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聊天室】
由此看以看出,适当的威慑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博弈论中的威胁就是对不肯合作的人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威胁既有强迫性的威胁,比如恐怖分子劫持一架飞机,其确立的回应规则是加入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全体乘客都将死于非命;也有吓阻性威胁,比如美国威胁苏联,如果苏联胆敢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就会实施打击。一般而言,威胁都是在策略选择之前做出的,因此在受到对方的威胁时首先必须考虑其可信度问题。
假如通过威胁来影响对方的行动,就必须让自己的威胁不超过必要的范围。因此,在博弈中,一个大小恰当的威胁,应该是大到足以奏效,而又小到足以令人信服。如果威胁大而不当,对方难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说到做到,最终不能起到威胁的效果。
博弈的参与者发出威胁的时候,首先可能认为威胁必须足以吓阻或者强迫对方的地步。接下来才考虑可信度,即让对方相信,假如他不肯从命,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损失或惩罚。假如对方知道反抗的下场,并且感到害怕,他就会乖乖就范。
但是,我们往往不会遇到这种理想状况。首先,发出威胁的行动本身就可能代价不菲。其次,一个大而不当的威胁即便当真实践了,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发出有效的威胁必须具备非凡的智慧,我们来看一下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是如何威胁那些私闯园林的人们。
这位女歌唱家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园林。但是总会有人到她的园林里采花、拾蘑菇,甚至还有在那里露营野餐。虽然管理员多次在园林四周围上了篱笆,还竖起了“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可是这些努力无济于事。当迪梅普莱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就吩咐管理员制作了很多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如果有人在园林中被毒蛇咬伤后,最近的医院在距此15公里处”的字样,并把它们树立在园林四周。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私闯她的园林了。
威胁的首要选择是能奏效的最小而又最恰当的那种,不能使其过大而失去可信度。但是有时候的威胁是不可信的。
其实,博弈论中的威胁策略也可应用到企业经营中。
在某个城市只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A,没有竞争下的垄断利润是很高。现在有另外一个企业B,准备从事房地产开发。面对着B要进入其垄断的行业,A想:一旦B进入,自己的利润将受损很多,B最好不要进入。所以A向B表示,你进入的话,我将阻挠你进入。假定当B进入时A阻挠的话,A的收益降低到2,B的收益是-1。而如果A不阻挠的话,A的利润是4,B的利润也是4。
因此,A的最好结局是“B不进入”,而B的最好结局是“进入”而A“不阻挠”。这两个最好的结局不能构成均衡。那么结果是什么呢?A向B发出威胁:如果你进入,我将阻挠。而对B来说,如果进入,A真的阻挠的话,它将会得到-1的收益,当然此时A也有损失。对于B来说,问题是:A的威胁可置信吗?
B通过分析得出:A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原因是:当B进入的时候,A阻挠的收益是2,而不阻挠的收益是4。4>2,理性人是不会选择做非理性的事情的。也就是说,一旦B进入,A的最好策略是合作,而不是阻挠。因此,通过分析,B选择了进入,而A选择了合作。
因此,我们都应该从博弈论中认识到威胁的重要性,能设法使自己的威胁具有可信度,并能以理性的视角判断出他人威胁的可信性,从而使博弈的结果变得对自己更加有利。
【知识链接】
静态博弈
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
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乌龟为什么要和兔子合作——正和博弈
【轶闻趣谈】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好像有一条心。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
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了手。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都在自己的事业中屡获败绩。
一个叫密须奋的人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他哭着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着水母的食物。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北方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他们轮流着吃喝、交替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是二者不可分离。现在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非常相似。你们和‘比肩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比肩人’是通过形体,而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感到很惭愧。于是,两人言归于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
【经济学聊天室】
这则寓言的故事说明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争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只有坚持团结合作,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便涉及经济学中的正和博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用“猎鹿模型”来解释在博弈中合作的必要性。
在古代的一个村庄,有两个猎人。为了使问题简化,假设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只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可以抓住4只兔子。
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在这个博弈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这个博弈的两个可能结局。
表5-4 猎鹿博弈
猎人乙
猎鹿 猎兔
猎人甲 猎鹿 10,10 0,4
猎兔 4,0 4,4
通过比较“猎鹿博弈”,明显的事实是,两人一起去猎鹿的好处比各自打兔的好处要大得多。猎鹿博弈启示我们,双赢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而且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各种举措达成这一局面。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为了让大家都赢,各方首先要做好有所失的准备。在一艘将沉的船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将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抛下船去,减轻船的重量,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将漏洞堵上。因为谁都知道,前一种结果是最终大家都将葬身海底。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共生共赢才是企业的重要生存策略。为了生存,博弈双方必须学会与对手共赢,把社会竞争变成一场双方都得益的“正和博弈”。
厉以宁曾经讲过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赛跑,第一次比赛兔子输了,要求赛第二次。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吸取经验,不再睡觉,一口气跑到终点。兔子赢了,乌龟又不服气,要求赛第三次,并说前两次都是你指定路线,这次得由我指定路线跑。结果兔子又跑到前面,快到终点了,一条河把路挡住,兔子过不去,乌龟慢慢爬到了终点,第三次乌龟赢。于是两个就商量赛第四次。乌龟说,咱们老竞争干吗?咱们合作吧。于是,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时乌龟驮着兔子游,两个同时抵达终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双赢才是最佳的合作效果,合作是利益最大化的武器。许多时候,对手不仅仅只是对手,正如矛盾双方可以转化一样,对手也可以变为助手和盟友,微软公司对苹果公司慷慨解囊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如同国际关系一样,商场中也不存在永远的敌人。
作为竞争的参与者,每个人要分清自己所参与的是哪种博弈,并据此选择自己最合适的策略。有对手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对方的行动有可能使自己受到损失,应在保证基本得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风险,与对方合作。
【知识链接】
负和博弈
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锤子买卖”为什么会时常发生——重复博弈
【轶闻趣谈】
清人的《笑笑录》中记载有这样一则笑话:
有一个人去理发铺剃头,剃头匠给他剃得很草率。剃完后,这人付给剃头匠双倍的钱,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这人又来理发铺剃头,剃头匠还想着他上次多付了钱,觉得此人阔绰大方,为讨其欢心,多赚他的钱,便竭力为他剃,事事周到细致,多用了一倍的工夫。
剃完后,这人便起身付钱,反而少给了许多钱。剃头匠不愿意,说:“上次我为您剃头,剃得很草率,您尚且给了我很多钱;今天我格外用心,为何反而少付钱呢?”
这人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今天的剃头钱,上次我已经付给你了,今天给你的钱,正是上次的剃头费。”说着大笑而去。
【经济学聊天室】
这个故事说明,当发生有限次的博弈时,只要临近博弈的终点,博弈双方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可能性加大。理发的人必定不会再到这个理发铺来剃头,因此他才采取了不合作的策略。
因为一次性博弈的大量存在,引发了很多不合作的行为。在现实的世界中,所有真实的博弈只会反复进行有限次,但正如剃头匠不知道客人下一次是否还会光顾一样,没有人知道博弈的具体次数。既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结束时间,那么这种相互的博弈一定会持续下去,博弈双方往往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实现阶段性的成功。因此,从博弈的角度出发,只要仍然存在继续合作的机会,背叛将会受到抑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能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公共汽车上,两个陌生人会为一个座位而争吵,可如果他们相互认识,就会相互谦让。这是因为人们之间是一种“不定次数的重复博弈”。在较长的视野内,人与人交往关系的重复所造成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因此使得自私的主体之间走向合作。事实上,重复博弈更逼真地反映了日常人际关系。在重复博弈中,合作的长期性能够纠正人们短期行为的冲动,为以后长期利益计,必须维持好周围人的人际关系。
重复博弈同样可以解释很多商业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在车站和旅游景点这些人群流动性比较大的地方,不但商品和服务质量差,而且假货横行,因为商家和顾客没有“下一次”的博弈机会。因为旅客因为质优价廉而在此光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锤子买卖”,不赚白不赚!一次性买卖往往发生在双方以后不再有买卖机会的时候,特点是尽量谋取暴利并且带有欺骗性。而靠“熟客”、“回头客”为主要顾客群的厂商,他们一般会通过薄利多销的行为使得双方能继续合作下去,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宰客”。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借用博弈论来解释夫妻之间的一些行为。夫妻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博弈,而是多次博弈。也正是由于夫妻之间博弈的重复性,所以在博弈过程中只要双方还在理智的情况下,谁也不敢动真格地整治对方,只是吓唬吓唬而已。丈夫打妻子,他不敢真正下狠手,而妻子一般也不敢闹得太过分,因为他们都明白,仅为一时出口气而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到头来还得要自己来承担。也正因为这样,夫妻之间都知道:“别看你现在这么凶,其实你并不敢真的把我怎么样。”所以有许多家庭,只要一方挑起事端,另一方就会积极应战,夫妻之间的博弈就时断时续。所谓“争争吵吵,相伴到老”,其实就是对这种博弈情形的形象写照。因为对于夫妻而言,博弈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分手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而是希望能更好地维持合作的稳定性,从而缔结连理,白首偕老。
一般而言,在经历多次的博弈之后,会达到一个均衡点——纳什均衡。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个参与者的策略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收益将会降低,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因此,在经历了多次的重复博弈后,博弈的双方都不希望这种最优状态发生改变,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博弈的终点。
【知识链接】
帕累托最优
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的状态。帕累托最优只是各种理想态标准中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一种状态如果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它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还存在改进的余地,可以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