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儿常见疾病诊疗与护理
5873500000033

第33章 妇幼常见病临床药理(2)

(1)局部用药方面: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外敷可引起中毒,故要防止透皮吸收中毒。

(2)口服用药方面: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如氯霉素吸收慢而无规律,磺胺药可全部吸收。

(3)注射给药方面: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因周围血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儿不采用。

(4)静脉给药方面:静脉给药吸收最慢,药效也可靠,药效也可靠,但必须考虑到药液容量、药物制剂和静脉输液的理化性质以及输注的速度。

2.体液分布的影响: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成人为60%),相对成人高,因此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早产儿的卡那霉素分布容积较成熟儿小,因而血药峰浓度较成熟儿高,可见早产儿和新生儿一样较成熟儿更易造成卡那霉素中毒,对听神经和肾功能造成影响。

3.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低不仅是因为新生儿的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药物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为新生儿体内血浆蛋白的性质有变化。另外,由于胆红素、游离脂肪酸在血液中存在,就更减弱了弱酸性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力。

4.酶的影响: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备,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诸如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等生化反应均低下。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由于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霉结合成无活性的衍生物,造成血中游离的氯霉素增多,造成氯霉素中毒,使新生儿皮肤呈灰色,引起灰婴综合症;新生霉素也有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霉的作用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所以新生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一般出生两周后肝脏处理药物的能力才接近成人水平。

5.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过滤率较成人低30%~40%,对青霉素G的廓清率仅及2岁儿童的17%。很多药物因新生儿的肾小球过滤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药物浓度高,半衰期也延长,此种情况在早产儿更显著,甚至可因日龄而改变。新生儿或儿童时期,药物剂量不能相同,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间隔应适当延长。这些药物有氨基苷类、地高辛、呋噻米、吲哚美辛、青霉素和呋喃类,新生儿肾功能的成熟过程需要8~12各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1.口服给药。口服时以糖浆剂为宜;油类药应注意,决不能给熟睡、哭吵或挣扎的婴儿喂药,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2.注射给药。由于婴幼儿吞咽能力差,且大多数不肯配合家长自愿服药,在必要时对垂危病儿采用注射方法,但肌内注射可因局面血液循环不足而影响药物吸收,故常用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

3.服用肠溶片或控释片时,不能压碎,否则其疗效下降,造成刺激,引起恶心、呕吐。

4.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对镇静剂的用量,年龄愈小,耐受力愈大,剂量可相对偏大。但是,婴幼儿对吗啡、派替啶等麻醉药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应用。安茶碱虽然不属于兴奋剂,但却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用时应谨慎。

(三)儿童期用药特点

1.儿童正在处于生长发育状态,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物质的排泄比较快。

2.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儿童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后也易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

3.激素类药物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雄性激素的长期应用常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和发育。

4.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如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孕妇、授乳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二、当前儿科用药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与成人不同。由于用药特殊化、复杂化,从而要求在药物品种、剂量、规格、用法等方面作出更细致的考虑。而给患儿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许多人错误地把小儿用药看成是成人的缩影,造成小儿用药成人化,以致出现不少问题。

(一)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有的甚至用价格昂贵的软骨组织的损伤。

(二)解热镇痛药滥用的危害多

给发热儿童使用阿司匹林与雷耶氏综合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Reye`S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并与肝脏的脂肪变化有关,可出现于感冒、水痘等病毒感染,病死率高达50%;再者,感冒通用于儿童造成血尿是因为其成分之一的双氯灭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之故,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肾功能又发育不全的儿童来说,不宜作为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但应注意剂量不宜加大,3岁以下的儿童应慎用。

(三)把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当作绝对安全的营养药

例如:微量元素锌的浓度达15mg/L则有损害巨噬细胞和杀灭真菌的能力,增加脓疮病的发生率。因此在补锌时,应注意可能伴随的并发症。体内维生素A、D浓度过高,会出现周身不适、胃肠反应、头痛、骨及关节压痛、高钙血症等慢性中毒症状。

(四)长期大量输注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注射液有营养、解毒、强心、利尿四大作用,输注过快引起新生儿高血糖症,甚至颅内血管扩张而致颅内出血。

三、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小儿体格和器官功能等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因此,小儿用药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严格掌握剂量,注意间隔时间

所用药物剂量应随小儿成熟程度及病情不同而不同。肥胖儿童的个体化给药也是当前研究的新课题。小儿用药的计算方法按下列公式计算: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小儿用量=成人剂量*某体重小儿体表面积/1.7。另外,在小儿用药方面,还要注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切不可给药次数过多、过频,故监测婴幼儿体内药物浓度很重要,尤其在疗效不好或怀疑过量时,应测血药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二)根据小儿特点,选好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能吃奶的或耐受经鼻饲给药的婴幼儿,经胃肠给药较安全,应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新生儿皮下注射容量很小,药物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故不适用新生儿循环较好,可用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切不可过快过急。要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不断变换注射部位,防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引起血栓静脉炎。另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药物很易透皮吸收,甚至中毒。因此外用药物的用药时间不要太长。

(三)小儿禁用或慎用的化学药物

禁用或慎用的化学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氯丙嗪维生素K3.地高辛、速尿等。

总之,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许多脏器(如心、肝、肾)、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粘膜富于血管,通透性强,吸收率高,肾小球过滤率低,排泄功能差。而且小儿从心理上对药物的色、香、味及外观也有一定要求,故给小儿治病应将药理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紧密地联系起来。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一、镇静药

镇静药主要用于焦虑和烦躁等的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眠尔通、利眠宁和安定等。一般认为,后两药不易引起呼吸和循环抑制,安全范围大,而且产生耐受性和成瘾的可能性较小,因而用于镇静比较合适。剂量应因人而异,以最小有效为标准。用药时间宜短,例如一周左右,情况好转,应及时停药,以免形成耐受性和成瘾。

应该指出,烦躁、焦虑多见于神经衰弱,而神经衰弱常常是由于长期思想矛盾或精神负担过重,造成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调所引起的,因此,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病人处理自己的矛盾是必要的,不适当地滥用药物是无益而有害的。

(一)安宁、安定和利眠宁

安宁别名眠尔通。口服易吸收,约2~3小时血浆中浓度达到最高峰。有镇静、抗焦虑、抗惊厥和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但作用都很弱,主要用于治疗伴有失眠和焦虑紧张的神经官能症,对晕动及病亦有一定疗效。长期应用有成瘾性。有癫痫史者禁用。

安定和利眠宁的药理作用基本相同,都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惊厥和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这些作用安定比利眠宁强。安定口服吸收快,1小时后血浆中浓度即达高峰。

安定和利眠宁长期用药时,都有一定蓄积性。但毒性低,安全范围大,利眠宁有成瘾性,突然停药,可能发生戒断症状,出现兴奋,甚至惊厥。吸烟能降低这类药物的疗效。

(二)巴比妥类药物

巴比妥类药物属限剧药。一般情况使用不能超过极量,否则易中毒。巴比妥极量:一次0.6克,一日1.0,中毒量4.5~5.0克。苯巴比妥(鲁米那)极量:一次0.25克,一日0.5克。本品易致蓄积中毒,最好在连用4~5日后休药1~2日。如病情需要连用,应使用小量。苯巴比妥钠极量:一次0.25克,一日0.5克。戊巴比妥钠极量:口服一次0.2克,一日0.6克。异戊巴比妥(阿米妥)极量:一次0.6克,一日1.0克。速可眠(司可巴比妥)一次0.1~0.2克,皮注一次量0.1克。

巴比妥类中毒解法:中毒后,立即洗胃(高锰酸钾1∶2000),并服硫酸钠10~15克(不宜用硫酸镁,因镁离子一部分吸收后加重对中枢的抑制,且肾排泄机能遭受抑制时,被吸收的镁离子在体内将留较久),促其排泄。吸入氧和二氧化碳,以兴奋呼吸。深度昏睡时,用中枢兴奋防己毒素0.1%溶液每2~3分钟(1毫克)注入静脉。低血压者,应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给予升压药及循环中枢兴奋剂。

二、抗精神失常用药

精神失常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为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失常药物是指用来控制幻觉、妄想、兴奋躁动等严重精神症状的药物,但小剂量也可治疗其他疾病或症状。常用的抗精神失常药有:氯丙嗪、奋乃静、泰尔登、氟哌啶醇、利血平、碳酸锂等。

(一)选药

根据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上治疗各类精神病选用不同的抗精神失常药。

氯丙嗪、氟哌啶醇对各类精神运动性兴奋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泰尔登兼具抗忧郁作用,三氟拉嗪和氟奋乃静对淡漠退缩、木僵违拗等症状具一定治疗作用。而氟奋乃静癸酸酯或庚酸酯等长效制剂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维持治疗。

精神病同时伴有躯体疾病时,选择抗精神失常药时必须考虑药物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老年,有脑动脉硬化的病人,易产生震颤麻痹的症状,因此不宜使用易于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如三氟拉嗪、氟奋乃静等)。有心血管疾病,易发生低血压者,不宜使用对血压影响大的药物(如氯丙嗪、泰尔登等)。有肝病或白细胞减少者亦不宜用氯丙嗪。

(二)氯丙嗪

氯丙嗪临床应用于治疗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呃逆、止吐、破伤风及人工冬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等方面。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即安定作用和抗精神病作用。

2.对植物神经的作用:能直接舒张血管,抑制心脏,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下降,心跳反射性加快。

3.对内分泌和影响:能作用于丘脑下部而使生乳素释放而引起乳汁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而延迟排卵,抑制性周期;还能抑制生长素的分泌。

4.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一般不良反应:有困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及心悸、口干、便秘、鼻塞等植物神经系统副作用。

(2)锥体外系反应:连服大剂量以治疗精神病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这是因纹状体功能障碍所致。

(3)皮肤反应:可出现皮疹,接触性皮炎和光过敏等过敏性反应。

(4)肝脏:少数病人可出现肝细胞内微胆管阻塞性黄疸,并偶引起中毒性肝炎。

(5)禁忌证:氯丙嗪能诱发癫痫,有癫痫史者慎用。

三、癫痫病用药

癫痫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灰质的偶然、突发、过度、快速和局限性的放电,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慢性疾病。故此类疾病常具有突然性、暂时性和反复性发作的特点,临床上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常用的抗癫痫药为乙内酰脲类、巴比妥类、乙琥胺、安定、利眠宁、酰胺咪嗪和抗痫灵等。

(一)选药

治疗癫痫药物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发作类型,也要考虑药物的毒性。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是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其次为二丙基乙酸钠(抗癫灵,又名丙戊酸钠)或扑痫酮。精神运动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为扑痫酮或酰胺咪嗪,其次为苯妥英钠或氯硝安定。失神小发作的首选药物为乙琥胺或苯琥胺,其次为二丙基乙酸钠或三甲双酮,也可应用安定。肌阵挛性小发作和非典型小发作可应用安定、硝基安定或氯硝安定。治疗时都从一种药物开始,在效果不够满意时,也可暂不增量即合并使用第二种药物。

(二)苯妥英钠

苯妥英钠别名大仑丁。本药为二苯乙内酰的钠盐。口服吸收慢而不完全,应用一般治疗量时,血浓度要6~10天才达到以有效水平,因此在用它代替别的药物防治癫痫时,应有7~10天的交替过程。每日给药一次与分次给药效果相同。

本药作用机制尚未彻底阐明。据电生理分析,它对发作病灶的高频放电无影响,仅能阻止放电向周围组织的扩散。

苯妥英钠临床用于抗癫痫。主要用于大发作,由于它具有疗效高,无催眠作用等优点,常为首选药物;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的疗效次之;对小发作无效,甚至增加发作频率,故应禁用。此外,本药也用于治疗外周神经痛。对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一般于用药后24~48小时显效,表现为发作减少,疼痛减轻甚至完全消失。本药试用于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也有一定疗效。

苯妥英钠在用药期间患者可产生如下反应:①局部刺激:本药碱性强,口服可刺激胃;静脉内给药易引起静脉炎。②齿龈增生: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其发生率约占长期给药病人的20%。③神经系统:对小脑有兴奋作用,当药物的血液浓度超过每毫升20微克时可引起小脑功能失调,如眼球震颤、运动障碍和发音困难等。④血液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伴药热和皮疹。⑤骨骼系统:长期用药可致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病的放射学改变。⑥其他:偶见妇女多毛症,淋巴结肿大,肝损害。早妊妇女服药后畸胎率增高。

(三)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