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惊人的巧合
58562800000003

第3章 历史事件的巧合

在历史的长河里,发生了许多至今都巧合得令人无法解释的事件。比如,两国军队各自伪装成对方,结果双方又狭路相逢,最终两败俱伤;历史现象在事隔多年之后,又惊人地重演;一个朝代是以怎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灭亡;处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之间,竟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些巧合就像谜一样点缀在中外历史长河中,为中外历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阴差阳错吗

西班牙著名城市巴塞罗那海滨的港口广场上,有一座高达60米的圆柱形纪念碑,底座四周雕有8只神态各异的狮子,环绕柱体中部雕有5个凌空飞舞的女神,碑顶端是一尊巨大的人物雕像。这位巨人双眸凝神远望,挥手遥指大西洋彼岸。在雕像不远处的码头上停泊着一艘古代船只的复制品“圣·玛丽娅”号,这是一艘中世纪的黑色木帆船,虽不大,但精致坚固,别具一格。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和他当年横渡大西洋的帆船。1492年8月3日,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哥伦布乘着这艘长仅二十多米的船,从巴罗斯港出发,航行70天,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发现了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实早就被载入了史册,而他本人也因此彪炳千秋。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有关哥伦布的传说仍在大西洋两岸流传着。这位划时代的航海家到底是哪国人呢?他发现新大陆只是一个阴差阳错的巧合吗?

国籍不明的哥伦布

哥伦布虽然不是西班牙人,但他当年是在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贝拉的资助下开始冒险生涯的,哥伦布也为西班牙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西班牙的骄傲。

可是,这位划时代的航海家到底是哪国人呢?中外各种史书上通常引用的说法是: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意大利热那亚人,生于1451年。他的祖父乔凡尼·哥伦布住在意大利旧热那亚城以东8千米处的昆特镇,是一个经营毛纺织业作坊的手工业者。父亲多米尼科·哥伦布,学徒出身,开了一个呢绒作坊和一个小客店,是织布行会会员,在同行中有一定的威望。1445年,他与一位纺织工女儿苏桑那·芳塔娜罗莎结婚,6年后,哥伦布诞生在这个家庭中。关于哥伦布家庭和他的早期生活,人们知道得很少,只大略知道他曾在拉丁文学校学习,很早就出海航行了,还有过当海盗的记录。1476年,哥伦布移居葡萄牙,参加了葡萄牙对热那亚的一场海战,后来他向葡萄牙国王建议探索一条向西航行可以直通东方的新航线,但未被采纳。1485年,哥伦布移居西班牙,终于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前往东方寻找黄金,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他晚年贫病交加,1506年寂寞地死去了。意大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把热那亚哥伦布少年时代住过的房屋列为文物,加以保护,现在还不时有人前往那个地方去参观。

有人却认为这些事实不能说明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很早就有人提出异议。《大英百科全书·哥伦布条》说,哥伦布本人从未明确宣布自己是热那亚人;他没有用意大利文写下任何东西,他给弟弟和他人的信及日记都是用西班牙文写的,他喜欢用西班牙语来拼写自己的名字,也希望别人这样来拼。这些似乎证明哥伦布是一个曾经居住在热那亚的西班牙犹太人。但《美国百科全书》的有关条目则说,哥伦布之所以没用过意大利语,是因为他的母语利古利亚方言并不是一种书面语的缘故。

关于哥伦布是意大利人的说法,在1978年4月再次受到了置疑。委内瑞拉史学家马利亚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长期的考证以后他发现,史书上记载的这位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根本没有去过美洲,他只不过是一位在地中海从事商业航行的航海家。而到过美洲是另一位叫作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是一位道地的西班牙人,由于两人名字的发音和拼写近似,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把这两个人当作了一个人。

西班牙一位研究哥伦布的权威学者阿尔夫索·恩塞纳特教授称:哥伦布不是出生在公认的1451年,而是1446年,虽然出生地是意大利的吉诺阿,但他在非常年幼时全家就搬到了西班牙的伊比利亚岛,因此他实际上是西班牙人。他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但是不懂意大利语,后来也从未回过意大利。恩塞纳特教授并非信口说胡话,他曾经花了十年时间研究哥伦布,广泛细致地收集各种资料。虽然这种做法不亚于大海捞针,但也不能说一点儿收获也没有,他最后得出了哥伦布是西班牙人的结论。

最近,一位挪威的海运史作家发表了一种新看法,哥伦布可能是挪威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说法在挪威引起了广泛报道、怀疑和兴趣。

还有个别的美国人竟认为,哥伦布是印第安人,只是因为“被风吹过去了”,因而他知道回家的路,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当然是不可信的。

总之,目前为止关于哥伦布的一切都“众说纷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历史的遗憾,前人的疏忽大意造成了一大片的空白。人们愈是想“拨云见日”,愈是感到迷雾重重。

美洲大陆的发现是阴差阳错吗

传说中航海英雄哥伦布只是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大陆。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便逐渐对这些说法产生了怀疑。

许多历史学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哥伦布如何会犯下这种错误?大量证据显示出他发现的地方既不是日本也不是中国,他为什么在此情况下还一再坚持说他发现的地方就是印度,居住在当地的人就是“印度人”呢?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哥伦布从没想过要去亚洲,他的“雄心勃勃的印度计划”只是为了把其他探险家的注意力引开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障眼法。他们认为哥伦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去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向世人宣布,他是以印度作为目的地的,他那个时代的编年史家们相信了他的这种说法。

哥伦布在1492年10月21日,登上了一座在他看来极为偏远的岛屿,在当天的航海日志的一开始他就写道,亚洲大陆仍然是他的航行目标,他要亲手把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写的介绍信交给“大汗”,即中国的皇帝。哥伦布在返回西班牙途中,给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他建立了一座将有利于“和邻近的大陆……以及大汗做一切交易”的要塞。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哥伦布的航向和他的目的地。为哥伦布辩护的多为传统主义者。传统主义者们在著名的航海家萨穆埃尔·埃利奥特·莫里松的领导下,回应了这些质疑,他们说《授权条款》虽然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到印度,但它所规定的哥伦布享有利润的份额中所罗列的宝石、珍珠以及香料等,全部都是亚洲的产品,因此,他的目的地显而易见。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只是他4次航海生涯中的第1次;其后,他又在1493年、1498年和1502年先后3次前往那里。持与比尼奥德特相同观点的人推测,哥伦布在途中肯定曾注意到他所发现的这些岛屿与约翰·曼杰维利以及马可·波罗所描写的地方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日本和中国等伟大帝国究竟在何处呢?金屋顶和大理石街道到底在何处呢?这里有的只是一些原始的村落。

可能直到第3次航行时,哥伦布才把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他在1498年7月航抵了今天委内瑞拉的帕里亚海湾,才开始觉得可能这里并不是中国海岸线外围的岛屿。眼望着宽阔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洲,他估计如此多的淡水只有可能来自一块具有相当大规模的陆地。依照拉斯·卡萨斯的记述,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我相信这块陆地是相当广袤的,迄今为止,我们仍对它一无所知。”

但在这短暂的清醒之后,哥伦布再次陷入了比他最初的“关于印度的伟大事业”更荒诞的想法之中。他把这块新大陆当作“人间天堂”,认为它是传说中的伊甸园。对此,他还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因为它“就位于被权威人士认作是天堂的所在地的赤道附近”。

哥伦布很可能到死时还一直相信他去过的地方就是印度。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哥伦布的目标专一和倔强可真是天下无双;如果不是这样,他绝不可能对他在以后的航海中所得到的证据视而不见——当然也包括他第一次航海中所得到的证据。不管怎样,无论哥伦布的意图究竟是什么都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美洲大陆的发现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后来曾发生许多历史事件,世界史从此改写。丑恶与美好并存,财富与贫穷同在,历史短暂而又意义深远,这些哥伦布当初也许都没有料到吧。

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吗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现代却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大多数历史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和美洲大陆都会有这样的记载:1492年8月3日,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大船前往东方,虽然没有找到他热切盼望的黄金,但却成为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欧洲人。

但是在1978年4月,有人却对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第一个到达美洲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新说的提出者是委内瑞拉史学家艾尔马诺·内克塔里奥·马利亚。这位史学家认为,西班牙人阿隆索·桑切斯·德韦尔瓦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人,他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时间为1481年。他在返航途中,住在桑托港一个叫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的人家,不久在那里病死。临死前,他把去往美洲的全部航行资料都交给了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10年后,按照他的航行路线,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开始了他远渡美洲的行程。而这个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绝不是同一个人,后者根本没有踏上过美洲的土地。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1170年的探险途中,威尔士王子马多克·格威内德曾到过北美的莫比尔海港。有的人则认为在1472年,冰岛总督匹宁在葡萄牙国王和丹麦国王的共同倡议下,也曾带领一支探险队到达格陵兰和纽芬兰一带,后来这一带被葡萄牙人称为“产鳕的地方”。

还有一些学者证明中国的航海家可能在他们之前就已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到达了美洲,这些学者还提供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证据。虽然未曾在美洲发掘出中国古代的工艺品,而且这种相关的记载也没能在中国的古籍中找到,但是最近发现的一些颇为神秘的联系却让人困惑不解。如果古时候太平洋两岸完全音讯不通,没有接触,这些联系仿佛就无法解释。而在所有的联系中,小小的花生是最叫人困惑的。

植物学家认为,中国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引种原本生长在美洲的花生。那么为什么5000年前生长的花生会在中国的江苏、浙江两省出现呢?花生的种子既不能在鸟类的胃里存活,经咸水长时间浸泡后又不能发芽。这么一来,花生经过人手从一个半球移植到另一个半球的可能性就较大了。

带轮泥塑动物是公元纪年前后在墨西哥发现的,而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末的汉朝时期就已制造这种泥塑动物了。在欧洲人15世纪到达美洲之前,美洲文化都没有使用车轮的记录,所以在美洲发现这种泥塑动物实在叫人诧异。中国古钱币有斧形的,而居住在墨西哥和厄瓜多尔的阿兹泰克人铸造钱币时也仿照薄铜斧。据说,在墨西哥陶蒂华康和危地马拉卡密纳尔胡猷等地曾出土过三足圆锥盖圆柱形容器,而这种容器在中国汉代也可以找到。

1977年冬天,美国地质调查队的一支沉船打捞队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帕拉斯维德半岛浅海处将一个重250千克的轮胎形大石圈打捞上来,它被初步认定是一个石锚。1981年,在相同地点又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挖出类似的石锚和压舱石。据估计,这艘遭暴风袭击在南加州一带触礁沉没的大商船长24~34米,载客量为80~150人。经过对石锚取样化验分析,这种岩石与中国福建、台湾的灰岩相同,并不存在于美洲。石锚的沉海时间可依据它上面所积累的厚达2.5~3毫米的锰矿外衣计算出来,约为2000~3000年。

另外,想要用巧合来解释中国和中南美洲在文化上相似的地方似乎很困难。如中国有死人口中含玉作为护符的风俗,而墨西哥阿兹泰克人和玛雅人也有此风俗。更叫人惊奇的是,太平洋两岸的人们都喜欢把绿玉染成赭红色。风俗相同得如此细微,对于天各一方的国家来说是非同寻常的。再如中国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和墨西哥古老文明之一的奥梅克文化(约公元前14~前10世纪)都有拜虎为土地神的风俗,而且它们都被塑造成没有下颌的形象。

由于中国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人最早到达了美洲,但什么时间以及与土著印第安人是什么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仍然是不解之谜。

珍珠港事件有何玄机

1941年12月7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突然遭到日本海军的袭击,在短短的时间里,美国在这里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成果化为乌有,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当这一事件发生后,日本人的狂喜、美国人的悲哀、德国人的愤怒、英国人的窃喜,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由于美国迅速宣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德、意、日法西斯的末日也从此日益临近了。尽管60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一悲剧性的事件为何能够发生,日本人的阴谋如何会轻易得逞,人们仍有太多的疑问。那么,事件发生的背后,是否真有什么玄机?

美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天: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了。在亚洲,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已展开了10年的浴血奋战;在欧洲,德国纳粹的铁蹄正无情地践踏着英国、苏联。当时,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美国身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实力的美国,理应果断地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来,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际上,当时日本已将魔爪伸向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严重损害了英、美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轴心同盟。作为回应,美国随即宣布1940年1月26日到期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将不再续约;1940年5月,总统罗斯福命令结束年度例行演习的太平洋舰队不返回美国西海岸,而是留驻珍珠港,实施威慑;1941年7月2日,日军在印支南部登陆后,美国立即宣布中止美日贸易,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不久又宣布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这对于资源极为缺乏的日本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为了获得战争所急需的石油、橡胶、锡、铁、铝、大米等资源,日本决定对美不惜一战。

遗憾的是,美国国内长期盛行的“孤立主义”极大地束缚了白宫的行动。与此同时,已经杀红了眼的日本,却已将侵略的直接目标指向了美国。为此,日本开始积极策划向美国发动突然袭击的军事阴谋,而美国却似乎还被蒙在鼓里。最终,日本将袭击目标指向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建于夏威夷群岛,该群岛位于北太平洋,东距美国西海岸约3800千米,西距日本约6000千米,距菲律宾约7000千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太平洋心脏”之称。夏威夷群岛的主岛是瓦胡岛,而珍珠港就位于瓦胡岛的核心区域,是一个天然良港,因盛产有珍珠的牡蛎而得名。1909年,美国开始在此建设海军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珍珠港已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军基地。自1940年5月起,美国太平洋舰队常驻珍珠港。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停泊的舰艇包括3艘航母、9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69艘驱逐舰和27艘潜艇。也正因如此,日军如欲南进,首先就要拔去这根刺。

在策划袭击珍珠港的过程中,时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的山本五十六担任了最高指挥。尽管在起初,对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的山本曾极力反对向美国开战,但当日本大本营与美开战的战略方针确立后,他便一改初衷,竭尽全力策划组织对美国的作战方针。作为海军航空兵专家的山本,首先提出以突袭手段在开战初期就一举全歼或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确立起日本的军事优势,并不断对美国实施主动进攻,使其无法积蓄起足够与日本对抗的力量,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1941年1月7日,山本正式向海军大臣提交了突袭珍珠港设想的《战备意见书》。4月10日,该计划草拟完毕并上报大本营。几经周折,在计划直接呈交到天皇那里后,才最终使得大本营于1941年10月19日批准这一计划,此时距珍珠港之战仅有50天的时间了。应该说,山本的计划制订得非常周密。在兵力编成上,既要求具备强大的突击威力,又要避免编队过于庞大而被发现。最终确定为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9艘、潜艇3艘、油船8艘,共计31艘舰船,舰载机423架。为了确保成功,日军还广泛搜集美军情报,先后派遣200多名间谍到珍珠港活动,从各方面打探美军在珍珠港的部署。为了确保偷袭的突然性,日军还采取了一系列无耻的外交欺骗。日本先后任命素有亲美派之称的野村吉三郎、来栖三郎等人为和平特使,赴美谈判。直到开战前一天,这种谈判仍在进行当中,极大地麻痹了美国。

1941年12月7日,当地时间为星期日,日军已悄悄逼近珍珠港,准备发动一场震惊世界的突袭。总指挥山本发出动员令:“帝国兴衰在此一举,我军将士务必全力奋战。”7时49分,日军的攻击正式开始。当天,停泊在珍珠港的军舰有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29艘驱逐舰和5艘潜艇,加上其他舰艇和辅助舰艇共94艘。在日军飞机突如其来的猛烈轰炸下,美军猝不及防,飞机、大炮等根本来不及投入作战就被炸成了碎片。几分钟后,负责轰炸的日军指挥官就急不可耐地向总部拍发胜利密码:虎!虎!虎!

在持续约两小时的袭击当中,日军共消耗鱼雷40条,各种炸弹556枚,损失飞机32架,1艘大型潜艇和5艘袖珍潜艇,损失133人。美军方面,被炸沉4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伤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8艘辅助舰;飞机被毁188架,伤159架;人员死亡2403人,失踪255人,伤1178人。尽管日军偷袭的主要目标美国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及22艘其他军舰不在珍珠港,而且油库、造船厂未遭破坏,但是此次偷袭作战,因其组织周密,行动果敢,代价小而战果大,堪称突袭战例的经典之作。从军事意义上讲,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举消灭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取得了在东南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为日军横扫东南亚奠定了基础。珍珠港事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耻辱的军事失败。

12月7日当晚,美国总统罗斯福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次日,罗斯福向参众两院发表战争咨文,由于情绪激动,罗斯福总统竟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坚持站着发表了简短而感人的演讲,要求对日宣战。罗斯福说:“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攻击”,并愤怒地谴责日本人“通过虚伪的声明和表示希望和平而蓄意对合众国进行了欺骗”,使许多美国士兵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因此,罗斯福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已处于战争状态。”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美国会一致通过罗斯福的提案,宣布从此美国正式参战。

难道是罗斯福的“苦肉计”

珍珠港事件为何能发生,综合实力上落后于美国的日本,竟能从几千千米之外成功地突袭成功,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其中另有隐情吗?对于这起美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长期以来,各国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珍珠港事件之所以发生,其实是美国总统有意设计的“苦肉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不断有一些当事人将一些内幕公之于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其实美国早已获知日军的偷袭计划。他们认为,罗斯福之所以设计这一“苦肉计”,也确实出于无奈。因为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使得罗斯福总统很多援助英、苏、中等国的计划受到掣制。而作为极富远见的杰出政治家,罗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时援助正在艰苦奋战的英、中、苏等反法西斯国家,等到轴心国确实控制了欧亚大陆后,美国将无力独自抵抗已经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轴心国。尽管从历史的选择看,美国早参战比晚参战有利,但国内的孤立主义只图眼前利益,不愿参战。所有这些因素逼迫罗斯福不惜以珍珠港为代价,来唤起民众的正义感,也粉碎孤立主义的幻想。

首先,从现有材料看,美国人当时已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密码和至关重要的海军密码。早在1941年初春,美国人在一艘日本油轮上截获了一套完整的日本海军密码本。因此,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已经掌握了日本海军密码的美国高层决策者,不可能对日本的海军行动一无所知。很多人因此深信,罗斯福事先肯定知道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据说,有一位叫劳伦斯·萨福德的美国海军情报官,当时就破译了日本海军部海军军令部的密码,他们第一时间探听到日本的联合舰队正向珍珠港方向开进,并将这个情报通过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海军中将,送到了罗斯福那儿,而罗斯福看了这个情报后只说了一句知道了,就再没有下文。1941年12月6日,华盛顿方面曾破译了一份由14部分组成的电文的13部分。在读完了这13部分的内容后,罗斯福马上找来了他的首席顾问哈里·霍普金斯说:“这就意味着战争。”事实上1941年时,美军的密码专家威廉·弗里德曼所领导的机关“魔术”,已能截获并破译出绝大多数日本人用九七式打字机发出的“紫色密码”外交电报。这些电报中就包括许多有关珍珠港的情报,例如:1941年9月24日,日本海军通过外务省致电檀香山总领事馆,要求了解美军太平洋舰队军舰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11月15日,日本外务省要求驻檀香山总领事馆每周至少报告两次珍珠港美军军舰的动向;11月18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向外务省汇报了美军军舰进珍珠港后航向变化角度和从港口到达停泊点的时间;11月28日,日本外务省要求檀香山总领事馆销毁密码和密码机;12月2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用低级密码继续报告美军的一举一动等等。随后,“魔术”就将最重要的情报由特别信使及时递交给总统、陆军部和海军部的部长、作战部长、情报局长、国务卿等军政首脑,而其他人极少能接触到这些情报。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英国方面也早就破译了日军企图偷袭珍珠港的密电,但英国首相丘吉尔却有意扣留了情报,而其目的就在于迫使美国参战。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珍珠港遭偷袭后的日记里写道:这是一个好消息!

当时,在掌握了日本舰队正在驶近夏威夷的情报后,罗斯福和他的顾问班子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向全世界公布日本特遣舰队已经驶近,这样日本舰队调头退回日本;二是通知太平洋美军,命令他们做好战争准备;第三就是保密,让日本舰队继续驶向珍珠港偷袭。而罗斯福等最终选择了第三种,就是因为一方面他们相信驻防珍珠港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能够抵抗日本人的进攻,而另一方面会刺激那些孤立主义者的神经。于是,华盛顿方面并没有将情报通知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和夏威夷基地司令肖特陆军中将。对此,金梅尔将军后来在接受调查时曾指责海军部扣下了珍珠港将可能遭受袭击的有关情报,直接导致了1941年12月7日的灾难。

其次,事件发生之前,美国高层所下达的一系列奇怪的命令让人生疑问。一是在1941年初,将太平洋舰队包括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在内的作战力量调拨给了大西洋舰队。此外,海军部还把舰队中素质最好的指挥官和水兵也成批调往大西洋舰队。为此,金梅尔曾多次向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陈述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的重要性。他在1941年9月12日写给斯塔克的信中言语恳切地说:“一支强大的太平洋舰队,无疑是对日本的威慑,而弱小的舰队也许会引来日本人。”但海军部却丝毫不理会金梅尔的呼吁。更奇怪的是,当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狂轰滥炸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因此逃过劫难。二是事变前美国方面曾向珍珠港紧急调集医务人员和药品。1995年9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收到一位名叫海伦·哈曼女士的来信。信中称,曾在“二战”中任美军后勤部副主管的父亲向她讲述过一些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惊人内幕: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不久,罗斯福总统紧急召开了一个由极少数军官参加的秘密会议。总统在会议上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高层已经预见到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命令与会者尽快准备将一批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到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罗斯福总统特别强调禁止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包括珍珠港的军事指挥官和红十字会的官员。面对与会官员的惊讶与不解,罗斯福解释说,只有当美国本土遭到攻击时,犹豫不决的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投入战争。为了查证该女士的说法是否属实,美国红十字会夏威夷分会的工作人员对该会1941年至1942年财政年度报告的影印件和有关国家档案进行了查阅,结果也意外发现,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后勤医疗部队在珍珠港事件前一两个月确实曾进行过非常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这批额外补给,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的急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人员还从夏威夷红十字分会会长阿尔弗雷德·卡瑟尔的弟弟威廉·卡瑟尔的日记中发现,12月6日,夏威夷分会的全体人员奉命战备值班。这封信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但由于哈曼不是当事人,而她父亲史密斯也已于1990年去世,所以人们对这一材料还有所怀疑。

另外,一些相关当事人的回忆,似乎也在向人们昭示这事情的真相。约翰·莱尼夫,一位荷兰退役海军上将,在其临终前曾向人们透露了他所知道的珍珠港事件内幕。1941年12月2日,时任荷兰流亡政府派驻华盛顿上尉武官的莱尼夫去找美国海军情报局的朋友聊天,闲谈中,一位美国海军情报军官指着墙上的一幅地图对他说:“这里是日本特遣舰队正在东进的地方。”这使他大吃一惊。6日下午,莱尼夫再次来到海军情报局打听情况时,一名军官将手指指向墙上宽大的海图上,告诉他日本人正在离檀香山约400英里的地方。第二天,战争就爆发了。

人们还得知,就在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前一天晚上,面对迫在眉睫的战争阴云,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以及总统罗斯福等人,竟少见地聚在白宫,一同消磨时光!以上种种疑点,再结合当时罗斯福等人的表现,使所谓“苦肉计”的猜测变得更加可能。因为在珍珠港惨败的消息传到华盛顿后,罗斯福立即召集阁僚开会讨论,而多年后人们在整理当年的纪录影片时竟发现:当陆军部部长史汀生走进白宫时,嘴角竟流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除了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之外,尤其是战争的发动者日本人,似乎也更倾向于相信这一说法。为了推卸战争责任,很多日本人坚信是美国人为了参加二战,故意引诱日本人发动珍珠港事件的,《大东亚战争全史》的作者服部卓四郎和《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的作者实松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有关“雪计划”的说法

关于罗斯福“苦肉计”的猜测还没有定论时,不久前,美国一份名为《洞察》的杂志,又提出了让人更为震惊的说法:珍珠港事件是苏联人一手“制造”的!那么,美日之间的战争,怎么又和苏联扯上了关系呢?该杂志认为,由于当时苏联担心日本从东线发动进攻,使自己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启用早已安插好的庞大间谍网(据说苏联在美国政府内至少安插了329名间谍),操纵美国和日本提前开战,珍珠港事件因此爆发。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该杂志首次披露了众多秘密。

就在几年前,美国著名的苏联情报专家赫伯特·罗梅斯汀推出了他的新著《维诺纳的秘密》,这本书是罗梅斯汀与美国国会前调查员、资深记者埃里克·布伦迪尔合著的。该书向人们宣示了一大秘密:为了掌握日本的军事动向,苏联在日本培植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网,确保苏联不受到日本的进攻;相反,日本主动向美国发动进攻,那是苏联求之不得的事。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苏联在美国政府内部安插了一名高级特工,正是这名特工为日本空袭珍珠港做好了铺垫工作,这名特工就是指导美国“新政”的经济学家、罗斯福总统最信任的经济顾问之一:亨利·迪克斯特·怀特。最新的证据表明,身为苏联间谍的怀特曾从苏联高层那里得到指令,负责向罗斯福提出大量针对日本的政策性建议,从而成为美国与日本开战的关键因素。

直到1946年,美国情报部门才开始察觉怀特的间谍身份。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便向总统杜鲁门写信,认为怀特是一名不可小视的苏联间谍。1948年,美国众院也曾就怀特是不是间谍的问题举行过听证会,但不久怀特就去世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又过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解密了一批文件,其中包括截获的苏联政府的大量秘密电文,结果人们惊讶地发现,怀特的名字就多次出现在这些秘密电文中,这才使怀特的间谍身份最终被确认。经过对解密文件的研究,学者们终于发现,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怀特一直在与苏联情报部门合作,而苏联同意为怀特上私立学校的女儿支付学费,并给他一家送过贵重礼物。

不久,又一位美国前情报官向外界透露:怀特敦促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实际上是苏联一份秘密计划“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时日本正向西太平洋诸国发动进攻,因此苏联担心日本可能会从远东地区向自己发动进攻。众所周知,在1941年前后,日本国内正为“北上”还是“南进”而犹豫不决,高层内部为此而争论不休。所谓“北上”,就是从远东进攻苏联,沿西伯利亚一路西进,最终与德国军队汇合;所谓“南进”,就是占领整个西太平洋,控制印度支那、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然后经印度、伊朗、中东与德国会师。曾经有一段时间,日本内部主张“北上”的势力一度占据了优势,从而使苏联感到非常紧张。1995年,曾任苏联秘密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前身NKVD的美国部副部长的维塔利夫·帕夫洛夫在一篇情报杂志上发表文章,他承认自己曾在1941年交给怀特一张便条,上面列出了苏联的外交政策要点,敦促怀特向美国政府“推销”这些政策,其中就包括美国应敦促日本立即全部从中国撤军。在怀特的努力下,国务卿果真曾给日本政府高层打电话,敦促其从中国撤军。然而具体到外交交涉中,美国政府向日本提出这种要求,不但不会得到同意,反而会进一步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招致日本人的嫉恨,果然,不久日本人就偷袭了珍珠港。

研究者认为,虽然不能肯定这些苏联间谍一定影响到了罗斯福的决策,但他们把罗斯福以及其他高官的想法传给了苏联却是事实。至于如果美国不强烈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美国和日本是否真的可以避免战争,他们认为,至少美国会有一段宝贵的备战时间,珍珠港事件中也不会损失那么多人。“二战”结束后,马歇尔将军在国会听证时也承认,如果当初不是珍珠港遭到空袭,美军可能会等到1942年1月1日才对日宣战。

另外,苏联也加紧了在日本的此类努力。在数年的时间里,苏联在日本建立了一个间谍网,随时了解日本的动向,其领导人就是装扮成纳粹德国记者的理查德·索奇。据有关档案记载,早在1941年9月,索奇向苏联高层汇报,日本正准备进攻美国,而不会进攻苏联。苏联高层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并决定将部署在远东地区的40个陆军师迅速调到斯大林格勒,与德军决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同时,苏联从来没有把掌握的“日本准备进攻美国”的情报透露给美国。不管怎么说,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对于苏联而言,的确是一大“幸事”,随着美国的正式参战,来自日本的威胁总算真正消除了。

炮弹打偏重伤敌

1916年春的“凡尔登会战”后期,法、德两国军队激烈争夺凡尔登要塞,炮火成了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局的重要力量。由于德军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许多大口径火炮,所以先发制人地向法军大施淫威。而法军由于战备不足,火力弱小,所以遭到了重大的损失。整场战争打得激烈而又残酷。

这时候,德军为了尽快地结束战斗,就缩短了运输里程,轻率地将60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储存在战场附近的斯潘库尔森林中,并且触犯了军事戒律,把60多万发炮弹全都装上了引信,准备随时调往前线使用。

这一天,法军一个位于马斯河上游的炮兵阵地在经过了两天两夜的炮击之后,几乎用尽了弹药,炮兵也死伤了一大半。这时,指挥官只好被迫起用一批毫无打炮经验的后勤人员上阵,命令他们用所剩无几的炮火对德军阵地进行还击。不过,在强大的德军面前,这些还击显得是那样地软弱无力。

有一位年轻的法军下士一向对打炮怀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畏惧,以致他来到炮弹面前就吓得手足无措,结果就在没有瞄准的情况下胡乱地打出了一发炮弹。这位胆小如鼠的下士看到炮弹出膛,才不禁失声大叫起来:“啊!炮弹打偏方向了!”

法军指挥官一听,挥舞着指挥棒,气急败坏地冲向了下士,准备要他好看。因为,这种失误在弹药将尽的情况下,就相当于自杀,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可是,就在这时,从那枚炮弹偏转的方向传来了一阵又一阵巨大而又沉闷的爆炸声,绵延不绝的爆炸声持续了长达半个多小时。

原来,这一发偏向炮弹竟然离谱地射向了德军位于斯潘库尔森林里的弹药补给基地,并通过狭窄的通风口直接射进弹药库,将德军储存在那里的60多万发大口径炮弹以及另外几十吨弹药全部引爆。这一次爆炸,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爆炸。就在不久之前,德军阵地上还有几十万门威力无穷的大炮,可是还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这些威力无穷的大炮就变成了一堆堆废铁。

法军指挥官喜出望外,抓住时机一举攻下了失去炮火做后盾的德军阵地,“凡尔登会战”战局随之发生了逆转,最终以能征善战的德军的失败而告终,并进一步决定了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命运。

这一发炮弹偏得的确非常离谱!因为,它本来应该打向东北方向的德军阵地,结果却偏向了西北方向的斯潘库尔森林。事情就是那么巧,谁也想不到一个糟糕的下士竟然会在失手的情况下,碰巧毁掉德军的整个弹药补给基地。

卖真情报得假英镑

情报在战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美等国为首的盟军与德国就为了得到对方的情报而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他们为了获得情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择手段,常用的手段有直接派间谍潜入敌方内部、收买敌方间谍、利用第三方。其中,第三方通常是那些保持中立的国家或个人,因为他们会在受交战双方同时拉拢的情况下,得到交战双方的一些秘密。

在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馆里,就有西赛洛这样一位扮演着“第三方”角色的土耳其籍男仆。由于西赛洛的父亲是被英国人杀害的,所以西赛洛对英国人充满了仇恨,并一心想要找机会给英国人一点儿颜色瞧瞧。西赛洛擅长唱歌剧,尤其熟悉意大利古典歌剧,刚好英国大使非常喜爱歌剧,所以西赛洛就乘机慷慨地把自己收藏的意大利歌剧唱片送给了英国大使,从而取得了英国大使的信任,并且当上了大使的侍从。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英国大使喝得酩酊大醉,西赛洛就乘机偷偷地另外配了一把保险柜钥匙,并且顺利地拿到了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秘密文件。

西赛洛知道,如果把这些情报交给德国人,不但能报复英国人,还能得到很多钱。于是,他立刻着手联系德国在土耳其的情报人员,并于1943年10月28日深夜见到了德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的参赞济什,向济什展示了他拍到的有关“德黑兰会议”的一部分内容。济什见到这些东西,果然非常兴奋,并且愿意出高价将它们买下来。于是,两天之后,西赛洛就带着英国大使的一些秘密文件,再次与济什偷偷地见面,并且从济什那里得到了一笔巨款。

济什发现,这些文件中竟然有英国派往土耳其的间谍人员名单,以及美国向苏联提供武器等军事机密!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于是,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济什就会秘密地约会西赛洛,两个人各取所需。德国通过西赛洛这个第三方,还获得了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报告等重要材料,甚至早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就已经得知美英准备开辟以西欧为主要区域的第二战场。

当西赛洛得知美英等国在动员土耳其加入同盟国时,就马上将这一绝密消息以高价卖给了济什。德国大使随即就暗示土耳其不要轻易加入同盟国,不然将会使土耳其陷入困境。土耳其外长非常吃惊,他没有想到德国大使竟然掌握了这一秘密情报,就立刻将这一消息告知了英国大使。

英国政府为此特地派专家在大使的保险柜里安装了报警器。巧合的是,安装报警器的人刚好又是西赛洛,因此情报照样能够泄露出去。更巧的是,英国刚好又有一位女间谍在德国大使馆里担任秘书。这位女间谍经过多次的侦查和探访,最终查出了泄密者原来就是英国大使身边的男仆西赛洛。不过,英国大使在得知了这个秘密之后,并没有立即揭穿西赛洛,而是将计就计地利用西赛洛传递了许多假情报给德国。直到土耳其完全倒向同盟国,英国大使才赶走了已经不再有利用价值的西赛洛。

西赛洛虽然被赶出了英国大使馆,但他并未因此而懊恼,因为他借着出卖英国的情报,已经先后从济什那里得到了150多万英镑,这一大笔钱足够他逍遥一辈子的。于是,西赛洛就带着那150多万英镑离开土耳其,来到了远离战争的南美洲。但是,直到他开始大把地挥霍那一大笔钱时,他才发现济什给他的那些钱都是德国印制的假钞。

西赛洛原本只是想报复仇家的,可是后来却一头钻进了钱眼里,开始利用职权之便借偷来的秘密文件换取钱财来。没想到,小偷却碰上了更高明、更苛刻的骗子,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字谜“泄露”登陆计划密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曾经因为遭受德国飞机长时间的狂轰滥炸而成为一片废墟。不过,在新首相的英明领导下,伦敦很快就得以修复,各个学校也相继开始重新开课。有一位小学校长特里,发现孩子们似乎都因为战争的影响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就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套字谜和一个好的谜底,期望能够以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从而达到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目的。

特里校长的目的达到了。他设置的谜底因为新颖而又有趣,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特里的这一独特创举因此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甚至连他设计的字谜也被刊登在了报纸上,以供各方学习。出人意料的是,这一独特创举竟然与诺曼底登陆计划存在许多巧合。

1944年,盟军为了开辟第二战场,制订了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登陆的计划。1944年5月,英国最高司令部的一位参谋因为乘火车无聊就猜起了《每日电讯》报上登载的字谜,以此来消磨时间。当他猜出第一个字谜的谜底“Utah”时,心里不由得一惊,因为谜底竟然就是诺曼底登陆计划中两个主要登陆地之一“犹他”的代号。接着,他又猜出了第二个字谜的谜底“Omaha”,这回他几乎被吓得坐立不安,因为第二个谜底刚好又是另一个主要登陆地“奥马哈”的代号。这两个代号都是有关盟军行动的高度机密的密码字!他继续猜下去,结果眼前就出现了一连串有关盟军诺曼底登陆计划中的重要机密:盟军在西北欧佯攻战略计划中的代号“Overlord(霸王)”、盟军秘密修建的人工港代号“Muberry(桑树)”、盟军大举进攻计划的代号“Neptune(海神尼普顿)”……

这些代号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把这位参谋吓得直冒冷汗。因为,这次登陆计划事关重大,是英国乃至盟军现阶段最高的军事机密,只有司令部的人员才有资格了解;所有的野战部队,甚至是执行这项任务的各军最高指挥官,都不清楚这一军事机密。可是,这一绝密信息如今竟然被人通过一个小小的字谜公之于众,这着实令他惊讶至极。他认为,这肯定是德国间谍干的,他们在侦查到盟军的军事机密之后,就借助字谜的方式向国内的其他德军传递消息。如果情况真的像他想的那样,那么盟军将会因此而陷入一场严重的危机之中。于是,这位参谋一回到司令部后,就将这一情况立即向司令部做了汇报。盟军司令部一下子“炸开了锅”,并立即悄悄着手对此事进行了调查。

盟军司令部经过调查,才发现谜语是一位平凡的小学校长设计的。可是,特里为人老实而又正派,基本上不与外界联系,更别说知道诺曼底登陆计划的密码了,而且字谜是他在“尼普顿”计划制订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的。另外,德国对此事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盟军司令部这才认定这个字谜既不是间谍所为,也不是有人在故意泄密,只是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罢了。盟军司令部经过了一场虚惊,然后就在一片惊疑声中悄悄地释放了特里。

没想到特里的无心之举,竟然险些泄密,这种巧合不得不令人倍感惊奇。所幸德国人未必就能看到报纸上的这些字谜,即使他们看到了也未必能够立即参透其中的奥秘。

皇储沦为“阶下囚”

从秦朝到清朝的这段历史上,皇储被废甚至沦为“阶下囚”的事时有发生,而且其过程也经常如出一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天下的王朝。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虽然没有皇太子的名分,但也一直是秦始皇心里认定的皇位继承人。直到他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臣”等政策,才惹怒了秦始皇,被贬到上郡做蒙恬的监军,终因野心勃勃的胡亥和赵高等人篡改遗诏而被逼自杀。

西汉王朝是汉高祖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而建立起来的。汉高祖的第五代子孙刘据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皇后之子,7岁被立为太子,35岁时又被废,因为汉武帝又喜得幼子刘弗陵,汉武帝想重新立刘弗陵为太子。自从大将军卫青病逝之后,刘据和其母卫皇后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后援。再加上卫皇后年老色衰,汉武帝已经移情别恋并因为好大喜功而开始亲信一些佞臣,所以刘据母子想见汉武帝一面都非常困难。由于刘据长期缺少与汉武帝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的机会,因此父子间的疑心越来越大,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看法都不一致。比如,汉武帝坚持以武力征伐四夷,因此他任命的官吏大多都是比较苛责的;而刘据则主张采取怀柔政策。长此以往,致使佞臣江充有机会以巫蛊案大兴冤狱来诬陷太子,最终致使汉武帝与刘据父子相残。公元前91年,刘据被汉武帝的军队团团包围,只得无奈地自杀。汉武帝在他人生的最后四年里,一直对刘据的死感到愧疚和后悔,他因此颁布了“罪己诏”,并及时改变了用武力治理天下的国策。

北魏时期,太子元恂因为反对孝文帝迁都洛阳、倡行汉族文化而被废为庶人。后来,孝文帝又听信谣言,误以为元恂与手下密谋造反,结果赐了元恂死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隋朝的第一位太子杨勇,是隋文帝的长子,他为人宽厚而率真,对臣子以礼相待,而且对军国大事非常有见地。不过,他有些好色,而且喜欢铺张浪费,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其母独孤皇后非常不喜欢他。再加上他的弟弟晋王杨广觊觎太子之位,制造出一个他不堪担任太子重任的假象来蒙蔽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终致他在据太子之位20年之后的开皇二十年(600年)被废为庶人。

唐朝初期,太子李承乾骄奢淫逸而又不知体恤民力。唐太宗有鉴于隋文帝的教训,特派直言敢谏的于志宁等人出任东宫幕僚,规劝李承乾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太子该做的事。可是,李承乾不但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还派人行刺劝谏者。后来,李承乾又在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驸马杜荷以及中郎将李安俨等人的蛊惑下举兵造反,结果他们的计划还没有实行就被告发,李承乾因此被废为庶人,两年后死在了黔州(今四川黔江流域一带)。

清朝(1616~1911)开国时期,预立皇储是要受传统的推举制制约的。努尔哈赤在开国之初就有立长子褚英为皇储的意思,可是由于褚英为人悭吝而且心胸狭窄,得不到“四贝勒”和“开国五大臣”内外两方面的认可,因此努尔哈赤不得不放弃立其为皇储的想法。接着,“开国五大臣”以及褚英的一些兄弟又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说他有一些恶劣行径,褚英因此被努尔哈赤软禁。两年之后,心怀怨愤的褚英以巫术诅咒告发他的五大臣和兄弟,并扬言要在掌权之后处死他们,再一次被告发。努尔哈赤气得大发雷霆,这才下定了处置褚英的决心,最终于1615年秘密地处死了褚英。

除了秦朝至清朝有皇储沦为“阶下囚”的情况之外,其他王朝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就像一种疾病一样,会不定期地发作。但是,它也许只是一种现在的人们无法解释的历史巧合。

汉唐两朝的诸多巧合

继短暂而强盛一时的秦朝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公元前206~9),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9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了短暂的新朝(9~23)。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25~220),定都洛阳。东汉和西汉两个历史时期,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两汉。

从汉高祖至文景两帝时期,中国的经济得以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快速发展,成了能够与西罗马帝国并称的经济强国。到了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汉朝已经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大通道,使中国开始长期(1000多年)占据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也正因为汉朝威名远扬,所以外族人才开始称中国人为“汉人”。自此,“汉”字就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代号。

几百年之后,李渊推翻了强盛一时的短命王朝隋朝,建立了像汉朝一样为世界公认的强盛帝国——唐朝(618~907)。7世纪,唐朝控制了中亚的沙漠地带,发展达到了鼎盛状态。690年,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迁都洛阳。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的国号。

唐朝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外交还是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汉朝与唐朝,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巧合之处:第一,都前承一个强大而短命的王朝。汉朝承接的是秦朝,唐朝承接的是隋朝。第二,都只是名义上的改朝换代,其实是前进统治的延续。第三,开国初期都有一个女人掌握政权。汉朝是皇后吕雉涉政,唐朝是女皇武则天夺权。第四,都有一个历尽艰险而不亡的复兴过程。汉朝是推翻王莽之政,唐朝是平定安史之乱。第五,在权力回归之后,都有一个中兴时期。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开元之治。第六,都遇到了北方游牧民族这一强悍的对手,并且都在军事上占有优势,最终也都将北方游牧民族打败。汉朝遇到的是匈奴,唐朝遇到的是突厥。第七,都努力控制并发展西域广大地区。

强盛的汉朝与唐朝,竟然存在这么多巧合,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清朝皇帝与天花的渊源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其在鼎盛时期的疆域面积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千米,其人口(晚清时高达4亿之多)规模是中国古代王朝中最大的。晚清时期,曾经强盛的清政府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最终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在清王朝的盛衰史中,有四位关乎国家兴亡的皇帝都与天花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前清皇帝中,顺治帝和康熙帝这两位有为的君主与天花有着不解之缘。

顺治帝(1638~1661)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登基时年仅6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4岁亲政,打理朝政、主持军国大事10年,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政绩,1661年因感染天花而病逝。

康熙帝(1654~1722)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他刚生下不久就因为出生于天花盛行的时期而被乳母抱出紫禁城,寄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里。尽管如此,他还是在两岁时感染了天花病毒,整日生活在天花的阴影之下。所幸有乳母的悉心照料,他才最终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只是脸上多了一些麻子。不过,康熙会被顺治选为皇位的继承人,就恰恰是因为他感染过天花,最不容易夭折。于是,康熙年仅8岁时就继承了皇位。康熙16岁时,用计铲除了威胁朝政大权的顾命大臣鳌拜,开始亲理朝政。

康熙在位61年,削除三藩、兴农重教、禁止圈地、统一台湾地区、平定准噶尔叛乱,为政治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此外,康熙还强力抵抗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并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而维持了东北边境150多年的和平。

另外两位与天花有着不解之缘的皇帝,是200年之后的咸丰帝与同治帝,当时清王朝已经由辉煌走向了没落。咸丰帝(1831~1861)是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七任皇帝。咸丰也生过天花,因此当然也生了一脸麻子。同治帝是咸丰帝之子,史载也是患天花而死的。

清朝这四位患过天花的皇帝,刚好是两对父子,而且前后时隔刚好200年,只是前一对是开国兴邦的明君,后一对则是时临国势日衰。这种巧合对大清王朝来说,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命。

和与冤死妃子的巧合

清朝时期的和珅,不但是一个劣迹斑斑的佞臣,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他在清高宗乾隆皇帝执政的几十年间,仗着乾隆皇帝的宠幸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不过,他最终还是被嘉庆皇帝革职查办,他的家产也全部被查抄。据说,他所贪污的赃款,竟然有11亿两白银之多!因此,民间才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像乾隆皇帝这样英明神武之人,到底为什么会如此宠信甚至偏爱和珅呢?对此,人们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野史认为,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和珅的相貌酷似一位因乾隆含冤而死的嫔妃。

据《清宫遗闻》和《清朝野史大观》记载,1750年的一天,乾隆有事进宫,碰巧看到雍正帝的一个娇艳无比的妃子正在对镜梳妆,他一看这个妃子就非常喜欢,便悄悄来到她身后,蒙住了她的双眼。乾隆这么做,只是想和这个妃子开个玩笑。可是,这个妃子却根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用梳子击打身后那个蒙住自己眼睛的人,结果刚好打中了乾隆的额头。不幸的是,这一幕碰巧被乾隆的母后看见,她勃然大怒地羞辱这个妃子说:“不要脸的女人,你竟敢调戏我儿!”这个妃子百口莫辩,最终被盛怒的皇后赐白绫自缢而死。

乾隆悲痛不已,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玩笑竟然让这个妃子丢了性命,就用朱砂在妃子的脖子上点了一下,以示悼念。此后,他一想起此事就觉得愧疚。

25年之后,乾隆偶见当时还是乾清门侍卫的和珅,他越看越觉得和珅跟那位冤死的妃子长得很像,就猜测和珅也许是当年那位冤死的妃子转世投胎而生的。乾隆一想到这里,就命人去查验和珅的脖子。没想到和珅的脖子上果然有一小块红色的胎记。再问和珅的年龄,得知和珅竟然生于那位妃子死去的那一年。乾隆吃惊不已,于是认定和珅就是那位妃子转世投胎而生的。

乾隆为了减轻自己对那位冤死妃子的愧疚之情,就对和珅倍加关爱,还处处包庇和袒护他,致使和珅平步青云,一路从乾清门侍卫升至为皇帝理财的内务府总管大臣,直至权倾朝野,作威作福达20余年之久。乾隆死后,和珅才被嘉庆皇帝扳倒,最终像那位冤死的妃子一样用白绫自缢而死。

和珅会获得乾隆的青睐,也许有很多原因。不过,和珅生于那位妃子冤死的那一年,又长得与那位冤死妃子相似,这样的巧合是和珅仕途一帆风顺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中竟然充满了这样神秘莫测的巧合,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