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冬季气温下降势必影响人体的阳气升发,血液循环相应迟缓,人体抵抗力下降,一些慢性病诸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糖尿病等容易复发或加重。这些慢性病的加重和发作则进一步削弱人体的机能活动,也影响性功能。而房事又是人体机能消耗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冬季,有些慢性病患者可在行房后症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有“冬至宜禁嗜欲”之戒,慢性疾病患者当慎之。
三是冬季是进补的时节,冬令进补无外乎食补与药补两种。食补在冬季主要是食用甘温辛热类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鸽子、鹌鹑、鸡肉、牛肉等,以养精蓄锐,以待阳光。药补则有人参、鹿茸、阿胶、狗鞭膏等,但是药物都有偏性,《本草从新》已指出:“凡药皆可伤人。”所以服药一定要对症。对房事调摄,冬令进补既是一个良好的时机,但又必须正确处理,才能补罅堵漏,恰到好处。
冬至对人体的影响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通过探索大自然的变化及经临床严密细致的观察,总结了许多疾病发生和演变的规律。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冬至一阳生”,是象数之始,此时无痛当防病,有病宜防变,病甚则慎防危。
有俗言“重病难过冬至节,过了冬至可过年”,这里说的冬至也包括节前节后。民间又有一说“男超前,女落后”,是说男子重病死期往往在冬至前一两天,而女子往往在节后一两天,也有一定道理。
至者,极之谓也。冬至阴寒之极,照天体运化的规律,天地物候呈现阳气来复。现代医学研究中有阴阳互根的观点,阴阳对立的双方一有偏盛,就可以出现失衡,偏盛不复,如果是长病之躯,体内阳气不能接续以应天时,生命将及终期。
脏器功能的表现也就是从气衰到气竭。所以对有慢性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应在冬至节前慎重的做好一切防范措施。若能安度冬至,再及时调摄,应顺天时病情会逐渐好转。
冬季养生原则
冬季物闭藏、冰冻地裂,为适应冬季的特点,就应早睡晚起。冬季,人们应从精神调摄、饮食调摄、药物调摄、运动调摄等多方面人手,围绕“养藏”这个中心,重视自身阳气的养护。
冬季养生原则
冬至之日,是地球北半部夜最长、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太阳北移,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而自然阴阳二气的消长逆转也是从此日开始变化。冬至后“阴极之至,阳气抬生”,即所谓“重阴必阳”、“物极必反”之意。虽然太阳已北移,但由于地面积存的热量越来越少,气流会更低,三九之时,更加寒冷所以冬至日起进入“数九寒天”。
人生于天地之间,禀受阴阳之气,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交九”之后,体内亦是阴盛极,阳始生。人之摄生必须顺其自然,注意调理。体之阴阳根之于肾。所以,数九寒天的摄生即调摄肾之阴阳,这是至为重要的。
生命的真谛在于阴阳的相对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绝”。阴阳之体乃乾坤,阴阳之用乃水与火,阴阳之化乃气和形。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肺之治节,脾之运化,心之神明,肝胆之清滤,膀胱之气化排泄,大小肠之传导,皆赖肾之技巧。
冬季藏精,应时而养
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季节滋补要因地制宜。冬季天气寒冷,阴盛阳衰,易患阳虚之症,无论是保健益寿,还是补虚祛病,都应注意以温补阳气为主,慎用或少用滋阴药物。敛阴护阳是冬季养生的一个特点,体质增强了,阴阳平衡了,自然可以延年益寿。
养阳防寒,调理起居
“秋冬养阴”是冬季养生的一条准则。冬季万物萧瑟,容易让人心理悲伤,情绪低落,要注意调节情志。冬天注意保暖的同时要让室内空气清新,以避免头晕、胸闷等缺氧症状发生,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冬季,病常从足起,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
慎房事,保精血
精血乃肝肾所藏,五谷精微所化,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本,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房事以年龄而别的论述。他说:
“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闭精不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
养生家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道理,得出每月“春二、夏三、秋冬闭藏”。
肾藏精,精生髓化血,髓充骨通脑。肾气养育天癸,天癸又是生长发育的激素类物质,精充髓满且血盈,则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精力充沛,体魄实。阴有所用,阳有所载,身体耐受力强,能承受超负荷工作量,治事有精神。如果不注意保护肾精,精亏则肾阴无制,久之阳亦,疾病乃生。《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说的正是指发生伏气瘟病原因。因此,保养肾元阴是养生关键。
冬季,还要注意肾部保暖,可以穿贴身羽绒、纯棉背心,可以在阳光下晒上1~2个小时。睡觉时也要注意,不能让背部着凉。
平衡膳食,广开食路
肾之先天真阴靠后天水谷供养,完整平膳食,能够给人体提供充分的营养。否则,偏嗜太过会伤及人之正气,变生病。《内经》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就告诉人们,平衡饮食原则,是以五谷为主,肉、菜类为辅,同时适当补充水果、瓜类,就能得到体内所需的营养而精血充盈。食物的性、味决定了它的实用价值。如寒凉食品可清热泻火,甘寒者可滋阴生津,甘温者可补命门振奋阳气。肾阳不足宜食羊肉、韭菜类食品;精血不足宜食海参、紫菜、鱼类以填精补血。《饮膳正要》指出:
“冬天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因此“交九”之后,适当增加温肾壮阳、滋补肾阴的食品是养生的重要措施。
清心寡欲,意守丹田
许多气功都强调意念,意念之根在丹田,即命门真火。丹田发热,即培植元阳,舌下津液下咽丹田,即培滋肾阴。《素问·刺法论》中指出: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身南,净神不乱,思闭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液无数。”
呼吸、吐纳、静功、内功、定功都属气功范围。气功旨在健身的具体内涵之一即养。肾,气功的关键在于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练养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但要固定功法,强度适宜。其强肾保精者应以练静功为主,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季养肾之道
人们对“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话并不陌生。即在冬天要注意保护好“肾”,不使“肾亏”,否则到春天因“肾亏”而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肾在腹腔腰部,位天脊柱两侧,左右各一,故称“腰为肾之府”。肾中有肾阴和肾阳,也称元阴和元阳。肾阴为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阳则是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人体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肾是贮藏精气的主要脏器,肾为“先天之本”,肾又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肾的气化功能是它的基本动力;精能生髓,髓渗润天骨腔之内以充骼,故肾离骨生髓,能坚牙而华发。肾开窍于耳是主司听觉的器官,耳的听觉依赖精气的滋养,肾主藏精,所以耳属于肾。二阴指前、后阴,前阴为阴道及外生殖器,后阴即肛门。肾气不能固摄时则小便失禁。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膀胱位于下腹部,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脏器。尿液要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才能排出,肾气失常往往表现小便不利或失禁。若肾有湿热,影响膀胱而使小便短赤涩痛等症,这说明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与肾紧密联系。
人们常说的七情五志中的“恐”,就是惧怕的意思,是一种精神上极度紧张所引起的显现的现象,大都由于肾气亏虚或血虚心力不足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有因恐惧过度而伤及肾气的,这是因为肾是藏志之脏,恐惧过度必伤及肾气。
冬天调理睛志应首先从“肾”着手,其他还涉及三焦、脑、命门等。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冬季生病多在四肢,多为症。故冬天只要善于保养阳气,不扰筋肌,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之疾,也不会得面颈部的病……精在人身,如同树木的本,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春天就不易生疾病。
冬季养生宜和忌
无论养生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不违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冬季养生要根据“万物收藏,肾气水旺”的特点,在衣、食、住、行几方面注意调理。
适宜冬季养生的方法
宜出汗少
冬宜敛阳护阴,汗为阴津,汗多伤阴,大汗则亡阳。故应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尤其是心血管病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因寒冷刺激可使血压突然增高,可能造成心、脑血管意外。冬季穿衣要有一定件数和适宜的厚度,以质轻、保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
宜健脚板
健脚即健身。保持脚清洁、干燥。每天坚持温热水泡脚,可按摩脚的穴位,坚持每天步行半小时,活动双脚,促进血液循环。
宜水量足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身体器官细胞需要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尤其婴幼儿新陈代谢速度快,水分易于流失,更应及时补充水分。
宜空气好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应开小气窗通风。人体细胞白天分泌高浓度的环磷酸腺苷,可以增强细胞功能;晚上则分泌高浓度的环磷酸鸟苷,具有减弱、抑制细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对虚弱、患病的人要加强监护,观察呼吸、脉搏是否正常,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救治。
宜粥调养
冬季饮食忌黏硬生冷。养生专家提出,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如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
宜食萝卜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郑板桥有一副养生保健联也提到过萝卜与茶:“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萝卜的养生、保健、药用效应与茶有着相融之处。
进补宜对路
冬令进补时,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就是打基础的意思。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用以调整脾胃功能。
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精神疲乏、讲话声音低微、动则出虚汗,这大多属于气虚。可选服人参、党参、太子参、五味子、黄芪、白术或者党参膏、参花膏等益气药物;食品有黄豆、山药、大枣、栗子、胡萝卜、牛肉、兔肉等。面色枯黄、口唇苍白、头晕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鸣心悸的人,大都属于血虚。可选服阿胶、桂圆肉、当归、熟地、白芍、十全大补丸和滋补膏等养血药,食品有酸枣、龙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
宜入睡早
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气,使人体阴阳平衡。
宜调精神
冬季使人身心处于较低落状态。冬天改变情绪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依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可采取慢跑、散步、太极拳、体操、滑冰、打球等项目,是消除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达到锻炼身体提高体质的目的。
宜防犯病
冬季寒冷气候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如心肌梗死、脑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等病症加剧。因此,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肌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也可在入冬前服用保健口服液,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发生。
冬季养生需注意的事项
忌衣服穿太厚
穿衣保暖是缓冲外面冷空气与体表的热空气之间的对流,使人体的热量得以保存,从而感到温暖。但穿衣太厚,衣服内空气对流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减弱御寒能力。
不是人人都宜吃火锅
冬季气候偏于干燥,火锅调料又偏于温热,阳虚者吃火锅较宜,但气阴两虚者不宜食火锅。注意食物一定要煮熟,以防细菌和病毒的污染。
关节疼痛忌饮酒
冬季气候寒冷,关节伸屈不利,关节炎的病人往往病情加重,认为喝酒可以驱寒、活血。其实长期饮酒加速骨钙丢失,导致关节不利,腰背疼痛。同时饮酒加重动脉硬化、肝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因此,对关节疼痛患者,在冬天除正常治疗外,应充分日照,适当运动,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忌室温过高
人体最舒适的室内外温度是18℃~27℃之间,而15℃~18℃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理想温度。室温过高,易感疲劳,如空调温度过高,易头疼、咽喉干燥、鼻塞、免疫力下降。室内外温差太大,外出更易患感冒。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意外。
雾中少行走
冬季是江南大雾形成的多发季节,大雾时污染物滞留于近地面的空气中,空气质量特别差,因此,浓雾天气时少出行,出行时戴口罩。
晨练不宜太早
冬天的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人们认为空气好,其实不然,早晨空气相对比较混浊,气温又偏低,有害物质沉降于近地面而不易散去,不适宜晨练,早晨锻炼最好在八九点钟,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为宜。
早晨外出戴口罩
早晨空气质量最差,外出后吸入污染空气,鼻子受扰就出现喷嚏、咳嗽、流涕等症状,长久易患呼吸道疾病,此时外出要戴口罩,预防污染空气的侵袭。
皮肤瘙痒忌手抓
冬天气候干燥,风力大,皮肤易流失水分,皮脂腺分泌也减少,导致皮肤干燥瘙痒。此时,切勿手抓,以免继发感染。注意补充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刺激性食物。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碱性肥皂,适当涂擦油脂性的护肤品或祛痒软膏。
“冬练三九”的好处
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三伏的酷暑和三九的严寒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意志的锻炼,但是也别忽视了它的生物学含义。
冬日夜长昼短,阳光微弱,缺少紫外线的照射。紫外线光可以促使皮肤上的初级维生素D转变成活性维生素D,而对其血管系统及骨骼组织有着很重要的保护作用。冬天如果终日紧闭门窗,围炉拥被,不但得不到紫外线的照射,还会使人因组织器官的供氧不足而致精神不振,体质较弱者则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好发冻疮。
提倡“冬练三九”,凡是有阳光的时候宜多做户外活动。儿童选择跳绳、踢毽,成人选择长跑、溜冰、滑雪和各种球类活动。老年人适合散步、太极拳和跳交际舞等。室内活动最好到健身房健身、打保龄球、打乒乓球等。在家锻炼时应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选择室外活动宜避大风、大雾天气。
冬季养生细则
冬季生活起居与养生
睡眠与养生
在传统养生学中十分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的观念。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