心却能轻易将恨意化解,让紧张的气氛化成脉脉温情。能将宽容之心给予敌人,已经可以称得上圣洁了,即便只是一个贫苦的犹太老妇人,也完全担得起“伟大”两个字。

人生总有存在的意义,如果只为一个仇恨的目的而生存,那么仇恨会毁掉你的心智、迷惑你的眼睛、吞噬你的心灵。报复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会伤害到别人,还会使你自己落入恨的陷阱,恨会使你看不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暖,即使在夏日也只能感受到严冬般的寒冷。

既然我们都举目共望同样的星空,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的旅伴,既然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那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彼此为敌呢?请不要忘记世间唯有两个字可使你和他人的生活多姿多彩,那就是宽容。

如果抱怨能让你抱出金砖来,你就一抱再抱

在现实中,我们难免要遭遇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每当这时,有些人往往会产生不满,不满通常会引起牢骚,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从心理角度讲,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但这种自卫行为同时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痛,牢骚、抱怨会削弱责任心,降低工作积极性,这几乎是所有人为之担心的问题。

通往成功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是常有的事。事业的低谷、种种的不如意让你仿佛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沙漠,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这种漫长的、连绵不断的挫折往往比那些虽巨大但却可以速战速决的困难更难战胜。在面对这些挫折时,许多人不是积极地去找一种方法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而是一味地急躁,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给予他的太少,抱怨时运的不佳。

奎尔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从进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每天,奎尔都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就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奎尔每时每刻都窃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他便偷懒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奎尔一同进厂的三个工友,各自凭着精湛的手艺,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独有奎尔,仍旧在抱怨声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

提及抱怨与责任,有位企业领导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抱怨是失败的一个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这样的人没有胸怀,很难担当大任。”仔细观察任何一个管理健全的机构,你会发现,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提升。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想象一下,船上水手如果总不停地抱怨:这艘船怎么这么破,船上的环境太差了,食物简直难以下咽,以及有一个多么愚蠢的船长。这时,你认为,这名水手的责任心会有多大?对工作会尽职尽责吗?假如你是船长,你是否敢让他做重要的工作?

如果你受雇于某个公司,发誓对工作竭尽全力、主动负责吧!只要你依然还是整体中的一员,就不要谴责它,不要伤害它,否则你只会诋毁你的公司,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如果你对公司、对工作有满腹的牢骚无从宣泄时,做个选择吧。一是选择离开,到公司的门外去宣泄,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上来,为更好地完成工作而努力。记住,这是你的责任。

一个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很多是自己无法把握的,工作不被认同、才能不被重用、职业发展受挫、上司待人不公平、别人总用有色眼镜看自己……这时,能够拯救自己出泥潭的只有自己,与其抱怨不如去改变。

比尔·盖茨曾告诫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社会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遍布于个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这一现实面前任何急躁、抱怨都没有益处,只有坦然地接受这一现实并努力去寻求改变的方法,才能扭转这种不公平,使自己的事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把眼泪留给最疼你的人,微笑留给伤你最深的人

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眼光和思想的人,都会感谢折磨自己的人和事,唯有以这种态度面对人生,才能走向成功。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烦心事,这些事总是会折磨人的心,使人不得安稳。尤其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刚在社会中立足,还未完全成长起来,却要承受社会的种种压力,比如待业、失恋、职场压力等。而且还没有摆脱学生气的他们本身就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往往在这些折磨面前束手无策。

其实,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就要改变你自己。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你会发现所有的“折磨”其实都是促进你成长的“清新氧气”。

人们往往把外界的折磨看作人生中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外界的折磨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可以带来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折磨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人生中的折磨总是完全消极的吗?清代金兰生在《格言联璧》中写道:“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由此可见,那些挫折和折磨对人生不但不是消极的,还是一种促进你成长的积极因素。

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折磨,才能增加生命的厚度。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与各种折磨握手,历经反反复复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人生的阅历就在这个过程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

在人生的岔道口,若我们选择了一条平坦的大道,我们可能会有一个舒适而享乐的青春,但我们会失去很好的历练机会;若我们选择了坎坷的小路,我们的青春也许会充满痛苦,但人生的真谛也许因此被我们发现了。

蝴蝶的幼虫是在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竭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许多幼虫在往外冲的时候力竭身亡。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用剪刀把茧的洞口剪大。但是,这样一来,所有受到帮助而见到天日的蝴蝶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蝴蝶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被顺利输送到蝶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蝴蝶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蝴蝶的翼翅就没有充血的机会,爬出来的蝴蝶便永远与飞翔绝缘。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恰似蝴蝶的破茧过程,在痛苦的挣扎中,意志得到磨炼,力量得到加强,心智得到提高,生命在痛苦中得到升华。当你从痛苦中走出来时,就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了飞翔的力量。如果没有挫折,也许就会像那些受到“帮助”的蝴蝶一样,萎缩了双翼,平庸一生。

失败和挫折,其实并不可怕,正是它们才教会我们如何寻找到经验与教训。如果一路都是坦途,那我们也只能沦为平庸。

没有经历过风霜雨雪的花朵,无论如何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或许我们习惯羡慕他人所获得的成功,但是别忘了,温室的花朵注定经不起风霜的考验。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光荣的背后一定会有汗水与泪水共同浇铸的艰辛。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眼光和思想的人,都会感谢折磨自己的人和事,唯有以这种态度面对人生,才能走向成功。

一生气,你就输了

纵使人生中有再多的磨难和考验,我们也不能像一个被充满了的气球一样,“嘭”的一声,就剩下“粉身碎骨”。

气球越是鼓足了气,就越容易爆炸,人也是一样,心里存有太多气,不仅伤心也会伤身。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您的敌人燃起一把火,您就把自己烧死。”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的时候,就应该努力用理智去控制,而不要让自己的情绪随意地发泄出来。

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理智控制情绪的人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情绪的左右下生活。有时候,很多事情堆积在一起,就会让我们很生气,甚至到了理智根本无法控制的局面。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给自己找一个“出气口”,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缓解,也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个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何苦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消消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在所难免,此时,内心的郁闷、愤怒总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不然会感到心里憋得慌。找朋友或同学诉说自然是个好方法,但有时有些话不能对别人说,同时怒气也不能往别人身上撒。那怎么办呢?

网球巨星桑普拉斯一次在争夺大满贯杯冠军比赛时,与对手陷入苦战,不料中场休息时,他却在众目睽睽下,手抱浴巾,失声痛哭,原来当年他的启蒙教练兼好友因病亡故,心情已受影响,现在又在比赛中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因而百感交集地哭泣。有人可能会觉得怎么一个大男人竟会在这种公共场合落泪,然而桑普拉斯之所以能称霸网坛,除了他的球技外,在情绪及心理的反应上都高人一等,因此他能每每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赢得胜利,包括那场比赛。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泄方式,所以选择哭泣也不是什么丢脸的行为。只要我们没有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没有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出气筒”,那么即使满脸泪水又何妨?

粪便是最的好肥料

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有益的肥料。

有一个人,做过农民,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到过欺骗,还打过一场3年之久的麻烦官司。他独自闯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活儿,居无定所,四处飘荡,经济上也没有任何保障。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农民,但是他与乡村里的农民不同的是,他虽然也日出而作,但是不日落而息——他热爱文学,写下了许多诗歌。每每读到他的诗歌,都让人觉得感动,同时惊奇。

“你这么复杂的经历怎么会写出这么柔情的作品呢?”他的朋友曾经问他,“有时候我读你的作品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只有初恋的人才能写得出。”

“那你认为我该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他笑。

“起码应该比这些作品沉重和黯淡些。”

他笑了,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家家都储粪。小时候,每当碰到别人往地里送粪时,我都会掩鼻而过。那时我觉得很奇怪,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就能使庄稼长得更壮实呢?后来,经历了这么多事,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坏,也没有堕落,就完全明白了粪和庄稼的关系。”

朋友一时没有理解。

他继续说:“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有益的肥料。对于一个人,苦难也就好比粪便。如果把苦难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相结合,它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这个智慧的人,他是对的。土地转化了粪便的性质,他的心灵转化了苦难的意义。在这转化中,每一道沟坎都成了他唇间的洌酒,每一道沟坎都成了他诗句的花瓣。他让苦难芬芳,他让苦难醉透。能够这样生活的人,多么让人钦羡。

吹尽黄沙始见金。生活中,我们要坦然面对苦难,默默地承受苦难,从苦难的积淀中捞出勇气、智慧、韧性,捞出成功的结晶和幸福的喜悦。

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炼,生命的火花才会闪光发亮;只有在苦难中奋进,生命的花朵才会灿烂芬芳。可是在今天这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却常禁不住艳羡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显赫的名声、傲人的财富,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

不要为旧的悲伤,浪费新的眼泪

为了采集眼前将逝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还长,前面还有更多的花朵,吸引我们一路走下去……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曾经的那些不愉快、那些与别人的仇怨。念念不忘,只能被它腐蚀,而变得更加憎恨和怨怼。

文学大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心爱的儿子被狼叼走后,痛苦得心如刀剜,她逢人就诉说自己儿子的不幸。起初,人们对她还寄予同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周围的人们就开始厌烦,她自己也更加痛苦,以致麻木了。老是向别人反复讲述自己的痛苦,就会使自己久久不能忘记这些痛苦,更长久地受到痛苦的折磨。

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完全不去看它,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是说,一方面,情感不要长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智应当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寻找突破口,力争克服它、解决它。

学会忘记可以使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体力。

哲人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怀之道的人,当有一天发现他最信赖又依靠的仆人兰佩,一直有计划地偷盗他的财物时,便把他辞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怀念他。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悲伤的一行:“记住!要忘掉兰佩!”

真正说来,一个人并不那么容易忘掉伤心的往事。不过,当它浮现时,我们必须懂得不陷于悲伤的情绪,必须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愤恨、恐惧和无助的哀愁里。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转念头去专心工作,计划未来,或者去运动、旅行。有一首禅诗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个人如果学习了忘怀之道,不愉快便自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成功将发出耀眼的光辉。有许多事情,遗忘是一种解脱,是心灵的净化,是伤口痊愈的良药。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日记簿上记下了这段生命的醒悟:

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总朝后看,而不看未来的路。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世糊涂一点,不对已经发生的事难过或者伤悲。其实人生那么短暂,实在不值得花时间不停地缅怀过去。

可以的话,我会朝未来的道路前行,去自己没去过的地方,多旅行,跋山涉水,危险的地方也不怕去一去。以前我经常因为已经发生的些许小事情而懊恼,比如因为丢了东西而深深责备自己,一遍一遍假设要是把东西事先交给××就好了,然后很长时间都在为丢失的东西心疼。此刻我是多么地后悔。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稍微有了过失就埋怨和批评自己,还用同样的标准去对待别人,一遍一遍叨唠别人不对的地方。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不会过分在意宠辱得失,我也不会花很长的时间来诅咒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们。诅咒或者伤悲都没有改变事实,还消磨了我生命中不多的时间。我会用心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来,我只想美好的事情,用这个身体好好地感受世界的美丽与和谐。还有,我会去游乐园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

如果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人生没有很多如果,人的生命和时间总是有限的,当你看完老人的日记以后也许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老人总是会有一副安详的表情,不急不躁,不过喜也不大悲,因为他们懂得时间的宝贵,把珍贵的时间用来感伤过去,那是在浪费生命。忘记过去,生命应该有更好的价值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