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5794900000014

第14章 让娱乐物超所值:娱乐经济学(1)

“淘、试、侃”:购买衣物的“三字诀”

“女为悦己者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在这个消费日趋于自我的年代里,女人天生的爱美心理被催化到极限,因此“女人衣柜里永远少一件没有买到的新衣服!”

对于都市上班一族来说,每月薪水有限,如何能以较低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用呢?因此,买衣服需要“淘”,时装需要“试”,价格需要“侃”,“ 男人买品牌,女人买款式”,这些简洁精练的语句已成为时下时尚一族的女性们共同的购物法则。

“淘”。

每逢年终岁末,都会有不少品牌服装、鞋子价格纷纷跳水,这无疑给年轻的白领们提供了绝佳的充实衣柜的机会。

一般在这个时候,各家商场都会对消费者做出大让利,年终打折,换季清仓、周末大酬宾、周年店庆各种明目的打折手段频出,如果去那里淘一些品牌服装是个不错的选择。

刚过元旦,在大北街几家品牌鞋专卖店,尽管是中午休息时间,但是来此试鞋、付款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这双鞋打多少折?”一位衣着时尚的年轻女子询问,“只有这一款了,要合适给你打5折,190元。”营业员说。女子二话没说买了下来。“这双靴子原价将近400元的幸好我当时忍住了没买,真是太划算了。这个价位让我很意外,比网上的价格还便宜。”

在一些大城市里,每年到1月份,各个品牌的商品会全面打折,在这个时段能够淘到既时尚又实惠的好东西。如果想穿得有品位一点,新潮一点,又不受商品的高价所困扰,就一定要把握住打折时机,做个精明的淘货高手,理性消费。

“试”。

然而对于时装来说,“淘”字诀好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时装时间性强,每隔一定时期就会流行一种款式。在款式、造型、色彩、纹样、缀饰等方面也是不断变化创新、标新立异。名牌服饰店里的打折衣物永远是过了时的。没关系,我们还有“试”字诀。

在美丽面前,女人往往毫无招架之力,很容易陷入一种感性的购物氛围中,对漂亮的衣物流连忘返。在这些造价高昂的衣物面前,如何做到不花一分一文而又能过足美丽瘾呢?那就是“试”。不断地试穿最新的时装,秀出自己的美好身材,已成为而今时尚白领逛街的最大乐趣所在。

“侃”。

逛街是眼睛和嘴巴的享受,淘衣服、砍价才是女人的享受!90%的女人乐衷于与商家砍价,为的就是获得另一种“成就感”。

周末小宁去逛皮革城。一进门便看见一个绿色的手提包悬挂在正中央,一摸柔软非常很好的皮子,看标价要2560元。

“什么?要256元!”小宁故意少说一个零。

老板是个老江湖,见怪不怪。说:“如果是256元,这会儿满大街的人都背着这个包,这么有品位、有档次的包,有实力的人才配得起。”

正说着话走进来两个女孩,也一眼看到了这个包,“什么?要2560,我看256还差不多。”一个女孩说。

“少一个零他也不赔,200块钱拿下,怎么样?”另一个女孩说。

“这个小姐已经看好了,这么好的包就得配这么有气质的小姐,一般人拿着岂不俗了吗?”老板话里满是挑衅。

“你怎么知道我拎着不好看?”两位小姐还真来气了,一把拿过包,“我还非得买了不可!你付钱了吗?”

“没有。”小宁嗫嚅着说。

“多少钱?”

“500”,一位小姐拿出500元头也不回,两人拎着包走了。

老板向小宁满脸堆笑道:“店里还有一个包,400块钱给你怎么样?”

300吧,小宁边说边往外走。“300,成交,今天亏本给你了!”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经济能力有限,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在有限的资源占有条件下不得不进行决策。购买衣物“三字诀”能够让我们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购物满足。

奢侈品:享受有差别生活的代价

唐纳·卡兰、路易·威登、CHANEL、范思哲、迪奥、古奇、瓦伦蒂诺·加拉瓦尼、PRADA、GUESS、乔治·阿玛尼在生活中提起来个个如雷贯耳,每一件都价格不菲,购买当中任意一件物品都有可能会用去一位工薪阶层的小半年工资,然而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购买兴趣,大家仍然趋之若鹜。

这些物品并不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因为人们完全可以购买廉价的衣物满足自己的着装需要),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会照常继续下去。那么,这些商品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效用呢?

其实在经济学家眼里,这些东西都是奢侈品。所谓奢侈品是指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通常人们认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贵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费不起的物品。昂贵的价格会将一大部分人拒之门外,拥有它便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这带给人的满足效用显然是巨大的。

其实在经济学看来,这反映了一种消费心理——“炫耀性消费”,它是指存在于消费者身上的一种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

这种消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由于某些商品对别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如购买高级轿车显示地位的高贵,收集名画显示雅致的爱好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愿意购买,因为只有商品的高价,才能显示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

一般需求定律——即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不仅在富人中不管用,而且还出现了“反需求定律”现象,即富人买涨不买跌:当某种商品价格很高时,富人趋之若鹜;而该商品价格低落时,富人理都不理。

在一个生产服装闻名的小城市,一位服装厂老板这样介绍说,当年他那品牌的服装并不好卖,高不成低不就,穷人买不起,富人嫌档次低不愿买。后来他听从了一位海外商人的话,想出了一招,将服装价格突然从原来每套几百元一下子提高到五千多元,没有想到效果奇好:市场一下子打开了。西装还是那种西装,但愿意买的富人多了。

原来几百元的西装穿在身上,富人觉得丢人;而现在五千多元一套的西装穿在身上,这些富人觉得很“派”!当然,这种西装,如果说当初几百元一套,某些穷人还有所期待的话,那么,现在则完全不会买了。他们真是买不起。

然而,不正常的炫耀性消费所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当人们看重自己的财富地位、权贵身份时,就要尽其所能地炫耀和攀比,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定位在不断满足日益升级的炫耀需求上。有一位富翁总结自己财富积累的过程时,这样说道:“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舒适即可,杜绝奢侈。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些奢侈品消耗掉。”

记住这位富翁的话,奢侈品带来的最大效用就是虚荣心的满足。不过为了这种满足,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将失去更多的财富。

信贷消费: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天堂门口,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让她们各自说出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事情。

“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住了一天新房子。我这一辈子活得也不冤啊。”中国老太太高兴地说。

“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去世之前终于把买房的贷款还清了。”美国老太太也高兴地说。

上帝叹了口气,说:“选择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它反映出一个消费观念差别的问题。在美国人们都热衷于信贷消费,认为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前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中国人认为负债消费是一种生活压力,习惯在积蓄后消费。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这一新的消费观念随着个人消费信贷的全面推广,已渐渐被消费者认识和接受。而今正成为青年一代的消费新宠。

如今市场上流行的信贷消费主要有四种:①短期赊销;②购买住宅,分期付款;③购买昂贵的消费品,分期付款;④信用卡信贷。我国工商、建设、交通、农业等六大商业银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开通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消费信贷也逐渐成为都市青年购物的主流观念。

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经验看,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通常会产生消费萎缩导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采用个人消费信贷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由此来看,个人信贷消费是引导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良好举措,值得我们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今天大力提倡。然而,与信贷消费相伴而来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我们时时警惕。

信贷消费追求“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理念,很容易为追求时尚的青年所接受。然而在他们中间,“月光族”、“负翁族”、“奢侈族”们成了一道惹眼的风景。信用卡透支消费被一些人用作盲目赶时髦、讲排场、摆阔气的手段,同时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也给社会金融系统留下隐患。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高消费和透支消费带来的是债台高筑,加之现代社会竞争力大,求职不易,失业率增加,对于那些缺乏社会阅历、工资收入低、正在求学或刚刚组建家庭的青年群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年轻人爱追求潮流和新奇,具有较强的虚荣心,而信用卡透支消费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年轻人奢侈购物的催化剂。其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消费,在消费者没有具备相应经济实力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进行提前消费。对于那些信用卡消费过度的人,还是及早调整消费习惯,以免等到欠了债再叫苦。同时还要对消费者进行适当的消费指引,让他们了解到拥有一张信用卡不仅拥有许多权利,还有一份责任。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借钱消费不再被视为败家子行为,先借款消费再分期还款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然而,借贷消费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最好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量力而行。

“一次性”交易:肥了商家,亏了买家

谭慧在北京一家有名的婚纱店拍了一套结婚照。那天化妆的时候,化妆师首先将她盛赞了一番,接着便推荐她使用一盒装有3瓶彩色液体的化妆品。“多少钱?”“240元。”“不是80吗?”“那是一瓶的价格,这3瓶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红的是防过敏的,蓝的是抗油的,黄的是隔离的。”“我皮肤不错还要用吗?”“当然要了,用了妆面才持久啊,而且效果自然,晶莹剔透,还可以保护皮肤不受妆粉的伤害。”“真有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