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长尾”的概念。他将集中了人们需求的流行市场一般被称为“头部”,而有些需求是小量的、零散的、个性化的,这部分需求所形成的非流行市场就是“尾巴”。长尾效应的意义在于“将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这就是“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小数乘以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等于一个大数,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大市场。“长尾理论”终结了被公认无比正确的“二八定律”时代。“长尾理论”诞生后,人们不再只关心20%的拥有80%的财富的那一群人了,因为80%的那群人占有的市场份额与20%的人占有的市场份额是相同的。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常有一些颇有趣味的商业现象可以用“长尾理论”来解释。如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销量中,畅销书的销量并没有占据所谓的80%,而非畅销书却由于数量上的积少成多,而占据了销量的一半以上。
再如彩铃等数字音乐的出现,让深受盗版之苦的中国唱片业,找到了一个陡然增长的、心甘情愿地进行多次小额支付的庞大用户群。此前,有意愿进行金额可观的正版音乐消费的客户群,其数量少得可怜。
如果说“长尾理论”是一种理论观点的探讨,甚至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经济业态,无可厚非,但如果以它引导企业行为,其效果未必是乐观的。
首先,长尾绝不意味着仅仅是把众多分散的小市场聚合为一个大尾巴,而是还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头部,以及头部与尾巴之间的有效联系。
其次,无论怎么说,相对畅销品讲,“长尾”是非热销产品,属遗留产品或滞销品,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市场上,都属“处理品”,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有意或着力生产这些产品,更不可能把这些滞销品和处理品作为企业的利润来源甚至是利润支撑,否则,那就是本末倒置,舍近期大利去追逐远期小利。
再次,在传统商业现有的游戏规则下几乎不可能。因为传统商业目前仍然是以“销售量带来的收益持平或者超过成本”这一商业常识作为指导,如果在自己的“零售网络”中最终聚集的用户数量还是非常少的话,依然无法通过这种产品赢利,这时要在“长尾市场”中做生意,不是为时已晚,就是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长尾理论”是把双刃剑,只有对它正确认识且能正确运用它的人,才能运用它来为自己创造财富。否则就会一败涂地。因此,对待“长尾理论”的正确态度是,要慎重,要因产品制宜,一般情况下,单一企业不宜使用。
【知识链接】
二八定律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即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
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关系。二八定律为这种不平衡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标准: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对于厂商来说: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为企业赚得约80%的销售额或利润。
兄弟二人为什么会“自相残杀”——价格战
【轶闻趣谈】
美国费城西部的某条街上,有两家布料商店——纽约贸易商店和美洲贸易商店,这两家店相对而开。由于同样是卖布料的商店,两家的老板间常常出现争吵,而爆发“价格战”更是家常便饭。
比如,纽约贸易商店的窗口突然挂出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出售爱尔兰亚麻被单,每床价格6美元。”这时,美洲贸易商店的窗口也挂出了一块木牌:“本店被单定价仅为5.9美元!”
两个老板互不相让,不断地降价,直到最后,他们其中有一个愿意认输。这时,输掉的老板一定会当街大骂,说获胜的老板是疯子。没多久,这两个老板“事迹”就被宣扬开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跑到这一带来买东西。因为,每次在他们的“价格大战”结束时,人们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
后来,两人中的一个老板突然去世了,一周后,另一位老板以年纪大为由也退休了。而此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浮出水面:这两个平日相互咒骂的老板竟然是同胞兄弟!
【经济学聊天室】
两兄弟的价格战争,就像是在演双簧一样,表面上互相残杀,实际上却是在演戏!最后无论是谁获得了胜利,都能将两家店铺的商品一同抛售出去。这样精明的骗局,是在难以让人识破,难怪人们被蒙蔽了30多年。
价格战指的是商家之间以降低产品价格为竞争手段的活动。毋庸讳言,在我们周围,更多的还是商家之间你死我活的价格战,所以消费者也就乐得坐享其成。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现在的时代是偏向消费者的,市场是买方市场。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达、生产规模扩大,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产品过剩的局面,也就是商品丰富,货源充沛。对消费者来说,在挑选产品时有了更多的机会;对于经营者来说,他们必须在产品的品种、服务、价格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很快,市面上硝烟四起,各式各样的无声“战争”爆发,其中尤以价格战最为残酷,最为直接有效,最能彻底摧毁对手。于是,打价格战,成为很多品牌产品占据市场的最佳选择。
在近几年的价格战中,无论是哪个行业,挑起价格战的企业都得到了不小的好处,有的市场份额大幅上升,确立或稳固了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有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赢得了消费者倾心,这正是降价策略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服务的、品牌的竞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但这只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追求,却无法满足消费者追求实惠的心理,物美还需价廉。以差别化策略进行营销固然能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却不能启动一个购买力不足的市场。在彩电业、影碟机业、电脑业,许多企业不是没有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但他们还是不得不加入降价竞争的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
看来,降价竞争对有的企业是战略决策的需要,对有的企业则是市场环境下的无奈的行动。启动消费,抢夺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生产的产品难以售出则意味着危机,利润一时没了,来日还可以挣回,市场没了,则等于丢了江山,这才是生命攸关的大事。
由此说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足于企业的现实,即使在多种多样的营销策略面前,价格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价格竞争的环境还没有消失,价格仍是企业掌握的一张竞争王牌。甚至有人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价格的竞争手段,企业还能依靠什么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过等一个或者几个商家合力占领了市场,“战争”的烽火不再,我们会面临什么?根据美国的多年经验,消费者将会迎来一个或几个独裁者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下,占领市场的少数企业将慢慢提高价格,狠宰消费者。
那么,没有价格战,商品物价高了不好,有了价格战,一路打下去,形成了垄断也不好。这一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正是看到这点,各国才颁布了《反垄断法》,让市场上的竞争者仍大量存在,甚至扶植部分中小企业,以让价格战就这样没有结束的打下去,让消费者能真正受益。看来,有些“战争”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只要不像开始的两位兄弟那样搞“虚假战争”,那就还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链接】
微利时代
是目前约定俗成的一种提法。所谓微利是比较而言,其相对的词语是暴利。微利时代的提法表现了人们对于商业环境中利润率的定性判断。当前我国国情表明,从高利润时代走进微利时代已是大势所趋。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开发新品是微利时代赢得市场的唯一出路,也是企业从目前国内市场“一窝蜂”降价大战中脱颖而出的最好时机。
美丽为什么也是生产力——美女经济
【轶闻趣谈】
古印度,有个大财主摩诃密,他有7个女儿,均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姿色。他将她们视如掌上明珠,每有宾客前来,必然让她们出来炫耀一番。
一天,一名来访的宾客突然对摩诃密说:“我是这里最有名的裁缝,听说您的女儿容貌绝色,但我发现,她们还没有我做出的衣裳漂亮。”财主一听,不免怒火中烧。这时,裁缝说:“我们打个赌,我将制作世界上最美丽的衣裳,让您的女儿到我的店里来试穿。假如大家都说您的女儿比我的衣服漂亮,那我就输给你500两白银,否则你就输给我500两白银,怎么样?”摩诃密一听,立即答应了。
第二天,摩诃密带着女儿们来到裁缝的店铺。女儿们穿上裁缝的衣服,顿时周围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在漂亮服装的装扮下,摩诃密的女儿显得异常美艳。于是,人人都夸奖摩诃密的女儿美貌绝伦,同时也赞叹裁缝的手艺巧妙精良。不过,当提到哪个更胜一筹时,大家一致认为——摩诃密的女儿们更漂亮。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500两白银,摩诃密非常高兴。奇怪的是,输了钱的裁缝似乎比他更高兴。
摩诃密很疑惑,便偷偷派人观察,结果发现,自从这次打赌后,没几天裁缝店里就挤满了爱美的女子,人人都要购买裁缝的好手艺。而裁缝所卖的衣服也从打赌的那天开始,由1两白银变成了3两白银。
【经济学聊天室】
裁缝利用了摩诃密贪财和好胜的心理,利用美女的“时装秀”,为自己的手艺做了宣传。通过这样的手段,他成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扩大了衣服的销售。只可惜,精明的摩诃密未能看到这其中的陷阱,白白地为裁缝做了“垫脚石”。裁缝的聪明之处在于借助“美女效应”推动了自己的服装销售量。
这就是美女经济,即围绕美女资源所进行的财富创造和分配的经济活动。其实,说白了, “美女经济”其实就是“眼球经济”,因为美女吸引的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在我国西汉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人懂得运用“美女效应”的积极作用。
《史记》中记载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漂亮女儿,就是卓文君。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弹了一首《凤求凰》,琴声打动了屏风背后的卓文君,她偷看司马相如后“心说而好之”。事后司马相如让“侍者”当红娘,与文君连夜私奔到成都。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面临窘迫的生活,决定把车马卖掉, 到临邛开酒店,文君当街卖酒。因为文君的美貌,吸引了众多的人前来光顾。两人的生活因为酒铺生意的兴旺而逐渐好转。
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体现了汉代的“美女经济”的效应,因为美貌而多才的卓文君在大庭广众下卖酒,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买酒,才会使得她和司马相如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如今,美女们不但没有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被商家忽视,反而被不断地发掘出来,渗透到各种行业,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最时髦的“美女经济”。无论是商场开业,还是车展、房展,或是兜售某种商品,如今的商家都热衷于请美女出台,借美女生财。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婚纱秀”、“时装秀”、“内衣秀”、“轿车秀”无不打着美女招牌,依傍美女的姿色。打美女牌、算经济账,美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有辐射至各领域、渗透到各行业之趋势。
为什么商家会宠爱“美女经济”?为什么“美女促销”的戏码总是在不断上演?从经济学上看,商家就是在充分地利用美女的经济价值。
必须承认,美貌在这个世界上属于稀缺资源。就像一位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生丽质,因此,美貌就愈发显得珍贵。正是由于美貌的稀缺性,人们就愈发将有限的目光投注到美貌之上。厂商利用了这一点,顺利地将人们的目光通过美女吸引到了自己的商品之上。
据美国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调查表明,在车展中,如果有名车而无美女,观众停下观看的平均时间是2分钟;如果既有名车又有美女,观众停下观看的时间则是9分钟。也就是说,美女让观众对这种产品的关注增加了7分钟。而正是这短短的7分钟,就为企业赢得了不少的商业机会和销售收入。
“美女经济”就这样带动了相应行业的繁荣,也日益成为商家手中的一种生产性资源,厂商的目的就是要让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商品,并将之产业化。基于这些原因, “美女经济”大行其道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知识链接】
眼球经济
也称为注意力经济。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的一种经济活动。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也可以使厂商获得巨大利益。
在现代强大的媒体社会的推波助澜之下,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活跃。比如电视需要眼球,只有收视率才能保证电视台的经济利益;杂志需要眼球,只有发行量才是杂志社的经济命根;网站更需要眼球,只有点击率才是网站价值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