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放出贷款对经济的影响——存款准备金
银行(bank)起源于板凳(bench)。起初只是为顾客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它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确切地说,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
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准备金,又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前者是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提取的准备金。后者是超过法定准备以外提取的准备金。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控制自身的资产规模,从而直接决定基础货币的多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一的超额准备,来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至今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二十六次调整。最底的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高一次为2008年6月由16.5%上调至17.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减少商业银行流动性泛滥的一个重要措施,会减少信贷的资金供应量,是紧缩信号,对投资有直接联系。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比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这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经济增长的目标。
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旨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知识链接】存款准备金的四种职能
1通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在流动资产状况发生变动时稳定隔夜利率--缓冲职能;
2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准备金需求的一个来源,从而可以补偿通过自发性因素产生的流动性资产供给--流动资产管理职能;
3可以被作为一种控制货币总量的手段--货币控制职能;
4可以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收入的一个来源--收入或税收职能。
雪中送炭的温暖助力——再贴现政策
2001年9月11日,在恐怖分子撞毁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几个小时之后,尽管远在瑞士开会的格林斯潘因为禁飞令依然无法回到美国,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还是立即宣布向美国各地的银行运送现金,以保证银行的支付,即贴现政策。
为了保证整个美国的银行系统和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恐怖袭击后的第二天,美联储已经向美国银行系统补充了382亿5000万美元的特别临时储备资金;9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再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放款812亿5000万美元,相当于恐怖事件发生前3天向商业银行放款总额的16倍。
于是,一场本来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支付危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冒头,就被成功地化解了。在危机爆发后的30天里,在美国,没有一个城市发生挤提存款事件,没有一家银行因为支付危机而倒闭,甚至也没有一家银行出现支付困难。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央行的再贴现政策给市场送去了信心和温暖。
如果您持有还没到期的票据,但又急着用钱,就可以把票据转让给商业银行获得现款,代价是贴付一定利息,这就叫贴现。可商业银行也有周转不开的时候,它也可以把手中未到期的票据暂时“卖”给中央银行,这就叫再贴现。商业银行也得向中央银行支付一定利息,这个利率就叫再贴现率。
再贴现最初也不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原本是用来帮助商业银行周转资金的。商业银行虽然经营的就是“钱”,但它们也有“手头紧”的时候。为了帮助“手头紧”的银行渡过难关,中央银行就为他们开设了再贴现的窗口,为它们提供资金援助。
渐渐地,再贴现变成中央银行的一大“法宝”。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时候,商业银行发现从中央银行再贴现借钱比较划算,就会更多地申请再贴现。这样一来,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自然也会增加。而且,再贴现利率的降低也会最终带动其他利率水平的下降,起到刺激投资和增长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分为两类:
一类是长期的再贴现政策,这又包括二种: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另一类是短期的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订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
一般说来,有些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的弹性较大,效果也就较大,相反有些国家商业银行靠中央银行融通资金数量较小,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弹性较小,效果也就较小。
【知识链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
2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
3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是什么吹大了经济泡沫——流动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社会上普遍担心出现金融危机,作为货币问题专家,凯恩斯去财政部任职。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说服首相劳合·乔治保持黄金储备。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
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些当时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劳合·乔治等人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分析。
华特·利普曼把凯恩斯的著作编成一个系列,凯恩斯承担出版费,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著作在爱丁堡印刷,用船把它运到伦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经济后果》被海水冲到丹麦海滩。按丹麦法律,书在当地公开拍卖。这本书最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大约售出了14万册。
《和平的经济后果》在凯恩斯的成名之作,而这一位经济史上的巨人,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金融方面的贡献同样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决定的。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
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可以从三方面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首先,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其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最后,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
【知识链接】凯恩斯生平
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主修数学。1905年,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192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剑桥大学授予其科学博士学位。1946年3月当选为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1946年4月21日,因心脏病突发在索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