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恩工作为了谁
5801700000014

第14章 积极奉献,付出的意义大于索取 (2)

“搞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给党丢脸。”这是王顺友说过的一句话,朴实中却充满着对工作的感恩之情。在他的心里,苦累不再是一种时刻逃避的负担,而成为丰满生命的营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苦和累,他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这么优秀的业绩,足以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一个天才作家说:“就好像一片没有用的沼泽地,可以变成一块种满了黄金谷物的田地或一片富饶的果园,只要把沼泽地里的水抽掉,并且把那些水引导到一条建造好的水渠中就可以了。而一个人也同样,他可以通过征服并引导思想的水流,在自身体内获得平静。于是,他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开花结果。”一个人能不能做好一份工作,不在于任务本身的难易,不在于这个人有多大的能力,而取决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思考工作的思维方式。是把苦累当做工作中的魔鬼来逃避,还是将其当成能够创造出业绩的手段来感恩?不一样的认知就决定了不一样的工作结果。

阅读思考:

1. 长期从事同样的工作会不会让你感到厌烦?

2. 如果长期做同样的工作会让你厌烦,你打算怎么做?

多问自己为公司做了什么

海尔是海……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地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著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你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应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这是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说的一句话。因为要承担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要倾注精力、信念和奉献,所以“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应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是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来讲的话,但它折射出来的现实意义同样适用于企业。

加入一家公司,我们也要坚持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要问公司为你做了什么,而应问你为公司做了什么。”这也是优秀员工不同于一般员工的最大思维差异。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经常问自己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在工作中会更有使命感,他们的行动也能够和公司保持一致,当然,他们在公司中的成长也会最快。相反,经常问公司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的人,通常会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对自己的工作处处充满抱怨,当然,也就无法在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刘禄祥是永川煤矿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永川煤矿已有50多年的开采历史,到2001年资源已近枯竭,职工人心惶惶,管理人员纷纷另寻出路。要让职工看到希望,唯一的出路是开拓新的采区,而新采区面临瓦斯、地压、地温等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包括一些管理者在内的人不寒而栗。谁去当开路先锋?

当时为掘进一队队长的刘禄祥挺身而出,带队啃起了这块事关矿井生存和发展的硬骨头。3年里,刘禄祥带领全队100多名职工每天步行一个半小时,到距地面垂高864米的工作地点,顶着摄氏33度以上的高温,面对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害、顶板岩子垮落的危险和钻机轰鸣巨大的噪音,坚持工作,到2004年底按时形成采区,解除了1200多名职工的后顾之忧,使永川煤矿绝境逢生。

刘禄祥时时刻刻从公司的角度出发,为公司做实事。他有着超强的成本管理意识,每一天每一班用多少材料多少钱,他都烂熟于心,还把成本指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让每一名员工都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年就能为煤矿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此外,刘禄祥还将掘进中的煤炭进行回收,进行有效的资源再利用,此举每年能为矿队增加80多万元的收入。

刘禄祥用自己的行动,一方面想方设法为煤矿节约成本,一方面又大刀阔斧地为公司创造利润,为永川煤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同时他自己也成为知识型、创新型煤矿工人的代表。

我们是否发现,其实幸福就来自于我们懂得感恩的内心,成功也来自于我们那颗感恩的心。大凡成功者都是奉献者居多,而事业不如意的往往是索取者居多。正是两种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人生两种不同的结局。奉献者往往会问自己能够为公司做些什么,而索取者总是问公司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多问自己为公司做了什么,多从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你才能顾全大局,将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知道,一个不能给他人带来财富的人,自己也无法获得财富。

如果问一位老板最害怕遇到什么样的员工,相信不为公司着想处处自私的人必定名列其中。自私自利的人做事永远只看到自己的好处,目光短浅,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没有大局概念的,也不会有公司的位置,自然不会给公司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既然如此,公司又何必留下这样的员工呢?

心存感恩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把工作看成一种恩典、一种馈赠,自然把公司当做与自己风雨同舟的载体。因为接受了恩惠而感恩,所以更加为公司考虑,带来的成果也自然被公司和自己所收获。他们投入到感恩——负责——感恩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在工作中就会充满爱,从而为公司创造出更大的利润,自己也将得到提升。

阅读思考:

1. 在工作中,你做的哪一件事情对公司的帮助特别大?

2. 你是一名付出型员工还是索取型员工?

做辛勤的蜜蜂,不做浮夸的蝴蝶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道谢的。

——印度诗人、哲学家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便会发现,职场中提升最快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认真、踏实肯干的人。我们在一脸不情愿地做着老板交代的任务时,他们在认认真真地四处找材料、理表格;我们在开开心心地打卡下班的时候,他们仍坐在办公桌前研究着自己的项目……

这就是差别,你越来越平庸而别人却变得越来越优秀。

泰戈尔曾说:“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道谢的。”思维方式不同,行动也就不同。我们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变成了那只浮夸的蝴蝶,而并没有做那只辛勤的、懂得感恩的蜜蜂。

他是那种最没有前途的龙套演员,虽然参加过许多影视剧的拍摄,但在字幕上从来看不到他的名字。默默无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微薄的收入仅能养家糊口,他的名字从来不被人记起。因为名不见经传,他在片场混迹多年,只扮演过一种角色,没有台词,看不到表情,更没有发挥的空间。可他热爱演艺事业,不怨天尤人,也不奢望什么,只是兢兢业业地演好每一个角色,包括“死尸”。

20世纪90年代初,周星驰已经大红大紫,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在中国香港开机。在片场,刀光剑影中,正邪两派高手打得难解难分。正在此时,横空飞来的一具“死尸”重重地砸在地上,一动不动。那具“死尸”就是他扮演的。这时,周星驰忽然恶作剧起来,朝“死尸”踢了一脚。他躺在地上没有一点反应。周星驰又踩了他一脚,他还没动静。于是,周星驰又拿起手中的霸王枪(道具)对准他的大腿戳了两枪,他依然纹丝不动。周星驰突然觉得可能是演员发生了意外,吓得不轻,赶紧叫大家停下,然后亲手把他扶起来。

这时他才睁开眼睛,因为脸上涂满了泥巴,样子更为滑稽。原来是虚惊一场,周星驰面有愠色,质问他:“你刚才为何一声不吭,把我吓了一跳。”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有好心人立即上来提醒他:“快给星爷认个错吧,不然的话,你的饭碗就砸了,今后连死尸也别想演了。”他抹去脸上的泥巴,解释道:“我演的是死尸,只要导演没喊停,就不能动啊!”周星驰愣住了,半晌才开口:“你叫什么名字?以后就跟着我开工吧。”“田启文。”他高声回答。后来,这一幕被周星驰搬进了电影《喜剧之王》中。

一个跑龙套的能把“死尸”演得活灵活现,还有什么角色演不好?田启文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周星驰,同时也为自己敲开了成功的大门。

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角、配角,当然还得有人跑龙套。既然出身无法决定,只能靠自己后天的努力来把握未来。或许我们暂时只是个跑龙套的,可是先珍惜这个跑龙套的机会,然后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终究会变成一个出色的主角。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认为:一个人若对某一项事业执著地追求,聚精会神,就能产生超乎一般人的能力,排除难以想象的困难。你一旦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埋头耕耘、专心致志,就可能做出令自己都吃惊的成绩来。

人生就像烟花,目前的小角色就是那根小小的引线,毫不起眼,也不会自燃,唯有亲手用感恩将其点燃,付出万般勤奋,最终才能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阅读思考:

1. 对于领导给你的任务,你是选择何种态度对待的?

2. 蜜蜂和蝴蝶带给你的思考有哪些?

奉献是一种高级的快乐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在今日检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品,我们将会看到什么?那些从祖先手里接过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一定程度上,奉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样,一个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员工的奉献。

奉献源于感恩,感恩的人往往都是乐于奉献的,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享用的一切都是别人奉献的结果,要学会报恩。于是,在他们眼中,奉献成为一种利他的自觉性,是一种主动自愿的、不计回报的行为。

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不仅自己的内心获得了成就和满足感,而且还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真谛,奉献成为他们一种高级的快乐。

在军营里长大的张凤仙已经52岁了,走在街上普通得像个邻家大姐,从19岁走上护理岗位后,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党和国家给自己的一切心存感激。

正是这份感恩的心把她带到了辛勤的工作中,她把病人当成亲人,为了苦练护理基本功,她在自己身上练习穿刺、针灸;她爱护病人、善待生命,用手帮助病人排便,用嘴给病人吸痰;她将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布,有求必应,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间大爱,是无私的奉献。

在长年累月的实践摸索中,张凤仙总结出“三多”、“四心”、“五勤”、“一随访”的护理服务经验。“三多”即给病人多一点微笑、多一声问候、多一些帮助;“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五勤”即手勤、腿勤、眼勤、口勤、耳勤;“一随访”即把护理工作延伸到院外,深入社区,到病人家中走访。

张凤仙对病人的好说也说不完。她曾经在一年春节时为照料几位特护病人七天七夜没回家,终因极度劳累病倒了;她曾经用三轮车把患病缺钱的母女俩接到家中,整夜照看;她节假日放弃休息,经常为老干部、老红军、军烈属等义务巡诊,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药上门……

2005年5月,张凤仙被调到菏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中。她与同事们深入居民家中,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服务,为居民建立起健康档案。他们还在企业、机关、学校等处办起了宣传栏、黑板报,把健康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若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若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张凤仙的“奉献之歌”唱得婉转又动人,她用一次又一次实际行动来诠释对工作的感恩之情,将奉献当成了职业习惯。她是一个在工作中从不找借口的人,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身的品格和能力在奉献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每当看到病人带着笑容走出医院,我就感到自己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人。”张凤仙曾这样说,感恩的人将工作中的奉献当成了一种获得快乐的体验。

阅读思考:

1.你在工作中是一名积极奉献者吗?

2.在工作中奉献时,你的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