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7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7687400000002

第2章 总报告二

军民融合的历史底蕴、国家战略和上海优势

一、军民融合的历史底蕴

军民融合,是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新中国的战略实践。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国防体系进入“军民一体化”阶段。尤其是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之后,使中国国防工业走上了“军民兼容”“军民结合”的道路。至207年,胡锦涛则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基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军民融合”。历史车轮行进至2015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立即引发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二、军民融合的深刻反响

以“军民融合”战略在各界、各地得到的呼应和成果为例,就可以充分得以体现。如科技界和理论界得出的共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很多国家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远远高于军队信息化程度,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借鸡下蛋、借船出海,是军队科技强军的必然选择。美、英、法、德、日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要的高新技术80%到90%来自地方企业。因此,通用技术时代到来的本质意义,就是军与民两大领域真正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对“命运共同体”。

三、军民融合的国际借鉴

艰苦的探索在等待着我们。这里不妨看一下海外军民融合的相关案例经验。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军队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交集。但海外研究表明:事实上现在许多的科学技术,大到互联网,小到纳米科技,其实都源自军民融合。军民融合,可以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时产生的成果与经验推行到民间,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成长。于民而言,吸收高尖国防科学技术能将社会改造得更加完美;于军而言,能够在节省下大量开支的同时获得民间技术和人才的创新火花以继续完善军用技术。这种互利互惠的本质,推动着世界上大多数的军事力量强国积极施行军民融合政策。

四、军民融合的上海优势

在贯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方面,上海首要优势就是政治优势和军民团结的传统优势。除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高度重视,上海在实践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方面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