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5797900000003

第3章 开启你的经济学之旅 (2)

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没有投入,自然就没有收益。偏偏有人总想占便宜,一次次地被利益牵着鼻子走,一步步陷入挖好的陷阱中,最终后悔不已。永远要记住: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你为之付账。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白得的利益,免费午餐的背后一定潜藏着阴谋。擦亮双眼,辨明真伪后,再从容行事,为贪一时利益而付出的代价一定远远大于走正常途径所付出的代价。

【知识链接】成本收益率

是单位成本获得的利润,反映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公式为:成本收益率=利润/成本费用。

一般成本收益率越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越高,并且高新技术行业的这个指标很高

鱼和熊掌之间的权衡取舍——选择

经济学家正在房间里埋头忙于做自己的学问。这时,一个中意他的女子大胆地敲开了他的房门:“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经济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迟迟无法做决定。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于是,经济学家来到女子的家中,对女子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我已经决定娶她为妻。”老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10年,她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经济学家听了,整个人近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经济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经济学是一门理性选择的学问,它与人自身最根本的利益息息相关,教人从对自己、对社会最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性且有益的帮助,给我们警示,让我们清醒。

“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类的俗语,说明人生总是处在选择中。每个人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在经济生活中也是如此。面对一件相同的商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人做选择是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来看,比如人们选择一项投资,总是选择投入最少、收益最大的。有人做出选择是从物品的使用价值角度来实现的,例如人们在沙漠中对水的珍视就比其他物品要高。还有人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来做出选择,如有人喜欢集邮,花费千金也要集齐一套完整的邮票。但是,非得要说谁做出的决策或者选择是最优的,恐怕谁也不能说服谁。

实际上,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追求不尽,每个人的价值观、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不少人见到别人做出了某种选择,于是自己也跟别人做出同样的选择,全然不顾自身的条件,这种选择和决策往往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其实,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在别人看来并非是最佳选择,但对自己而言是最佳选择,这就够了。不过,我们在考虑绝大部分问题的时候,理性是做出选择和决策的必要步骤。当我们还在为选择什么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理性思考,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知识链接】趋利避害

每个人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大致上会体现如下的规律:每个人都会自然地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但应以经济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才能做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决策。

两堆稻草间饿死的驴子——机会成本

有一头驴子,它非常饿,到处找吃的,终于看到了在它前面的两堆草。它迅速跑过去,却为难了,因为两堆草同样鲜嫩,它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堆。它犹豫不决,在两堆草之间徘徊,一直在思考先吃哪一堆。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最终这头驴子饿死了。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其实对于“驴子”来说,两堆草都具有吸引力,无论选择哪个,都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也就是驴子徘徊在两堆草之间,最终饿死的的原因。

机会成本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要想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必须在作决策前进行分析,将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在内。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获利更大的机会。

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赢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赢利了。

人生面临的选择很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选择。比如是继续工作还是先去吃饭;是在这家商店买衣服还是在那家商店买衣服……这些选择在生活中很常见,大家可以很轻松地做出了选择,也不大会慎重考虑。如果去KTV和去电影院对你同样有吸引力,不妨掷硬币决定去哪儿。

当然,如果是重大决策,还是多犹豫一些为好。机会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因为在心底我们从来不愿轻易放弃可能得到的东西。不管怎样,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时刻谨记机会成本的概念。

【知识链接】机会成本的内涵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会成本中的机会必须是你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你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你的机会。二是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

甘地为什么要扔掉另一只鞋——沉没成本

一次,印度的“圣雄”甘地乘坐火车出行,当他刚刚踏上车门时,火车正好启动,他的一只鞋子不慎掉到了车门外。就在这时,甘地麻利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甘地道:“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拾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是个收获。”

甘地的一只鞋子对于他而言都如同泼出去的水,但他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在经济学中我们引入了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无疑,甘地的一只鞋子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

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后觉得很不好看,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电影票的价钱就是沉没成本。这时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票了,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再看下去。做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不计沉没成本也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我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均代表着昨天,无论对错,无论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人应该承认现实,勇敢地承认自己过去言行的对与错,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

【知识链接】生产经营中的沉没成本

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资产的沉没性也具有时间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资产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旧期限之后弃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成为沉没成本,而中途弃用沉没的程度则会较高。

新增的一个永远是最重要的——边际

佛教《百喻经》中有一个寓言,大意是这样的:

有个人肚子饿了,去买煎饼吃。他买了一个饼,很快就吃完了,但肚子却还是很饿。于是,他又接连吃了第二个,第三个……一连吃了六个饼,还是没有感到吃饱。于是再买了第七个饼,刚吃下半个,就觉得自己很饱了。这时,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着自己的嘴巴说道:“我怎么如此愚痴而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这半个煎饼能吃饱,那么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行了,前头的六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这样的故事虽然是笑谈,但却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边际。“边际”是经济学上的常用术语,一般是指新增的意思。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边际概念,是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经济学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应用于任何经济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为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称之为“边际革命”。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譬如,你是火车站附近一家小百货店的经理,是什么使你决定要营业24小时,而不是早8点到晚9点营业呢?你可能会这样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边际)花费一些成本(如水电费、营业员的工资等),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就是多营业11个小时的营业收入),只要额外收益比额外成本要高便是可行的。其实你是在拿额外增加的成本与额外增加的利润作比较,而不是从建百货店的费用,购柜台、售货架等的成本来作为决策的依据的。

在经济学上,这“额外”的部分便称之为“边际”,而把由某项业务活动引起的边际收入去和它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较的方法,就叫边际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