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57458800000002

第2章 唐诗三百首(1)

卷一·五言古诗

感遇二首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春天的兰草葱郁繁茂,秋天的桂花皎明净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各自适应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知道那些林中隐士,闻到了芳香深加爱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花木的芬芳出于本性,何求于美人赏识攀折。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一带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冬还绿叶葱茏。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哪里是因为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本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本可以献给贵客嘉宾,无奈阻隔着崇山峻岭。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命运决定了这种遭遇,循环的道理难以追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只是说栽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

【评点】

唐开元末年,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贬黜张九龄,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与只会溜须拍马的牛仙客。牛、李结成党羽,专揽朝政,排除异己,致使朝政愈加腐败。张九龄对此甚为不满,便以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下感情朴素真挚的《感遇十二首》。

这里的第一首即《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哲理诗,是诗人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写。

诗一开头,用工整的偶句,突现了兰草、桂花这两种植物的高洁性情。由“葳蕤”二字,可见兰草逢春萌发的勃勃生机;由“皎洁”二字,可见桂花遇秋吐蕊的湛湛风华。接下来,“欣欣此生意”一句总起来说,兰、桂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自尔为佳节”又分开来说,一个“自”字,除指出兰、桂均能应时节而绽放外,还表明了它们虽繁盛却不谄媚、不求人知的高尚品质,对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进行了铺垫。

诗的前面四句只写兰桂而未写人,第五句,诗人则用“谁知”陡然一转,自然地引出了深居山林的美人,也就是那些兰心桂质的隐逸之士。美人因嗅到兰、桂的芬芳,对兰、桂产生了倾慕之情。诗由不写人到写人,是一个急转,诗情也为之一荡。

结尾两句,诗人又用“何求”二字将笔锋一转。山中美人既然爱兰、桂的芬芳,那么,兰、桂如有心,应该十分愿意被美人折取赏玩。但诗人却没有这样写下去,而是另辟新意:兰草迎春而绽放,桂花逢秋而吐蕊,这是兰、桂的本性,而不是为了获得美人的攀折玩赏。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以兰、桂“不求美人折”来譬喻贤德君子的洁身自爱:君子修身养性,只不过是他品性使然,而不是借此来获得外界的赞誉提拔。整首诗的主旨,至此才道出。

整首诗结构紧密、语尽意深,托物寓意,寓理于咏,令读者丝毫感觉不到说教的突兀。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橘柚垂华实》是汉代《古诗》中的一篇,其中一句“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以橘柚的遭遇抒发了诗人不被世用的愤慨。而本诗中的“可以荐嘉客”,就是“冀见食”之意。丹橘经冬而不凋,不因严寒而改变节操,已经很值得赞美;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想贡献给他人,更可见它的品德高尚。按理说,如此优良的树木、果实是应当向嘉宾推荐的,无奈却被重山深水无情地阻隔了!一句“奈何阻重深”,使人仿佛听到了诗人无奈的叹息声。

而“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明确吐露了诗人托物言志之意:无论是丹橘还是人,其遭遇好坏与命运相关。而命运好坏的缘由则像循环往复的自然之理那样,无法探究。这两句诗委婉幽深,饱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

在末尾,诗人用反问语气结束全诗:世人只说栽种桃李,莫非橘树就无法遮阴、没有功用吗?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已写明橘树绿荫耐寒、果实甘美,但它的命运却又如此多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经亲自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当他有危难的时候,这批人才却都不帮他。因此阳虎慨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说:“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栽种桃李而不栽种橘柚,此类“君子”,总不能算作“慎所树”吧!

本诗不事雕琢却浑然天成,两个反问句,更使诗情跌宕起伏。但诗的语气始终是温和敦厚的。无论是愤慨,还是忧伤,都是羚羊挂角,不着形迹,使全诗意境超然。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莽莽苍苍一片青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儿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穿过竹林进入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掠行人衣襟。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欢快说笑欣喜得到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慷慨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曲罢银河星光已经很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巧诈心机。

【评点】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写的是诗人月夜拜访终南山上一名姓斛斯的隐士。全诗描写了暮色中山林景色的清新美丽及田家庭院的恬适安静,流露出诗人的赞慕之情。

第一句“暮从碧山下”中的“暮”字,引出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引出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及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引出了第四句的“翠微”。首句看似平常的五个字,却没有一个字是虚设的。“山月随人归”一句,将月写得脉脉含情。月尚能如此,人难道还不如月吗?接下来“却顾所来径”一句,写出了诗人对终南山的不舍之情。这里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日暮时的山林景色,但却情中有景。是什么让诗人如此迷恋,忍不住向身后回顾呢?不正是迷人的山色吗?第四句“苍苍横翠微”则正面描绘出苍茫暮色中美妙的山林景色。“翠微”指青翠遮掩映衬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二字更加渲染了色彩的浓重;“横”字则有笼罩之意。以上四句,笔墨简练却神色兼备。

接下来,正在山间小路上漫步的诗人可能恰好碰见了斛斯山人,便“相携及田家”。由“相携”二字,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童稚开荆扉”,是说孩童们打开柴门迎客。“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院的清幽恬适,流露出诗人的欣赏、艳羡之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中的“得所憩”,除了是称赞山人的院落居室外,还表现了诗人遇见山人的欣喜。所以,诗人与山人开心畅谈、开怀畅饮。一个“挥”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畅怀美酒的神情。“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两句,写诗人与山人酒醉情深,纵情高歌,一直唱到夜空星辰寥落,人间更深人静。句中的青松和青天,与上文的苍苍“翠微”遥相呼应。诗的末尾,从共饮美酒转至“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酒醉之后,诗人高兴得将俗务机心都抛却了,心境变得淡泊、恬静、幽远。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花丛中间摆放一壶美酒,自斟自饮没有亲友陪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起酒杯邀请天上明月,加上自己影子合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可惜明月不懂饮酒乐趣,影子也徒然伴随我身边。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与明月和影子结伴,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歌唱时月亮游动徘徊,我起舞时影子摇摆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清醒之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便是各自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愿意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敬爱藐远的星河相见。

【评点】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李白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当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党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器”,自然遭到排挤。但他身为封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排遣心中孤寂苦闷。于是,有了这首诗。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相伴对饮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于是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来,三“人”对酌。从一人到三“人”,场面仿佛热闹起来,但其实更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由月、影引发议论,点明“行乐须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和影子毕竟不能喝酒,它们的陪伴其实是徒劳的。诗人只是暂借月、影为伴,在迷醉的春夜及时行乐。诗人的孤单寥落、苦中作乐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诗人慢慢醉了,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仿佛在徘徊聆听;舞时,影子似乎在摇摆共舞。但是,当诗人一醉不起,月亮与影子就马上各自分开。诗人想和“月”“影”真诚地缔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之约,但它们毕竟“皆是无情物”,诗人的孤独苦闷溢于言表。

本诗用动写静,用热闹写孤寂,造就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的寂寞,也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性格。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燕地春草刚刚细嫩如丝,秦地桑树已经低垂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你心中惦念归家之日,正是我思念你断肠之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入乱了我的罗帐?

【评点】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描写了秦地思妇整日思念在燕地戍边的丈夫,希望他早点回来的情景。

头两句通过秦燕两地的春季景物来起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想到的,“秦桑低绿枝”是她看到的。仲春之时,花繁叶茂,独在秦地的思妇看到春景,不禁想到在燕地戍边的丈夫,希望他早日归还。她猜想在燕地的丈夫此时看见碧丝一样的春草,应该也会和她想法一样。《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语句,这是见春草而思归的出处。诗人化用这个语句,显得浑然天成。同时,这两句中的“丝”“思”、“枝”“知”谐声双关。

中间两句接着上句写:燕草碧绿之时,丈夫也一定想着回家,宽慰两个离人的心灵。按照常理来讲,思妇应该高兴才对,而下句竟写了“断肠”。这种写法看似不合常理,但仔细品味后就会发现:寒冷的燕地春草萌生之时,丈夫才有归还之念;温暖的秦地桑柳滴绿之时,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已久,几近“断肠”。这种对比的写法更加深刻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

最后两句用吹动罗帏的春风来写思妇的心理,表现了她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情操。

本诗借景抒情,感动人心。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离别后不能时常相见,就像参星与商星永隔一样。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可今晚却是个怎样的晚上,和你相聚共对着跳跃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少壮的青春年华能有几时?如今鬓发花白你我全变样!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问故旧亲友多半已经谢世,禁不住惊呼心中无限悲伤。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怎想到一别就是二十多年,今天还能够重登你的客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昔日分别时你还没有成婚,倏忽间你的子女成群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个个含笑迎接父亲的好友,亲切地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问答交谈的话语还未说完,你已吩咐儿女把酒菜摆上。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冒着夜雨割来的春韭炒菜,新煮的黄粱米饭可口喷香。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你说这次相会十分不容易,开怀畅饮一连干杯十几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连饮十几杯也都没有醉意,由衷地感谢友人情意深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明日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世事难料不知各自会怎样。

【评点】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诗人在探望洛阳旧居陆浑庄后,启程回华州。途经奉先时,探望了隐居在此的少年好友卫八处士。相会后不久,诗人写下这首寄情之作,赠予卫八处士。本诗抒写了诗人由人生的离多聚少和沧桑世事而引发的感慨。

两人相见时,正值安史之乱。诗的开篇四句隐藏着诗人对这个战乱时代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的感叹。这四句从分离说到相聚,借“参与商”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后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再次相见,两个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容貌,正所谓“容颜易老”。所以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先从容貌变化说起,继而发出感叹:青春壮年能有几时?如今我们都已白发苍苍。之后,诗人进一步了解其他故人的情况,方知多半早已去世。诗人不免悲从中来,自然又添许多慨叹。

从“焉知二十载”到“感子故意长”,是对两人再聚,友人及家人对诗人热情招待的描写。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再加上又是久别重逢,所以才有了主客之间频频举杯、开怀畅饮的画面。即使这样,诗人依然是“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是总结前文,写出了诗人对往日与今朝的体会。最后两句写明日的分离,委婉地表达了再次别离给诗人带来的沉郁、忧伤之情。这两句既是对前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一种回应,同时又使全诗感情达到了高潮。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评点】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有位举世无双的美好女子,幽静地居住在空旷的山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自己说本是朱门大家闺秀,竟沦落到荒山和草木共处。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过去关中曾经发生过兵乱,她的亲兄弟都被乱军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高官厚禄又能有什么用处,亲人死后尸骨都不能葬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贫爱富,万事变迁像烛光随风起伏。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可恨丈夫是个轻薄浮浪子,遗弃我重新娶个美丽新妇。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合欢花还能知道晨开夜合,鸳鸯鸟双飞双栖从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丈夫只看新夫人欢欢笑笑,哪听得见下堂妻失声痛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纯洁,不像出山的泉水浑杂污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等待着侍女卖掉珠饰回来,扯把青萝枝修补破漏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摘下来山花不愿插在发上,独喜爱柏枝经常满捧采折。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天气寒冷冬衣还分外单薄,黄昏时她怅惘地倚着长竹。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迫于生计,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但杜甫依然不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这首诗是一篇真实写照与精神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前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藏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第三句开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显赫,但不幸遭遇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她惨遭丈夫抛弃。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画出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就本诗而言,佳人自比泉水,用山来比喻夫家,暗指自己被丈夫遗弃后,众人就认为她污浊。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可见她品格高雅。末两句写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这幅画既体现了体态美,又包含了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佳人身上的女性美,更是一种理想美。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以为与他死别痛哭失声,又为过去生别忧伤悲戚。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在江南瘟疫流行的地方,得不到放逐人一点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老朋友终于来到我梦中,是明白我对你日夜思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你现今被流放身陷罗网,怎么能插翅飞到我这里?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恐怕已经不是生前灵魂,路途遥远万事难以预计。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灵魂来时经过青青枫林,灵魂去时关山一片黑漆。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中醒来满屋一片月光,好像照着你的清晰容颜。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江湖水深而且波浪险恶,多加小心勿遭蛟龙袭击。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天上的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方的游客怎么久久不归。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足见你对我多么深情厚谊。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江湖上航行多有险风恶浪,总是担心我的行船会翻毁。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京城中达官贵人充斥拥挤,高洁如你却落得这样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谁能说天道公平宽广无限,为何到老还如此含冤受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评点】

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想念李白而作,表达了他对李白深切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诗是分别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来写的。上篇写第一次梦到李白时的心理,表明诗人对李白前途吉凶的关切;下篇写梦里见到的李白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

上篇开头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两句,好似突然刮起的阴风,使全诗顿时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之中。诗人要记梦,先写离别;未写离别,先写到死,用死别来衬托生离,写尽李白被流放到遥远的异域、久无音信给诗人带来的巨大苦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两句,不写诗人梦到李白,而写李白来到诗人梦中;而李白之所以能入梦,又是因为知道诗人对他一直很想念。这两句写了李白幻影在诗人梦里出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突然见到李白的欣喜与快慰。然而这欣喜却转瞬即逝。“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两句,是诗人联想到当时关于李白下落的各种不祥传闻而产生的疑问。难道他果真死了?眼前的他到底是生魂,还是死魄?道路遥远,生死难测啊!从突见的欣喜,到转念后的疑惑,再到生出担忧和畏惧,诗人对自己梦中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和到位。“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两句,写梦醒后诗人的思绪仍无法平静下来。想到李白魂魄深夜由江南而来,又从秦州返回,来时需越过南方葱郁的枫林,去时需穿过秦陇漆黑的关塞,路途遥远艰难,李白又是孤身一人,诗人怎能不为之挂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两句,写在满室月光之下,诗人忽然觉得李白那憔悴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定神一看,方知是自己的错觉。想到李白魂魄深夜离去,山高路远,江湖凶险,诗人不禁暗中祷告道:“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恐怖的景象,恰是李白凶险处境的象征;这惶恐不安的祷告,表明了诗人对李白前途命运的忧虑。诗中用了两个与屈原有关的典故:“魂来枫林青”一句中的“枫”意象,出自《楚辞·招魂》;“蛟龙”一词见于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诗人通过用典把李白和屈原联系到一起,不仅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性,而且体现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许、推崇和敬仰。

诗人第一次梦到李白后,接连几个夜晚都出现相似的梦境,因此便有了下篇的吟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两句,由浮云而及游子,为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同上篇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呼应,体现了二人形离神合、真诚相对的情谊。不论是诗人“见君意”,还是李白“明我忆”,皆为诗人推己及人,抒发了他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告归”之后六句,截取诗人梦中李白归去前的片刻,描写李白的幻影。“告归”两句描写神态;“江湖”两句为独白;“出门”两句则通过动作、外貌揭示了李白愁苦的心理。仅仅三十字,就从神态、声音、动作、外貌等多个侧面生动地刻画出了李白的形象。“江湖”两句,与上篇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意思相同,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辛及其现实处境的险恶。“出门”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与李白惺惺相惜的感慨。

梦里李白的幻影,对诗人造成了很深的触动,以至于诗人每次醒后,总是越想越愤慨,越不平,最后便发出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的慨叹。达官贵人们遍布长安,唯独李白这个杰出的人才却报国无门,困窘不堪,临近晚年又被流放绝域,丧失了自由,还说什么“天网恢恢”之类的话呢!生前有这样的遭遇,即使死后流芳千古,自己已无法知晓,又有什么用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沉重叹息,既寄托了诗人对李白的至高评价与无限同情,也蕴含着诗人自己的万千心事。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每当我来到这黄花川上,总得要经过青溪的流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那曲折的山路千回万转,其实这段路途不满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水流过乱石发出喧闹声,静谧地融化松林的翠影。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水波荡漾泛出碧绿水草,水面澄明倒映青葱芦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境早已恬静安然,就像清澈溪水平静淡泊。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请让我留在溪边岩石上,竟日悠闲垂钓了此终生。

【评点】

本诗写的是山水景色,是王维在蓝田南山隐居初期写的,又叫《过青溪水作》。诗人通过歌颂青溪的宁静,表明自己喜爱闲适生活的情趣。

前四句总体介绍了青溪。黄花川在今天陕西凤县,青溪在今天陕西沔县,两地距离不远。“每逐”表明诗人曾多次顺着青溪进入黄花川游玩。山势的蜿蜒曲折使得这段不足百里的路程显得丰富多彩,非常吸引人。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写了青溪的各种景色。诗人穿行于山间乱石之中时,青溪的水声喧闹,一个“喧”字在声音上形成了很强的震撼力。流过松林平地时,溪水又变得安静起来,没有任何声音。清澈的溪水与两旁翠绿的松树相互映衬。第五、六句,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诗的意境有声有色地营造出来。青溪流出松林后,到了一片开阔地,只见荇菜、菱叶浮在水面上,青翠荡漾;芦花、苇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充满诗意。这里的“漾漾”形容水动的样子,“澄澄”形容水静的样子,动静相应,非常生动。

结尾四句表达了诗人的想法。青溪的景色谈不上秀美绝伦,但为什么这样吸引人呢?这是因为诗人的心情。诗人将青溪清新的景色的自己闲适的心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心境和物境的统一。之后,诗人用了东汉严子陵在富春江上垂钓的典故,表明隐居的意愿。

本诗清新雅致,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很自然,诗意无穷。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圣明的朝代没有隐居的人,精英俊秀都来为朝廷献力。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于是使那些东山中的隐士,不效法伯夷叔齐山中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你虽然落第离金马门很远,谁能说你的才能主张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你经过江淮时度过寒食节,进入京洛时已经缝制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摆酒在长安路上为你送别,感叹知心好友要与我分离。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你将要乘船回归南方故里,不多久就要回到自己家门。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绿树伴随着你远去的身影,眼前孤城映照着落日余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我们的谋略虽然暂不见用,但不要因此就说知音稀微。

【评点】

本诗为诗人送落第友人归乡的赠行诗。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王维好友。

落第可谓人生中的沉重打击。綦毋潜落第返乡,心情必然沮丧。作为綦毋潜的好友,诗人力图多方面给予他安慰。在这首赠行诗中,诗人不仅称颂“英灵尽来归”,还为“吾谋适不用”而由衷慨叹。这两句看似矛盾,却恰是诗人构思精巧之处。诗人对前者是讥讽,对友人是劝解和安慰,安慰友人不必灰心丧气,勉励他,并令他相信在圣明的朝代有才干的人最终会被重用。

整首诗在“劝慰”的主旨上进行渲染,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既有慨叹,也有鼓励。全诗写景清婉,抒情自然,慨叹由衷,鼓励真挚,读来让人振奋不已。“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忧”,是清人对本诗的评语。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请君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评点】

本诗为诗人送友人归隐之作。诗人对友人的归隐是支持的,但友人的归隐是仕途不得意所致,诗人对友人的遭际不顺也表现出了惆怅,但更多的是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全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很平淡自然,每句皆是按照事情的发展淡淡道来,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仿佛诗人信笔写来,分外随意。然而细品之后不难发现,这首诗内涵深刻,意境悠远,可谓藏而不露。就像诗人的其他诗一样,这首诗也是诗中有画,而且这一画景并非诗人有心为之,而是浑然天成:诗人下马和友人共饮美酒,两人之间的问答,友人遥指远处的高山,白云无边飘荡。除了展现出一副淡雅的画面外,这首诗又体现了一个“情”字:两人相见时苦涩的欢悦,两人间的关心,友人的不得志,以及诗人对白云无边飘荡的慨叹。这些皆来自诗外,但却是诗中所包含的东西。

诗的开头四句看起来平淡,其实写得很朴实。第一、二句写饮酒话别,文字质朴、意境藐远。诗人开篇点题,提出疑问,借此表达对朋友的关心:诗人在路旁遇见友人,下马和他共饮美酒,之后关切问他要到哪里去。第三、四句简练说明了友人隐居的因由和处所。其中,“不得意”除了表达友人的隐居因由和不得志的真实情绪外,还从诗人的角度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意。“南山陲”指终南山边,离长安不远。

在第五、六句中,诗人对友人进行宽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羡慕。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愫,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结尾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全诗韵味骤增,诗意顿浓;诗人羡慕有心,感慨无限,让全诗耐人寻味。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评点】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痴地看着牛羊回到村里,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时,诗人见到了更加动人的情景:柴门之外,一个慈祥的老者手拄拐杖,正等候着放牧回来的小孩。这样一种质朴的感情,深深触动了诗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乐趣。刹那间,他感觉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这日落时分,似乎“皆在思归”。所以又写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四句,这四句更着重于体现“思归”的情愫。

诗人亲眼看到这一切,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处境及遭遇,内心充满感慨。自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遭人排挤而离开朝廷后,诗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进退维艰。在这种心情下,他来到田野,看见众人都有所归,只有自己没有归处,怎么能不羡慕而怅惘呢?因此,诗人慨叹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为《诗经·邶风》里的一篇,诗人反复吟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是借此表达自己非常想隐退田园的心情。这两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阳照墟落”相呼应,而且在内容上也与“归”字相合,令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诗人在前面着重写“归”,原来是为了以“人皆有所归”来反衬自己“无所归”;以他人都能及时、自在、欢悦地归去,反衬自己隐退太晚和混迹宦途的孤苦、愁闷。本诗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整首诗的重心及灵魂之所在。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美丽容貌天下人珍重,西施女哪能长久低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早晨还是越溪的民女,晚上已成吴宫的贵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贫贱时不比别人特殊,显要后才感觉到稀奇。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招呼女佣人替她搽粉,用不着自己打扮穿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吴王宠爱更娇态迷人,爱怜过度竟不明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过去一起浣纱的同伴,不能够一同乘车回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奉劝西施邻家的女子,怎能够效法西施之美?

【评点】

这首诗借咏赞西施,比喻为人。本诗描写古代美女西施,赞颂西施的美艳绝伦不可仿效。西施,又称西子,名为夷光,春秋战国时越国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当时越国臣服于吴国,越王勾践身卧柴薪、口尝苦胆,谋求复国。在国家危难之时,西施将身许国,由越王勾践敬献给吴王夫差,成了吴王最宠幸的妃子。吴王因为迷恋西施美色,无心朝政,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相传吴国灭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和杨贵妃、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于首位,成为美丽的化身及代名词。

在本诗中,诗人借西施由浣纱女到吴宫妃,由低微卑贱到无比尊贵这种偶然的命运变更,来讽喻有才能之士只能凭借偶然机遇获得君王看重的社会现实,抨击了不重才学重机遇的不平世态。恰如陈子昂曾经在《隗君》诗里所写的“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诗人也在本诗中深深感慨“伴明君,做贤臣”这种际遇的难得。“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诗,对那些趋炎附势、平步青云的权贵进行了严厉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宦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慨。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四句,写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不可能长时间处于低微地位。接下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六句,写西施一旦获得君王的恩宠,身价便一下子高出百倍。“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四句,写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简直是自不量力。全诗语句尽管浅显平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写道:“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句评价颇为中肯。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北山高耸悠悠的白云里,住在那里多么安闲欢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为了眺望你才试着登高,我的心也随着秋雁飞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烦愁总是由于黄昏引起,登高兴致因为清秋激越。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常看见山下归村的行人,走过沙滩后在渡口停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望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俯视江边沙洲状如明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何妨带着美酒到山里来,开怀畅饮共度重阳佳节。

【评点】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眺、怀念友人的诗。张五,名子容,隐居于岘山以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的田园庐舍离岘山不远。因此,诗人登上岘山对面的万山遥望张五所在之处。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清秋薄暮登山所望的美好景色,抒写了淡淡的忧愁,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思念。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可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不愧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开篇两句,是诗人从晋代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一诗中化用来的。陶诗原句为:“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人则用“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两句,点出隐居的愉悦。

三、四两句进入正题。“相望”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为寄托思念,诗人登山远望,但却望不见友人,只看见南飞的北雁。于是,诗人的心随鸿雁而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浑然一体。

五、六两句,诗人将愁怪于本不相干的清秋,让这两句诗变得耐人寻味:雁去黄昏近,淡淡哀愁从诗人心头泛起,诗人不去管这哀愁的真正由来,却怪罪于周围清秋薄暮的山色。

七、八两句写诗人登山俯望,看到那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归来,坐在渡头的沙滩上歇脚。这两句使全诗的闲逸之情顿出。

九、十两句写远景所见。诗人眺望开来,天边的树看上去活像是荠菜,而那江畔的沙洲状如弯月。

最后两句呼应开头,既点题之“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写出了诗人的希冀。

诗人登高怀友,望飞雁而寂寥,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友人前来一起共度佳节。全诗细细品来,耐人寻味。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日光忽然从山顶向西落下,明月由池塘东边冉冉而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披散开头发在夜晚乘风凉,开窗户静卧倍觉悠闲宽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凉风送来荷花醉人的芳香,竹叶发出露水滴落的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本想取一张琴来尽情弹奏,可惜眼前没有知音人欣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感此良宵更加怀念老朋友,甚至半夜睡梦中将他梦到。

【评点】

孟浩然善于捕捉日常乡村景物闲适自得的特点,能将日常乡村的景物写得别有情趣。这首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诗人夏夜休憇南亭时深切怀念友人,着意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也含蓄地抒写了诗人不得用世、怀才不遇的苦闷。全诗情景交融,清新感人。

开篇,诗人遇景入咏,却不只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不但传达了夕阳西下、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突出了一种心理上的快慰。

三、四两句写诗人沐浴后乘凉,表现了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诗人沐浴后“散发”而不梳,洞开亭户,倚窗而卧,纳凉赏月,闲情适意。

接着,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香气清淡入微,随风潜至;竹叶上的露水滴在池面,声声清脆。芳香可嗅,滴水可闻,令人感觉此外再无声息。

七、八两句由写景转而怀人,过渡自然。“竹露滴清响”,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诗人便“欲取鸣琴弹”,又由“鸣琴”联想到了“知音”,内心牵起一丝淡淡的怅惘。因而,诗人自然而然地思念起自己的友人来。这两句诗为下文做了铺垫。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友人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友人却不在身边,两人只能梦中相会。

全诗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表达纳凉闲情的名句。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夕阳度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谷忽然昏暗静寂。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月照松林更觉夜晚凉爽,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雾霭中归鸟刚回巢安息。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评点】

“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是孟浩然诗的特色。而这个特色在本诗中表现得甚为突出。本诗写诗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径之上等待友人的到来,而友人不至的情景。诗人挥洒自如,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将薄暮之时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全诗诗中有画,盛富美感,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业师,业禅师的简称。山房,山中房舍,指佛寺。丁大,名凤,排行老大,故称丁大。

诗的前六句是对夜景的描绘:夕阳西下,忽然昏暝的群山弥漫着浓郁的烟色;月光洒落在松林上,使夜晚更加清凉;淙淙的泉水声和飒飒的风声交织在一起;樵人纷纷下山回家,飞鸟群群返回山林。黄昏山中的景色被诗人的描写渲染出清幽闲静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切盼友人到来的深情。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两句写诗人等待友人来宿,而友人未至。于是诗人望着藤萝悬垂的小路抱琴独自伫立,久久等待。一个“候”字,彰显了诗人不焦虑不抱怨的儒雅风度,也从侧面表露了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友人的信任。

本诗运用了大量意象: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这些意象都是在为抒情做铺垫。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幽清,语言含蓄婉约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本诗名句。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悠闲地高卧在南斋书房里,拉开窗帘看到初升的月亮。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月光下水波树影轻轻摇晃,水光月光辉映在窗外荡漾。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不知明月经历了几多圆缺,古往今来人世的变化无常。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品德高尚的人住在清江边,今晚定把思乡曲苦苦吟唱。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相隔千里能否和你共赏月?微风吹来兰花杜若的芳香。

【评点】

本诗写诗人玩月思友,由月忆人。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月亮清辉弥漫山林的清幽景色,抒写了由月亮的盈虚所引发的世事无常的感慨,并表达了对友人深挚的思念之情。山阴:在今浙江绍兴市。崔少府,指崔国辅。

本诗的前面六句,重点描写了诗人开窗后所看到的月色。“高卧南斋时”一句,说明诗人正在自己的书房——“南斋”中躺着,想睡却没有睡,这是什么缘故呢?“开帷月初吐”一句承接上文,说明了诗人无法入睡的原因:窗外,那一轮刚刚升起的皎洁月亮悬挂在半空中,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么能够安然睡去?因此,他撩起窗帘,卧于榻上,欣赏明月。接下来,“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两句点出主题,写诗人赏玩月色:月亮的光辉淡淡地照着树木河流,水光月光又相互辉映,在窗外荡漾。“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两句,是诗人由赏月而产生的思索:月亮经过了几多圆缺,人世又经历了几多变化?月亮能长存于天地之间,但世事却是变化无常。这深深的感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惜和重视。在这一时刻,诗人不禁对友人产生了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便显得更为真挚。

诗中第七、八句转写思念友人。诗人用“美人”居于“清江”之畔作比,称赞友人品行高尚。最后两句写友人的文章品德就像芬芳四溢的兰花杜若,远近闻名。结尾这四句语言委婉蕴藉,不仅是称赞友人的高尚德行,也反映了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怀。这种写法比普通的赏月怀人更为真挚动人,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景情交融,艺术感染力非常强。诗人从眼前的人和景联想起以前的景与情,可谓匠心独具。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高高的山顶上有一间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轻叩柴门没有僮仆回问声,窥视房里只有桌案和茶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莫非是架着车子出外砍柴,或者是垂钓在秋天的江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错过了时机未能与他相见,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到窗子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洗涤。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了清净的道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得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评点】

本诗写了诗人寻访山中隐者不遇的情景和感受,通过描写深山清幽景色,渲染隐逸生活的清高闲逸,抒写了诗人领悟隐逸理趣的喜悦。诗人乘兴而来,虽寻隐者不遇,却未生失望惆怅之情。相反,他洒脱飘逸,领略到了隐者的生活情趣之后尽兴而归,实为君子之风。

前八句写诗人寻访隐者而不遇,展现了隐者独居高处,远离世俗喧嚣的清新雅致的生活。开篇点出隐者居于山顶的“一茅茨”中,距山脚有“三十里”。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不畏路途险阻、诚心拜访之意,又点出了隐者有意远离世俗喧嚣之心。“绝顶”与“直上”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险阻和诗人攀登的劳苦。三、四句写“不遇”,诗人叩门拜访而无应答,只能窥见茶几。继而写诗人在门外猜测究竟隐者在何处?是乘车出游还是在池边垂钓呢?这两者恰是多数隐者日常生活的写照,闲情逸致由此可见。这种由诗人臆断的表达方式比直接描述更加灵活有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诗人远寻而不得见,景仰之情不得表达,或多或少会有失望之情。然而诗写到此处,却突然宕了开去。诗人虽不见隐者,但却从周围的淡雅景致中得到陶冶,体会到了诗般的心境。可谓兴尽而归,自得其所,倒也惬意。自“草色新雨中”到“颇得清净理”六句,诗人由访人不得见的失望到见景领悟的满足,由单纯的景仰之情到领悟隐者的闲情逸致,这又怎能说是空访呢?结尾两句引用的是晋代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诗人意图借此表明,访友之意不在于访,只要使自己的兴致得以宣泄即可。读诗至此,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雅之士的形象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寻幽的兴致始终不止,此去让小船任意飘游。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晚风吹着轻快的行船,一路鲜花直进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到夜晚转过西山山谷,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潭水上飞起浓烟密雾,林中的月亮向后飘浮。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间的世事渺茫不定,愿做溪边垂钓一老叟。

【评点】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前后的作品。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的若耶溪如画般秀美,群山环抱,绿水如镜,据传是当年西施临溪浣纱之处。寂静的夜晚,趁着皎洁的月色乘舟临溪而上,别有一番幽雅情致。

开篇的“幽意”二字揭示了全诗主旨。隐居不问世事,悠然自得之情趣不会“断绝”,因而诗人此次出行也只是随性随情,并无刻意。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安之若素的情绪。

接着的六句诗交代了泛舟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景色的美妙:在晚风徐徐吹拂下,诗人驾着小舟缓慢地驶进遍布春花的溪口,多么富有闲致。一个“晚”字道出泛舟的时间,而“花”则切中标题的“春”,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两句表明了时间地点的推移变换。“际夜”表明泛舟时间之长。“西壑”则是行舟所到的另一个地点。诗人泛舟畅游,忘却身外之物,举目远眺天上星宿时,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然“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是诗人对景物的描写刻画。水色之耀眼、雾气之迷茫、月色之倾泻都尽由一个“飞”字展现得活灵活现。诗人泛舟缓慢前行,身后退去的是岸边树木夹杂的月色。景是美的,也是静的,令人心旷神怡。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明了诗人的心境,感慨抒发得极为自然。诗人由迷茫的夜景想到人生的虚无缥缈,更进而追慕“幽意”的人生,宁可如溪边垂钓的隐者般永享自由自在的闲逸生活,不问世事。

正如殷璠在《唐音癸签》中所说,全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传达出兴味悠长的意境,给人以轻松舒畅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处只有一片白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松林间微露一些月光,淡淡清辉还为您照明。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茅亭里夜静花影如眠,药院地上长满着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我也要谢绝世俗隐居,到西山与鸾鹤鸟为群。

【评点】

本诗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在盛唐时已广为流传,到清代更受到“神韵派”的青睐。常建和王昌龄虽然是一届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官场的经历和最后的归宿却不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一直官运不佳,但始终做官,没有归隐。所谓的“王昌龄隐居”实际指王昌龄做官前的隐居地。中进士及第时,王昌龄大约三十七岁。之前,他曾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隐居,就是本诗中的“清溪”。常建在今江苏盱眙任职,与石门山分处于淮河的南北两岸。辞官回武昌樊山途中,常建游览了淮河附近的石门山。当时,他到王昌龄曾隐居的住所住了一夜。

诗的头两句交代了王昌龄隐居所在。王昌龄的住所在有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的。于是,山中白云成了隐者住处的象征,也是其清高品行的象征。诗人之所以写“惟孤云”,清人徐增认为“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中间四句是诗人在王昌龄处所的见闻。王昌龄的住处雅致清幽:“茅亭”周围,屋前松树,屋边鲜花,院里草药。诗人夜宿该处,只见松树梢头,明月朗照,清辉袭来,分外动人。显然,明月不知道主人不在,只有客人,但依然“犹为君”来做伴。这两句在点明王昌龄不在的同时,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致。在院中散步时,诗人看见路面因久无人住而长出了青苔,但王昌龄养的药草却长得很好。这两句又指出主人不在已很久。于是,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感情涌上了诗人的心头。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自己的心志。“鸾鹤群”出自江淹的“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明诗人想与鸾鹤为伴,终生隐居。“亦”字看似要学王昌龄归隐,但也在委婉地劝说王昌龄归隐。

本诗描写朴实,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诗人将比兴寄寓在平实的写景中,通过细致描绘王昌龄归隐处所的景色,赞扬了王昌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隐居生活。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宝塔如从平地涌出,孤高巍然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有如鬼斧神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嵯峨触摸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山连山如波浪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槐树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莽莽苍苍弥漫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北原上的五座陵墓,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清净佛理可以彻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立誓挂冠辞官而去,信从佛道其乐无穷。

【评点】

慈恩寺塔即现在西安的大雁塔。这首诗主要写塔孤傲的情态,表达了诗人登临后忽然顿悟禅理后想辞官学佛的想法。

头二句写诗人登塔前仰望全塔:平地突然出现一座高塔,矗立于天空之中,像高高的山峰一样,塔势之高可见一斑。而这塔的出现又给人一种“如涌出”的突然之感,像泉水喷涌出来一样,奇特的感觉跃然纸上。这里对塔高、塔奇的描写都是为下文诗人登塔时更奇特的感受做铺垫。

下六句主要写诗人登塔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塔高进行描写。其中,“碍白日”“摩苍穹”等词语用得十分奇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令人叹服。

下面十句写到塔顶后见到的景色。第九、十句是诗人在塔顶俯视所见:脚下高飞的鸟、呼啸的风。第十一至十八句是诗人在塔顶瞭望四周时看到的景色:远方连绵的山峰像滚滚的波涛一样向东而去,近处玲珑的宫馆与遍植青槐的大道相互掩映,清晰可见。关中秋色苍茫,北原五陵却仍旧一片青葱。

最后四句诗人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从塔的高处俯视,一种超然洒脱的感觉常常会使人生发出对人生的顿悟。而慈恩寺塔是佛教圣地,诗人因佛理而悟道,自然就有大梦初觉的感觉。诗人进入佛门、学习佛理进而济世扶贫的想法,其实是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想。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西原蛮起兵攻入道州,烧杀抢掠,几乎抢光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侵犯道州边境就退走了。难道是因为道州有力量制服敌人吗?不过是蒙受了敌人的哀怜罢了。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这样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以告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早年幸逢着太平盛世,在山林里隐居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清泉水流经我家庭院,山涧洞谷对着家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征收赋税有固定时间,太阳升高还可以安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忽然发生了安史之乱,好几年随军南征北战。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如今来管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骚扰侵犯。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城市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穷苦蛮夷也哀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因此邻县全都被攻破,唯有这个州独得安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受君命催赋税的使臣,难道还不如山寇慈善?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如今那些横征暴敛者,逼迫百姓像烈火熬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谁能够忍心断绝人命,换取朝廷美名的“时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我真想辞官丢弃符节,拿起篙竿自己去撑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带领全家回鱼麦之乡,告老归隐住在江湖边。

【评点】

本诗为诗人任道州刺史时所作。诗人以“西原蛮”哀怜道州城民而不进犯一事警示官吏,对横征暴敛的官吏加以谴责,指出:官吏不顾民众死活,像“火煎”一样压榨民众,就比盗贼还不如。全诗揭露了封建官吏虐民害物的面目,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可贵品格,十分难能可贵。

从写作风格上看,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指事实,不刻意雕琢,感情表达自然真切。诗人将一腔忧民之情倾吐殆尽,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而字里行间又不失质朴浑厚。同时,诗人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也毫不留情,深刻有力地表明了自己同情百姓的立场。

全诗意境深沉,感情激越;语言平实通俗,质朴感人,充分体现了元结诗歌的特点。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悲伤地离开亲爱的朋友,船儿漂漂驶入茫茫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乘船回归的是洛阳游子,闻钟声回望广陵的绿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今天在这里我和你分别,不知以后还在何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人生在世就像浪中小舟,不论顺流逆流怎能停住。

【评点】

本诗为诗人写给友人的留别诗。诗人登州离去,看小舟在江上飘摇,忽生世事无常、命运无法自主的无奈之感。诗人寓情于景,描写眼前景,表达意中情,揭示世间理,抒写离别的惆怅忧伤,慨叹世事多变人生多艰。全诗用语看似平淡,实则内蕴深厚,意境凄婉悲凉。初发,启程。扬子,扬子江,即长江。元大,姓元,排行老大,生平不详。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省称。

开篇“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两句,写诗人启程离开,透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坐船离去。“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正是本诗中最著名闻名的佳句。诗人与友人分别,心情十分难过,但船儿最终还是出发了。船儿在烟雾中飘荡,诗人仍不停回头看着广陵城,城外的树林越来越模糊不清。正在这时,忽然又传来在广陵时经常听到的寺庙钟声。诗人不得不离去而又不舍与友人离别的矛盾心情,同响钟的悠扬余音、城外模糊的树色交织融合在一起。在这两句中,诗人没有写动情之语,而是通过形象来抒发感情,让形象的魅力感动读者。“残钟广陵树”五个字的感情色彩极其浓烈。接下来,“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四句,一是述说两人分别后不容易再相逢;一是诗人自我开解、宽慰:世间之事就像波涛中的行船,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风浪中打旋,由不得你停下来。诗人恰是用行船不定,来譬喻世间之事的顺逆很难由自己做主。这样写,不仅是开解自己,也是宽慰友人。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今天郡斋里显得凄清寒冷,忽然想起全椒山中的隐者。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也许你此刻还在山中砍柴,归来之后好煮饭做菜充饥。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我想带着一瓢酒登门拜访,风雨夜让你得到一点慰藉。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空旷的山谷到处落叶飘飞,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评点】

本诗为风雨夕寄赠山中友人之作。诗人由郡斋秋冷想到山中道士生活清苦,于是对道士致以问候,表达了对道士的真挚关心,也反映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本诗乍一看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句,却有如一潭秋水,冷且清,颇具陶渊明的诗风,一直被誉为韦诗中的佳作。有人认为它“一片神行”,有人则说是“化工笔”,可见对它评价之高。全椒,即今安徽全椒。

本诗的题目为《寄全椒山中道士》。既是“寄”,自然会表露出诗人对山中道士的思念之情。然而思念仅是表面意思,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需用心体味。

全诗的核心在于一个“冷”字,诗中所流露出的也恰是这一“冷”字。第一句写的就是郡斋气候之冷,更是写诗人心中之冷。随后,诗人因这两种冷而忽然忆起山中道士。山中道士在如此寒冷的时节去涧底砍柴,砍柴回来却是“煮白石”。他在山里潜心修炼,生活却如此清苦。诗人思念他,想将一瓢酒送过去,好让他在这清冷的风雨之夜,获得一丝友情的慰藉。可是诗人又想到:道士都是行踪不定的人,今日或许在这块岩石边住下来,明日可能又迁至别处某个洞穴去了。更何况秋天到了,漫山都是落叶,连路都很难找,他的足印自然也被落叶掩盖住了,那么该去哪里找寻这个闲云野鹤般的人呢?本诗尽管用语平淡,却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各种跳荡和反复。一开篇,是因郡斋之冷而忆起山中道士,然后想送酒去抚慰他,最后又觉得可能找不到他而无奈慨叹,而最终诗人心中的寂寥也无法消除。

上述复杂的情愫,诗人皆是通过情感与形象的配合来体现的。从“今朝郡斋冷”两句,可见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寥;而“束荆薪”、“煮白石”是山中道士的活动形象;“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落叶空山”则是秋风萧瑟、漫山落叶、杳无人迹的深山形象。上述情感与形象联系起来,就构成了韵味悠长的意境,非常耐人玩味。本诗看起来是写景,展现出一片清冷、疏落、幽远的景致,但启发人想象的其实是看似平淡、实则深厚而诚挚的情感。诗人如此用笔,让人产生“一片神行”之感。全诗在清冷、疏落中可见空旷,在平淡中可见深厚和诚挚。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冯著从东方来到京城长安,衣服上还沾有灞陵的风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我问他这次来此为了何事,他说要披荆斩棘前来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造化无声百花却蓬勃开放,燕子哺育雏燕轻快地飞翔。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仿佛昨才分别如今又是春,你头上的鬓发才白几缕啊?

【评点】

本诗为诗人在长安与友人冯著相遇感怀而作。诗人用亲和风趣的笔调,对因仕途不得志而沉沦的冯著表达了深切的理解、同情、安慰与勉励。冯著,中唐诗人,仕途不顺。

本诗前两句写的是友人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到长安,身上还带有一种名士兼隐士之风。然后,诗人自问自答,猜想友人来长安的目的、处境及遭遇。“采山因买斧”是句俏皮话,意思是说友人来长安是为了采铜铸钱求财,然而仅“采”到一片“荆棘”,还要买斧子去砍除。此句的寓意是说友人仕途不顺,心中不悦。诗人自问自答,语言风趣幽默,很明显是为了用轻松、快活的情绪冲淡友人心中的不悦。因此,下文就转为安慰和勉励。诗人开导友人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然而这层意思却是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美丽的春景精妙地表现出来的。“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两句,是说造化虽然不语但百花正在绽放,燕子也因为刚刚哺过雏燕而飞得那样轻快。很显然,诗人选用这些形象,恰是为了委婉地开导友人不必为暂时的不得志而不平不悦;劝勉他相信大自然对万物都是公平的,前辈关爱后代的感情是天生具备的;希望他坚信自己才华横溢就像春花灿烂,总会被赏识。因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非常理解及同情的态度,体贴微笑着对友人说:咱们去年一别就像是昨天的事,现在已经到春天了,你的头上并没有多少白发,还不算老啊!“今已春”三字恰是承接上面两句而来的,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用反问句鼓励友人:你盛年仍在,依然能有一番作为!

这首诗运用了活泼的古体形式,结构、手法及语言则是诗人从乐府歌行中吸收过来的。诗人在叙事过程中掺杂抒情、写景,用问答形式渲染氛围,借描写景物来寄托寓意,用风趣幽默来开导、勉励友人。整首诗如同涓涓小河,既清爽明快,又曲折委婉,读来好似一览而尽,细品则又回味悠长。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降下风帆停泊在临淮镇,船只靠近孤零零的驿站。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浩浩荡荡大风扬起波涛,昏昏冥冥夕阳正在落山。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行人归去山郭渐渐昏暗,飞雁下滩芦花洁白璀璨。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独宿舟中想念关中亲人,辗转难眠卧听钟声不断。

【评点】

这首诗为诗人旅途中所作。诗人完全运用白描手法,对晚暮江野的苍凉凄清着意渲染,抒写了风尘漂泊的羁旅愁思。全诗意境悲郁苍茫。次,停留。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地处淮水南岸。

本诗主要抒写了旅途中游子的思绪。诗的前两句“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意思是说诗人由于在路上遇到风波,便在黄昏时停在一个僻静冷清的小县驿站休息。接下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四句,描写了诗人在驿站休息时,满眼看到的都是秋日黄昏的一片衰败、凄凉的景象:骤起的狂风,汹涌的波涛,西沉的落日,暗淡的山城,稀少的行人,苍茫的芦洲,悲鸣的飞雁。诗的最后两句“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写的是,入夜,在凄清的驿馆中,诗人听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一阵阵钟声,因为想念故乡,他整夜都未能安然入睡。整个环境、氛围都衬托出了诗人的心绪,一片浓浓的思乡之情及满怀的愁绪,都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首诗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抒发羁旅愁思的著名诗作。这两首诗的巧妙之处,都在于能将情感寓于景物中,使情感与景物互相交融。本诗着重渲染了旷野苍茫凄凉的夜景,从而将羁旅漂泊的游子愁思烘托得异常强烈,感人至深。

送杨氏女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我整天心里悲伤又痛苦,女儿出嫁叫人增加忧愁。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今天你就要出嫁到杨家,需要乘船沿江逆水行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可怜你们从小没有母亲,我抚育就更加慈祥温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妹妹自小由你抚育照顾,如今姐妹分离痛哭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见此情我心中愁肠欲断,自古女大当嫁论理难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从小丧母缺少闺中教导,能否侍奉婆母令我担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幸而嫁的是个良善人家,他们爱怜你可减少怨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为人定要崇尚清贫节俭,嫁妆又何必要完备尽求。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你要孝顺恭敬遵从妇道,仪容举止都应温顺和柔。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你和我们离别就在今朝,再见到你不知何年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平日闲居还能自我排遣,临别时伤感像泼水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归来后看我那年幼小女,悲伤泪珠沿着帽带滚流。

【评点】

本诗为诗人送大女儿远嫁的伤别之作。诗人早年丧妻,遗下两女,父女三人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小女儿又是大女儿抚育照顾大的。在大女儿出嫁时,父女、姐妹之间自然难舍难离。诗人真切描写了惜别情景,表现了父女、姐妹之间的骨肉深情。全诗情辞恳切,感人至深。杨氏女,嫁与杨家的女儿。

本诗开篇就道出大女儿即将出嫁之事:女儿将要嫁到夫家,路途非常远。女儿幼年就没了母亲,诗人身兼双亲之职,对女儿很是疼爱。在这分别之时,诗人心中极为不忍。但女子大了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只好忍着悲痛告诫女儿嫁到夫家后,应恪守礼仪、谨守妇道、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勤劳节俭。通过这些描写,慈父之爱,骨肉深情,已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则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终年在官衙中备受拘束,早起郊外春游散心洗目。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杨柳在和风中轻轻舒展,山色青翠冲淡心中积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依靠着树丛轻松地休息,沿着涧边徘徊不愿离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细雨濛濛迷漫芬芳原野,斑鸠声声不知鸣于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喜欢幽静常想在此安居,身居官位来去怎能自主。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终久我要辞官来此建屋,实现慕陶之愿才能满足。

【评点】

韦应物的某些山水诗受陶渊明的影响很大。《韦苏州集》中的《与友生野饮效陶体》、《效陶彭泽》等诗作,都被证明是他有意仿效陶渊明而作的。因此,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本诗描写了诗人因厌倦官宦生活,前往郊外散心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本诗中,诗人先写被公务束缚,感到身心疲惫;然后写在春日走出官舍,到东郊游玩,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身心愉悦;最后写因未能隐退,而更加钦慕陶渊明,想在这里构筑房舍长久居住。全篇看来,诗人用真切的语言述说了仕官生活的繁忙无味,表达了沉浸大自然的惬意和对回归大自然的想往。诗中既有人生哲理,又有经验之谈,语言和感情都很真切,读来使人获益良多。“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两句,可以说是风景怡情的绝唱。

这首诗的风格和陶诗非常接近,诗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也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为同一要旨。诗的末尾,诗人清楚地表示要效仿陶渊明隐退,更明确说明他就是要师从陶渊明,离开官场,返归自然。前人常将“陶韦”并称,看来确实是符合事实的。本诗寓情于景,托物言情,十分感人;用语精准,平和雅致,亲切自然。“真而不朴,华而不绮”,是前人对韦诗的评语。从这首诗中,可见一二。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汲取冰凉的井水漱口洗齿,清净内心拂拭去身上尘土。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安闲无事拿起佛门的经书,漫步到东斋外虔诚地诵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世人对佛经不求真理本源,却把那荒诞事迹热心追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本希望领悟佛经深奥道理,怎样修养身心能达到圆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道人的庭院屋宇幽雅清静,地上青苔连着深深的绿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太阳出来雾露还未全消散,湿润青松好像是涂油洗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见此景色心中宁静难表达,领悟真趣心里愉快又满足。

【评点】

本诗为诗人清晨入寺读佛经有感而作。诗人被贬永州后,感悟颇多,喜欢前往佛寺,本诗写诗人初到永州,试图通过读佛经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却不得其门,反而对佛经产生了疑问,倒是对寺院内外清幽的环境感到欣悦,领悟到了恬淡之趣,获得了一丝精神上的满足与安慰。诣,到。超师,法名叫超师的僧人。禅经,佛经。

本诗的前四句为总写,道出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清晨起来,到净土院的井中打水,然后洗漱,因为井水冰凉,所以“寒齿”。之后,诗人又拭去衣服上的尘土,想让心灵变得安静,以表虔敬。“闲持贝叶书”两句,是说诗人走出东斋房诵读佛经,看看换个环境会怎样。

接下来四句,述说诗人对佛理的参悟和理解。“真源了无取”是说佛学里真正的大道理,人们由于无法参悟而没有求取;“妄迹世所逐”是说所有虚妄的事情,反而被世人热心追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两句,是说希望能参悟佛经中深奥的道理,但修身养性为何仍难以达到圆熟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对佛经的怀疑。“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四句描绘了寺院中的景色,视野宽广、形象清新,写得非常有特色。寂静的庭院因为超师的居住而显得愈加安静,青青的苔藓连着葱郁的竹林。朝阳初升,晨雾和露珠尚未完全消散,被滋润后的青松就像人梳洗后那样洁净。诗的末两句“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是说,诗人到这样安静的地方来,心里感到十分恬静,让他抛却了佛经里的学说,领悟到从前的尘世是多么不堪,眼前的清新、洁净是多么令人愉悦,他也就心满意足了。“离言说”为禅宗所说的境界,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悟悦”也直接流露出禅悟之后,那种安然自适的愉悦。整首诗描述了诗人学禅的心境,可以说是“深入理窟,高出言外”。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长久以来被朝中官职束缚,幸亏贬官永州到南夷来住。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闲暇常和相邻的农户聊天,偶尔也像隐士在山林漫步。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早晨耕田翻起染露的野草,夜晚摇船水浪冲打着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整日独来独往见不到故人,独自昂首高歌楚天碧如玉。

【评点】

本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作的反映谪居生活的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他迁居愚溪后所作。

本诗表面上似乎写的是诗人溪居生活的悠闲自在,然而细看则多是愤激反语,字里行间隐含着深深的郁闷和怨愤。如开首两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来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自己久在官场身受拘束,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被贬南荒之地为“幸”事。实际上,这只是诗人含着痛苦的笑。

诗的中间四句是写谪居生活。诗人说自己有时闲依农园,有时遨游山林,晨翻露草,夜泛清江,对天长歌,与人无争,对不幸遭遇无所萦怀,心胸旷达。然而,诗人这里是有意美化自己的谪居生活,其中“闲依”、“偶似”相对,看似有着强调闲适的意味。事实上,“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则说明诗人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末句“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写诗人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评论是极为精妙的。本诗和诗人另一首名诗《江雪》一样,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乐府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秋蝉在空旷的桑林里鸣叫,八月萧关道征人分外寂寥。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出塞又入塞天色一片荒寒,触目所见处处是枯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从来幽州并州征戍的勇士,都和那尘土黄沙共同衰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劝君莫学那恃勇的游侠儿,只知道夸耀自己紫骝马好。

【评点】

塞上曲,出自汉乐府《出塞》、《入塞》,为横吹曲辞,唐为乐府新辞。本诗是王昌龄反战边塞诗之一,描写了塞上的秋寒萧索,出征塞外将士老死荒漠的凄惨境遇,警戒青年人不要像“游侠儿”一样恃勇矜夸。

全诗以写景起笔,通过描写边塞秋天景色营造出一种肃杀悲凉的氛围。“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悲鸣的秋蝉;凋落的桑叶;齐步行进在八月萧关大道上的一队队戍边士兵;塞内塞外都是由枯黄的芦草覆盖的苍茫的原野,在秋风侵袭下透出刺骨的寒意。这四句诗都是对边塞景象的描写,秋意浓浓,寒苦悲凉之意仿佛历历在目。

诗的后四句主要写戍边的情境。“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来自幽州和并州的勇士,青春年华都挥洒在边疆战场上;接着,诗人发出对时事的喟叹,感慨与同情并发——“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奉劝好胜的青年人莫要像那些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只知道炫耀自己的骏马来显现自己的勇猛。诗人以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充沛饱满的感情,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让全诗读来意气昂扬,慷慨动人。“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得益彰,抒发了诗人的悲壮情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顾将士死活的戍边政策的不满和阵亡将士的沉重哀悼,抒发了浓厚的反战情绪。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鏖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评点】

这是一首以长城附近边疆为背景所作的乐府诗。诗人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严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一幅晚秋塞外落日沙漠的景致,写尽塞外荒凉:即使江水寒冷、秋风凛冽,在战马饮完水后,大军便急匆匆地横渡秋水奔赴遥远边疆。广袤的沙地隐隐露出没有完全消失的夕阳,蒙蒙暮色中依稀可见临洮。“水寒风似刀”一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秋季塞外的凄凉萧瑟。

诗的后四句追溯以往长城发生的战事,展现了战后的惨烈景象: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这里战争频发,古往今来,有不少爱国将士在这里以身殉国。长城内外的滚滚黄沙上,掩埋在荒草丛中的列列白骨至今依稀可见,景象荒凉而悲壮。末句一个“乱”字,点明了将士们为国征战千里,最终却落得身死荒野,无人照管、掩埋、祭奠的凄惨下场。通过种种景象的展现,战争的残酷,不言自明。

诗人用语精简,以反衬烘托的笔法写景抒情,将战争的凄惨严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弥漫着凄凉的气氛,秋水、寒风、黄尘、白骨、荒草无不尽显萧瑟肃杀之气,很好地烘托出了全诗意旨。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出塞军兵的同情、赞扬和对牺牲战士的哀悼,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极具穿透力,读来苍凉悲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从天山东边冉冉升起,时而出没苍茫的云海中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风浩浩荡荡掠过几万里,伴随着月色直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汉高祖曾率兵被困白登山,匈奴时刻窥视侵扰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里从来就是争战的要地,有多少将士出征不见回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战士们望着边关凄凉景象,思念家乡个个都愁眉苦脸。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遥想今夜妻子独坐高楼上,思念亲人伤叹声连连不断。

【评点】

本诗也是边塞诗。“关山月”为乐府旧题,多是伤感离别的内容。虽然本诗仍旧写古乐府内容,但没有极力写征人思妇离情的悲苦,而是用雄浑的笔调描写了边疆征战的凄苦、激烈和将士一去不还的残酷,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体现了反战的主旨。全诗气势雄深,意境苍凉,情感强烈。

前四句从征人的角度描写了包括明月、云海、长风、山、关等要素在内的广阔边疆景色。诗人将雄壮的天山景象和人们惯常印象中的苍茫云海景象结合到一起,给人新奇壮观的感觉。而身处西北边塞的征人们在月下遥望家乡时,只感觉长风好像经过几万里的土地,吹过玉门关而来。这一句将征人们的思乡情怀传达得生动异常。

下面四句具体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惨烈:汉高祖曾经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也曾经见证过唐军和吐蕃的连年征战。这种长年的战争中,没有几个征人能够活着回来。这四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描写的对象从边疆转到战争,从战争转到征人。

结尾四句写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诗人把视角放宽,将眼前的离愁放到广阔的天空中去。“望边色”似乎只是轻描淡写,但却通过一个“望”字将边疆的万里景色、征战的情形和征人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的意蕴。

本诗结构完整,层次鲜明,意蕴无穷,感人至深。

子夜吴歌二首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长安城头悬挂一轮明月,千家万户一片捣衣声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阵阵秋风吹呀吹个不停,声声都是思念征人之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定作乱胡虏,丈夫方可归家停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连夜赶制给征人的征衣。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素手抽针已经觉得很冷,更不堪握那冰冷的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送征衣的路途是这样远,不知几日才能到达临洮?

【评点】

《子夜吴歌》,《乐府》曲名。传为晋代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制。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李白所作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所选的是第三首《秋歌》和第四首《冬歌》。此体向来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为李白首创,并且用来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颇具新意。

《秋歌》描写秋月夜思妇捣衣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相思之情,意境浑融。

前两句在写景同时紧扣题目,借“秋月”写出了季节特点。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表现方法,并且秋季又是赶制征衣的“特殊”季节。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在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中。而秋月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来说,是何等的折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词天然,如同咏叹。除此之外,中间两联所写的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总是”二字,益见情深。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交织出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情更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思妇的直表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人认为这两句太过于直白,没有含蓄美,但是民歌就是这样,直抒胸臆,用不着吞吞吐吐。从内容上看,本诗表面写情思,实际上却是在写征战,这使得诗的思想性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有“画外音”:“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富有意味的诗境!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画外音”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令全诗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正面写到思情,然又有不尽之情。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声情并茂,韵味十足。

《冬歌》则与《秋歌》的写法完全不同。它不像《秋歌》那样写景,而是记叙了思妇为自己在外戍边的丈夫制作棉衣,让驿使带往边关的事。诗作在表现思妇对丈夫的关爱之情外也表现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捎带征衣的使者将要出发的前夜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时间,诗人把记叙安排在此时大大增强了诗作的情节性和戏剧味。虽然没有明写“赶”字,但从对“明朝驿使发”的解读中,读者可以随处看到这个“赶”字,似乎可以亲见思妇紧张、急切的制衣情景。诗人有所取舍地忽略了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这些具体制衣过程,只突出了拈针把剪的感觉。一个“冷”字极为传神,不仅切合了“冬歌”的主题,还将思妇冬夜赶冬衣的辛劳尽显无余。因为寒冷,“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双手不灵活了,但时间紧急,使者马上就要出发,“明朝驿使发”,已经有一些埋怨的意味了。但是,正如陈玉兰在《寄夫》中所说,“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思妇从自己的冷必然联想起边塞的冷更甚一筹,因此又希望驿站使者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被诗人刻画得极其传神。读者好像亲眼看见思妇一边呵着手一边抓紧缝制冬衣的情景。“一夜絮征袍”,言简意赅。快要完成时,思妇刚要松口气,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开始着急起来。前往边塞的路途如此遥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思妇担心的是使者走得慢,只希望驿车能抓紧时间。“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急切的一问中蕴含着浓浓的深情。

《秋歌》是从正面描写思妇对亲人的怀思,而《冬歌》则从侧面入手,把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完美结合起来,塑造出生动的思妇形象,表达了诗的深刻主题。这首诗结构上波澜起伏,波虽起得突然,意却结得深远,让人感到情真意切。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我的头发刚刚覆盖额头,折花枝在门前嬉戏游玩。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你骑竹竿当马向我跑来,舞着青梅绕井互相追赶。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我俩在长干里居住多年,儿时天真烂漫都不避嫌。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十四岁我嫁给你做妻子,羞怯怯不敢展露出笑颜。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低着头对着昏暗的墙壁,千呼万唤也不回头偷看。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五岁时才敢展眉舒颜,愿意像灰与尘同生共患。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我经常怀着抱柱的信念,哪想到会在望夫台上站。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十六岁时你就离家远行,进入瞿塘峡还闯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五月涨水滟滪堆不可触,两岸的猿猴哀啼声震天。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你临行徘徊门前的足迹,现在都已经长满了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绿苔深厚我不忍心清扫,落叶飘散更觉今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八月深秋蝴蝶结队飞来,双双在西园草地上往还。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看此情我心里分外悲伤,极度悲愁红颜眼看衰残。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你何时下三巴返回家园,请先把书信捎到我身边。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道路多远我都去迎接你,即使到长风沙等你回还。

【评点】

本诗为描写“商人妇”婚姻生活的叙事诗。诗歌以爱情为内容,通过商妇的自白,缠绵婉转地表达了她对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和挚爱,也表现了她对待感情的执著。本诗人物形象鲜明完整,感情缠绵细腻,语言直白动人,格调清新悠远,属乐府佳作。其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为描写男女幼时情意的佳话。

开头六句,商妇追忆了与夫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儿时情景。“十四为君妇”四句生动表现了商妇少女成婚时的娇羞,再现了两人新婚时的甜蜜情形。“十五始展眉”四句描写了两人婚后感情美满、恩爱有加的情形。“十六君远行”四句写丈夫远行经商后,商妇为之担惊受怕的心情。下四句写商妇深刻的相思。末四句写商妇期待夫君早回。这里,商妇对夫君热烈的爱、对见面的期待、心中隐藏的浓烈感情,都被诗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双手不停地飞针走线,为儿子远行赶制身上衣衫。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临行时还密密地缝了又缝,只恐儿子迟迟地不回家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说那小草心儿一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温暖!

【评点】

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在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可见本诗是孟郊出任溧阳县尉时所作。孟郊出身贫寒,其父孟庭玢早卒,母亲裴氏受尽千难万苦,扶养三个儿子成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多次辞家,奔走衣食,直到五十岁才被授职,出任溧阳县尉。当他迎养老母时,以往辞家别母的情景浮现眼前,情不自禁地写出这篇自创的乐府诗题《游子吟》。吟,诗体的一种。

在本诗中,诗人描写了母亲为儿子缝衣的感人情景,表现了母亲挚爱儿女的深情,并以寸草难报阳光的恩情比喻母亲的恩深情重。全诗用喻贴切,真挚感人。

开头两句,诗人选取儿子即将远行时,母亲为他缝衣的日常琐事入手,表现的却是内心难以言喻的深沉情感。诗人用“线”和“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中间两句,诗人集中笔墨,描写母亲的动作和意态:儿子临行前,母亲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针针线线都无比细密,因为母亲害怕儿子迟迟难归,所以要把衣衫缝制得更结实一点儿。其实,母亲心里何尝不期盼儿子早些归来呢!母亲的一片深情,恰是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这两句既无言语,也无泪水,却以无声胜有声,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诗人以反问的语气,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小草比儿女,以春天的阳光比母爱。“寸草心”微不足道,“三春晖”博大无边。没有“春晖”普照,“寸草”不能生长;而“寸草”之“心”又怎么能报答“春晖”恩情的万分之一呢?诗人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热情讴歌伟大的母爱,更强化了感人的力量。因而,这两句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并被浓缩为“春晖寸草”的成语,感发普天下人子的孝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同时,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也寄托了诗人对母亲发自肺腑的爱,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卷二·七言古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不见古代圣君豪杰,后不见今天明主贤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评点】

本诗为诗人登幽州台抒怀之作。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筑的黄金台。这首诗感慨深沉,语言苍劲奔放,可谓千古绝唱。后人评价陈子昂只此一诗足以令其流芳百世,名传千古。

陈子昂具有过人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却不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入狱。他不仅不能实现政治抱负,反而受到排挤,因此万般苦闷。当他登上幽州台远眺时,想到古时的君臣风光无比,自己却一生坎坷,顿时感到生不逢时,一股悲切之情油然而生。他忍不住潸然泪下,随即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抒发了壮志难酬、没有知音、孤单无助的悲愤。

从内容上看,前两句,诗人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王,比如战国时代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礼遇田光等人的燕太子丹等。然而,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不能复现,未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古今对照,诗人顿生“生不逢时”的感叹。这些感叹表达了诗人对当朝黑暗政治的痛恨。第三句,诗人凭楼眺望,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觉宇宙茫茫,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怆然落泪。全诗拓开一片广阔无垠的时空。这无垠的时空与诗人茕茕孑立的身影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本诗境界辽远,意境绵长,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操。这种高尚情操是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看,一句与二句,三句与四句各自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本诗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大气磅礴,意蕴深远,感情丰富,语言凝练,句式长短不一,音节变化多端,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送陈章甫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没落桐树叶子已抽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早晨青山分别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宽额头仪表堂堂。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他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同鸿毛一样。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回家,我这洛阳行子也空自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不知罢官回家今对你如何?

【评点】

李颀写送别的诗歌,以擅长描写人物而闻名。本诗就是他的一篇代表诗作,约写于陈章甫辞官后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用此诗赠别。陈章甫是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人,籍贯并不在河南,但长久隐居在嵩山。他曾经参加科举并及第,然而因未登记户籍,没有被吏部录用。经过他上书争取,吏部无法反驳,特意为他请示执事,突破常例而录用。此事备受天下士子的称赞,令他名闻天下。但他仕途不顺,所以无心官场之事,仍时常住在寺院或郊外,在洛阳周边活动。前人大多认为陈章甫这次返乡是回到原籍江陵,然而根据诗里所说的“旧乡”、“故林”,好像指的是河南嵩山。在诗里,诗人以“洛阳行子”自称,以“郑国游人”称呼陈章甫,可见两人都是客居他乡的游子。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深挚情意。

本诗的开头四句,笔调轻松舒坦,弥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夏天到了,天气清爽,田野中麦子金黄,枣花清香,纵马出门,一路有青山做伴,使人更加怀念从前在旧乡山林中隐居的闲适生活。此处,诗人以书写豁达情怀,显示出陈章甫毫不在意宦途得失的隐士风貌。接下来的八句诗,诗人用形象的细节描写,极强的艺术概括手法,赞颂了陈章甫的志向与节操,从中可见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清高自爱的性格。其中,前四句写陈章甫的品德、相貌、才华、志向和节操。诗中说他有君子磊落的胸怀,相貌堂堂,才华过人,不甘心沉沦于草野,执意要走出山林、步入仕途。“不肯低头在草莽”一句,很明显指的是他上书因无籍而未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形迹不拘,清高自爱,概括地说明了他虽在仕途而实则归隐的情形。诗中说,他和同僚痛饮,藐视尘世之事,酒酣沉醉,逃避官场,寄寓空中孤云,显示出他进入官场后与官场不能相合,所以借酒藏德,实则清高。可以想见,他这种思想性格及行为举止,注定早晚都会离开仕途。这八句为整首诗写得最精妙之处。诗人先突出陈章甫的磊落胸怀,之后描写相貌时抓准他的特征,同时体现他的性格;写才华时强调他的志向和节操,同时又显示出他的神态;写行为举止,又写出了他的处世原则;写他的遭遇时则重点体现他的思想倾向。诗人不仅紧扣送别,又说明了陈章甫辞官返乡的缘由。“长河”两句为赋而比兴,不仅真实地写出渡口正好遭遇风浪,暂时停止摆渡,同时又暗喻宦途凶险,没人能给予援助。所以,远行者与送别者,辞官者与为官者,陈章甫与诗人,都在渡口等待,都无着落。一个是“未及家”,一个则“空叹息”,都有一种怅惘。而对于此种失意的怅惘,诗人认为不必介怀。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用试问的口吻说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猜想陈章甫返乡后的情形,显示出一种泰然自若的旷达态度,轻松地结束送别。

就整首诗来说,诗人用豁达的情怀,知音的情意,艺术的概括手法,形象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及遭遇,让人深感同情。而本诗用语轻松,格调豪爽,不因失意而发愁苦之语,不因别离而抒写愁绪,在众多送别诗中的确独具特色。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东汉蔡琰曾谱写胡笳乐曲,弹唱起来共有一十又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胡人听了乐曲热泪洒边草,汉使听了面对文姬痛断肠。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古老烽火台显得苍茫寒冷,塞外荒原阴气沉沉飞白雪。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先弹拨商弦后拨角弦羽弦,琴声惊得四郊秋叶簌簌响。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董夫子的琴技高超惊鬼神,引得深山妖精纷纷来偷听。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慢弹快弹左右逢源都应手,高音将过忽又转回怀深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闻听琴声空山百鸟散又集,万里浮云蔽日也由阴转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琴声好像失群雏雁夜哀鸣,又像胡儿紧伏母怀悲哭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琴声绝妙使川水波平浪静,连天空中鸟儿也停止啼鸣。

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好像乌孙公主思乡的抽泣,又似文成公主发出哀叹声。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幽怨的音调忽然变得飘洒,像长风吹林木大雨敲屋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琴声如迸溅的泉水飞树梢,又似野鹿啼叫跑过厅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长安皇宫连着门下省院墙,凤凰池正对着宫中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房琯才学高不计较名和利,日夜盼望着董君来弹琴曲。

【评点】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长诗,诗人通过描写董大弹《胡笳弄》这一著名琴曲,赞叹了他高超的弹奏技艺,也以这首诗寄语房给事,为他遇到知音而感到欣喜。董大,董庭兰,唐代著名音乐家,善弹琴。胡笳,乐器名,本是吹奏乐器,这里是琴曲名。弹胡笳弄,指用琴弹《胡笳弄》曲。房给事,房琯,曾任“给事中”官职,还曾任过宰相。董庭兰是他的门客。

本诗一开头不说“董大”而说“蔡女”,营造出突兀之势。第三、四句说蔡文姬弹琴时,胡人、汉使闻之都悲痛不已的场面,反衬《胡笳弄》曲的动人。第五、六句反过来补写一笔,写蔡文姬弹琴时苍茫凄凉的环境:古老的烽火台,阴气沉沉的荒原,飘飞的白雪共同构成一片苍凉的景象,让人越发觉得乐声哀伤、婉转。上述六句是第一部分,诗人形象地描述了“胡笳声”的来由及其艺术感染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深的艺术境界。

从“先拂商弦后角羽”到“野鹿呦呦走堂下”是第二部分。董大弹奏琴曲,的确技艺超群。“先拂”一句写的是开始弹琴时的动作。董大轻拂琴弦,从商弦到角弦,是说曲调开始的时候缓慢且低沉。琴声刚一响起,“四郊秋叶”便被惊得纷纷落下。此处的“惊”字用得极妙,非常生动、传神。诗人不禁称赞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好似“通神明”,不仅惊动了尘世,就连山林里的妖精也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总括了董大的高超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是说董大的指法是那样纯熟,运用自如,而那高低起伏的琴音,充满了激情,好像是由弹奏者的胸内涌出来的。接下来,诗人用“百鸟散还合”、“浮云阴且晴”来形容董大琴声的忽纵忽收,变化多端,之后又形容那悲怆的琴声,既像离群的雏雁在哀鸣,又像与母亲诀别的胡儿在痛哭。这里,诗人宕开笔墨,想起当年文姬和胡儿永别时的情境,呼应了第一部分“蔡女”的琴声。而且,诗人用雏雁和胡儿相互对照,更让人备感琴音之哀婉。接下来两句,诗人以自然景物来反衬琴音的极大魅力:琴音回响,河流因之停止流动,百鸟因之停止啼鸣,世上的一切皆被琴音所感动了,这不就是“通神明”了吗?实际上,河流不会真的静止,百鸟也不会停止啼鸣,只是由于琴音使听者着迷了,令听者满耳中只有琴音罢了。然后诗人又指出,董大弹琴曲不止是听起来悦耳,他还可以完美地展现出琴曲的韵致。仔细倾听,那低沉的幽咽之声,就像汉朝乌孙公主远嫁异国的悲泣,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哀叹,这和蔡文姬作《胡笳弄》的心情是非常吻合的。

“幽音”之后四句,诗人才开始由正面描写琴音,且使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幽音”为低沉之音,然而一经过变调,便变得“飘洒”起来。时而如“长风吹林”,时而似雨敲屋瓦,时而像迸溅的泉水飞过树梢,时而又如野鹿呦呦叫着跑到堂下。琴音悠扬明快,变化无穷,怎能不让听者为之陶醉呢?这一部分,诗人从多个角度展现董大弹《胡笳弄》的情境。因为董大精湛的技艺,蔡文姬“十八拍”中动人的琴韵才获得完美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叹倾慕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最后四句,是诗人“寄语房给事”的。唐代的都城在长安,皇宫坐北朝南,禁中左右两边分别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凤凰池”指中书省,青琐门为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恰是门下省的重要职位。诗中没有正面提及房琯,但房琯已然在诗中,而且诗人巧妙地暗示了他靠近宫廷,官位使人羡慕。在诗的最后,诗人用赞美之语结束全篇:房琯不但才学高,且不看重功名利禄,超凡洒脱。这种德行高尚之人,正时刻盼着董君你抱琴前去呢!此处也暗示董大有幸遇到知音,实在令人羡慕。而诗人对董大弹所奏的《胡笳弄》的赞赏,以及所进行的生动传神的描写,当然也是只有知音才能做到的。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筚篥,此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世人只晓得听曲不懂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又像风吹枯桑老柏寒飕飕,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有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忽然变作《渔阳掺》的悲壮曲,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评点】

本诗描写了诗人听胡人安万善演奏觱篥的感受,也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还是用自然物作比喻,使抽象的不易把握的音乐鲜明形象地显现出来,表现了诗人音乐修养的高深。安万善,凉州胡人。觱篥,一作筚篥,古代乐器,状如喇叭。

在李颀的诗中,有三首是涉及音乐的。一首是写琴,即《琴歌》,从动静两方面描写,皆从背景落笔;一首是写胡笳,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用两个宾客托出一个主人,从正面描写乐曲《胡笳弄》的演奏;本诗是写觱篥,也是从正面描写,以欣赏它的声音作为整首诗的筋脊。这三首诗的构思、风格,很容易雷同,诗人却将他们写得各具特色。本诗的转韵非常精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共换了七个不一样的韵脚,声韵诗情,相辅相成。

开篇“南山”一句,说明觱篥这种乐器的原材料。后面一句,指出这种乐器的出处。这两句,诗人由乐器的来源写起,用笔朴素,使用的是入声韵,同琴歌、胡笳歌的开篇一样,这是李颀诗的特点,即描写音乐的诗歌,都是以清朗、响脆之语开篇。随后,诗人转用柔细的四支韵来写这种乐器的流传、吹奏者和音乐产生的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四句,写乐曲优美动听,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人们皆被感动了。接下来,诗人忽又提高音节,以高且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是泛泛地听而不会欣赏音乐的美好绝妙,致使安万善吹奏觱篥依然难免有冷清之感,就像独自往来于大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中的“自”字,用笔极重。写到这里,诗人忽然停住,转而写流利的十一尤韵,开始正面描摹这一乐器的种种不同的声音:觱篥发出的声音,有时像冷风吹树,飕飕作响。而树又分为阔叶落叶的干枯桑树和细叶常青的老柏树,其声音自然有所不同,可见诗人描摹之细腻。觱篥发出的声音,有时又像九只雏凤啾啾齐鸣;既像龙吟虎啸同时爆发,还像百道飞泉与秋天的种种声音交汇在一起。然后,诗人依然用形象的比拟来描写变调。先变为低沉,后变为欢闹。低沉处,诗人用《渔阳掺》鼓来比拟,就像漫天沙尘,天昏地暗,用的是下咽之声;欢闹处,诗人用《杨柳枝》曲来比拟,就像春天皇家的上林苑里的百花争艳,用的是充满生机的十一真韵。接下来,诗人蓦然从对声音的沉醉中,回到了现实中。“杨柳”和“繁花”都是春天的景象,而此时是哪个季节呢?“岁夜”两字点出此时恰是除夕,且并非是在做梦,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点着明烛的高堂之上,因此诗人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想法。既然人生如梦,还是尽情畅饮美酒、欣赏音乐吧!末句“美酒一杯声一曲”,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同上文“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相照应,显出诗人和“世人”的不同。也正因为诗人的存在,安万善就不会再有大风中独自往来的慨叹了。因为最后两句写的是“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故而,诗人又使用了急促的入声韵,依然用清朗、响脆之语收束全篇。前后相互对应,可见诗人是有意而为之。本诗和另外两首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多次转韵之外,主要还是最后两句体现的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里,诗人仅是平淡地指出自己奉命千里迢迢来到清淮,并没有动感情;《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里诗人也仅是说房给事不看重功名利禄,并没有涉及自己。本诗却不一样。时间为除夕,堂上高燃明烛,诗人正在守岁。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夜晚,诗人怎能不产生韶华易逝、光阴虚度之感呢?这种虚无感又该怎么排解呢?“美酒一杯声一曲”或许是无奈之下的一个方法。这种意境是另外两首诗中所没有的。诗人仅用十四个字在诗的末尾稍稍一提,随后就搁下,其用意之隐晦、含蓄,也是另外两首诗所不具备的。

在此之后,李商隐曾经写下“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词人晏殊《浣溪沙》中亦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上述取材和用字,皆与李颀本诗中的最后两句一样。然而,同是一种惘惘之情,李颀用典雅华美的字词,简单的句法含蓄地表达;李商隐用舒缓的态度,慨叹的口气低低吟咏;晏殊则用曲折婉转的情趣、悠然自得的语句细细述说。风格虽然不一样,却有相互关联的地方,由此可见李颀沾被之深远。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主人家设酒我们欢度今宵,请来弹琴的名师把琴弹奏。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月照城头乌鹊在空中分飞,万树染寒霜秋风吹透衣服。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铜炉燃香料花烛更增光辉,先弹的渌水曲后弹楚妃叹。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响万物都安静无声,四座无言星光暗淡天快亮。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我奉命千里迢迢来到清淮,听琴后宣告从此归隐云山!

【评点】

本诗描写李颀在一次酒宴上听琴的情景。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可和白居易、李贺等人的相关诗作相比美。本诗写琴歌的特色是未对琴声做正面描写,而侧重环境烘托和气氛的渲染,以琴声一响万物皆静,四座无言,并引起诗人辞官归隐之念,突出表现了琴音的悦耳动听和神奇的感染力。

诗的开头两句写没有弹琴前,因饮酒而引出弹琴。

第三、四句写弹琴之前的夜晚景色:月亮照着城头,乌鹊空中分飞,万木染遍寒霜,冷风吹透衣衫。诗人用描写屋外秋夜的清冷,反衬屋内华烛同燃的欢快氛围。

第五、六句写琴师刚开始弹琴时的情形:铜炉周围香气缭绕,华烛摇曳增辉,琴师先弹的《渌水曲》,后弹的《楚妃叹》。

第七、八句写琴曲的优美动听:琴声一响,万物都寂静无声了,四座之人都不再言语,一直弹到群星将稀。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琴曲的动人魅力。这一成功的艺术表现方法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影响很大,其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看来即是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中化用来的。

诗的末两句写诗人听完琴曲后,忽然产生了罢官隐居的念头,更进一步体现了琴曲的优美动人。《唐才子传》中说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后来,他果真罢官返乡归隐。

整首诗写时间、景色、琴声、人物,逐步深入,环环相扣,章法齐整,层次清晰;诗人描写琴声,主要运用反衬手法,令琴声显得更加美妙、动听。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山寺里钟响天色已经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喧闹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们沿着江岸走向江村,我也乘着小船回到了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的月光照得树木含烟,不知不觉来到庞公隐居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岩洞的松间小路分外寂静,只有我这隐居人独自来去。

【评点】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郊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征而举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遍游吴、越数年后还乡,一心追随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寻一住处,故而题曰“夜归鹿门”,旨在标明这首诗是在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前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诗人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扬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之静和世俗之喧。两相对照,唤起读者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及潇洒超脱的风姿如在眼前。

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前往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现了诗人深谙隐逸之趣,悠然自得。

五、六句写诗人夜登鹿门山山路,在庞德公隐居之处,体会到隐逸之妙。“鹿门月照开烟树”,月光洒射给山树带来朦胧的美感,令人陶醉。诗人似乎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归隐之地,然后猛然恍然大悟: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啊!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深深的隐逸情趣和意境: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

最后两句描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是庞德公和诗人的结合,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隐逸之趣和真谛所在:在这个天地里,诗人与尘世隔绝,唯以山林为伴,却也有别样情趣。

本诗歌咏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平淡,却尤见其美,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其实是抒写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的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就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人谈起神仙居住的瀛洲,在烟波渺茫海上实在难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越人说起天姥山来眉飞色舞,云霞明灭中有时还能看清楚。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姥山高耸入云横卧在天外,山势雄伟超出五岳掩盖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山险峻高有四万八千丈,好像朝拜天姥山向着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我因怀念天姥山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了镜湖明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镜湖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穿云破雾一直把我送到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灵运住宿的地方至今还在,湖中绿水荡漾传来凄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脚穿着当年谢公特制木屐鞋,攀登上高入青云的层层石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山腰就看见了红日出大海,高空中传来了清脆的天鸡啼。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峦重叠道路万转路径难辨,迷恋山花怪石不觉天已黄昏。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熊吼龙啸震动着山岩和流泉,整个深林战栗层层山峰惊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密云黑沉沉眼看就要下大雨,动荡荡的水面已经生起雾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转眼之间电光闪闪疾雷轰鸣,忽剌剌山峦好像要倒塌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神仙居住的洞府紧闭着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猛然地裂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洞府广阔迷茫看不清楚洞底,日月照耀着金碧辉煌的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用彩虹做衣裳驾着长风为马,云中的神仙从天上飘然而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老虎弹着琴瑟鸾凤驾着长车,仙人们依次排着队列密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见此情景我禁不住魂惊魄动,从幻梦中惊起发出长长叹息。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醒来时看见床上只有枕和席,梦中的烟霞奇景一切全消失。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啊,古来万事都像不返的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同诸君分别不知何时能回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且把我的白鹿牧放在青崖间,想要走时便骑上它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够快活脸上无欢颜!

【评点】

该诗是李白的代表作,记述了他的梦。诗人用充满想象的文字描绘了一个梦中的神仙世界,抒发了他在政治上受挫后的郁闷心情和对生活的极度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不愿侍奉权贵而渴求自由的心情。

该诗由三部分组成。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是第一部分,交代诗人入梦的原因。诗人开篇便说瀛洲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幻缥缈,无法寻求,而浮云彩霓中的天姥山却是真实生活中的“仙境”。这里,诗人以虚写实,以写瀛洲衬托出天姥山的雄奇。天姥山和天台山相对,靠近剡溪,景色秀美,峰峦叠嶂,在越东颇为有名,但和五岳相比就难免相形见绌了。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说天姥山比五岳还要高耸挺拔,连天台山都要倾倒在它面前。应该说,诗人梦中的天姥山其实是他一生所看到的奇峻山川在头脑中的再造幻影。

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一部分,诗人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夸张手法,描写了梦游天姥山时所看到的一切。在梦境中,诗人好像在月光中飞渡镜湖。月光把他的身影照在湖面上,又将他送到当年谢灵运歇息的地方。诗人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到过的青云梯。接着,诗人经过回转的石路,在幽暗的深山中看见海日升起,天鸡高叫,一片黎明前的曙色。但当他在迷人的山花和石头旁边休息起来,忽然感觉到暮色降临。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得山谷轰响、森林惊颤、层巅战栗。如果说熊、龙能以吟、哮表达情感的话,那层巅、深林的战栗和惊悚,以及烟、水、青云的阴郁,都是诗人的意动写法。诗人将环境和自身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情感氛围。接下来,全诗达到了高潮,诗境也由奇特转入奇幻。在使人惊惧的幽暗暮色中,突然“丘峦崩摧”,“訇然中开”了一个洞天福地般的神仙世界:在鼓瑟的虎、驾车的鸾簇拥下,“驾风为马霓为衣”的云之君,受命于诗人之笔,来赴仙山的盛会。

第三部分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这部分写仙境忽然消失,梦境破灭,诗人惊悸着回到现实。梦境不在了,诗人躺在枕席之上,恍然如梦。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但幸而诗人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想象和胸怀,又让他自黯淡人生中见到一丝光明。接着,诗人又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将他在长安流连朝堂时遭遇到的郁闷一吐而出。同时,这一句也点明了全诗借梦游名川仙境来抒发诗人追求自由人生,反抗权贵压迫的主题。本诗表达了无数怀才不遇的封建文人的心声。

本诗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笔华丽,意境雄奇,是一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我本来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唱着讽刺歌儿嘲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手中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一生喜好到名山胜地遨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秀美的庐山耸立在南斗旁,峰峦九叠起伏像彩云铺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山色倒影映在湖中泛青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金阙岩前双峰高耸入云端,三叠泉像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翠影红霞与朝日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滚滚东流去永不回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已盖满青苔。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我要早服仙丹去掉人世情,修炼琴心三叠学道会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远远看见仙人就在彩云中,手里举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先约好和神仙在九天相见,还邀请卢敖一起遨游太清。

【评点】

本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全诗气势雄伟,词采壮美,逸兴飞动,奔放不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仙去庐存,故称庐山。卢虚舟,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春风吹拂柳花满店飘酒香,吴姬捧出美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的子弟们纷纷来相送,主客畅饮频频举杯共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你们试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同它比谁短谁长?

【评点】

本诗是一首惜别诗,描写了阳春时节诗人离开金陵时在一家江南酒肆里,“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送别场景。全诗通过热情洋溢、明快流畅的语言,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诗虽短小,情却深长。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新颖奇特的想象,借奔腾的江水来倾吐自己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前四句描写了金陵春天令人陶醉的美景。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写得飘逸生动,诗人只用了七个字,就将金陵春光中的柳絮和酒客陶醉在风中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柳絮本来是没有香味的,“香”字其实是形容春的气息,同时也引出了下一句的酒香。但从此句来看,“店”究竟为何店,尚不明朗。不过,诗人紧接着便在下一句“吴姬压酒劝客尝”中补充交代了这家店的性质——酒店:当垆的吴姬捧出新鲜的美酒,请客人品尝。“吴姬压酒”一句在上一句阒无一人的境界基础上推出了人物,使整个画面顿时变得生动起来。柳絮飞扬,酒香飘溢,让置身于店中的人分不清是柳香还是酒香。

第三句中出现的“金陵子弟”,使酒店的气氛变得更热烈了。一般人在离别时,由于愁情满怀,所以无心饮酒。此时,酒肆中的吴姬劝酒已使诗人顿觉有情,“金陵子弟”的出现则更让诗人动情。诗人酒性大发,不愿离去。但“来相送”三个字一转折,使原先异常热闹的场面顿添几分冷色,使离愁尽显出来。而下一句“欲行不行各尽觞”,写要走的诗人和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们频频干杯、尽情畅饮。此句虽然不写道别,但是离愁别绪尽在其中。

最后两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含蓄巧妙,意境深远,用有形的流水衬托出无形的离意,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像江水那样悠然无尽。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本诗道:“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诗人把一群友人送别自己时的场面描写得酣畅淋漓。此诗虽然是写送别,但基调豪迈,气韵洒脱,表现了诗人年轻时风流倜傥、潇洒不羁的情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昨天的时光离我而去不可能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今天的日子扰乱我心多么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万里长风送走南飞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可畅饮醉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你的文章建安风骨令人敬,中间谢朓诗文又清新秀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都怀着豪情壮志奋然欲飞,真想飞上青天去揽摘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壮志难酬抽刀断水水更流,命运多舛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在世要是如此不称意,不如明朝散发泛舟去飘游。

【评点】

本诗为饯别抒怀诗。诗人在秋日于谢朓楼送别族叔李云,抚今思昔,谈古论今,借酒浇愁,抒发有志难申、理想破灭的悲愤,显示了他狂放不羁的胸襟。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朓,南朝齐诗人。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州太守时所建。校书,官名。叔云,指李白族叔李云。

头两句,诗人既没有写饯别也没有写楼,而是直抒胸臆,写出心中的忧烦。“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既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也表达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不满。但是,随后两句就从苦闷转到长风送秋雁的旷达画面,诗人豪迈豁达的心胸可见一斑。

“蓬莱”四句承接上句,通过饯别时对主客双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和高尚的情操,也表达了诗人对李云的赞美。唐朝人多用蓬山、蓬阁指代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诗人用“蓬莱文章建安骨”来赞扬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般的刚劲。“小谢”指谢朓,这里,诗人是用谢朓来自比,形容自己同他一样有着清新奇丽的诗风。这一句也彰显出诗人的自信。

第七、八句,诗人接着写彼此的意兴,说双方都豪情满怀、逸兴勃发,甚至想飞到天上去揽取明月。诗人酒到浓时的这番话表露了他率真、豪放的性格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末四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叹。现实中并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的自由之境,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幻想飞翔。于是,一旦回到现实之中,诗人就更加忧闷,很想用“抽刀断水”来斩断烦恼。这个比喻不仅富有创意,而且非常有生活气息。

本诗是豪迈与清新的高度统一,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率真的性格和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你没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靠近那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吼,走马川的碎石个个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吹得斗大碎石满地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以西烟尘滚滚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汉家的大将率军开始征西。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将军穿着铠甲夜里也不脱,黑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磨,

风头如刀面如割。寒风凛冽吹到脸上像刀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们不敢与我短兵相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将士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评点】

岑参在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时,为出兵西征的封常清写下了这首送行诗。本诗的笔触雄奇有力,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豪迈。

诗人开篇极笔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并用反衬的手法重点表现了边疆战士不畏困难、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操。前三句没有一个“风”字,却恰切地抓住了风“色”:白天,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接着三句从暗写转到明写,行军从白天进入黑夜。虽看不见风“色”,但能听见风声:狂风肆虐,一个“吼”字形象地突出了风势之大;石头被风吹得满地飞滚,一个“乱”字更是表现了风的狂躁。

下面,诗人通过虚写汉代军队与匈奴交战,来实写唐代军士对严寒的天气毫不畏惧,冒雪作战。草黄马壮之时,敌军开始进攻。“烟尘飞”是对报警的烽烟和敌军铁骑卷起的烟尘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战前的形势,也点明了唐军早有准备。通过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描写,诗人描写了唐军的英勇:“夜不脱”写了将军的以身作则;“戈相拨”写大军夜晚疾行时的严整肃穆;“风头如刀面如割”则是描写边疆的寒冷,与前面对风的描写呼应,也是诗人对大军行进的感受。接下来的三句中,诗人对马汗成冰、砚水冻结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极力渲染了寒冷的天气、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前气氛,充分描写出军士们充满豪情的战斗精神。

结尾三句,诗人断定敌人必定望风溃逃,预祝唐军凯旋。

本诗文字流畅,自然天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军书昨夜从渠黎传到京,单于已在金山西边入侵。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驻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上将持着符节出师西征,黎明时军笛响大军起程。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战鼓四起雪海涌起波涛,三军齐呼阴山发出共鸣。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敌军营中一派阴沉杀气,古战场上白骨缠着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冻裂马蹄冻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亚相为了王事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古来青史垂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评点】

本诗和《走马川行》是同一时间、同一事件、赠馈同一对象的作品。但本诗的手法和前诗不同,是直接描写战阵。前六句写战前双方严阵以待的紧张形势。与《走马川行》先写自然环境不同,本诗直接描写战阵,表明军队已经进入战备。前两句两次用“轮台城”渲染当时的战斗气氛。而“夜吹角”、“旄头落”两词,在烘托我军同仇敌忾情绪的同时,也暗示了我军的必胜气势。气势渲染到一定程度,诗人却宕开一笔,点明局势紧张的因由。这种倒置的手法使开头更加奇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表现了两军对垒局势的紧张,也说明大战即将开始。

下面四句写白天出兵。诗人极笔描写了吹笛伐鼓的军队声势。至此,出师时的从容和开头的紧张对比强烈,更加突出军队的声势。

后四句描写艰苦的战斗。“虏塞兵气连云屯”说明对方军队人数众多。这里,诗人是通过描写对方兵力之强来衬托我方兵力更强,是以强写强。“战场白骨缠草根”说明战后必有大量的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天气寒冷。“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显露出浓重的杀气,是泛指。“风急雪片阔”、“石冻马蹄脱”则更加表现了边疆气候的特点。通过描写寒冷与牺牲,诗人歌颂了军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结尾四句用歌颂收束全文,提前预测凯旋,照应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卷地而起吹折白草,胡地塞外八月满天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然一夜好像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迎风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飞进珠帘浸湿罗幕,狐袍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冰冷难穿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沙漠覆盖着百丈冰,万里长空布满暗淡阴云。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设宴欢送回京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齐演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傍晚雪花在辕门纷纷飘,红旗冻凝风吹也不翻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轮台东门送你回京去,出发时雪花落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迂回霎时看不见你,雪上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评点】

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给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时,诗人写了本诗。本诗写于轮台,是一首歌咏边地雪景的诗歌,寄托了送别的感情。虽然写雪中的离别,但诗人紧扣题目来勾勒边塞大雪飘飞的壮丽景色,句句写雪。

本诗围绕“雪”展开。开头写雪景,把野外的冬景和南方的春景对比着写,好似一夜之间天地回春。接着,诗人由帐外写到帐内,突出天气的寒冷。然后又写到帐外,勾勒出塞外壮观的雪景,为下文的送别铺垫环境。结尾写诗人送武判官出门时,正遇大雪。黄昏时的山路曲折难走。武判官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诗人却依旧远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也反映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本诗连用了四个“雪”字,串联起“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几个与雪有关的画面。全诗景色别致,色彩清丽,颇为动人。

本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既豪迈又柔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的语言明快优美,善于换韵,且能与场景的交替相配合,节奏旋律参差有致。在《昭昧詹言》中,清代桐城派文学家方东树曾夸赞这首诗“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开国以来就有人绘画鞍马,画得最神妙的首推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将军善画马匹闻名三十年,人间又能见到神马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曾经画出先帝良马照夜白,画成以后龙池十天霹雳响。

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先帝赏赐内库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达诏命才人去索取。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将军跪拜接受赐盘刚回归,众人拿着轻绡细绢紧追随。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达官权贵得到你一幅手迹,方才觉得脸上有光室生辉。

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狮子花。过去太宗有匹宝马拳毛,近日郭家又有名马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现在你新图画的两匹骏马,又让看的人个个感叹惊讶。

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这都是以一当万的好战马,在这画面上驰骋迎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图中其他七匹马也很绝妙,远看很像在寒空踏着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马蹄在长长楸树道间奔腾,养马官员与役卒整齐排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最可爱的九匹马各显神采,相互顾盼气势清高又沉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借问苦心爱马的人都有谁,后代有韦讽前代有个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回忆从前天子巡幸新丰宫,满天翠羽旗向着长安城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三万匹骏马奔腾各具神姿,都与这画中的马筋骨相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自从河宗献宝穆王归天后,再也没有玄宗巡幸那样盛。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您没见到金粟堆前松柏树林里,宝马去尽只有鸟儿鸣西风。

【评点】

本诗为诗人的咏画名作。全诗盛赞了曹霸将军画马技艺的高超和声名的隆盛,以及他的画作九马图的栩栩如生,美妙超绝。全诗也通过描写观画寓托诗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感慨。在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帝王相继当政的不安定生活后,诗人难免生出世事变换、人世沧桑、浮生如梦之感。于是,诗人在代宗广德二年作了本诗。当时,诗人的友人韦讽出任阆中录事参军,家藏曹霸画马图。曹将军,即曹霸,开元中名画家,常奉召画御马及功臣,官至左武卫将军。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在四川。诗人在本诗中借马喻人,明写马的筋骨气概,实则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抱负。诗人通过对《九马图》大加赞赏,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无比忠诚。这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

本诗在结构和章法上都有独到绝妙之处。在章法上,诗人开篇所描写的意境奇妙高远,中间的叙述跌宕起伏,结尾处看似突兀,实则颇为含蓄。第一段的四句皆为称赞曹霸画技高超、无与伦比之语;第二段一共八句,叙述曹霸当年为皇帝画马后所得到的奖赏、荣誉及恩宠;接下来的十句为第三段,描写曹霸所绘《九马图》中每匹马的姿态;最后八句为第四段,与前文提到的“先帝”相照应,抒发今非昔比的感叹。在结构上,如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提到的:“尤须玩其结构之妙,将江都王衬出曹霸,又将支遁衬出韦讽,便增两人多少身分。本画九马,先从照夜白说来,详其宠赐之出;本结九马,却想到三万匹去,不胜龙媒之悲,前后波澜亦阔。中叙九马,先将拳毛、狮子二马拈出另叙,次及七马,然后将九马并说,妙在一气浑雄,不了着迹,真属画工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借描写《九马图》,对玄宗时代的一些人、事进行了追忆,从而暗示了世事难料、人世沧桑。全诗主要描写骏马,写得形象逼真,而从侧面表达出来的情感又感人至深,意味深远。

寄韩谏议注

杜甫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今天我心中愁闷思念岳阳,心想奋飞但有病只能卧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隔秋水看见美人端庄娴静,脚踩洞庭水眼望四面八方。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濛濛云天鸿雁飞日月茫茫,风萧瑟红叶纷飞天降寒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玉京山的神仙们群集北斗,有的乘坐麒麟有的骑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芙蓉般旌旗在烟雾中起落,晃动的身影倒映清澈湘江。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众星神个个痛饮琼浆玉液,只有那飞仙人却远在外乡。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好像那从前的仙人赤松子,又像是功成隐退的汉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过去曾跟随刘邦平定长安,忠心耿耿被见弃令人心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国家的治乱安危怎能忘怀,不同流合污只有隐居山乡。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留守洛阳未加封千古遗恨,南极老人应该会万寿无疆。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美人啊为什么被秋水阻隔,怎么能让他置身朝堂之上?

【评点】

本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写给韩注的。诗人以神奇浪漫的手法,把韩注喻为神仙赤松子,把朝廷近侍贵臣喻为玉京群仙,借以表现当时权臣对贤才的排挤,表达了诗人对韩注遭际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心。标题中的“韩谏议注”,谏议是官名,韩是姓,注是名。生平不详。

全诗一共可分为四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诗人对远在洞庭的韩注与日俱增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段,写在朝廷小人得势、奸臣当道的情形下,韩注不肯与奸佞同流合污,早已罢官离朝;从“似闻”以下六句为第三段,写出韩注罢官的原因,并把他比做张良,借以歌颂他的高洁品格;最后四句是第四段,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想:诗人希望韩注能重新回到朝廷,为国效力。

本诗结构严密,构思严谨,格调清新,写法隐晦,意境含蓄,若非反复吟咏,实难体会其中之韵味。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孔明庙前有一株老柏树,树干如青铜树根如磐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树皮光又白粗有四十围,苍黑耸入云高达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君与臣逢时遇合建功业,树木至今犹为后人珍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云飘来柏树浩气接巫峡,月升起柏树寒意通雪山。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宫。忆从前路过成都锦亭东,先帝与武侯庙同在一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崔嵬枝干矗立在古郊原,庙内幽深彩绘殿宇虚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虎踞龙盘深深扎根大地,特立苍穹迎着暴雨狂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坚强是由于神明的扶持,正直全靠自然造化之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大厦将倾需要栋梁之材,树重如山万牛也难拉动。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未露文采已使世人震惊,不怕采伐可有谁能去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古柏心苦难免蝼蚁伤害,柏叶飘香曾经停留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志士仁人请你不要怨叹,从古来就是材大难重用。

【评点】

本诗主要歌咏夔州孔明庙前的古柏,通过描写古柏的高大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孔明的崇敬之情,并借以抒发诗人不得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诗人对朝廷不重用贤才的不满。首句中的“孔明庙”、“老柏”都指夔州的庙。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先从正面描写古柏,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古柏的伟岸挺拔,古朴坚实。“云来”十句为第二段,诗人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庙的古柏。其中“落落”两句,借咏柏寄托感慨,将咏柏和咏人结合在一起,既写树,又写人,树人相融。“大厦”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因物及人,大发感想。最后一句语意双关,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的感慨。全诗比喻恰当,语多双关,寄意深远,是咏物诗的名篇。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将军本是魏武帝的子孙,于今却沦落为寒门平民。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英雄割据的伟业虽过去,文采风流至今有人继承。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学习书法初学卫铄夫人,只恨自己没超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专心绘画不知老年将到,功名富贵看做身外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开元年间常被皇帝接见,受皇恩几次登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凌烟功臣像颜色已脱落,经过重画又别开新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良相头上加戴文官礼帽,猛将腰间佩挂大羽长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褒国公鄂国公栩栩如生,英姿飒爽好像正在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先帝的著名宝马玉花骢,多少画师都没描绘成功。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这一天牵到红色台阶下,昂首站立宫门里起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诏命将军在素绢上描绘,构思形象苦心布局经营。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一霎时在宫中出现真龙,把万代的凡马淘汰一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这画马悬挂在玉榻之上,榻上马庭前马一模一样。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皇帝含笑催令赏赐金银,圉人太仆都很惊讶惆怅。

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学生韩幹已是出师画家,也能画马穷尽各种形象。

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韩幹只能画肉不会画骨,就使得画中马神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将军善画马特点在有神,定要遇到良士才去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于今在战乱中漂泊奔走,才常常描绘一些平常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处境艰难反遭俗人冷眼,世上没人像你这样清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看从古至今多少有名人,终生坎坷失意困苦缠身。

【评点】

这首气势不凡的名篇作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清代翁方纲曾将本诗称为“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丹青,指红绿颜料,这里借指画图。丹青引,即绘画歌。曹霸,盛唐时期著名的画马大师,唐玄宗末年因获罪被贬为庶民,潦倒漂泊。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和曹霸在成都结识,因诗人有感于曹霸的不幸遭遇而作本诗。

全诗以八句为一段划分,共分为五段。前八句是第一段。这一部分内容有主有次,错落有致。开篇四句用简练的语言对曹霸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先辈的功绩和文采进行了赞扬。曹霸的先辈曹操不仅称霸中原,而且在文学上也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其诗文辞采优美,风韵犹存。这四句陈述,描写情节跌宕起伏,使用语气抑扬顿挫,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对全诗起统领作用。清代诗人王士禛对此四句颇为赞赏,称之为“工于发端”。后四句写明曹霸学画的起源,展现出曹霸沉醉艺术,忘却俗务的高尚情操:他师从东晋卫夫人,勤学苦练,习得一手好字;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书画艺术,乐在其中,视功名利禄为天上浮云。诗人虽然先写“学书”,但目的是引出“丹青”,点明主题。诗人这样写,使诗显得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从“开元之中常引见”到“英姿飒爽来酣战”为第二段。本诗从此段转入主题,详细叙述了曹霸在人物画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说的是曹霸在开元年间经常受到玄宗的召见,因而有幸数次踏入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则交代曹霸被召见入殿的原因。由于年久褪色,曹霸领命重画凌烟阁上的功臣像。他妙笔生花,把功臣像画得活灵活现,异常逼真。接下来的四句则详细描绘曹霸笔下的人物画像是如何逼真、生动。只见文臣头戴朝冠,武将腰佩大羽箭。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敬德,毛发飞动,气宇轩昂,如同奔赴沙场一般。诗人仅用数笔,就把曹霸描画肖像的精湛技艺表现了出来,并赞颂了他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

写到此,仍没有进入本诗的重点——画马,前面对曹霸画人技艺的描述其实均为衬笔。从“先帝天马玉花骢”到“一洗万古凡马空”为第三段,这才是重中之重。在此段中,诗人对曹霸描画“玉花骢”的经过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玉花骢是唐玄宗的御马,虽曾被许多画师描绘过,但未曾有一幅逼真的。这天,玉花骢扬首站立于阊阖宫涂了红漆的台阶前。唐玄宗下令,让曹霸当场作画。只见他巧妙构思后,挥笔泼墨,一气呵成。笔下的马仿佛飞龙一般从宫门腾跃而出。与之相比,其余凡马都失之光泽,黯淡下来。此段中,诗人两处用到对比手法,一为“生长风”,用真马的雄骏来衬托画马的逼真;二为“凡马空”,用别人笔下的凡马来衬托曹霸笔下的“真龙”。通过这两处形象的对比,曹霸画马的精湛技艺被描摹得出神入化。

“玉花”八句是诗歌的第四段。在这里,画马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展示。唐玄宗的床榻上放着那幅玉花骢的画,乍看过去,与真马一模一样。两匹马扬首,面对面站在那里,孰真孰假,让人难以辨认。此处,诗人把曹霸笔下的马和唐玄宗的真马一起比较,轻而易举地把“画中马”的逼真描写了出来,比直接用文字叙述其如何逼真要生动、形象得多。玄宗看到如此逼真的画马分外欢喜,笑命侍从赶快赐黄金给曹霸作为奖赏。朝廷负责掌管车马的官员和养马人听后都若有所失。这里,诗人先借玄宗、太仆和圉人的不同反应,渲染出曹霸高超的绘画技艺,紧接着又用他的弟子、同样以画马著称的韩幹作反衬,更进一步突出了曹霸的画艺之高。

最后的八句为第五段。“将军画善盖有神”一句是对上面曹霸精湛画技的叙述的总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画马宗师,到最后却沦落到“屡貌寻常行路人”的地步。由曹霸的落魄境遇,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于是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古往今来,那些杰出的艺术家往往都怀才不遇,终生不得志,郁郁一生。诗人在此不但对残酷的现实发出世态炎凉的感叹,更抒发了对自己晚年潦倒的惆怅。

全诗特点鲜明,其一,结构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对比强烈。如曹霸画人与画马的对比;别人笔下的凡马与曹霸笔下的“真龙”的对比;唐玄宗的真马与曹霸所画之马的对比;曹霸的弟子韩幹与曹霸的对比……这些对比,都有效地衬托出了曹霸技艺的精湛。同时,全诗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如开篇处“于今为庶为清门”与结尾处“世上未有如公贫”就形成首尾照应的结构,看起来一脉贯通。其二,情感有扬有抑,有起有伏。如叙述曹霸身世的四句,就是一扬一抑,接着一抑一扬。诗的最后一句被历代诗人所赞赏,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