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哈佛教授讲授的300个经济学故事
5797900000041

第41章 推开宏观经济之窗 (3)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2008年底经济危机爆发时,其严重程度几乎堪比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银行业危机:世界贸易、世界工业产值、全球股市等一系列指标下降速度赶上甚至超过了当时。但与“大萧条”时代所不同的是,在本轮危机中,经济并未如当时一般直线下滑,而是在经历了糟糕的一年后逐渐开始触底。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免于重蹈“大萧条”覆辙,答案是政府在两次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

首先,在本次危机中,最关键的并非政府有所为,而是政府有所不为:与私人部门不同,联邦政府没有大幅缩减开支。尽管财政收入在经济收缩的时期大幅下降,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公职人员收入等都得到了应有的保障。而这些方面的支出都对下滑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成为政府的“自动稳定器”。而在“大萧条”时代,政府支出占GDP总量的比例则相对小得多。

其次,政府除了持续发挥其自身的稳定效用之外,还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金融部门,为银行提供救助资金。尽管也许现行的银行救助计划的规模及形式等方面存在缺憾,但是如果没有采取此类措施,情况势必会更加糟糕。

最后,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方面进行了深刻思考,并付出了努力。

【知识链接】经济衰退

当经济中总产出、收入和就业连续6个月到一年的明显下降,经济中很多部门出现普遍收缩,则这种经济下降称为衰退。更严重的持续的经济低迷成为萧条。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经济滞胀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斗争导致西方国家发生的石油危机为其重要触发原因。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8.1%,日本高达20.8%;批企业破产,股票大跌,美、日、西德等10国两年内资本超过百万美元的公司破产12万家以上;失业人数巨增,创战后最高纪录;物价上涨,危机期间物价指数的上升英国为43.9%,日本为32.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入超达203亿美元,国际收支逆差为392亿美元。萧条过后,各国经济没有出现全面高涨,而是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相对停滞,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算起,美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为最高点,接近7%,从1988年第一季度开始即逐季直线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这次危机从表现上看似乎比较温和,实际上其严重程度比上一次更甚。这次危机的恶化阶段,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5.2%,1990年企业破产数达6万家,8月以后每周宣布破产公司达1500家。失业率于1992年6月达最高值7.8%。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危机或萧条。从1990年~1992年8月,日经指数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与土地市值共损失406.9万亿日元,相当于该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65.4万亿日元的87%。除美国以外,日本、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此次经济危机,而是陷入了长期萧条。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这两种现象互相交织并发,贯穿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并成为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经济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停滞(包括生产下降)和大量失业只是发生在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通货紧缩、物价跌落;而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则总是发生在高涨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里却没有经济停滞和大量失业,当时在经济周期的发展中,“滞”和“胀”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并没有在周期的某一阶段里同时并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曾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到了70年代,特别是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及其以后,“滞胀”开始扩展到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十分严重。1973~1975年的危机以后,在70年代的后5年中,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而通货膨胀比70年代前5年更加严重

80年代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即1980~1982年的危机,是在长期“滞胀”的经济条件下爆发的,仍然是在“滞胀”中发展的。1982年底,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的失业人数达1200万人左右,失业率约为10%。在这次危机的初期,即1980年,各国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比1973~1975年危机期间更加严重,但由于美、英等国坚持推行货币金融方面的紧缩政策,主要是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提高利息率,从1981年起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

【知识链接】停滞膨胀

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

经济发展过快并不是好事——经济过热

2004年4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0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1.6%;第三产业增长7.7%。中国经济在去年增长9.1%的基础上继续高位运行。

公布的各项数据中,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特别引人注目,尤其在前两个月投资增长53%,创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2003年中国经济在遭受非典的打击后仍然能够保持9.1%的高速度让全世界都张大了嘴巴。

200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43%。“中国经济就像一辆下坡的高速大巴!”《金融时报》专栏专家詹姆斯·金这样描述他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惊讶。

在这个阶段,经济学界曾经就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双方分别为主张已经过热的吴敬琏、樊钢、林毅夫和主张不过热的厉以宁、萧灼基、胡祖六等。

所谓经济过热,是指市场供给发展的速度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不成比例。当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市场实际所需要的周期量后,在一定的周期阶段内就出现相应的市场资源短缺与一定资源的过剩同时出现的矛盾现象。

在一定时期其会表现经济高速发展与物价指数的双高现象。依据经济学的定义看,实际增长率超过了潜在增长率叫经济过热,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要素需求给超过总供给,由此引发物价指数的全面持续上涨。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GDP增幅连续几年超过10%,由于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通货膨胀持续了数年。所以经济发展过热也不是件好事。

经济过热可以分为“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和“投资推动型经济过热”。由于居民消费旺盛而导致的经济过热称为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投资推动型经济过热”,亦即“过度投资”,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第一,投资项目完工后,生产的产品没有预期的市场需求,产品大量堆积,资金无法收回,导致生产资料的严重浪费。在这个层面上的“过度”指的是投资相对市场需求过度。

第二,投资规模铺开的过大,以至于超过了财力负担能力,使得投资不能按预定计划完成,无法形成预期的生产能力。这个层面上的“过度”是投资规模相对于财力负担的过度。

【知识链接】经济过热

当经历了长时期的良好的经济增长及经济活动后,消费者增加的财富所带来的高通货膨胀水平和过度的无效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最终阻碍经济的增长,并导致经济衰退。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通常是经济发展过热的第一个迹象。

日本经济不再繁荣——经济衰退

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表现远不如2000年,出现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第二次衰退。新加坡经济自2001年第二季度以来即呈现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0%,是东南亚国家中表现最为疲软的;马来西亚经济自2001年第三季度起转呈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虽仍取得0.4%的正增长,但远低于2000年的8.3%;菲律宾经济在投资与消费支出支撑下增长3.4%,略低于2000年的4.0%;印尼经济增长3.3%,低于2000年的4.8%;泰国经济增长也明显放缓,增长1.8%,低于2000年的4.6%。

新加坡所受的影响程度比东盟四国大得多,其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10.3%下降到2001年的-2.0%,下降了12.3个百分点,远远大于东盟四国的下降幅度。东盟四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都是重灾区,到了第二次经济衰退期间尽管它们的国内经济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良债权处理也还不彻底,但它们对美国市场、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依赖程度已比新加坡低,故其所受的影响程度也较低。东盟四国中马来西亚的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及其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最高,加之其出口产品多为信息电子产品,因此其所受到的影响在东盟四国中也最大(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比其它三国至少高出5个百分点)。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全球经济也不可避免出现了经济衰退、货币贬值、企业倒闭、失业猛增等现象。在欧美国家,失业的白领沦落至街头卖艺度日。经济衰退使得不少商家面临破产。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局势,中国政府使出了以下杀手锏:

1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拉动内需十项措施和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包括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央行宣布,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央行还下调了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2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10月29日,中国央行宣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7个百分点。2008年11月26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

2008年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

2009年2月25日,有色金属业和物流业振兴规划获通过,至此,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物流业、有色金属业十大规划全部出齐。

【知识链接】衰退阶段的特征:

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

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

看上去挺美,却马上要破碎——泡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