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前朝旧事:晚清风云人物
5815300000024

第24章 长信宫异闻

长信宫是汉代太后居住的宫殿,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隅,后人常以它指代太后居所。慈禧太后一生,居住最多的是储秀宫和长春宫,翊坤宫也住过。统称后宫的西六宫,指的是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太极殿,是清代妃嫔们的住处。

此处所谓“长信宫异闻”,特指关于慈禧太后的传闻,晚清重臣荣禄是故事的男主角。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栏目,以慈禧初恋情人为荣禄冠名,言之凿凿。

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历经咸、同、光三朝,发迹则主要是在光绪一朝。他人长得漂亮,有记载称其“美丰仪,有玉人之目”,且起居豪奢,服饰华美,极重边幅。同治时期,慈安、慈禧同居长春宫,待到光绪入承大统,慈安移居钟粹宫,慈禧独居长春宫,问题就来了。荣禄是什么时候和慈禧好上的,又是怎么好上的,我们已经很难知道了,只凭前人的闪烁其词,猜测让46岁的慈禧皇太后怀上孩子的男人,就是荣禄。

光绪六年二月十七日,荣禄获处分,奉旨照例降二级,不准抵消。这是慈安太后所作的决定,因为此时,慈禧太后已经不能视朝了。

《翁同和日记》在翁氏被逐回籍后,曾作过删改,但关于慈禧太后的那场大病,可能只删去了与荣禄有关的部分,请脉用药等等未及删除,为后人保留了很多珍贵史料。慈禧太后“圣体违和”,是在二月初三,是堕胎引起的“血崩”,很突然。第二日,翁同和等部院大臣,均去太医院看了药方,在二月初四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麦冬、苁蓉等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名为“四君子汤”,御医虽未名言,但知医者一望而知,太后的病是血崩兼有潮热。乾隆年间的名医沈金鳌所撰《妇科玉尺》中所列治产后病的药方,首刊“四君子汤”。翁同和是深通医道的,他此处所记,是暗示慈禧太后的病与产后崩漏有关。

太后身处深宫,寡居多年,如何会得这个病?慈安太后盛怒之下,对荣禄从严处分,“降二级”并且“不准抵消”!那个年代,能够自由出入宫禁的男人不多,而荣禄是唯一在宫门“下钥”之后,也可随便进入慈禧寝宫的外臣。慈安太后就是再木再傻,也不可能不知道。然而在御医,斯人斯疾却只可心知,不可言传,如若说破了,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治疗上就不能不遮遮掩掩,首鼠两端,不敢对症下药。慈禧太后的病,就这么延误下来了,一直拖到六月,仍然缠绵病榻,不能视朝。都急了,朝廷不得不采纳宝廷的建议,诏令各省举荐名医,至于这一举动给天下臣民带来的恐慌,已经顾不得了!六月下旬,各省名医陆续到京,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一是直隶总督李鸿章举荐的山东武临道薛福辰,一是山西巡抚曾国荃举荐的太原阳曲知县汪守正,都是世家出身的官员,都不是职业医生。

就是这两个人,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御医请脉,向来以宫中不出“大事”,本人不招“大祸”为秘诀,处方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帝后的性命,而是自己的性命。汪薛二人却没有这样的顾忌,当然也深谙讳疾之道,不会名说太后得的是“产后之疾”,但以治“骨蒸”的方子治“蓐劳”,隐而不露而又药到病除,比御医们高明多了。骨蒸是中医的说服,因虚劳内热所致,症状上和由产后血亏引起的“蓐劳”,十分相似。汪守正第一次请脉,开了“人参、麦冬、生耆、黄术、山药、白芍、紫胡、炙甘”八味药,巧妙地融和了治产后血亏气虚的“益荣汤”及“茯苓汤”的精华,而又与“骨蒸”的脉案一致。所以此二人后来都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薛福辰擢拔为顺天府尹,汪守正擢拔为天津知府。而慈禧与荣禄的这一段孽缘,为结束“同光中兴”局面的开始,对以后的朝局,也影响至深。

荣禄后来和醇王成了亲家,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他的女儿瓜尔佳氏,嫁给了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这在慈禧,有着很深的用心,因为谁都知道,光绪是荣禄出卖的,醇王和荣禄是仇人。将他们撮合成亲家,不仅能化敌为友,壮大后党力量,而且醇王一家,也从此尽在掌控之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荣禄病逝,慈禧恩赐陀罗经被,命小恭王溥伟带领侍卫十人前往致祭,谥以“文忠”,追赠太傅,入祀贤良祠。陀罗经被以白绫制成,上印藏文佛经,字作金色。大臣去世后得赐陀罗经被,是殊荣。当然,荣禄几十年“圣眷不衰”,也不全是因为他和慈禧的私情,还在于他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圣意”,更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站在慈禧一边,给她以支持。慈禧太后的一生是寂寞的,若从人性的角度说,是荣禄慰藉了她荒凉的内心。而荣禄最大的贡献,是在戊戌政变中囚禁了光绪皇帝,为慈禧重掌朝政立了头功。所以光绪去世时,作为对“荣禄一生忠诚之报”,慈禧又将他的外孙溥仪,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四·荣禄》

荣禄久直内廷,得太后信仗。眷顾之隆,一时无比。事无钜细,常待一言决焉。

易宗夔《新世说·荣禄之貂裘》:

荣祿美丰仪,有玉人之目。衣裳杂佩,皆极精好。每岁自十一月迄次年之元夕,所服貂褂,日易一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