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5868500000067

第67章 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改革教育体制是国家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过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我们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三十几年来,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教育事业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并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2)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3)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人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研究了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骤和措施。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他强调指出,各级领导要象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于实事。

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是:(1)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资是不行的。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2)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全国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地区:一是约占全国人口1/4的城市,沿海各省中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在这类地区,相当一部分已经普及初级中学,其余部分应该抓紧按质按量普及初级中学,在1990年左右完成;二是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在这类地区,首先抓紧按质按量普及小学教育,同时积极准备条件,在1995年左右普及初中阶段的普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三是约占全国人口1/4的经济落后地区。在这类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采取各种形式积极进行不同程度的普及基础教育的工作。对这类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尽力给予支援。

(3)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人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人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5)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教育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1985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同时撤销)。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成立了统一管理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委员会。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把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政策转变为法律条款,从而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些都为发展教育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造创造了条件。

教育体制改革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有步骤地进行,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扩大了地方发展教育的权力和责任,有步骤地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把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的改革,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受到重视。许多地方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第二,教育结构得到调整。从宏观方面来说,除抓好正规的初、中、高级教育外,着力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举办了函授、夜大学。数万名青壮年职工参加了初中文化、初级技术课的学习,上亿的青壮年农民接受了技术培训。在高等学校内部,系科进一步优化设置,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短缺、薄弱专业得到加强,政法、师范类学校、系科及学生人数都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些调整使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为紧密,提高了教育水平和教育的社会效益。第三,扩大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加强了高校与生产、科研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高校在执行国家政策、计划的前提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与外单位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在毕业生分配制度上,逐步打破了完全由国家计划分配的传统做法,进行供需见面的试点,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改革了人民助学金制度,从198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的新生中试行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此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以期取代基本上是吃“大锅饭”的助学金制度,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强自力精神。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机关每年抽掉部分人员,组成讲师团,分赴全国各地培训中小学教师,或代班上课。不少省市也组成了省级机关培训中小学教师讲师团,对促进基层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1988年,继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之后,国家教委在近10年农村教育改革试点基础上正式组织实施“燎原计划”,通过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一最为重要的教育基本法。

改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高等学校在与企业及社会各界进行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合作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国宏观教育改革,如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招生缴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逐步形成。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由政府来办,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面向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要兴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国家宏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管理为主的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加快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已有600多所高等学校按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自我封闭、服务方向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缴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改变了过去多年来由国家“包学费”、“包分配”的局面。1997年,已经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的改革。国家配套实行专项或定向奖学金和贷学金,并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学费“减、缓、免”政策,以保证条件比较艰苦的行业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扶持家庭比较贫困的优秀学生。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面,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逐步实行建立人才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

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改革正在进行。近年来,各级政府依据《教育法》,在使政府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并高于同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包括征收教育附加、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鼓励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199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3%,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27%,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达到2700亿元,比上年约增长20%,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教育投入体制。

教育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上千万的专门人才,为21世纪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90年代末,我国受教育人口高达3.1亿,全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学习。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教育事业还存在一系列基本矛盾。比如,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教育资源质量还不够高,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现行教育体制及外部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继续改革来解决。

邓小平论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转变问题

1985年,邓小平在多种场合阐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的对外政策问题。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第三世界的力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中人口最多的中国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有利的。从经济角度来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论断。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问题。他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了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首先,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毁灭人类恐怕还办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其次,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同时,苏美两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这个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我们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4,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个和平力量还应包括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真要打仗,他们是不干的呀!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是不支持战争的。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还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

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世界上都在说苏、美、中“大三角”。我们不讲这个话,我们对自己的力量的估计是清醒的,但是我们也相信中国在国际事务里是有足够分量的。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所以,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根据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我们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这个我们说到做到。这就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

总之,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现在看来,这两个变化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立足点还是自力更生,但是我们搞开放政策,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对加速我们的发展比较有利。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本质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为我国国际战略的调整及新时期外交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百万大裁军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

建立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队体制编制,是新时其人民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完善体制,必须走精兵之路,进行“消肿”。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抓编制”,精减“消肿”。1977年12月。中央军委确定继续贯彻精减整编方案。1978年,基建工程兵、铁道兵,不再列人军队定额。1980年,中央军委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改革不合理的编制体制,裁并重叠机构,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以便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经过几次整编,我军员额减到400万。邓小平对此仍不满意。他在1982年的整编方案上批道,这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方案;现在可以作为第一步实行,以后还得研究。

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发表了近90分钟的讲话,再次强调了军队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实行精简整编的必要性。走精兵之路,首先要消肿。邓小平指出,现在主要不是肿在作战部队,主要是肿在各级领导机构,“消肿”主要是三大总部、军兵种和各大军区。解决历史形成的部队高层领导老龄化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邓小平坦率地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哪!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军委扩大会。会议讨论贯彻我国政府关于军队减少员额一百万的战略决策,并研究制订了落实这一决策的措施和步骤。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阐述了我国的对外政策,论证了人民解放军实行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依据和意义。邓小平指出,世界战争的危险是存在的。由于两个超级大国正在进行军备竞赛,战争因素还会发展。但是,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将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强调,中国要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正在努力创造和维护这个和平环境。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军队减少一百万员额的方案,将在今后两年内有秩序、有步骤地实施。198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支持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要主动帮助解决好部队干部、职工的安置和精简整编中出现的其他问题。7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深刻理解军队进行改革、精简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认识军队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爱护军队的良好风尚,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军队的改革和建设。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军队的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工作顺利展开。

军队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方针原则是:(1)既要坚持我军建设的基本原则,继承过去好的传统,又要不断研究,探索现代条件下军队建设的新路子;(2)要实行精兵政策,减少数量,提高质量;(3)要把重点放在改善武器装备和提高人的素质上,并实行科学的编组,使人和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起来;(4)既要使我军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又要使我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百万大裁军的主要内容是:(1)精简机构。各总部、军兵种和国防科工委机关及直属单位,撤并业务相近的部门和重叠机构,降低部分单位的等级,减少层次,人员精减40%左右。将独立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兵种总部撤销,其领导职责改由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和工程兵部行使。军队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技装备委员会同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合并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裁减部队。将原来的11个大军区合并减少为7个大军区。保留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南京军区,撤并武汉、昆明、福州、新疆4个军区。同时减少军级单位31个,师团级单位4054个。海军和空军淘汰了陈旧落后的飞机和舰艇,相应减少了人员。一些担任内卫、执勤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改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2529个县和相当于县的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工作人员改为地方干部,任务不变,实行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这次精简也触及到主力部队,一批在战争年代战功卓著的军、师、团建制部队,也被撤销建制。(3)减少军官数量。在确定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的服役制度后,军队中原先由军官担任的行政管理、技术领导等76种职务,改由军士长担任,其中包括连队的司务长、电影队长及电台台长、各类修理技师等。还减少了副职,使指挥系统更加精干。(4)提高合成程度。较大幅度地调整各兵种的编成比例,加强特种兵部队,凡保留下来的陆军全部整编为合成集团军。装甲兵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队的大部分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划归集团军建制,同时开始建立一些新的技术部队,大大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5)调整军队院校。全军院校数量精简12%,人员数量减少20%多。全军指挥院校实行指挥军官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初级指挥院校按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培养各军兵种初级指挥员。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6)结合精简整编,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调整配备领导班子,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使部队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7)有计划有步骤地妥善安置60万编余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或离退休,加强国家建设力量。

百万大裁军到1987年底基本完成,军队建设开始出现一些重要变化。军队规模缩减,可以集中经费用以研制和发展现代化武器、技术装备,加快了军队的现代化步伐;精简机构,减少层次,精干领导班子,由于裁员中干部的比重较大,官兵比例由原来的1:1.45降低到1:3.3,这不仅使指挥更加灵便,也促使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后勤供应体制的改革,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部队平时和战时后勤保障更为有效。

百万大裁军,以及相应的整编调整,标志着军队建设真正实现了战略性转变,表明人民解放军正在有效地、逐步地建设成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高、战斗力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