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玻璃为什么会促进经济发展——乘数效应
一场暴风雨过后,一家百货公司的玻璃被刮破了。百货公司拿出5000元将玻璃修好。装修公司把玻璃重新装好后,得到了5000元,拿出了4000元为公司添置了一台电脑,其余1000元作为流动资金存入了银行。电脑公司卖出这台电脑后得到4000元,他们用32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剩下800元存入银行。摩托车行的老板得到3200元后,用2650元买了一套时装,将640元存入银行。最后,各个公司得到的收入之和远远超出5000元这个数字。百货公司玻璃被刮坏而引发的一系列投资增长就是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在宏观经济学中,指的是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意指最初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带来国民收入的数倍增加。所谓乘数是指这样一个系数,用这个系数乘以投资的变动量,就可得到此投资变动量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假设投资增加了100亿元,若这个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3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3,如果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是4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4。
为什么乘数会大于1呢?比如某政府增加100亿元用来购买投资品,那么此100亿元就会以工资、利润、利息等形式流入此投资品的生产者手中,国民收入从而增加了100亿元,这100亿元就是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这100亿元转化为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形式,流入了为制造此投资品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口袋,因此,投资增加100亿元,第一轮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100亿元。随着得到这些资本的人将开始第二轮投资、第三轮投资,经济的增长就会以大于1的乘数增长。
“乘数效应”也叫“凯恩斯乘数”,事实上,在凯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乘数原理的思想和概念,但是凯恩斯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为西方国家从“大萧条”中走出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将其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认为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公式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基本公式和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基本公式。凯恩斯乘数理论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在1929~192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得到重视,一度成为美国大萧条后“经济拉动”的原动力。
【知识链接】管理中的乘数效应
管理者都希望管理能达到乘数效应。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的效果可以成倍地增加,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配套实施,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4万亿投资的巨大作用——宏观调控
迈克尔·乔丹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是NBA中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数人高,投篮也比其他大多数人准。很可能的是,他在其他活动中也出类拔萃。例如,乔丹修剪自己的草坪大概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但是仅仅因为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如果乔丹能用2个小时修剪完草坪,那么在这同样的2个小时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乔丹隔壁的小姑娘珍妮弗能用4个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这同样的4个小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店工作赚20美元。
那么,该让谁来修剪草坪呢?如果让乔丹来修剪草坪,他付出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珍妮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乔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个活。但珍妮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她的机会成本低。
乔丹不应该修剪草坪,而应该去拍广告,他应该雇佣珍妮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给珍妮弗的钱大于20美元而低于1万美元,双方的状况都会更好。
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学认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作用是通过制订计划(经济手段),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通过制定法规(法律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通过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行政手段),直接、迅速地调整和管理经济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如果政府的作用发挥不当,不遵循市场的规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引导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以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事实上,经济学家把“宏观调控”这个词就理解为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应用上,宏观调控的含义正在慢慢改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期引领西方经济的自由经济主义观念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不甚赞同。
20世纪80年代,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慢慢改称为“宏观调控”,这是因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有所加强。宏观调控由此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概念,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
【知识链接】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指的是政府对市场与社会的监管,即政府的外部监管,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监管,而不包括政府对于自身的监管,它的手段包括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
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经济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更加注意在经济增长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强调以高效益为中心任务;主要依靠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事内含扩大再生产;开发物力资源和开发人力特别是智力资源并重;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为自己的发展定下一个长期规划。对于国家而言,这种规划表现为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关于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及其为此而实施的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
中国过去虽长时期没有使用经济发展战略概念,但在不同的时期提出的总路线、总任务和总方针、总政策等,实际上含有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战略”,也不同于“变通的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
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
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
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2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实践经验,从经济实践中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作出科学的决策。
3国际环境。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形势及条件,对国内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略要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链接】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运用起来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A.O.赫希曼(1915~)较先使用这一概念,1958年他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60年代,不少国家总结工业化的经验,提出“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等经济发展的不同形式。同时,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使发展战略概念在国际上更为流行。
稳定物价是头等大事——物价政策
2010年1月28日,湖北省省物价局公布2010年春运期间客运价格政策,要求农村道路、城区有线路编号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班车,城市公交车、中巴车、客运出租车、轮渡等,春运期间票价一律不得上涨。
湖北省物价局要求铁路旅客票价严格按国家规定执行,铁路售票窗口及客票销售代理人要执行国家规定的送票费和铁路客票销售服务费,并实行明码标价。
水路旅客运输票价已经实行市场调节,各级价格、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路旅客运输市场的监测和引导,保持运输票价平稳。
湖北省物价局稳定交通运输价格就是运用物价政策的体现。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价格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是自发地由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决定的。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家也制订价格政策,对某些商品价格进行干预,以此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价格政策,是国家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对国民收入进行有计划地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手段。国家利用价格调节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经济利益,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上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关系。
当前物价上涨是全球性现象,原因错综复杂。各国为稳定物价,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价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稳定物价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
2政府紧握流通的批发环节,调控生产和市场,稳定物价
3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和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稳定物价
2007年10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增幅达10.8%,年内通货膨胀率超过11%。因此,俄罗斯采取多管齐下政策,抑制物价上涨。
一是利用提高贷款或再贷款利率、增加黄金储备等金融手段缓解通胀压力。提高贷款或再贷款利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是遏制物价上涨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