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5797900000022

第22章 消费者为自己买单 (3)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价格尾数的微小差别,能够明显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西方国家,许多零售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商品定价。目前这种定价策略已被商家广泛应用,从国外的家乐福、沃尔玛到国内的华联、大型百货商场.从生活日用品到家电、汽车都采用尾数定价策略。

“尾数定价”利用消费者求廉的心理,制定非整数价格,使用户在心理上有一种便宜的感觉,或者是价格尾数取吉利数,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商品销售。

尾数定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特殊效果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1.便宜

标价99.95元的商品和100.05元的商品,虽然仅差0.1元,但前者给消费者的感觉是还不到“100元”,而后者却使人产生“100多元”的想法,因此前者可以使消费者认为商品价格低、便宜,更令人易于接受。

2.精确

带有尾数的价格会使消费者认为企业定价是非常认真、精确的,连零头都算得清清楚楚,进而会对商家或企业的产品产生一种信任感。

3.吉利

由于民族习惯、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某些特殊数字常常会被赋予一些独特的涵义,企业在定价时如果能加以巧用,其产品就会因之而得到消费者的偏爱。例如,“8”字作为价格尾数在我国南方和港澳地区比较流行,人们认为“8”即“发”,有吉祥如意的意味,因此企业经常采用。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主要零售业态形式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尾数心理价格的影子。不仅包括超市的大量日常用品,而且用于百货商店的服装、家用电器、手机等。如果从价格形式上不加区分地采用技法雷同的尾数价格,必然混淆各种业态之问的经营定位,模糊业态之间的经营特色,不利于商家发挥先进零售业态的优势,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知识链接】尾数定价法的适用条件

超市、便利店等以中低收入群体为目标顾客、经营日常用品的商家适合采用尾数定价策略,而以中高收入群体为目标顾客、经营高档消费品的大商场、大百货不适合采用尾数定价法,而应该用声望定价策略。

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配套效应

法国人丹尼·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马上将旧的长袍丢弃了,穿上了新长袍。可是不久之后,他就产生了烦恼。因为当他穿着华贵的长袍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时,越发觉得那张自己用了好久的办公桌破旧不堪。

于是,狄德罗叫来了仆人,让他去市场上买一张与新长袍相搭配的新办公桌。当办公桌买来之后,狄德罗又马上发现了新的问题:挂在书房墙上的花毯针脚粗得吓人,与新的办公桌不配套!狄德罗马上打发仆人买来了新挂毯。

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发现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摆设都显得与挂上新挂毯后的房间不协调,需要更换。慢慢地,旧物件挨个都更新完了,狄德罗得到了一个神气十足的书房。

这时,这位哲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了”,更换了那么多他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于是,狄德罗十分后悔自己丢弃了旧长袍。他还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

整整过了两百年之后,在1988年,美国人格兰特·麦克莱肯读了这篇文章,感慨颇多。他认为这一个案具有典型意义,集中揭示了消费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并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在人们的观念里,高雅的长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就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狄德罗效应在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在服饰消费中,人们会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装修时,我们会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配套”,达到一种和谐。

生产厂家和商场可谓最善于利用这种配套效应了。配套效应的核心并不在于那件新长袍的风格样式,而在于它所象征的一种生活方式,后面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完整构成。所以,厂家和商家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效应来推销自己的商品。他们会告诉你这些商品是如何与你的气质相配,如何符合你的档次,等等。总之一句话,它们都是你不能不拥有的“狄德罗商品”。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在外出购物时明明只想买一样东西,结果却买回了一大堆。比方说,出门时只想买一件衬衫,但买下衬衫之后,又觉得跟裤子不配套,于是又去买了一条新裤子。穿上裤子,又觉得皮鞋的式样不般配,只好又去买双皮鞋。回到家才发现,原本只想花几十块钱,最后却花了好几百。

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这些商品之间往往有着一种搭配关系。各种不同消费品,虽然可能满足的是不同的生活需求,但如果它们都是与某种生活水平相一致的,这些消费品就是相互搭配的。如果人们的这些消费需求之间构成了一个系统,那么满足这些需求的消费品也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个物品缺失,就会导致生活水平的缺损和消费心理上的缺憾。

配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知识链接】附加价值

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材料和供给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在一块1元的面包中,可能包含了0.6元的小麦和其他材料的价值,这时其附加值为0.4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精明的国君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叔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丁。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仅仅5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

在这则故事中,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就反映了现代经济学消费效应——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棘轮效应”最初来自对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后来使用了这个概念。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

杜森贝利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实际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准,而会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即消费“指标”一旦上去了,便很难再降下来,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狭义的棘轮效应是指即使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消费习惯也不会随之下降。在居民的生活中,这种“能上不能下”的事件出现过多次,比如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出租车打车价格的上涨,广州增加了一元钱的特别附加费,北京则将每公里的单价从1.2元和1.6元统一为2元/公里。但是在之后的国际油价下调过程中,这些价格并没有相应下调。

在房价问题上,棘轮效应的表现就更加明显。现在,房价已经形成了棘轮效应,易上难下。这是因为,尽管房价上涨的各种负面影响很大,但一旦涨上去再跌下来,就将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就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房价可以不涨,但绝对不能暴跌,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能放任棘轮效应任意发挥作用,无限制地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无尽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应该利用棘轮效应的特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知识链接】消费指数

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人不同的价格——价格歧视

越剧《何文秀》中有个段子是这样的,算命先生说:“大户人家叫算命,命金要收五两银;中等人家叫算命,待茶待饭待点心;贫穷人家叫算命,不要银子半毫分,倘若家中有小儿,先生还要送礼金,倒贴铜钱二十四文,送与小儿买糕饼。”这段唱词中,算命先生的一副好心肠令大家感动不已。

当然,算命先生的话即使被大户人家听到了,大户人家还是可能找他算命,只要算命先生能提供与价值相符的服务。算命先生对不同人家的不同定价策略,似乎并不影响他的“生意”。

精明的商家们从算命先生的定价策略中得到了一定的启示,于是便出现了“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