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万年历
5878300000002

第2章 春季养生(2)

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受大地之问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唐代医家王冰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这里的谨奉天时,就是指人们必须要顺应四时。顺应四时,不仅养生者宜遵循,即使是对于康复医疗来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这是因为要达到身体的健康,必然要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只有内外环境平衡协调,才能保持生理活动正常。那么,又怎样顺应四时呢?

适应自然,避免外邪

所谓适应自然,即是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所谓避免外邪,即《黄帝内经》所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吕氏春秋·尽数》中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雨)、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自然界的四时六气是人类生、长、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要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复健康。古人根据四时六气,对养生康复提出“八防”,即“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利用自然,促进健康

《灵枢·玉版》中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因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能够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于生存,促进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养生家就很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孙思邈在年老时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终”。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并要求“事事不妨亲身之”,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心。此外,还可在空气新鲜、纯洁的溪流和瀑布附近进行空气浴;利用山地、海滨美好环境进行气候康复;或者用温泉疗法进行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恢复和增强人体健康服务。

春季养生原则

春季养生四大原则

自然界四时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会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健康和寿命方面,受气候的影响更为突出。四时气候的转移,通常是按照一定次序转变,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都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过,亦无不及,一切的生物也都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相适应,这是一种正常的规律,人们如果能够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懂得适时养生,就可以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即是人的养生必须根据四季,以及各季的早、中、晚几个时段各自的特点,顺势而动。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四原则:

春宜养阳,顾护阳气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人们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为何要捂呢?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出现乍暖还寒的情况,故衣着方面不要顿减,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保养阳气,还需多吃韭菜。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却以春季多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中医认为韭菜性温,春季常食,最助人体养阳。

调理情志,保肝护脏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说明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作为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人来讲,肝对春天的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因此,春季养生重养肝。

肝五行属木,与木有着相通的特性,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所主的情绪变化是怒。肝气宜解不宜结,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情志活动,与肝气是否舒畅有很大关系。因此,春季应特别注意精神调养,务必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尽量排遣愤怒、沉闷、抑郁等不良情绪。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肝主疏泄不仅在于调畅情志,而且还包括帮助消化吸收食物,促进脾胃运化。春天,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木克土”的理论,肝胆的病变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酸味是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会造成肝气过旺,伤及脾胃,故春天的饮食应以甘淡、稍微辛温为原则,少吃过酸或油腻、不易消化之食品。春天还应多吃绿色蔬菜,顺应肝之气色。

肝主藏血,主管筋脉活动。人在休息时,部分血液归于肝,而当活动时,肝又部分将血液输布四周,供给能量。春天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于劳累,不要熬夜或做过于剧烈的活动,以使肝血充盛。肝病患者尤应注意休养生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肝开窍于目。春天一派新绿,绿色对眼底视网膜细胞有良好兴奋作用,绿色不仅入肝,而且还能明目,所以春天应多眺望绿色植物以悦目神。

慎避风寒,防止春温

“风者,百病之始也”,春季风多,增加了空气和皮肤的热量交换,体内热量过多流失易伤阳气。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复发”,春天疾病很容易进入人体。所以,慎避风寒是春季养生的关键。

春季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体弱多病的人。不注意保暖就会惹上许多疾病,人常说“春来不可令背寒,寒伤肺,鼻塞又咳嗽”。春季也是许多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滋生繁殖的季节,加上人体抗病能力的减弱,很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脑等传染病。

同时,春天还是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的多发时节。所以日常要注意避风防寒。

根据民间经验,可用下述方法预防:其一是在水中浸泡贯众。取贯众500克,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月更换1次。其二是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实践证明,此方法有一定的灭菌作用。此外,对于年老体弱之人,还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运动锻炼吐故纳新

《黄帝内经》里讲:“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谓春天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舒展着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可使智慧、灵感生发不息。这些都是古人春天养生的宝贵经验。

中医养生家还认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宜登高赏花、踏青问柳、游山戏水,也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让肌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但需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健旺、身体松快为度。

春季养生具体措施

春季要如何养生呢?古人有一些养生的方式,可提供我们参考,《黄帝内经》上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春长者少。”这是说,人们在春季里应该晚睡早起,在院子里多散步,以发布“生”气,举止要和缓轻柔以应春气,并且使身心保持舒畅、活泼,以适应春生之气,切忌恼怒、杀夺、刑罚之念头,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和调畅,如果违背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到了夏天容易罹患寒性的疾病,使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了。

中医学总结出几条适合现代人的春季养生具体措施:

起居规律,不可贪睡

在春天到来之时,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它不利于阳气升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顺应春阳萌发的自然规律。

精神调养,力戒动怒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气候的变化。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过渡季节,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易引发精神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阳春三月是万物始生的季节,此时要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胸宽阔,豁达乐观;身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满生机。

春季是肝脏机能的旺盛季节,往往调理不适就会有疾病缠身。所以,春季养生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护体养阳,预防寒变

由于春天阳气初升,人体也应随自然之变化把阳气向外疏发。掌握春令特点,保护体内阳气,使它不断充沛旺盛起来,而不应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春生发之气是夏长之气的基础,如果春季阳气生发不足或受损,就有可能使它在夏季发生寒变。

春季,人的皮肤腠理变得疏松,阳气易于外泄,抗寒能力减弱,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更加容易损伤阳气。有些老年人,很有可能会使旧病复发。所以,在春季要注意保护阳气,春天当捂,不应忙于脱衣,这也是预防疾病的保健良方。

沙尘风暴以春居多,注意雾天外出宜戴口罩。春天空气干燥,注意皮肤保湿。

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患病史者,更应注意避开过敏源,加强自身保护。

春季择食,适宜甘凉

春季的饮食养生对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要按照季节与人体代谢的变化特点,正确摄取食物。春季应该选择具有甘、凉性质的食物。

随着春天气温回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逐步活跃起来,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此时如果摄取不当,会导致人体正气生发不足,诱发疾病。特别是原本体质就差又患有慢性疾病者,易出现旧病复发的可能。春天由于气温冷热往返交汇,时阴时晴,时风时雨,人们常难以适应气候的变化,易外感风寒、风热等。因此,春季食物要根据气候及人体功能变化的特点而加以选择。

食物要注重营养,增加营养素。由于春季人体活动逐渐增加而消耗大量的能量,及时给予补充相应的食物,不仅可以满足肌体内生命活动的需求,还可以扶正固本,增强肌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因此,我们在食物的营养成分上,要提高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摄入量。

中医有“眷宜补肝,且为度夏做准备宜养脾”一说。春季食甘食物,宜进补,如适当食用枣、牛肉、苹果、绿豆、黄瓜等,可以养脾。“春以胃气为本”,就是告诫人们要着重改善和促进消化功能,来保址营养物质能够为肌体所充分吸收。

根掂用温远温的原则,春季食性宜甘凉,如黄豆、大麦、芹菜、菠菜、茄子、荠菜、金针菜、竹笋、枸杞苗、冬瓜、椰子、鸭蛋、茶等,少食辛辣之物,如葱、姜、蒜等食物,以免助阳外泄。切记不可温上加温,不宜进温热饮食,以减少疾病。另外,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厚味及油炸、小易消化的食物。有过敏史者,忌食发物。

春季食用如菠菜粥、荠菜粥、芹菜粥、胡萝卜粥等蔬菜粥,兔肉馄饨、山药馄饨以及芹菜炒猪肝、菠菜炒猪肝、枸杞苗炒鸡肝、韭菜炒猪肝、韭菜炒竹笋、韭菜炒鸭蛋、金针双耳豆腐汤、冬瓜木耳汤、五香茶鸭蛋等,对人体健康比较有利。

适时防病,保健养生

1.积极预防外感热病

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因此,春天外感热病较多。一般春季多发生风温、春温、温毒、温疫等病。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即是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脑、麻疹、猩红热、腮腺炎等,其中以感冒和流感最多。据研究调查,约有85%的人群平均一年要患3次感冒。预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措施有两条:

一是讲卫生,除虫害,多开窗户,使空气流通,消灭传染源;二是加强保健锻炼,提高肌体的防御能力。

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可采取以下几种:每天坚持保健按摩,经常按摩的穴位如迎香、风池、足三里等。穴位保健按摩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在居室内放置一些薄荷油、风油精,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

在流感流行期间,可用食醋熏蒸法。一般每立方米5毫升食醋。加水一倍,关闭窗户,加热熏蒸,每周两次,对预防流感有良效。亦可服中药预防,如用板蓝根15克,贯众12克,甘草9克,水煎服,连服一周,预防外感热病的效果也很好。

2.防止痼疾复发

春天是一个气候交替的过渡季节,有些人冬季保健不当,过食辛热,真阴内耗,阴虚火旺;或恣食肥甘油腻,痰热内蕴,至春被时令之邪所引,向外发散,所谓冬郁而春发,常出现头昏脑涨,胸满气闷,精神倦怠,四肢沉重等脏腑功能失调之症。再加之气候时有反常,乍寒1乍暖,一些年老体弱或患有宿疾者,就常常发病或旧病复发。所谓“百草回芽,百病复发”,即指此意。尤其在春分前后,慢性病最易复发,如偏头痛、胃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精神病等最为常见。

例如一项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有两个发病高峰:一个在11月~次年1月,第二个在3~4月,这两个高峰正是气候有较大变化的时候。又如精神病患者在气温多变的春天也最易发作,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

对于上述各种疾病在发病前要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各方面保健锻炼,做好预防工作;在发病之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此外,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季还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肌体功能,预防疾病。《千金翼方》中提出:“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三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可健体防病。《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千金方》也指出:“三月之节宜饮松花酒”,又说:“春分后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苍术、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乌头120克,细辛30克,上药共研为细末。有感时气者,用水调3克服之。

但这些古人的养生措施和宝贵经验,应根据实际情况,辩证使用。

春季养生细则

春季生活起居与养生

睡眠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