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养育完美女孩全书
57454600000006

第6章 富者容易贵者稀

——为什么要富养女孩

女孩“富”养,富在何处

“千金”:自古女孩多富养

在中国古代社会,富贵人家习惯将女孩称为“侯门千金”,女孩何以称为“千金”?这要从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说起了。在2000年前的秦朝将一镒作为一金(一镒为24两),汉朝的时候将一斤金子称为一金。后来的人以“金”来形容贵重,比如说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物千金等都是在指代其贵重。

用“千金”一词来比喻女孩,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元代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自此以后,明清小说中用“千金”来形容女孩就更为常见了。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以“金”“玉”来称谓女孩,女孩的气质也因此而蒙上了一层尊贵与荣耀。

培养女孩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一个好女孩将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其贵重程度当然不亚于千金,用“千金”来代称女孩也许是代表了人们的一种期许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用“千金”来形容女儿当之无愧。

在人们眼里,女孩就是高雅与尊贵的代言。作为家长也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来富养女孩,让她生活得更优越、更有品位。

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是清丽脱俗、出类拔萃的。然而,一个女孩要想得到健康的成长,必定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育,就如同一棵珍奇的小树。富养,是一种新的教育原理,找准女孩的需求在何处,然后我们尽量地来满足她。

鼓励女孩尽量展现女孩的魅力

女孩天生都喜欢玩布娃娃,喜欢漂亮的小连衣裙,希望自己能够和布娃娃一样可爱。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小看了她这种源于天性的喜好,那么,就鼓励女孩展现她的魅力吧,希望她将一个女孩应有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我们可以和她一起做游戏,和她一起选择漂亮的衣服,为女孩梳漂亮的辫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女孩更加喜欢自己。

多陪女孩玩“过家家”

女孩大多喜欢安静温柔的游戏,过家家这种传统的游戏则是女孩们的最爱。在这个游戏中女孩的母性温柔得以发挥,她们喜欢自己整理一个小家,有条不紊地安排如何做饭,如何照顾“小宝宝”。而且,女孩永远是这个游戏中的主角,乐在其中且乐此不疲。多陪女孩玩这样的游戏,有助于女孩产生更多的优越感。

没有钱就不能培养好女孩吗

提到“富养”,不免有些家长会有误解:他们会觉得“富”就是生活富足就可以了。于是乎,他们愿意给女孩最华丽的生活,津津乐道于那些高档前端的教育方式,立志于让自己的女孩可以像小公主一样长大,口口声声说要让自己的女孩见更多的世面。但是,这种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富”,很有可能让女孩变得更加骄纵和刁蛮。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家长会犯糊涂:既然是富养,没有钱作为基础如何实现富养呢?而实际上,精神上的“富”才是“富养”的更深刻一层的内涵,精神上的富养才会带给女孩一生的幸福。

如今社会的分化越来越严重,不同的阶层,在生活水平方面都相差甚远。女孩即便在很小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样的一种“阶层差距”。有钱家的孩子或许穿的衣服都是高档名牌,玩的玩具全部都是电动化,居住的环境舒适明亮;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有这样优越的待遇了,同龄的孩子们平时在一起交流玩耍,却发现彼此原来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面对这样的状况,也许家长难免会多少有些担心:尽管我们再不愿意亏待自己的女孩,但是也担心女孩知道自己穷之后会丧失做人的自信心。

实际上,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因为女孩观察世界的眼光和成人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她们并不太在乎自己是否穷苦,在乎的是满足和情感,在乎生活中是否可以玩得尽兴。

所以,即便是家庭条件不富裕,我们同样可以为女孩创造最好的亲子环境,只要努力地从孩子的眼光来了解世界,给予女儿精神的富足,其他的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要说明的一点是,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穷。因为如果女孩观察出来我们在掩饰,反而会暴露出家长的心虚,觉得穷是件丢脸的事情,这才会真正打击女孩的自信心。家庭条件不好固然是个劣势,如果父母懂得善加利用同样也可将其变成优势。比如父母可以让女孩了解到她想要的东西父母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帮她得到,这样的话父母对她的爱会让女孩很满足,觉得自己虽然拥有的物质很少,但是拥有的感情很多,这样她就会自信而不是自卑。

让女孩感受到自己并非是丑小鸭

每个女孩都有自卑的时候,当女孩把自己当做是丑小鸭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告诉自己的女孩: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会像你一样。家长赞美的话语会给女孩增添无穷无尽的战胜自卑的力量,女孩能够自信是非常有魅力的。

家长要帮助女孩断除自卑心理

自卑对女孩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女孩有自卑感,父母也要让女孩懂得,凡事都应有必胜的信心,自信是消除自卑的最好方法,因为自信会使人获得更多的成功。但在自信的基础上,要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自卑者应打破过去那种“因为我不行——所以我不去做——反正我不行”的消极思维方式,建立起“因为我不行——所以我要努力——最终我一定会行”的积极思维方式。

“富养”女孩,并不是“娇养”

富养,并不是为女孩做好一切

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对于儿童心理和脑力的开发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认为,增强女孩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自己先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爸爸妈妈们不仅要先了解女孩的心理动态,并且还要针对自己女孩独特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实践中来摸索教育女孩的方法。实际上,要想让女孩能够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父母对这样的一种说法抱有如下的态度:对于儿子,不应该太过于保护,但是如果是女孩的话,则最好能够尽全力来保护她,因为女孩子是那样的娇嫩和弱不禁风。

在传统的观念中,女孩向来都是处在被保护的位置,多多爱护自己的女孩看上去是那样的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女孩娇宠成一个“玻璃公主”,一天到晚仰着头等待着别人的照顾和呵护,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相信这样的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再受人的欢迎了。

富养女孩,并不是把女孩培养成一个娇气十足的小女人。如果你的女孩从小就是在被娇宠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她会习惯于对外界的依赖,她会对任何人说OK,她会缺乏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不懂得反思自己,总会认为都是由于别人做得不够好,和同龄人相比显得更加蛮横。

玲玲是家中的独生女儿,平时爸爸妈妈都很宠爱她,事事都要顺她的意才行。所以,玲玲是个脾气不好且很骄傲蛮横的小孩。

每天早上,妈妈一大早就起来给玲玲做早餐,然后帮助她收拾好该带的东西,看看时间差不多去叫玲玲起床,再帮她挤好牙膏,然后帮她叠被子。等玲玲吃过早餐之后送她上学。

这一天,玲玲赖床没有起来睡过了头,等她醒来之后发现已经早上七点半了。“糟了,上学要迟到了!”玲玲大叫一声马上从床上蹦起来,匆匆忙忙地穿衣洗漱。临走前,她狠狠地对妈妈说道:“我今天迟到,都是你害的!”妈妈在一旁,感到自己辛苦照料的孩子居然如此不懂事,伤心极了。

相信很多家长会遇到类似让人感到沮丧的事情。根据一份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其中有51.9%的学生需要家长帮助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4%的学生遇到困难无法独立解决,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一下简单的家务,这种情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居多,所谓的“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几代人的关心和爱护都集中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家长们都会精心地为女孩铺路:替她穿衣、替她系鞋带、替她安排工作、替她迎接挑战,替她做这做那,帮助她一次、两次、一百次……所以,女孩在家里凡事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她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幸福的背后隐藏着危机,这样的女孩在长大之后不能自立,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凡事不愿意自己动脑筋,遇到了事情之后第一个就想着找人来帮忙,这样的人很难被别人认可。

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当女孩三四岁的时候,家长应该锻炼她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鞋袜、饭前便后洗手、收拾玩具等,到了5~6岁时,可以让女孩学着洗小件的衣服,放手让女孩去做可以做的事,不仅能培养女孩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女孩的自信心。

避免对孩子过度呵护

女孩在成长的路上总是免不了跌跌碰碰。当一个女孩长大,喜欢这儿摸摸,那儿看看的时候,这正是她发现和体验自己能力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担心宝贝会碰着、伤着而一味地保护,女孩将错过最好的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无法体验到自己战胜困难的喜悦感受,自信也就无从培养了。

从那一天开始让她一切自己做主

从女孩出生的第一天起,她那可爱的样子惹得爸爸妈妈无比地疼爱,即便是捧在手心里还是怕她会被风吹到,时时处处都给予无微不至的保护。到了女孩两岁以后,她的能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她以好奇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她会模仿妈妈的样子拿着抹布来擦桌子,她最经常说的话就是“让宝宝干”,她希望自己通过行动来获得快乐。

但是家长总是出于对女孩的过分爱护而拒绝女孩来做事情。“你上一边玩去吧”“这样的事你还做不了”“你这样会摔倒”等等这些原本充满爱意的话却让女孩感到自己是那样地无能为力。

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女孩习惯于依赖,让她明白原来自己是不需要做什么的,让她习惯于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劳动。

女孩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她在幼小的时候也希望自己能够挣脱开大人的控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好每一件事情,除非她真正需要别人的帮助。在这一点上,家长们往往干的是矫枉过正的事情,因为当女孩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一定会主动来找爸爸或者妈妈帮忙的,而家长最常做的事情往往是在女孩不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太多的帮助。让女孩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女孩培养自主意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女孩分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女孩自己办错了事情或者是当她们在自己处理事情的时候,应该尽量让她自己处理或者是参与,让她们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有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她在课上教小朋友们制作花环,但是她只教了一种制作方法,然后对小朋友们说:“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制作花环,可以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不必按照老师的教法来做。”结果孩子们做出了很多种花环,并且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我们没有理由低估孩子的潜质,她们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千万倍。对女孩的想法给予鼓励,肯定她们,就是最好的教育,她们将会感受到莫大的快乐。

还有一种小女孩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这样的小女孩通常表现为胆小、怯懦、说话的声音像蚊子一样小,总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在群体中不喜欢主动和小朋友玩等等。对于这样的小女孩,家长们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在她身上花费的时间太少所致。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女孩有这样的现象,家长们最好是多亲近自己的女孩,并且多给女孩一些鼓励,多问她们一些问题,多给她们制造锻炼的机会,让她们能够逐渐在生活实践中增强自信心。

永远保持对孩子的期望和信心

爱一个女孩就要从相信她开始。当一个女孩感到父母对她有十足的信任时,就会发自内心地爱戴、亲近自己的父母,心里的疑惑也更乐于向父母倾吐。父母的信心可以成倍地提高教育的效果。对女孩有信心,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更多地表现在行动中,当女孩遭受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理解女孩的心情,少一些唠叨就是向女孩暗示“我相信你能做好”,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安心很多。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注意为女孩准备一块属于她自己的“领地”,让女孩至少有一个角落可以发泄自己的感情,这一点是培养女孩独立自主的良好方法,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角落,只放女孩喜欢的物品,给予她“自我”的感觉,让她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想法。

女孩也要能吃苦

曾经有一个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女生,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被父母用30万送进了美国的一所大学。这个女孩的英文不成问题,经济上也没有任何困难,但是念了不到3个月就闹着要回家。在美国期间,她总是不断地给家里打电话,抱怨生活条件不好,很多事情没有别人可以帮助自己料理等等。她几乎天天把自己锁在家里,一边吃零食一边和同学们聊天,感到周围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就这样,爸爸妈妈也只好召她回国。

中国从20个世纪开始,就有很多家庭开始注重开阔女孩的视野,鼓励女孩出国留学。现在有很多父母都喜欢将自己的女孩送到国外去。但同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发现,女孩们去了国外,非但不能接受到那里最好的文化,反而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出现很多的不适应症,比如说无法与人和睦交往或者是生活过于铺张。据说,美国为了照顾很多陪读的中国妈妈们,竟然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安排了可以和父母同住的宿舍。

讲到这里,家长们可能会有所反思:养育女孩也要让她吃苦,条件太过优越,把她惯坏了。这里说的是“富养女孩”既然要让女孩富养,难道还要再让她吃苦吗?这样讲岂不是很矛盾?

富养不是惯养,而是要培养能上能下、大气稳重的女孩。所以让她适当吃点苦都是有必要的。其实很多成功的女性,都是从吃苦中练来的一身功夫。

有着“战地玫瑰”之称的闾丘露薇在刚刚毕业的时候,身上一文不名,为生活所迫当一名汽水推销员,每天都在炎炎烈日下叫卖汽水,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就靠这样的努力工作赚来了第一笔钱。

女孩在成长的时候太顺有时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如果一个女孩不能吃苦,那么她在长大之后面对复杂的社会极容易丧失斗志。家长只有放开保护的羽翼,多让女孩尝尝“苦头”,她会变得更加坚强。

苦难可以打磨出个性坚强的男子汉,同时也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女孩。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路,也从来没有哪个女孩可以在父母的怀抱中安安稳稳地生活一辈子。但是在眼下,很多女孩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很难学会忍受挫折和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感,她们会因为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大发脾气,或者是用眼泪来逃避问题。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愿意富养出这样的女孩。

相信孩子,适当放手

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应注意防微杜渐,避免女孩的依赖行为和依赖心理,培养女孩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品质。指导女孩在自己的选择中认识自己并发现自己的力量,才是父母应该注意的。父母在与女孩谈话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表示出相信女孩的意思,比如“由你自己来决定”“你自己看着办吧”“完全听你的”“你能干好的”。父母的肯定能使女孩产生欣喜和感激,使她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家长们应该让女孩养成凡事靠自己的习惯,自己收拾、打扫自己的房间,摆好自己的衣服,吃完饭收拾和洗碗;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要开动脑筋、多思考,不要动不动就去问别人;父母工作忙的时候要学会做饭,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当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不能事事都依靠家长来解决。

杜绝任性的“大小姐”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孩开始暴露出情绪不好之类的问题,而且平均年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有的女孩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有什么事情不合心意,马上就会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有的女孩脾气暴躁,只要是看到让她感到心烦的事情,脾气往往一触即发,就像拉开了炸药包。这些女孩的普遍特点是自制能力较差,而且攻击行为比较多。

小豆豆班上的同学都有恐龙拼图,但是小豆豆没有,她央求妈妈也给她买一套。妈妈对小豆豆说:“你有很多套拼图玩具了,为什么还一定要恐龙的呢?我们不买了好不好?”小豆豆听了妈妈的话,感到很委屈,一个下午都不和妈妈说话了。

西西的小伙伴来到她家里玩,抱着妈妈新给她买的绿青虫大抱枕不肯松手,西西不乐意了:“把它给我,这是妈妈给我买的。”小伙伴不依不饶:“我喜欢这个,你让我多抱一会儿吧。”西西生气了,最后两个人吵了起来。

这就是女孩,她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闹情绪,如果妈妈没有给她们买到想要的玩具,她们会不高兴;如果爸爸没有给她讲故事,她会不高兴;如果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她会不高兴;如果和小朋友在一起没有抢到玩具,她会不高兴……面对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的女孩,家长的处理方式如果不恰当,则容易使女孩形成不好的性格:一则会变得我行我素,无视周围人的反应;一则会变得愈加的孤僻和封闭。

这个时候,家长那些说教会显得苍白无力,女孩的脾气不会因为你说了一句“不要这样想”而消失。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女孩的感情,了解女孩的心理,我们应该明白女孩天生就是敏感的。在女孩闹情绪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惊慌,也不要急躁,更不要凭主观的意志强行阻止,而是要用柔和的方式来慢慢对女孩进行疏导,宣泄不良情感,安抚她的情绪。还可以用其他的事物来转移女孩的注意力。

关注女孩成长过程中的反抗期

在对待女孩任性的这个问题上,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女孩的生长发展规律。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4岁是她的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候的小女孩不像以前那样乖巧听话,开始出现摆脱大人约束的迹象,看上去好像是故意在和爸爸妈妈作对,而实际上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女孩横加干涉或者是责骂惩罚,女孩可能表面看上去听话很多,但是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很大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会停滞不前。父母应该在关注女孩反抗心理的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对女孩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满足。

对于女孩的任性行为要理智看待

当女孩提出过分以及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们应该注意要采取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帮女孩摆明道理,让她能够心服口服。而一个孩子的是非观念也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当女孩出现任性的状况时,家长可以采取转移重点、适当惩罚、冷静处理等办法将问题圆满解决。

“富养”女孩的几个关键词

美丽:一个女孩就是一道风景

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如果没有女人,那么这个世界上至少会少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和十分之七的美。”虽然这样的说法很感性,但是大家依然公认女性会比男性更能代表“美”这个概念,而女孩更是和“美丽”紧密相连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有着同样风姿的女孩。女孩的美有很多种,有的女孩天生沉静,犹如一潭湖水;有的女孩天性活泼,好似爽朗的春风;有的女孩温柔可人,就像是西湖边上绵绵的细雨;有的女孩聪明隽秀,像天上一颗闪亮的星;有的女孩淡雅大方,犹如高洁的百合……每一个女孩,带着各自的气质与风采,成为了城市角落中的独特风景。看看我们眼下的女孩,她也一定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即便她不漂亮。

历史上曾经有过数不胜数的美丽女子,她们犹如是人间的精灵,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人感受到生命中的美是那样的动人心魄。

荧幕上的经典绅士格里高里·派克,毕生都记得第一次见到“天使”赫本的情景。那是1952年的一个清晨,《罗马假日》即将开拍,36岁的他见到了23岁的她,怦然心动……这是一个多么柔美娇羞的女孩啊,白底黑条裙装,宽松的裙子在腰部收紧,黑色的宽腰带紧紧束住她的纤纤细腰,仿古青铜长方形腰带扣飘散着一份淡淡的古典情韵,衬托着她的静谧、娴雅、悠然……她轻盈的腰肢与宽阔的裙摆形成巨大的反差,使整体涌动着一种撩人心弦的旷世美丽。

她如人间的仙子,扑闪着深如碧潭的大眼睛,袅袅娜娜地对着众人宛然一笑,身上青春的气息与纤尘不染的高贵立刻迎面扑来,空气中马上飘散出一股百合的芳香,让人的心灵变得好似海潮刚刚退去的沙滩,温暖而柔软。

《罗马假日》的公映,让赫本一夜之间从山野间一朵羞涩的雏菊变成了荧光灯下最耀眼的玫瑰。那个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吸引了世人。“赫本头”表现出的天真无邪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的发式,无数少女趋之若鹜地模仿着这位绝世美人的一颦一笑。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狂热地播放她的新闻,大量的报纸也欣喜若狂地赞叹她的美貌、活力、妩媚与典雅。

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可能会说,“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太过于耀眼,就是希望她能够做一个普通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就很好了”。实际上,抱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可能还不知道,这是对女儿的一种不负责。有的父母认为女孩子在年龄还小的时候不要去刻意打扮她,甚至有的父母故意不让别人赞扬女孩的美貌。实际上,美丽也是女孩心灵的一剂滋补品,就算是个小姑娘,其实也不例外的。

让女孩整洁利落

中国以前有句谚语说:“即便是穷人家的女儿,也要把头发梳理得干干净净。”女孩子打扮自己不一定要多么花哨,衣服以及饰物贵在与自己的身份相称,并不是说越华贵越好。所以,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女孩,不必追求奇装异服,只要干净整洁、落落大方就是最美的女孩。

嘱咐女孩要做到语言美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女孩从头到脚给人的感觉都很舒服,结果突然从嘴里冒出了一口脏话,那这个女孩的印象分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语言是一个女孩的“软外表”,同样是女孩的门面,所以不容忽视。仪态大方、彬彬有礼的女孩才是真正的美丽女孩。

知性:内在的美丽永远比躯壳可贵

如果说,女孩的青春美丽能够让她得到难得的机遇或者是挑战的话,那么知性就是能够留住这种机遇、迎接各类挑战的神奇魔法了。一个女孩一旦拥有了知性力,那么她的能力和魅力都将成倍地增长。

知性的女孩具有一种独特的聪明,大气而不平庸,是灵性与弹性的结合。具有知性魅力的女孩有人格的魅力,同时有着女性的吸引力,更有感知的影响力。

知性的女孩具有以少胜多的智慧,她凭借着一举一动、一言一语的优势,展现出的是至善至美,如百合花一般的高洁。

知性的女孩很少具有那种性感、热烈的美,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清纯、可爱的美,她们的那种美是美丽与气质的综合,或者是从容淡定,或者是优雅大方,或者是低调冷艳,或者是淡定恬然。

能够在眼界开阔的情况下自己来把握人生的命脉,才算得上是知性。

要让女孩的生命中多一点知性,并不容易做到。一个极富知性的女孩,需要的是饱满的见识、可叹的经历和睿智的思考。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女孩年龄增大之后,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她们会提出“我自己来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女孩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父母却总是生怕她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女孩学习与锻炼的机会。作为家长,应该支持女孩提出的一些要求,比如她想独立把自己的房屋格局改造一下,给女孩做事的机会,也体现出对女孩的信任。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

女孩的性格是多样的,父母们要尊重女孩独特的个性,而不应该以所谓的“规则”对孩子的个性进行评判。明智的家长应该不反对女孩玩冲锋枪,不抱怨这样的女孩疯疯癫癫。让女孩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要根据父母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因为那样极容易使女孩丧失个性。聪明的父母是尊重女孩个性的父母,凡是女孩能做的事情,一律让女孩自己去做。

眼光:让女孩淡定地面对整个世界

一个曾经博览群书、走遍四方的女孩,绝对不会给人“小家子气”的感觉。著名的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多看,多听,多接触,你就会成为智者。”我们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心女孩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还要多多注意女孩的心灵境界,注重女孩的品位和眼光。多给女孩创造一些增加阅历的机会,无疑有助于开阔女孩的眼界,成为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的优秀女孩。

在女孩小的时候,尽可能制造一些让女孩外出增长见识的机会,其实是挺重要的。在行走的过程中,女孩看到了更高的山,看到了更宽广的河,她的心中也就装下了更大的气魄。也可以带着女孩去乡下体验生活,去看看那里的生活,看看那里的交通工具,看看那里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样的做法大可不必,因为在女孩年龄还小的时候,带着她去也许她什么都记不住呢。而实际上,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误区。

小孩子是敏锐的,无论让她做什么,她都可以记住。

罗罗的爸爸在每次出差的时候都尽可能带上她,让她多接触一些新鲜的环境。回来的时候,家里的叔叔问她:“罗罗,你暑假的时候去哪里玩了?”

“爸爸带着我去上海了。”

“上海好玩吗?”

“好玩。”

孩子的回答如此简单,给人的感觉好像她就只知道这么多。但是这样一种无形的积累,使罗罗的优势在不经意间体现出来了。

有一次,叔叔教罗罗和大她1岁的哥哥两个孩子学习英文单词,在讲到地铁“subway”的时候,罗罗轻而易举地就记住了,但是哥哥无论如何就是理解不出来。罗罗说:“我在北京、在上海都见过地铁,就是那个在地底下走的一长串的车。”

这就是见识宽广无形中带来的优势,和其他同龄的女孩相比,罗罗的思维较为广阔。可是见识并不是临时学的,而是长期积存的结果。

曾经有一位小学老师说过:“经常去各地游玩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并不出色,但是她们的作文会比一般的孩子写得好,因为有东西可写。”还有一位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说:“我女儿钢琴弹得很好,作文也很好,她写出的文字就如同琴谱的节奏一般有着动人的韵律。”

帮助你的女孩增长见识吧,她将会收获无形的财富。

开阔眼界,让女孩在玩中增长见识

女孩经常会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会提出很多让家长无法解释的难题。所以,家长可以增加带她去参观科技馆、名胜古迹的机会,鼓励她勤于观察和思考。在游玩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到有兴趣,就可以针对那些事物恰如其分地对女孩进行讲解,但是要注意准确性。

鼓励女孩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父母们要明白,对于女孩的培养,除了带她游玩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女孩学会观察,帮助她获得一些知识。比如说在带着女孩观察植物的时候,就要提醒女孩对不同的花、不同的树进行区分。观看动物的时候也要如此,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培养她们比较与鉴别的能力。

父母要先使自己成为有见识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自己要多学一点知识,然后才能对女孩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父母的回答一方面可以满足女孩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女孩更加愿意去充实自己,感到和父母一同增长见识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温柔:女孩特有的无敌“杀手锏”

曾经有一位诗人说过:“100%的智慧加上100%的漂亮也比不过1%的温柔。”女孩的魅力源自温柔。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所扮演的就是一位温柔与智慧集于一身的形象。温柔,是女性不可缺少的基本资质与品性。

当然,千万不要以为温柔就是嗲声嗲气,这是故作姿态,是一种假惺惺。要知道温柔也是有真假之分的,假温柔的女孩装作娇羞的样子会让人不禁退避三舍,而真正的温柔是一种性情,是骨子里的一种真诚善意。

有人将温柔比喻成水:看似绵软柔弱,但是却含力源源,不可切断。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是世界上最为神奇的物质之一,可以适应任何环境而变换;看似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水,却可以将山崖拍打成为绝壁;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万物获得了生的可能。而女性温柔的品格正应该是水的品格。

著名的学者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女人》中对女性的温柔做过如下的绝妙描绘:“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她的温醉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的芬芳,如躺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蜜,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由此可见,女性的温柔之美,是多么的让人陶醉,让人沉湎其中,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日本女性的温柔世界闻名。她们的温柔体现在谦恭的态度、有礼貌的交流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让人回味无穷,好评有加。温柔的女孩人见人爱。一个女孩,如果缺少了温柔,那将会使魅力减少,令智慧无光。

温柔还体现在性格的宽厚仁慈,一个温柔的女孩断然是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的。现在的社会中,女孩子很多都是毛毛躁躁,很难拥有温柔之气。

妈妈先要温柔,为女孩做榜样

在女孩心中,妈妈是与她最为亲近的女性。当女孩小的时候,她会模仿妈妈的一言一行:她会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的布娃娃喂奶,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涂抹自己的脸。如果妈妈喜欢责骂她,她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去对待小朋友;如果妈妈经常爱挑剔,她也会长成一位喜欢挑剔的女孩;如果妈妈很乐观,那么她也会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所以,妈妈要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当一个温柔宽厚的妈妈,这样的话女孩就好教多了。

为孩子建立一个“好行为箱”

在传统教育中,一般来讲女孩所受到的表扬肯定总是大于批评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多给她一些鼓励,多给她一些表扬。父母可以找一个箱子,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箱子外面贴着“好行为箱”的贴纸。当父母看到女孩有了值得表扬的好行为时,就写在纸条上塞进箱子里。过一段时间,和女孩一起打开箱子,分享她的好行为。

理解孩子的善良行为

对于女孩来讲,心灵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家长的理解。家长应该努力使自己站在女孩的角度,设身处地替她们着想。当一个女孩为她心爱的小鸡死了而悲伤难过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就要表示出理解,因为这是女孩精心饲养的,这是女孩的一种善良的感情和对生命的热爱,应该给予一定地支持,千万不要粗暴地加以斥责。

充足的爱是女孩的“养料”

女孩的世界,需要不断确认被爱

佳佳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妈妈帮她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辅导班。佳佳的老师很喜欢她,经常在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夸奖她,还经常把她画的画贴在墙上展览。佳佳喜欢去上课,而且进步也特别快。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美术班又换了一位新老师。这位新老师在上课之前已经对全班的学生情况有所了解,知道佳佳的绘画很好,不用特别操心。于是这位老师很少在课上去看佳佳画画,基本上都不怎么理会她。

渐渐地,佳佳觉得上课没有了动力,觉得这位新来的老师并不喜欢她,就开始想各种办法逃课。妈妈看出了佳佳的异常,就问她:“最近为什么不去上绘画课呢?”

“妈妈,新来的老师不喜欢我。”佳佳委屈地向妈妈抱怨。

“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妈妈问道。

“因为以前的老师总是在关注我的作品,还经常表扬我。但是现在的新老师基本上都不理我。”佳佳撅着嘴向妈妈抱怨,看得出来,她十分在意老师对她的看法。

“老师不关心你,不一定是不喜欢你,也许她觉得你画得很好,所以就去照顾更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妈妈善意地帮助佳佳分析。

“才不是!”佳佳伤心地大哭起来,“为什么以前我的老师就会很关心我!”

很多育儿专家会经常提醒年轻的父母,不要轻易批评女孩,因为女孩子更加容易不自信。有些时候,女孩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和父母大吵一架,看起来是那样斤斤计较,实际上这正是女孩正常的心理反应,和男孩相比她们有更加强烈的不安全感,需要更多的爱护,需要父母不断地对她们表达关心,她们对于爱永远有需求。

父母要多多表达对女孩的爱

在西方国家,父母在晚上临睡之前都会对自己的女孩说“我爱你”,但是在中国,能做到这些的父母很少。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听到女孩对我们说“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的时候,心中还是感到像是吃了蜜一样的甜。我们并不是不喜欢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相信女孩也会喜欢。如果有一天我们对女孩大胆地说“我爱你”,女孩一定会很开心。

父母对女孩表达爱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说平时经常给她一个拥抱,在女孩过生日的时候给她写一张贺卡,这样的做法都可以温暖女孩的心。

谨记:有一些话千万不要对女孩说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女孩的转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中完成的,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注意平时与女孩的对话方式。有的时候,父母无心说的一些话,会让女孩心里感到很不舒服。

“别人家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先写作业,你看你到了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游戏。”这种比较的话,会让女孩对父母有抵触情绪。

“你自己一边玩去,别添乱。”这样的话会让女孩在潜意识中将自己划作家庭的“编外人员”,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同时会打击女孩的积极性。

“你怎么这么淘气啊,看来是投错胎了。”这样的话最容易让女孩朝着男孩的性格方向发展。

“怎么总打扮得跟个妖精似的。”女孩最忌讳别人说自己不好看,父母的话说得太过直白,容易让她产生逆反心理。

父爱如山如海一般宽广

母亲对女孩的照顾更多时候是从生活琐事中体现出来的,而父亲对女儿的照顾则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引导,很多女孩都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改变自己,比如著名主持人王小丫。

王小丫的父亲为她取了名字。王小丫小时候,经常有男同学追着她喊:“你是一个树丫丫,你是一个脚丫丫。”多次被弄哭后,她强烈要求改名字,父亲没有答应,只是说:“你长大后会明白的。”

在教育孩子方面,王小丫的父亲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很少呵斥,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她。

上小学三年级时,小丫发现父亲每天晚上都坐在书房里看书写字,有时家人都睡了,可父亲书房的灯还亮着,王小丫很不解,身为领导的父亲,为什么还这么爱学习?父亲在灯下伏案忙碌的身影深深刻在她心里,潜移默化中,王小丫晚上也开始自觉地看书学习,有时甚至暗暗与父亲较劲,看谁学习时间更长。勤奋的父亲是王小丫的榜样,她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懂事后,王小丫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上初中后,父亲成为当地报社的总编辑。受父亲的影响,王小丫立志要做一名新闻工作者,高中毕业时,报考了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中文系,但因几分之差与其失之交臂,最终被四川大学经济系录取。王小丫想复读一年再考。父亲认真开导她:“孩子,学经济一样可以当记者,将来做个财经记者也不错。”

父亲对她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亲情之中,精神层面的更多。当别的父亲在关心孩子的吃穿时,父亲早已走进她的心灵,因此她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和感悟。她机智、圆润的主持风格中或许就浸透着父爱的影响。

一个女孩,她将来在社会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沟通技巧大部分都是会受到父亲的影响,而且这样的影响力是持久而牢固的。父亲不仅是整个家庭的靠山,同时也是女孩的精神支柱。当女孩得到了充足的父爱之后,她更能长成一种刚柔相济的好性格。

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亲接触较少,那么她会明显比其他女孩发育得慢,而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症状,也有的专家称其为“缺少父爱综合征”。这样的女孩在身高、动作、智商等方面比其他的女孩发展缓慢,而且普遍存在焦虑的情绪和依赖性过重等特点。

父亲要主动发现与女儿的共同兴趣点

其实,在女孩的内心非常希望能和爸爸有机会一起活动,比如说和爸爸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打球等等。这一点需要爸爸来主动发现,然后主动约女孩共同参与进来。与爸爸能够相处融洽的女孩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显得更加自信,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优越感。这些会让女孩感到自己有能力、有自信、有价值。

父亲不要对女孩过分严厉

女孩们从心理上来讲希望得到父亲更多的关注,她们希望父亲能够更多的来体会自己的感受。如果父亲对于女孩过分严厉,或者会经常对女孩表现出不耐烦,那将是对女孩自信心极大的打击。有的爸爸奉行“严父出孝女”的信条,对女孩太过死板,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女孩对爸爸敬而远之。

母爱如月光一般温和

一般人都认为,父亲与女儿比较亲,而母亲与儿子比较亲。虽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个规律。还有人说女儿就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样讲的话女儿与母亲就是前世的情敌。家庭中的母女关系,既有妈妈与女儿之间这样浓浓的血脉之情,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同时母女之间也存在着水火不相容,甚至说出伤感情的话来。这样奇怪而有趣的关系,也许只有在母女之间存在。

现在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妈妈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同时照顾好几个孩子,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但是有时妈妈会有深深的感受,那就是为女儿做了很多,但未必会得到女儿的感激,更多的时候是“费力不讨好”。这让妈妈们感到无可奈何,很多妈妈想同女儿建立一种积极的母女关系,但是会发现自己的努力实在是徒劳。其实,妈妈们只要把握好同女孩的距离就好,你要努力地成为女儿最好的朋友,而并不是要为女孩去做一切。

至于朋友之间的分寸,那就是相互理解、支持与尊重,妈妈如果能够和女孩保持好这样的距离,相信母女关系会融洽很多。

在一个家庭中,妈妈与女儿相处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爸爸,所以女孩对爱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妈妈们要想和女孩更好地交流,则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女孩的心理特点,因为这将大大提高妈妈与女儿的交流效果。对女孩来讲,她也需要一个懂得沟通的妈妈,她理想中的妈妈懂得她的需要在哪里,才会让她感觉舒服,才会成为她心中的“圣母”,才会让她有沐浴清凉的感觉。否则的话,妈妈那费力不讨好的催促和喋喋不休的唠叨一定会让女儿无比的厌烦,甚至会感觉自己是生活在噩梦中的。

举例说来,女孩与妈妈在一起聊天,她更希望得到妈妈的倾听,分享她的沮丧或者是开心,她需要的是妈妈态度上的支持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在女孩的思维里,只要将情绪发泄出来,问题就随之解决了。如果妈妈总是自以为是为女孩提供一连串的解决方案,那么女孩肯定不愿意再和你说了。

一个温和的妈妈,就是女孩最需要的妈妈。女孩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善解人意且有修养的妈妈。

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妈妈”是一门人生的大课,还有更多需要学习和理解的地方。

妈妈要努力让女孩感受到你很珍惜她

女孩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周围人的珍视。如果一个女孩发现自己在被人珍视和喜爱,她将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如果女孩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更多的体贴,那么她会感到更多的安全感。比如说,当女孩请求你帮她做些事情时,如果你说“我很乐意去做”,她更能感受到你的那份珍爱。

主动和女孩分享她的沮丧与无助

当女孩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会变得不知所措以及情绪化,在她的内心也很希望有人可以了解并帮助她。这个时候妈妈就应该过来主动和她一起谈论一些问题的细节,和她一起分享沮丧的情绪,这样女孩就不会觉得自己很孤单,反而会感到快乐和舒服。

爱现实中的女孩,而不是你所期待的女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女孩也同样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也许同样的一件事情,在某些人看来不值一提,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意义非比寻常。人们都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来做事,反而忘记了对方的感受。比如有的爸爸妈妈,如果总是将个人的世界观用到教育上来,那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也许在你心目中最优秀的女孩应该是安安分分、规规矩矩的,但是你眼下的女孩却是一个喜欢大吵大闹的黄毛丫头;也许你觉得真正的淑女应该是能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那一种,而你的女儿恰恰是那种“假小子”脾气。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在感情上就比较难以接受了。

爱你的女孩,并且接受你眼下这个真实的女孩,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件难办的事情。因为我们都希望将女儿调教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女孩。当我们发现女孩身上出现了一些被我们视为“缺点”的东西,有的父母就开始“耿耿于怀”,强行将女孩往自己所要求的道路上引。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在以“爱女儿”的名义为女孩编制各种梦想,不给她们自己规划未来的机会。一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就将这种剥夺女孩权力的行为名正言顺地合理化了。但是,父母在独断的同时看不到女孩内心的反抗,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使女孩的实际情况与你所期望的南辕北辙,最终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糟。

从现在开始停止对女孩的各种幻想吧,请爱你的女孩,爱她真实的样子。这世界上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每个女孩都有她独特的生命轨迹。支持她走自己的路,风光无限将更加值得期待。

不要把女孩的成功当作是你的成功

很多家长在潜意识中都有一种“补偿心理”,所谓的补偿心理就是当他们自己无法实现某种愿望的时候,就希望通过别人实现来使自己的内心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不知不觉地对女孩产生这样的心理。女孩是女孩,你是你,如果父母们可以看清这一层关系,那就让自己理智的来看待问题吧,不要按照你的想法给女孩设定太高的目标。

父母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及少年时期

父母可以想想自己小的时候,可能还会有这样的回忆:“我小的时候很想去学习技术工,但是妈妈不让”“我讨厌妈妈把她的想法强加给我,也不喜欢爸爸给我的压力”。父母在这种回忆中,就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一个合格的父母懂得包容女孩的价值观,懂得放低自己做女儿坚实的后盾。

有一种追求改变了人生

张海迪:生命的强者

有人说,张海迪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保尔”,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在悲悲戚戚中抱怨上天的不公和顽强的自我拼搏中,她选择了后者,并且成为了一个生命的强者。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以及2008年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对于张海迪来说,都只是生命的开始而已。

对于张海迪,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虽然命运对于她来说似乎显得特别不公平,脊髓病、瘫痪、癌症,每一样都让常人无法承受,但当它们一一肆虐于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生命中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伟大灵魂的不屈。

1955年秋天,张海迪在济南出生。5岁那年,脊髓病使她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就开始了她奋斗的人生。

那个时候没有条件上学,她便在家自学。太阳东升西落,一个个日子在转瞬间流逝,不知不觉,小小的张海迪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15岁那年,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到聊城一个偏僻的农村,于是颇有学问的她给缺少音乐老师的孩子们当起了教书先生,教孩子们唱歌。这期间,她发现落后的农村没有医疗设施,于是便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年轻的张海迪开始了酝酿已久的文学创作,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随着《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那篇文章的发表,张海迪名噪中华,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保尔”。“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这样形容自己。

生活中的张海迪经常去福利院、残疾人家庭,看望那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自己的礼物和温暖。后来,她用自己的稿费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还积极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而张海迪的助人为乐是周围人有目共睹的,当年她自学针灸的时候,为了找到准确的位置,她忍痛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过去,居然真的成了当地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无偿地热情接待。

那时候有一位姓耿的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瘫痪在床,疾病甚至使他不能说话。张海迪知道后,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风里来雨里去,在她的精心治疗下,耿大爷终于能开口说话了,慢慢地也能走路了。看着耿大爷脸上日益露出的笑容,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了帮助他人所得到的幸福,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她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1995年,她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来,张海迪的身份是“作家”,2002年10月,她的长篇小说《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一年后,《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她喜欢用自己的文字告诉人们很多心灵深处的故事,她喜欢用自己的笔触帮助更多的人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看淡人生的风雨。

时光在流逝,生活在继续,海迪说她最喜欢的事情是散步,散步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样东西:闲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和健康的双腿。虽然张海迪没有健康的双腿,不过她照样可以散步,因为她有一份别人无法企及的心情。

帮助女孩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

家长介绍女孩认识张海迪,让女孩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可贵的同时,还要启发女孩思考:当生活的磨难出现的时候,要如何来面对呢?

教女孩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曾经说过:“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也要把这样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女孩,通过张海迪的事迹让女孩了解到,一个人如果能够想到帮助更多的人,她生活的动力就会加倍。一个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海伦·凯勒:让我们自豪,也让我们羞愧的名字

海伦小时候非常可爱,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总是盯着周围的一切想看个究竟。可是,就在一岁半时,她突然得了急性脑充血病,连着几天持续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整个世界都变了——她看不见,听不到,甚至不久连发声也不行了。从此,她陷进了痛苦的深渊。既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也无法让人了解自己的感受。

上帝抛弃了这个孩子!还有什么可以解释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她还什么都不知道,就要独自面对今后的人生了,她像一株花草,只能静静地待在自己的椅子上,可是她明明有双脚可以走路,有双手可以写画,有头脑可以思考。因为这场疾病,她变得性情暴戾,厌恶与人交流,父母也不知道怎样去帮助她。

在黑暗中磕磕碰碰了七年之后,1887年3月3日,天使来到了海伦身边。

这一天,安妮·沙莉文小姐来到海伦家中,开始负责教海伦写字、手语。安妮曾经患过眼疾,她在盲人学校学习过,深知黑暗的痛苦和肓人的无助。同病相怜的两人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对海伦来说学习每一个字母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反复学习还是不会,小女孩就完全不再配合老师了。安妮面对的女孩是一个所有的表达窗口都被关闭的小女孩,要让她知道各种东西的名字、阅读文学作品、书写信件,难度可想而知。

安妮对海伦非常有耐心,从来不会让海伦受到嘲笑,而是把她当成一个普通孩子那样尊重她、信任她。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但是她模仿出来的往往不准确。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她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两年之后,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一位先生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他不得不满怀惊喜地写道:“谁也难以想象我是多么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时间。”

在安妮的帮助下,海伦学会了自如地用德语和法语,并且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曾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她的坚强和好学赢得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的尊敬,因此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9个小时后,她各科成绩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海伦学会了读书和写作——如果她是真的那样残疾的话。但是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且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

每天有来访的盲人和雪片一样的信件,这些都是海伦自愿完成的。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让更多的聋盲接受教育和治疗而奔波。到了1921年,在她的影响下,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

在繁忙的工作中,她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她一生中共有14部作品问世,《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我们熟知的散文之一,《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3/4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可海伦没有心灰意冷,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亲爱的安妮的,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海伦·凯勒好像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但更像是上帝的使者,她来到人间,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海伦·凯勒的名字,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感到生命的骄傲,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卑微,这个名字注定让人类自豪,也让人类羞愧。

鼓励女孩自强自立

海伦·凯勒的故事曾经让无数人为之感动,家长一定要让女孩认识海伦·凯勒这样的社会精英,这将有助于她日后的成长。这样,女孩在应对突发的危机时,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加出色。

特蕾莎:天使为爱来到人间

1985年4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在青少年中举行了一场规模很大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题目只有一个:当前世界上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青少年们选出了9位他们“最崇拜的人物”——其中6位是娱乐界赫赫有名的顶级明星,另外的三位分别为: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还有一位是特蕾莎修女。

1910年,特蕾莎修女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1950年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竭力为贫困中的最穷苦者服务。1979年,特蕾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被人尊称为“贫民窟的圣人”,很多人亲切地称她为“德蕾莎嬷嬷”。

荣誉背后的特蕾莎,只是一个衣着简朴、长相平平的普通妇女,比起衣着光鲜、浑身亮彩炫人的顶级明星,实在有天壤之别,比起教皇或总统,她更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耀人的权势。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妇人,因为怀着仁慈的爱,用一生践行了爱的诺言,才赢来世间无数的尊崇和爱戴,同时把爱洒向人间。

1948年,特蕾莎放弃修道院的优越生活,走出修道院的高墙,来到世界上以贫民窟多且脏而闻名、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置身在贫困者中间。她在那里开办学校,到患病者的家中去医治他们,并给他们带去温暖。

难民从特蕾莎的身上获得了粮食,垂死的人在她爱的召唤下重又回到了人间,特蕾莎不是普通的修女,她就像一位天使,因为爱,来到人间。在荒凉悲惨的城市里,她犹如一只令人尊崇的、高洁的百合,把爱扎根土壤,回报大地。

“我的天职就是爱”,这是特雷莎修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也是对她艰难而光荣的一生最精致的回答。她因爱而来,因爱而成长,也因爱而去。特雷莎的血液里充满的都是盈盈的爱,慈祥而温馨。

远赴印度后,特蕾莎修女每天都在与一些外表肮脏的病人来往,但她对每个病人都予以关怀,用手一个个抚摸他们的身体和手,病人们想到以前遭到父母或兄弟姐妹厌恶的情况,常常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印度有一些麻风病人为避世,经常隐藏起来。为找到这些患者,特蕾莎修女走遍荒凉无人之地。

对于那些找到的不幸患者,修女们安慰他们,给他们注射药剂,包扎伤口。此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以朋友般的鼓励,鼓励他们自立。正如诺贝尔授奖词上所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在她的手中接受了不含屈尊恩赐意味的同情,接受了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

在那座阴霾的没有一点生机的城市里,特蕾莎曾无数次地握住在街头将要死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的一丝温暖,让他们微笑着离开这个世界。她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战争爆发后,特蕾莎又出现在悲凉的战场之上,给战争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细心为每个难民从溃烂的伤口中拣出蛆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

特雷莎所创造的功绩与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相比毫不逊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位修道院的修女。但是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直到生命最后。她是凡人,却演绎了超凡的爱,并用这种超凡的爱感动了整个世界。

送给女儿一本《特蕾莎箴言》作为礼物

特蕾莎的很多箴言还有她的行为都深深感动着世人。家长可以买一本关于特蕾莎修女的书送给女孩,鼓励女孩成为像特蕾莎修女这样善良的人,受人尊敬。

让女孩了解诺贝尔和平奖

特蕾莎修女曾经荣获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家长可以让女孩自己上网或者从图书馆翻阅相关的资料,了解诺贝尔和平奖的相关情况和获奖者的情况,无形中让女孩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好榜样。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1901年12月23日,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中,出生了一个小女婴,她的哥哥姐姐们都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这个女孩的到来,为家里添了一些童趣。父母加上兄长们的宠爱,让女孩沉浸在幸福之中,但这延续了不长时间,母亲就病故了。夺走母亲性命的病叫作宫颈癌,是一种可怕的妇科疾病。这个名叫林巧稚的小女孩,与这种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巧稚的童年时期,中国正备受欺凌。她的家乡在东南沿海,常看到外国人颐指气使、呼来喝去的模样,当地的人都不喜欢那些洋人,林巧稚也不例外。离她家不远,就是郑成功、戚继光抗击过外辱的地方,孩子们经常听老人讲英雄救国的故事,在林巧稚的心中,不甘受辱和自尊自重牢牢地扎下了根。

有一次,小巧稚在上劳动课的时候,学习编柳条筐,老师见她的双手灵活得如同两条小鱼儿,便称赞道:“真是一双巧手啊,可以去做外科医生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便记在了林巧稚的心里。

19岁时,林巧稚已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毕业后何去何从呢?很多人都说,巧稚你嫁个好人家吧,趁现在年轻。家人也开始为她张罗着相亲的事情了。但在林巧稚自己看来,人生才刚刚开始,怎么就要定下终身了呢?旁人对女子一无是处的评价,也激起了她不服输的心理。

思前想后,林巧稚终于在父亲面前宣布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到北京的协和医院读书!”这个决定,立即遭到了大多数家庭成员的反对。“上协和?那要读8年才能毕业啊,你受得了吗?”“这会误了你的终身大事的!”“女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早晚还不是嫁人!”

众人七嘴八舌,让一向温顺的小妹妹忍不住大声叫起来:“读书就是我的终身大事,我不嫁人,就是不嫁人!”家人被她的气势吓倒了,哥哥看到妹妹如此有决心,便改反对为支持,站在妹妹一边,终于说服了父亲,使林巧稚离开了家乡,走向了医学。

进了协和医院,还要接受残酷的淘汰。在这里,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就要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

有一次,一个男生当面对女生流露出不屑的神情,认为女性就能当一当护士,根本不能救人性命。林巧稚又拿出小女孩的那股子倔劲:“哼!不要觉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吗?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

在漫长的八年学习中,林巧稚独占鳌头,一路领先。当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入学时的25人,只剩下16个了!而林巧稚一直是稳稳的第一名,并获得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个曾经挑衅她的同学,也不得不佩服她的实力。

也许是为了读书时说的那句“我不结婚”应了验,林巧稚一生都没有结婚。但是,她并不孤独,因为她用双手迎接了五万个生命的到来。

毕业后从事什么专业呢?她想过从事儿科,但后来她觉得许多儿童的病痛来自先天,看来妇女的病痛是影响下一代的大问题,加上每每想起自己的母亲,她最后终于选择了妇产科。

仅仅半年时间,她就走完了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不久她又赢得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到1935年,林巧稚已成为协和医院很有名气的主治医生了。

林巧稚把传统的“接生婆”变成了一种职业,妇女生产和护理,成了一门精湛的艺术。这成为我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基础。

鼓励女孩有自己的追求

在过去的旧时代,女孩子读书太多似乎不被人所接纳,但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要想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女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张,而且还要锻炼很多能力来应对时代的发展,所以,家长要从女孩小的时候就支持她有自己的追求。

鼓励女孩敢于挑战自己

林巧稚在协和求学的时候连续八年都是第一名,这说明她有惊人的毅力。林巧稚并非是天才,她的成功完全得力于她的决心。家长也要以此来教育女孩,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