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经济的特征是少数人掌握了大量社会财富和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左右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改革。寡头经济的形成,一种途径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往往同血缘关系和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另一种是政治腐败瓜分国有资产的结果,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变革比较大的时候最容易形成。寡头垄断,依靠其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把势力渗透到国家机器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决策,保护财团自己的利益,排斥市场竞争,阻碍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在寡头垄断的国家,财政衰弱是经常的现象,迫使职业的政治家或者不得不依附于各自的垄断财团,寻求他们的支持,或者只能牺牲对外的国家利益,以换取外国政府的援助。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少数最大的垄断寡头还直接掌握最高国家权力,贪污国际援助资金转为个人私财,再存到国外,形成国家外部的资金循环。
二战前的中国,四大家族的垄断,竭力搜刮社会财富,对内政治腐败,战争频仍,经济凋敝,对外丧权辱国,受尽欺凌。二战前的日本,四大财阀控制经济和政治,把日本送上了军国主义侵略的战车。1997~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受到严重损失的东南亚国家,对金融制度长期积累的问题一直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又在关键的时刻不能采取有力的政策克服危机的蔓延,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寡头垄断对经济决策的干预。韩国的金融危机也是寡头垄断的结果,因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互相渗透,严重削弱了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削弱了国家财政的货币金融决策能力。俄罗斯的情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内部,通过严重的贪污腐败瓜分国有资产形成了少数经济寡头,又在后来的私有化过程中得到加强,操纵政治和对外经济政策,现在八大财团又使新上任的普京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在中国古代,皇帝惩治腐败,没收巨大贪官的家财,可以抵充国库,一举两得,因为当时的贪官没有向国外转移资金的渠道。现代社会,大企业都是跨国投资,不仅转移资产有便利的渠道,而且还能争取国外势力的支持,因此,寡头垄断的格局一旦形成,政治家的改革就可能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在前,改革国有企业和发展私人经济在后,避免了垄断寡头的形成。但是现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国家财政正在日显衰弱,政府官员和国有经济中的贪污腐败,根据惩治腐败的公开报道,显示出数量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官员的职位越来越高的趋势。过去20年的改革是银行和企业补财政的窟窿,但是现在,财政必须补银行坏账和社会保障开支的窟窿,严重亏损的大银行大企业开始影响国家的财政决策。与此同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赖度不断提高,地方财政税收摊派和乱收费的黑箱操作日益严重。估计中国加入 WTO之后,这些不利的趋势还可能发展的更快,因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将迫使大银行和大企业开始根本性的改革,利用资本市场和跨国收购,以及通过内部的腐败,开始一个大规模的私有化进程,(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一家严重亏损的银行,不论资产负债的规模有多么大,产权交易都可以一元钱成交,严重亏损的大银行可以成为国家财政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加剧国家财政的衰弱。这些新的因素和变化趋势,长远来看,是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期的必然,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则很可能滑入寡头垄断的传统经济的轨道。为了充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保持比较长久的经济稳定,中国很需要一大批民营的、私有的、或者混合所有制的大企业和大银行,为了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还要鼓励民间投资和私人经济的加快发展。但是为了同样的目的,中国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之后,必须设法防止滑入寡头垄断的传统经济轨道。
防止寡头垄断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强大的国家财政和高度透明的市场运作机制。强大的国家财政,要以严密科学的会计立法、税收立法和预算收支的立法为基础,配合严格的财政金融法制监督,彻底消除财政收支过程中的各种黑箱,阻止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过度集中,保证国家财政有稳定充沛的收入来源,避免产生对寡头垄断和外国势力的依赖。高度透明的市场运作机制,需要对企业和银行的资本产权交易、大宗批发交易、信用授受、财政投资等的全部环节和过程作出细致的具体操作的规定,配合严格的市场监督和金融监管,充分显示交易过程的各种信息,让贪污腐败和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无处躲藏。世界历史上,美国在建国初期就确立了比较有力的经济立法制度,在200多年的历程中不断完善,又多次强化了反垄断的经济措施,因此,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寡头垄断的出现和财富的过度集中,而且还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和不断创新的活力。战后的日本为美国占领,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卷土重来,美国解散了日本的四大垄断财阀,并把美国的一套经济制度搬到日本。现在的日本经济制度和美国一样,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达到70%以上,高额累进的所得税、近似剥夺的遗产税和财产税,有效地避免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的过度集中,也引导每一个追求富裕的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成为市场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中国现在的情况,法制建设正在受到高度的重视,政府正在经济立法和财金监管的方面积极努力,但是财政体制的改革仍然远远落在后面。回顾 20年经济改革的历程,一开始放弃计划经济制度的原因是国家财政的衰弱。1985 年中央银行改革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国家财政,从此财政开始了举债的历史。1993~1994年外汇改革之后,国家财政再次受到冲击,表现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赖度迅速上升。1998~1999年,为了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扭转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中国采取了持续扩大财政开支的措施,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不久中国还要加入WTO,根据现在的预测,因为税制的缺陷,财政收入的困难还将继续扩大,财政调节经济的责任还将更加沉重。现行的财政体制,虽然经过多次调整,但是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延续,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财政的衰弱,听任发展,会导致在经济政策上对寡头垄断的迁就和姑息,直至最后的依赖。中国要建立现代法制的市场经济制度,避免出现寡头垄断的经济,关键是现在就必须彻底改革财政制度,等到寡头垄断出现再行改革,恐怕就会陷入同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一样的境地。
财政改革,必须理论现行,由于国家财政和政府的紧密关系,财政体制的研究历来有很多理论禁区。因为理论禁区的设置,阻碍科学研究的进程,财政理论研究一直是我国经济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2000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财税研讨班上的动员讲话,对我们解放思想和打破学术研究的禁区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放心地开展对财政理论、财政管理方法和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入研究了。2000年3月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把改进政府管理列为当前重要的任务,财政管理的改革应该是改进政府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价值和高水平的财政研究,和金融决策研究一样,紧贴制度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实践,需要比较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更需要作比较多的社会调研和国际交流,但是事实很遗憾,目前尚没有必要的渠道可以把科研经费引入财政制度改革的研究。现有的科研体制和经费划拨渠道,长期以来只能把科研经费注入低水平重复的研究和对现有政策制度的宣传,不能解决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来关心财政研究工作的进展。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中外金融法规汇编》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 1988年印。
2.《中国金融检察与监管体系》林志远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3.Regulation A--Z,issued by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4.《全国人大会议文件公告》1997~1999年。
5.《大陆财政金融法规》中国金融学会1995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1998年。
§§Ⅴ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
本章所及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和对金融立法提出的意见,最后是对有关监管案例的分析。1994年,在中纪委派驻人民银行的领导和金融监察局领导的倡导下,经过人民银行各位行长的批准,笔者承担了《中国金融监察和监管体系》课题,开始进行这方面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陆续完成了十多个研究报告,发表在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印的《全国金融研究重点课题》报告上,为了尽快有一本金融干部的培训教材,这些报告被编成了一本与课题同名的书,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但是总报告没有来得及编入,所以在本书首次公开发表。1995 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此前有很多讨论,但是专业性的研究一直很缺乏,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有关立法的基本理论研究,现在也收入本书。《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后,笔者曾对其内容逐条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已经收入《中国金融监察与监管体系》一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阅读该书。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有很密切的关系,金融监管需要有明确的立法授权地位和有强有力的立法监督手段,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又都要以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研究。由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金融监管就是要强化政府行政干预”的观念,导致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错误。为了纠正,笔者的研究特别强调:金融监管不仅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力,更加重要的还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金融监管的工作必须服务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本章的最后,是对1998年以来有关金融监管措施的分析意见,以及对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执行对日本大和银行监管处罚措施的案例介绍,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监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