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57949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不懂点经济学,人生举步维艰

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69~399年间的古希腊,用希腊文表示为“oikonomia”,是“家计管理”的意思,后用英文翻译为“economics”,我国学者严复曾把它译为“生计学”,翻译成汉语“经济学”的第一人是日本学者神田孝平。

经济学的英文是“economic”,指的是家政管理。一般的经济史专家都认为,西方经济分析的鼻祖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这两位伟大哲人所说的经济学,从一开始,就贯注了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使经济学成为“讲道德”和“讲良心”的科学。

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真正始祖是英国的威廉·配第爵士(1623~1687),一个给人看病的医生。他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调查社会经济现象与问题,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对英国的决策者经常提些经济政策建议。而且他还认为应该尽快就此建立一门新学术,他称之为“政治算术”。其实,从经济学发展历程来看,始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经济学往大了说是“经世济民之学”,往小了说是“经济实惠之学”,人人都能从经济学中淘到自己需要的宝贝。对个人来说,经济学是一门高明的成功学与幸福学。

肖伯纳,英国著名的戏剧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说过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那么研究人类的幸福也应该是经济学的必由之路和归宿点。

这种幸福感在经济学大家身上可见一斑。美国著名非主流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幸福地生活了97年,新自由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幸福地度过了94年的光阴。“从这两位大师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经济学精神对于我们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经济学家卢周来这样评价两位大师。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也是94岁高寿,薛暮桥在经济学王国生活了101年。我们会发现:经济学思想巨匠竟然会普遍长寿。回头看肖伯纳的那句名言,我们可以认识到献身经济学研究的人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来源于经济学家用经济学这个工具认清了纷繁复杂的人生与世界。因为拥有“心如明镜”的境界,才使他们心情愉悦,得享高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未必比运动员实战水平高,但他能够给运动员以理论、经验和方法,使运动员的技能水平更高。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未必是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但他能给一个理财能手、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非常重要的指导。这就是经济学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能解决生活中的疑惑,不仅能告诉人们“是什么”,还能告诉人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办”。所以,使人幸福的经济学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停留在经济学家的长篇巨著、经济评论家的艰深高论和难辨真假的媒体评论上,它是平常人触手可及的学问。

经济学教你会选择

人生时时有经济,生活处处是经济。

当你在完成高中学业的时候,你需要决定是去工作还是去读大学?当大学毕业的时候,你需要决定是继续读研还是去找工作?当参加了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后,你需要决定该如何安排你的收入,是消费还是投资?当你拿定主意要去投资的时候,你需要决定是储蓄,还是买股票,还是买基金或者是买房产?当你要开启一段感情生活的时候,你需要判断是不是和恋人在一起很如意?当你结婚生子,居家过日子的时候,你会发现: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度过的。当有一天你面临着选择,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时候,那么你就需要补充点经济学知识了。经济学就是一门有关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决策。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是西方大学里听众最多的选修课的原因所在。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每一个社会和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同一资源又可以满足不同的欲望。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但在做选择时,务必请记住:一定要仔细权衡一下你的机会成本,这是提高选择能力需要养成的基本习惯之一。

经济学中还有个重要概念“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用“沉没成本”分析日常生活,做出理性的选择,可让人获益良多。例如,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接下来会有两种可能结果: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对这两种结果,你会做何选择?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选择时考虑沉没成本。在这个看电影的例子中,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不要考虑是否买买票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选择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选择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对待。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如果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浪费宝贵时间去受冤枉罪。

类似于看电影这样的情况也常出现于其他方面,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成本利益分析再做出选择,这样会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益处。

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是一门理性选择的学问,它与人自身最根本的利益息息相关,教人从对自己、对社会最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性且有益的帮助,给我们警示,让我们清醒。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如今,在大多数人眼里,经济学显得沉闷乏味。因为它严肃的外表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即使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教科书,也充斥着定理、模型和统计数据,于是经济学这门本应当经世致用,服务大众的学问,却渐渐远离了我们。实际上这种认识很片面。

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用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当一般人仅仅看到经济中各种问题的现象时,经济学家却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因为只有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经济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虽然经济学不可能为所有问题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能教会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学会用经济学提供的方法、工具、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决策呢?看下面这个例子。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概念叫做“机会成本”,即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

比如晓林原来是公务员,年薪2.4万,后来他辞职下海经商,一年赚了5万,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那么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呢?

经济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做出任何决策都要付出代价。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个决策就要放弃另一个决策,得到了点什么就不得不放弃点什么,正所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这正是机会成本。晓林下海赚到5万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首先,他放弃了公务员每年的年薪2.4万元。其次,他还放弃了公务员丰厚的福利待遇。再者,晓林下海需要的资金中有10万元是自己的储蓄,用自己的资金当然不用支付利息,但也不能存在银行中得到利息,假定利率为每年5%,这样,晓林又放弃了5000元的利息收入。最后,晓林做公务员时,每天8小时上班,工作比较清闲,晚上还可以舞文弄墨,给报刊写点小文章,一年下来有1万元收入,下海后这份闲情没有了,这份收入也失去了。由此可见,虽然晓林得到5万元,但付出的机会成本是5.4万元,当然是得不偿失。在不考虑机会成本时,晓林认为自己下海赚了,但像经济学家一样考虑到机会成本,就知道下海亏了。

当人们在考虑到机会成本时,所作的决策往往会更明智。例如,硅谷离婚率低,其实这并不是因为硅谷的夫妻们感情好,更重要的是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硅谷创业者来说,把许多时间用在离婚诉讼上,机会成本实在太高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经济学家考虑分析问题的确有高明之处。现在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决策,而且,整个市场经济的成功也取决于每个人决策的正确性。这样,我们就要学点经济学,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让经济学融入你的生活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在一家大型的网站论坛上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嫁给一位年薪超过50万的有钱人呢?面对这个有些世俗的问题,一位金融分析家对这位“傍大款”的美女进行了回应。

金融家这样写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跟美女结婚其实是个糟糕的经营决策。道理很明显,美女想嫁给有钱人,其实这只是一笔简单的“财”与“貌”的交易:甲方(美女)提供迷人的外貌,乙方(富翁)出钱。这是一个貌似公平的交易,不过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美女的美貌会消逝,富翁的资金却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事实上,富翁的收入很可能会逐年递增,而美女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富翁属于增值资产,美女则是贬值资产,不但贬值,而且是加速贬值。美女也许在未来五年时间内,仍能够保持窈窕的身材,俏丽的容貌,虽然每年都在减退。美貌消逝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果外貌是美女仅有的资产,那十年后她的价值显然会贬值太多。

与此相对应,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银行经理与身为图书馆馆长的妻子离了婚,然后再和他的女秘书结婚。女秘书不论是学识、地位还是智慧都不如前妻,不过,银行经理却得到了安全感和自我优越感。而女秘书也因为和经理结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爱情就是一场交易,在经济学家看来,后一个故事里的爱情会更容易长久,因为他们之间实现了互利。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爱情》一文中这样写道:“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是难以持久的。”

在经济市场中,每一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称之为“交易仓位”。一旦交易的物品价值下跌,理智的做法是立即抛售,而不宜长期持有。在第一个故事中与美女结婚后,由于有法律的约束,在美女的价值降低后再“抛售”,会存在非常昂贵的交易成本。所以,对于富翁来说,针对一件会加速贬值的物资,正确的选择是租赁,而不是买入。

这两个故事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一切交往的实质是交易。恩格斯曾说过:“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关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交易中,只有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才能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平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崇尚实用主义,互利才是一切交往的基础。互利能够满足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只有符合互利的前提,才能实现社会的共赢。

当我们认识到感情生活的真相后,我们也许能做到在感情的世界不迷失自己。如经济学家曼昆所说:“交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变得更好。”交易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密切相关,抓住这一生活的本质,我们会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