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5821100000007

第7章 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竞争

人民币发行有三个基本的渠道:国家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净额、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净额、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买卖的净额。大约自 1994 年起,外汇渠道的货币投放剧增,迫使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信贷紧缩,突出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竞争失利的情况。1997 年因为外国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中国的商业银行还将处在更不利的竞争地位。为此,中国的银行业必须认清形势,奋起直追,摆脱正在衰弱的命运。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控制货币发行,在外资流入失控的条件下,只能紧缩财政开支和银行信贷。1994~1996年,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了838亿美元,为此有近 7000亿元的财政信贷资金转入了外汇储备的账户,国家银行因此丧失了大量财政资金来源。1996年外国对中国投资50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 315 亿美元,引起的人民币投放2765亿元,实际增加流通中货币917亿元,二者之差1848亿元,就是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信贷紧缩的程度。因为财政信贷紧缩,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投入减少,必然刺激各地政府更加积极地对外招商引资,填补财政信贷资金紧缩造成的资金缺口,互相竞争,结果是更大规模的外资流入,更加冲击人民币的发行控制。

财政信贷紧缩被当作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但是治理通货膨胀并不完全依靠财政信贷紧缩,长期的财政信贷紧缩压迫生产企业剧烈调整,反而可以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严重的失业。回顾1989年和1996年的两次物价迅速回落,其真正起作用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利率上调和货币紧缩,而是商品进口的增加,有一个国际市场的巨大供给在帮助平抑国内市场的物价水平。因此,在外汇储备充足的条件下,只要继续放开进口限制,1997 年的物价指数就一定还会回落。物价回落条件下的财政信贷继续紧缩,完全充当外汇流入的对抵操作,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国外金融资本的信用创造对国内银行信用的替代,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悄无声息地遭遇外国金融资本的竞争攻势,银行上缴财政收入的减少和国家财政被迫发行大量国债,大量居民储蓄通过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转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账户,都是中国银行业竞争失利的结果。

中国的生产企业曾经热衷于提高产品价格来增加盈利,忽视市场份额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结果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面对外国公司或者合资公司的产品竞争,频频陷于失败的境地。因为坚持垄断价格而丧失市场份额的教训,对于金融行业也同样适用,利率和汇率就是金融资产的价格。中国自1986年起,银行业对付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都是要求中央银行帮助维持一个高利率的水平,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改革和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去争取扩大市场的份额。1996 年,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果断调低存款利率之后,仍然迁就国家商业银行的要求,维持了8.28%的存款准备金利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1.98%的水平。在金融市场尚且封闭的条件下,银行实行高利率的政策,可以吸引居民增加银行存款,抵制资本市场发展和市场直接融资的竞争,最后还可以把增加的利息负担全部转嫁于国家财政和企业投资。但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这种价格垄断的优势就不复继续存在了。不仅优势不复存在,而且还转变成了劣势。因为利率大幅度高于国外,必然吸引外汇游资大量流入,外国银行有很强的国际融资能力,资金成本低于中国的银行,长期积累起来的市场经验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又显著优于中国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一方面可以增加调入外汇资金,冲击人民币发行,迫使财政信贷紧缩和银行让出贷款投资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可以首先强占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扩大在资本产权市场的份额,而把低回报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和亏损项目留给中国的银行。1996年,国家商业银行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分支行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这种竞争压力的存在。在全国,1996年,国家商业银行撤并了近1000个分支机构,与此同时,外国银行和外国公司全都扩大了在我国的机构和投资。

银行业的竞争失利,直接的后果是上缴中央财政的收入减少,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和推进社会改革的能力削弱,国有企业和民族经济的资金贫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重,进一步造成失业的扩大。1994~1996年,外资流入失控引起外汇储备连续三年增加 838 亿美元,近7000 亿的财政信贷资金转入了外汇储备的账户,可见不利的影响已经十分严重。1997 年要缓和这一不利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就必须有一个大的改进。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鼓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放弃垄断价格,占据市场份额;利率和汇率都是金融资产的价格,放弃垄断就必须促使二者逐渐接近国际金融市场的水平,维持垄断,同样会使银行业失去市场份额,归于失败;中国要实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立足于国家商业银行和民族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发达国家,银行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信贷的稳定又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基本条件,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这种稳定不能建立在国际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立足于本国银行业的发展。其次是中央银行的利率和汇率决策,应该体现保护本国银行业和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精神,放弃高利率和外汇高价的政策,逐渐调低至接近国际金融市场的水平。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外汇资本的流入,包括提前偿还外债,暂停本国企业的海外上市和推迟外国金融资本对本国金融业的投资参股,增加对外国资本进入的审批程序,继续推迟批准外国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迅速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至活期存款利率的水平,带动市场利率的下行,也是阻止外汇游资冲击人民币发行的有力手段。最后,国家商业银行要认清形势,放弃对垄断利率和财政补贴的要求(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按经济性质属于国家财政对商业银行的补贴),积极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加快改革,克服各种陈规陋习,迅速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以金融服务的质量竞争去保持已有的市场份额和争取新的市场份额。1996年的利率下调,宏观经济状况明显改善,1997年的货币政策若能进一步实现上述各项技术性调整,把银行业的竞争引导至健康发展的轨道,国民经济发展就可望进入一个新的持续高增长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