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前朝旧事:晚清风云人物
5815300000003

第3章 曾国藩赴水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道光十八年进士,湖南湘乡人,原本一介书生。道咸年间,洪杨初起,即锐不可挡,不久便逾岭涉湘,直逼长沙,湖南由是大乱。其时,曾国藩正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在家乡为死去的老母江太夫人守制,受朝命就地募勇团练,剿杀太平军。自此以湘军起家,征伐天下十八省,最后封候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湘军很能打仗,太平天国之亡,固然与洪秀全大肆封王、杨韦自相残杀有关,但最终亡太平军者,乃是湘军。同治元年闰八月,金陵决战,湘军仅以三万人敌太平军三十余万,战守四十六日,竟不败而胜,可知曾国藩的顽强。曾氏自言,一生做事,唯重一个“挺”字,谓之“挺经”,与“不动心”三字,同为他的座右铭。

但极少有人知道,曾国藩也有挺不过去的时候,而且差一点就投水而亡。那是咸丰四年六月,太平军以风卷残云之势,一举攻克武昌,曾国藩得到消息,率刚刚组建不久的长沙水师东出援鄂,在靖港一带严重受挫。先是遭遇大风,战船折损数十艘,后又在太平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寸步不前。无奈之下,只得命令水兵拽缆而上,缆绳却又被太平军的小队人马斩断,长沙水师一时大乱。这些刚刚放下了锄把子的乡勇,当此危乱之际,只知逃命,哪知纪律?一时数千人左右奔突,争夺浮桥,死伤溺水者无算。曾国藩不得不亲自仗剑督阵,立令旗于岸,嘶声高喊:有过旗者,斩!兵士们并不理会,一个个绕过令旗,狂奔而去。此时的曾国藩,真是又羞又愤,羞愤难言,唯有“临危一死报君王”,一纵身,投入水中。

当然不会让他去死,否则,还要那些部卒们何用?然则曾国藩愤而赴水,也已经感动了部下,这之后才有将士用命,十战十捷,力克湘潭,收复武昌。当武昌大捷的喜报奏达御前时,咸丰帝奕詝喜形于色,环顾左右,对军机大臣们说:想不到曾国藩一介书生,竟能建此伟业奇功!

靖港之败后,曾国藩受到朝廷的革职处分,但并未解除兵符。也是从这时起,曾国藩治军,注重严明纪律,因违纪而被杀的新兵,不计其数,一时而有“曾剃头”的绰号。由是怨声载道,谤议四起,而曾国藩全然不顾,与人书,有“不要钱、不怕死”之语,用以表示一种绝决的心境,惊世骇俗。岳飞尝有言: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举为做官的至高境界,这在曾国藩,都已做到。

曾国藩嫁女,是从回任两江的船上发的轿,赔嫁只有二百两银子,亲家却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郭嵩焘。此时他已因收复江宁的大功,被册封为一等毅勇侯,东南各路统帅和封疆大吏,战与不战,都因曾氏兄弟的功劳,普加异数,连李鸿章和一仗未打的官文,也都封了伯爵。正是权倾朝野,勋望日隆的时候,又正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每天经手的银子,不知有多少?所以听说只这点点赔嫁,连他的老弟,九帅曾国荃也不相信。于是他亲自打开箱子来看,一看愕然:可不就二百两银子是什么?!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二·曾国藩》:

(曾国藩)率水陆军东下,舟师初出湖,大风,损数十艘。陆师至岳州,前队溃退,引还长沙。贼陷湘潭,邀击靖港,又败,国藩愤投水,幕下士章寿麟掖起之,得不死。而同时塔齐布大破贼湘潭,国藩营长沙高峰寺,重整军实,人人揶揄之。或请增兵,国藩曰:吾水陆万人非不多,而遇贼即溃。岳州之败,水师拒战者惟载福一营,湘潭之战,陆师塔齐布,水师载福各两营,以此知兵贵精不贵多。故诸葛败祁山,且谋减兵损食,勤求已过,非虚言也。且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今世乱,贤人君子皆潜伏,吾以义声倡导,同履危亡。诸公之初从我,非以利动也,故于法亦有难施,其致败由此。诸将闻之皆服。

梁启超《新民说》:

若曾文正其人者,其初起时之困心衡虑,宁复可思议。调需则罗掘不足,兵勇则调和两难,将稗则驾驭匪易。衡州水师经营积年,甫出即败于靖港,愤欲自沉,复思乃止。直至咸丰十年任江督,驻祁门,而苏常新陷,微州继之,圆左右八百里,皆碱地……及同治元年,合围金陵之际,疾疫忽行,上自芜湖,下迄上海,无营不病。杨曾鲍诸统将,皆呻吟床薄,堞无守望之兵,厨无炊墨之卒,而苦守力战,阅四十六日乃得拔。事后自言此数月中,心胆俱碎……功成业定之后,论者以为乘时际会,天独厚之。而岂知其停辛仁苦,株积寸累,百折不回,而始有今日也。

毛泽东:吾于湘人,独服曾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