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纯公共物品都需要政府来提供,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安全更重要了。但国防作为一种经济品,与面包等私人物品完全不一样。10块面包可以按人头分为许多份,而且一个人吃过的面包另一个人就不可能再吃一遍。而国防一旦有人提供,就会对所有人产生平等的影响。无论是和平主义者还是好战分子,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无论是目不识丁者还是饱学之士,都会享受到同样质量的国防服务。
【知识链接】
搭便车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过度放牧为什么会引起悲剧——公地悲剧
【轶闻趣谈】
刘伯温的《郁离子》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个官员瓠里子从吴地回故乡广东,可以乘坐官船。他到岸边后发现有一千多条船,不知哪条是官船。送行的人说,这太容易了。只要看船篷是旧的,船橹是断的,布帆是破的,那就是官船了。他照此话去找,果然很容易就找到了官船。他感叹地说:唉,现今的风气如此之坏,官府公家的东西竟遭到如此破坏。
【经济学聊天室】
官船是最破烂的,国有企业是亏损最严重的,城市公用设备是最容易破损的,公共场所的卫生是最令人头疼的……理性的经济人都知道,对公共物品而言,你不从中获得收益,他人也会从中获得收益,最后损失的是大家的利益。所以人们只期望从公共物品中捞取收益,但是没有人关心公共物品本身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才最终酿成“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最初由英国留学生哈定于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剧”也被称为哈定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他提出了一个“公地悲剧”的模型。
一群牧民在共同的一块公共草场放牧。其中,有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是有利润的。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牛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牛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对他自己来说,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可以由大家负担。于是他增加了一头牛。当然,聪明人并不止这一个牧民,其他的牧民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都增加了一头牛。人人都增加了一头牛,整个牧场多了n头牛,结果草地被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牧场再也承受不了牛群,于是,牛群数目开始大量减少。所有聪明牧民的如意算盘都落空了,大家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悲剧的产生在于每一个人都陷入了一个体系而不能自拔,这个体系迫使他们每个人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无限地增加自己对资源的使用,毁灭成为大家不能逃脱的命运。80年代的中国有句著名的民谣: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不拿白不拿,白拿谁不拿。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公地悲剧最好的例子和说明。
英国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是“圈地运动”。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草地属于公有产权,零成本使用,而且排斥他人使用的成本很高,这样就导致了牧民的过度放牧。我们当然不能再采用简单的“圈地运动”来解决“公地悲剧”,我们可以将“公地”作为公共财产保留,但准许进入,这种准许可以以多种方式来进行。比如有两家石油或天然气生产商的油井钻到了同一片地下油田,两家都有提高自己的开采速度、抢先夺取更大份额的激励。如果两家都这么做,过度开采实际上可能减少它们可以从这片油田收获的数量。在实践中,两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达成分享产量的协议,使从一片油田的所有油井开采出来的总数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有人可能说,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就必须不断减少“公地”。但是,让“公地”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公地”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严格的制度约束,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这样,在“公地”里过度“放牧”的人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才会在政府干预下合理“放牧”。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地悲剧”问题。
【知识链接】
反公地悲剧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认为“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可能性。
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女大学生为什么“急嫁”——就业与失业
【轶闻趣谈】
2009年过完年后,又到了高校毕业生拿着简历奔走于招聘会之时,个别女大学生并不急着找工作,却把精力放到了“找对象”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过就业难题,过上舒适的生活,校园中就出现了“急嫁族”。
除了家长和朋友的介绍外,上网成了“急嫁族”寻觅男友的重要途径。其实,在很多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未婚女,22岁,大四在读……觅25岁以上,月薪3000元以上,有住房有车……”这些“急嫁族”们认为直接找个起点高的丈夫,既避过了就业的麻烦,也省去了很多奋斗。
甚至在某校即将毕业的女生宿舍门外,出现了一副非常“强悍”的对联:上联——找工作找好工作,下联——找老公找好老公,横批——噢耶。
【经济学聊天室】
“急嫁族”和这副对联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就业是民生之本,不管人们是否关注生产的减损、战争的痛苦、瘟疫的蔓延,事实上,每个人在关注就业问题。因为,就业问题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人们都期望社会能实现充分就业而不期待大规模的失业,因为那样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更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力求达到或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
而与充分就业相对,失业更为人们所关注。在经济学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就被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失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意失业。但失业者可领取一定的失业救济金,但其数额少于就业时的工资水平,因而生活相对恶化,促使其重新就业。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不过,如何确定具体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在我国农村,就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造成失业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摩擦性失业。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做一种求职性失业。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的存在是正常的。
摩擦性失业的最终表现是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需要的人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属于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美国新兴的计算机产业在迅速扩张时,炼钢工人却因为钢铁业的衰落面临失业。
(3)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队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如雪糕厂在销售旺季时要扩招一些员工,而销售淡季时显然要裁减一些员工。
(4)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未来的几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城镇新增的适龄就业人员也有较大的就业需要,这就使得我国在未来这几十年内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奥肯定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因此,摆在政府面前的选择是,即一定要保持GDP的高速增长,这样一方面能迅速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较好的解决未来的就业压力。
【知识链接】
劳动工资
是指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包含基本工资和业务提成、奖金)不包含各种津贴和补贴。劳动工资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
和珅为什么会成为“贪污之王“——寻租
【轶闻趣谈】
和珅被誉为历史上的“贪污之王”,他的财产相当于当时清朝15到20年的财政收入,在他的巨额财产中,绝大部分的份额是他的贪污受贿所得。
和珅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经常索贿受贿。有一年,有个叫孙士毅的总督,从安南(今越南)回京述职。在前往金銮殿的宫门之外偶遇和珅,和珅一眼就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个用珠子做成的鼻烟壶,大如雀卵,雕刻精巧,晶莹剔透。和珅一见,便爱不释手,口中连连称赞,把玩了一会,就对孙士毅说,孙大人如果不嫌弃在下的话,能否把这个玩意送给在下呀?孙士毅说是用来进献皇帝的。和珅没想到孙士毅竟然拒绝了他,觉得很没面子,只好掩饰说,只不过是一句玩笑罢了。几天之后,孙士毅又在军机处见到和珅,和珅手拿一个鼻烟壶,正是他进献给皇上的那个。和珅得意地笑道:此物乃是皇上所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