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结构与保健
人们能够正常地适应生活和环境的变迁,保持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全赖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等。
接受外部刺激的器官,如皮肤、耳、眼等,称为感受器;对外部刺激做出相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分泌腺等,称为效应器。最重要的是连接感受器和效应器的神经系统,其中大脑起核心作用。所以,有人把大脑称作人体的司令部。在这里将主要讲述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的结构
脑很柔软且容易受到损坏,所以由硬膜、网膜、软膜三层膜包裹着。而且,在这些脑膜之间充满了称为脊髓的液体,起着缓解来自外部的冲击作用。脑又分大脑和小脑。
(1)小脑 小脑约占整个脑重的10%,与精神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其作用是调整姿势和运动。
(2)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以及夹在两半球中间的脑干组成。
①大脑半球:其表面有许多沟,其中最大的是中央沟和外侧沟,两沟前方称为额叶,后方部分有顶叶、枕叶与颞叶。
沿大脑左右半球之间切开,可见包括胼胝体的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在这里也有许多沟。胼胝体是连接沟通大脑半球神经细胞的神经纤维束。
②脑干:接在胼胝体的下端部分,由上而下分为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延髓的下面与脊髓相连。紧挨着胼胝体下端的间脑,有视床和视床下部等。脑干是由进出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束及其间的神经细胞核构成。
③大脑皮层:将大脑横向切开,表面有2-3毫米厚灰白色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由14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各异,由同样大小与同样形状的细胞组成一层,一般有6层。
据说人类大脑皮质的面积约为2200多平方厘米。大脑皮层内部为白色。其中有位于中央部的视床和视床下部等的间脑以及在其外侧称为大脑核的神经细胞集团。
大脑皮层中,排列有神经细胞的构造层。但这个构造层由于大脑皮层的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区别,主要区分为新皮层、原始皮层、古皮层三种。而且,越是低级动物,原始皮层越发达,越是高级动物,新皮层越发达。人类的脑,因大脑半球表面完全被新皮层所占据,所以原始皮层和古皮层被赶到大脑半球的底层。构成大脑的神经细胞,大部分集中于大脑皮层,所以一般认为大脑的综合功能由大脑皮层承担。上述三种皮层分别承担各自的综合功能。这种综合功能,以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为材料,并将处理结果作为指令输向肌肉与分泌腺。惯例上将古皮层和原始皮层统称为边缘皮层,所以古皮层和原始皮层又可称为大脑边缘系统。
脑的保健
(1)脑干——脊髓系统 除了调整大脑皮层的活动、控制苏醒与睡眠节奏外,还通过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保持一定的姿势。反射就是在重力下与其对抗保持一定姿势的作用,伸肌承担主要角色。另外,防御反射可摆脱加害于身体的危险,主要是屈肌发挥作用。例如,当手指触及灼热物体时就无意识地将手缩回来,预防烫伤。除此之外,呕吐、咳嗽与喷嚏都是复杂的防御反射。
在多变的外在环境中保持身体内在环境正常,叫做体内平衡,也是脑干中心的自律神经的调节作用。这一作用是支配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分泌,也是由位于脑干的间脑一部分——视床下部以及与其相连的脑垂体所支配。
(2)大脑边缘系统 产生本能与情绪的精神活动。本能行动是维持旺盛的生命力与保存种族的基本生命活动要求的表现,如食欲、性欲与集体欲等所产生的饮食行为、性行为和集体行动等。发现这些要求与行动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内在环境的变化,为视床下部的特殊细胞群所感受,并将这里产生的信号送到边缘皮层而引起种种要求,由此表现为行动。
本能行动没有理性的控制,完全属于自发。即有一种能够引起和停止本能行动的机制,能够送出与这一机制相应的信号的细胞群位于视床下部。
情绪是指在不能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求时所产生的不快感,满足自己欲求时可产生快感。当不能满足自己欲求时,就要暴发愤怒,与对方进行争夺。而且,对方很强大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而退却。这种快感、不快感、愤怒与恐惧的情绪,就是本能行为的原动力,仍然是由边缘皮层所产生。
植物神经在脑干中起指挥作用,而边缘皮层则是从更高级的角度作用于脑干以调整自律功能。只要边缘皮层功能正常,就不会对自律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一旦边缘皮层功能紊乱,就会以某种形式影响自律功能。这种紊乱就是由新皮层所产生的压抑所致,即本能欲求和情绪是受理性所控制与制约的。
近年来,精神医学有了显著进步。认为没有器质性变化也会引起疾病,是由于精神紊乱作用于脑干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精神和身体的区别就在于边缘皮层对脑干作用的机制。
(3)新皮层系统 具有综合功能。在皮肤感觉区、听觉区、视觉区有接受由各自的感觉器官所输送来的信号所引起的触觉、听觉、视觉神经细胞。在运动区有向身体肌肉发出运动指令的神经细胞。
位于感觉区与运动区之间的部位称为连合区。连合区有对接受到的信号——情报进行处理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做出运动指令程度的神经细胞。
①顶-枕连合区功能:人类是用全身的感觉器官接受情报,但是由各种感觉区所获得的内容则是通过颞叶的记忆机制同语言一起记忆。只要记住了各种事情,便可将新接受的内容与已经铭记的内容相对照而形成知觉、理解与认识。而且,其结果可通过语言、表情或动作等的运动表现出来。这是由跨顶叶与枕叶的顶-枕连合区所完成。
②额连合区功能:人类并不是将经过处理后的信息按原样表现出来,而是将收到的信息与已经贮存的信息进行综合,当不足时能继续引进新的信息综合出新的内容,将思考与创造的内容通过语言、表情及动作表现来决定意志。这种思考、创造以及意图的精神,就是额连合区的作用结果。当我们要进行某种行动时,如果实现了自己的意愿就可产生喜悦,如果失败可产生悲伤。与他人相比,如果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就可产生嫉妒和自卑感。这种喜悦、悲伤、嫉妒、自卑感等情感变化也同样是由额连合区所完成。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保健
呼吸系统主要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构成传送气体的呼吸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系统的使命,就是执行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任务,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道
呼吸道是人体进行呼吸的通道,具体地说,就是由外界向体内输送氧气、由体内向外界排出二氧化碳的通道。由鼻到喉的部分,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以下的部位称为下呼吸道。
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时,具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一旦有异物或刺激物进入呼吸道,即通过打喷嚏或咳嗽将其祛除,灰尘或细菌等可贴在呼吸道黏膜上,随痰经口腔排出。喉部有声带。
肺
肺由支气管、肺泡、血管、淋巴管、胸膜等组成。肺有左右两叶,由气管分出的两根支气管分别进入左肺和右肺,然后在肺门处分成一定数量的细小支气管,并与其前端的极小的袋状组织肺泡相连。被吸入的空气与血液在肺泡里进行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左右两肺,左肺分为两叶,右肺分成三叶。由于左肺的内侧有心脏,所以左肺比右肺稍小一些,容积比率约为55:45。肺泡总数约有3-5亿,其面积总和为70-90平方米,实际上大约是体表面积的50倍。人体正因为有如此广阔的面积进行呼吸,所以每次仅用几秒钟的呼吸时间就可不停顿地进行气体交换。肺的血管系统有两种,一个是小循环系统,由心脏左心室出来的肺动脉与左心室的肺静脉组成。在这一循环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以净化全身血液。另一个是大循环系统的血管,它们承担肺本身的营养,有支气管动脉与支气管静脉。
淋巴管分布于肺的各个部分,一部分淋巴液流向肺的表面,但大部分流向肺门然后进入肺门淋巴结。
附属器官
(1)胸膜(肋膜) 由直接包裹肺的胸膜与在肺门部折回去包裹胸腔内侧的壁侧胸膜组成。这两个胸膜之间是胸膜腔,患胸膜炎时可有积水。
(2)肺门淋巴结(腺) 由两肺肺门部起,沿支气管和气管分布有许多淋巴结,通过淋巴液流进右侧的颈静脉。
(3)横膈肌 为胸腔与腹腔的分界线,通过其上下运动,使肺伸缩以帮助呼吸。
(4)肋骨、脊椎、胸骨 是组成胸廓的骨骼,分别附有肋间肌和胸大肌等呼吸肌,可帮助呼吸运动。
(5)纵隔 是左右肺的分界线,其中有肺门淋巴结、气管、食道、胸腺、大血管等。
呼吸生理
所谓呼吸现象,可分换气与气体交换两方面。从鼻孔到细小支气管是换气器官,气体交换则在肺泡里进行。此外,呼吸还可分内呼吸和外呼吸。一般所说的呼吸是外呼吸。内呼吸又叫做组织呼吸,血液将氧运送到各个器官与组织,并将在那里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出体外。
呼吸器官承担着排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与吸入氧气的作用,此作用与肺及心脏有密切关系。肺中进行的气体交换与心脏中进行的血液循环,需要一定的平衡条件。一旦这种平衡遭受破坏,就可出现心跳与呼吸困难。呼吸器官发生疾病将影响换气与气体交换过程,并使心脏右心室的工作量加大,以便向肺里输送更多血液。这种状态长时间继续下去,会使右心室扩大,搏动减弱,而成慢性肺性心脏病。
主管呼吸运动的呼吸中枢位于脑下部的延髓处。血液里的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刺激这个中枢而加快呼吸。
呼吸运动
肺本身没有扩张能力,而是依靠胸廓和横膈肌的运动被动地使肺伸缩以便换气。以横膈肌与腹肌为主的呼吸为腹式呼吸,以胸廓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胸式呼吸。
呼吸次数一般每分钟为15-20次,年龄越小,呼吸次数越多。呼吸次数可由意识控制,浅呼吸(胸式小呼吸)次数可增加,深呼吸(腹式大呼吸)次数可减少。深呼吸时气体交换效率增高。
呼吸次数还可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增加,如精神兴奋、运动、发烧、患呼吸器官疾病时,则呼吸次数增加。当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可感到呼吸困难。
呼吸是按一定的节奏进行的,但是患重病与熟睡时,有时会打乱这一节奏。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保健
人体内循环系统的任务和作用是不断地将代谢活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老化废弃物排除体外。
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是一套遍布全身的封闭的管道系统。人体通过肺和消化道等器官将氧气和营养物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二氧化碳和老化废弃物按一定经路排出体外。在整个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起着泵的作用,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
心脏
心脏约为本人的拳头大小,夹在左右两肺中间,位于胸廓中前方,整个心脏约有2/3在中央偏左侧。
(1)左心与右心 心脏功能是由左右两个泵发挥作用。左侧的泵(左心)是将来自肺部含有氧气的红色血液(动脉血)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右侧的泵(右心)是将由全身汇集而来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黑色血液(静脉血)送到肺里,以便再生新鲜的动脉血。这两个泵,由一个隔所分开。
(2)心室和心房 左右泵分别有心室、心房,心室与心房之间由瓣隔开。心室是将血液排挤出去的强有力器官,所以由较厚的心肌壁组成。心房是将返回到心脏里的血液暂时贮存的器官,每当心室完成一次收缩而舒张下来时,贮存在心房里的血液就可流到心室,心室可再次收缩。
(3)四个瓣 为了使血液沿一定方向流动,心脏就要像手压泵一样,在每个重要地方都要有一个瓣。位于左心室入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处的为二尖瓣。位于左心室出口处(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为主动脉瓣。另外,位于右心室入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处的为三尖瓣,位于右心室至肺动脉出口处的为肺动脉瓣。
瓣的功能:二尖瓣与三尖瓣在心室收缩期间闭合,防止血液由心室向心房逆流;在心室舒张期间张开,心房血液流进心室。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在心室舒张期间闭合,防止输送出去的血液向心室逆流;在心室收缩期间张开,心室内的血液分别流向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血管里。
(4)心脏搏动节律 心脏搏动与人的意志无关,每分钟以60-90次的节律反复跳动。决定这一节律的是位于上腔静脉与有心房分界线的叫窦房结节的特殊心肌组织。该组织每隔一定间隔时间产生电冲动性兴奋,这一兴奋首先刺激心房使左右心房收缩,然后传到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结。兴奋由此传到分隔左右心室的室中隔,进而波及左右心室使整个心室受激励而引起收缩。
(5)心脏功能的调节 安静时,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约为5立升。心脏的跳动数每分钟为60-90次,故跳动一次可输出70-90毫升的血液。但是,随着身体组织需氧量的增加,心脏可相应地增加跳动次数,或使每次输出量增加,从而输送超过安静时的4-5倍的血液量。这种调节与意志无关,是在植物神经作用下无意识地进行的。
(6)冠状动脉 心肌本身不停地收缩与舒张,需要一定的能量。冠状动脉就是输送这种能量的管道。冠状动脉从主动脉根部分出两支,然后又分为细支,由心脏表面进入心脏内部。
血管
(1)血液循环经路 由左心室出来的主动脉首先分支为营养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然后再向全身分支出许多小动脉。小动脉进一步再分,其末端形成细微血管网,在这里体内的组织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即将氧与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并回收二氧化碳与老化物。当血液在通过毛细血管的过程中完成上述物质交换后,就可逐渐汇集起来而流进小静脉,接着汇集到大静脉,最终流进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此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该血液经右心房通过右心室送到肺动脉,肺动脉在肺里不断再形成毛细血管网附于肺泡表面。血液在这里将二氧化碳排到肺泡里,并从进入肺泡的空气中吸进氧气再生为新鲜血液,逐渐汇集以后经数条肺静脉回到左心房,此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2)血管功能 主动脉与其他大动脉的壁很厚,在心室收缩期里呈弹性膨胀而变粗,在舒张期恢复原状,由此使血流与血压形成一定的节奏。而小动脉壁又分布有许多植物神经,所以根据需要可改变血管直径,用以调节血流与血压。毛细血管壁呈薄膜状,故使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易于进行。静脉的整体容量很大,通过很薄的血管壁收缩或舒张就可以改变血液量从而调节返回心脏的血液量。为了防止逆流,在许多处有类似衣袋样的瓣。
食管的结构与保健
食管从咽的深部开始到脊椎前端沿气管和心脏的后部下行,通过横膈膜(胸部和腹部的分界线)自右后方与胃相接,是一条长约25厘米的肌肉性管道。
食管总是呈收缩状态,使内脏闭合,只有在食物通过时,才扩展到3平方厘米左右。
不过,食管并不能发生扩张,有的部位则呈生理性狭窄,即食道入口、气管分支的交叉部及通过横隔肌等三个狭窄处。这些部位以前认为是容易患食管癌的部位,但实际上是容易卡住误吞食物或异物的部位。此外,在误服毒物以后,此处也是容易发生炎症、腐蚀、溃疡的部位。
咽下的食物用3-5秒钟即可通过食管而到达胃里。食管的蠕动运动以及食管腺所分泌出来的黏液,可帮助食物通过。
胃的结构与保健
胃是连接食道的袋状器官,在左横膈膜的下方,即位于左上腹部至左侧腹部。
胃的形状主要可分为类似鱼钩状的钩状胃和类似牛角状的牛角胃。一般来说,胃壁紧张正常的钩状胃多见于消瘦型人;胃壁紧张程度高的牛角胃多见于肥胖型的人。
在胃的内侧(黏膜)由贲门到幽门处有许多皱褶,分泌胃液的胃腺有无数个开口。
胃的入口叫贲门,出口叫幽门,其中有幽门括约肌,可调节食物的流动。
胃一方面将食物弄碎而消化一部分蛋白质;另一方面又将变成了粥状的内容物一点一点地送进肠里,因此胃有运动和分泌两种功能。
胃的运动一般称之为蠕动运动,这是由胃壁肌肉层的周期性收缩而引起的,自贲门下部开始向波浪一样传导到幽门部。当胃中有食物时,每隔20-25秒钟的时间就进行一次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可将食物彻底混合,弄碎并慢慢送进十二指肠。
胃液的分泌是在食物进入胃里以后才开始。但是当看到食物或者闻到食物的香味,以及想起可口的食物时也会分泌。
分泌是由位于黏膜内的胃腺所引起。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黏液。盐酸可使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并具有杀菌能力。胃蛋白酶可分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而形成胨。黏液覆盖在胃的黏膜表面,保护黏膜免受各种刺激。
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是通过植物神经(有促进作用的迷走神经和有抑制作用的交感神经)和各种激素来调节的。此外,也会由精神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由胃幽门附近的黏膜所产生的促胃泌素的激素,介入血液以后,会加强胃酸的分泌。相反,由肠黏膜所分泌的肠促胰液肽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外,由胰脏分泌出来的胰岛素以及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所分泌出来的甾类激素都能加强胃酸的分泌。
当看到好吃的食物、闻到香味以及发生愉快、兴奋的感情变化时,都会加强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相反,当看到脏东西、闻到难闻的气味以及出现担心、忧郁、恐怖的感情障碍时,则会抑制胃的运动和胃液的分泌,而引起食欲不振、恶心等不良反应。
肠的结构与保健
肠主要由小肠和大肠组成。不管小肠还是大肠都是由植物神经调节的,但也受肠的内容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的影响。另外,精神感情的变化也对肠的运动和分泌有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小肠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连接胃的幽门部,长约6-7米的管道。由十二指肠开始,经空肠、回肠在腹腔内曲折下行,在右下腹部与盲肠(大肠的开始部位)相接。
小肠通过蠕动慢慢运送食物,约经过3-4个小时就可运到大肠。食物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各种消化液的作用而被充分消化和吸收。
(1)十二指肠 自幽门部开始呈“J”字型弯曲,与空肠相接,长约25-30厘米。胆囊和胰脏由一根细管与十二指肠相连,向十二指肠输送在消化上起重要作用的胆汁和胰液。胆汁可乳化脂肪使其易于消化,胰液则是含有糖、蛋白、脂肪等消化酶的强力消化液。
(2)空肠和回肠 在腹腔里曲折下行通向盲肠部,其黏膜有许多皱褶。而且黏膜表面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称为绒毛的小突起,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显著扩大,同时又加快了吸收速度。
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像网一样张开,旺盛地摄取吸收进来的养分。另外,在绒毛之间还有许多肠腺开口,分泌含有各种消化酶的肠液。
肠液与胆汁和胰液一道作用于食物,在通过小肠的过程中,将食物中的糖、蛋白质、脂肪分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
(3)小肠的运动和调节 小肠的运动有三种,振子运动、分节运动和蠕动运动。振子运动和分节运动是搅拌肠内的内容物,使食物与肠壁充分接触以易于吸收;蠕动运动则起运送内容物的作用。
小肠的黏膜也能分泌出各种激素以调节肠的功能。
肠促胰液肽可促进胰液和肠液的分泌,肠促胰酶素会促使排出胰液,缩胆囊素可促使排出胆汁,缩肠绒毛素具有使黏膜表面的绒毛运动活泼化的作用。
大肠
大肠比小肠要粗得多,长约1.5米,可分盲肠(前端与阑尾相连)、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位于有下腹部至右上腹部以及左上腹部至左下腹部。直肠的下端是肛门。
(1)大肠的功能 大肠黏膜没有绒毛,肠腺只分泌保护黏膜并缓解肠内容物的通过黏液,不含有消化酶,所以在大肠里不能进行消化。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使呈半流动状态的内容物变成粪便形。
另外,在正常情况下,大肠里还存在有大肠菌及其他许多细菌。这些细菌可使在小肠内未能被吸收消化完的食物腐败,通过发酵作用使其分解并产生气体,并制造出各种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K、烟酸、维生素B及泛酸等。
由细菌作用等使肠内产生的气体,大都被肠壁的血管所吸收,一部分排出体外。
(2)大肠的运动 大肠的运动同小肠一样,分为蠕动运动和分节运动,但其运动一般较慢,经8-9个小时才能将内容物由盲肠运送到乙状结肠。
除此之外,当胃里进入食物以后,还有引起反射的大蠕动运动,这是引起排便反射的重要运动。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保健
内分泌系统是由许多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构成的人体重要功能的调节系统。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肾上腺、性腺、胸腺等。
人的身体里有制造和分泌各种必需物质的腺体。其中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皮肤、黏膜、消化管等的腺体叫做外分泌腺,将分泌物分泌到血液中的腺体叫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分泌的生物活性质叫激素,过去叫荷尔蒙。最初发现的激素是性激素,其他激素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才弄清的。因此,即使在今天,一提起激素,也有很多人首先想到性激素。然而,性激素不过是激素的一种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几种对维持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这些激素根据体外的温度及其他变化以及身体的活动状态等,可及时地分泌出适宜的量,以帮助身体各种功能顺利进行。
激素分泌过多和过少都可引起疾病。因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
能引起激素不足的疾病有:手术摘除内分泌腺、放射线照射、炎症等。
使用激素治疗各种疾病的激素疗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因激素不足而导致疾病时,对不足的激素给予补充;另一种是其激素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足,只是期待着将激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去发挥作用。
不管哪种疗法,由于都会对全身发生各种影响,所以要遵照医生的指示行事。
肾脏的结构与保健
结构
肾脏是位于上腹部的后方,隔着脊柱左右各一个如蚕豆形、重约120克的脏器。中央的凹陷部叫肾门,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神经等由此出入。将肾脏纵向切开来看,可分外侧的皮质和内侧的髓质两部分。进而在内侧面向肾门部有一个成扇形张开的肾盂。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肾脏是由像乱线一样裹成一团的血管集合体的肾小球、包裹肾小球的鲍曼氏囊、与肾小球相连的尿细管以及其间的血管、间质等组织所构成。
肾脏的功能之一是制造尿,将身体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
在体内随着细胞的活动不断产生无用的物质,肾脏则有通过尿将这些无用的物质排出体外的作用。肾脏的这种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当充足的,即使因疾病和外伤而失掉了一侧,另一侧也能发挥健康人所需要的作用。但是,当因某种原因使肾脏的功能变坏而没有这种能力时,肾脏就不能承受其负担而使无用的物质蓄积、体液平衡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情况严重,就称为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
(1)肾小球 进入肾脏的肾动脉,分成几条分支以后,最后成为毛细血管而形成肾小球。在肾小球的血管腔和鲍曼氏囊之间有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水分和其他物质经过这一中间被过滤而形成尿。
由全身集中来的血液,经肾动脉进入肾脏内,到达肾小球里,除了血液成分中的细胞和蛋白质等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以外,大部分物质在鲍曼氏囊内被过滤。这个液体就是原尿。
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可过滤100毫升(每天约150公升)的原尿。在原尿中,不仅有身体不需要的物质,而且还含有身体所需要的水分、糖、氨基酸、电解质等物质。这种原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作为尿排出体外,其中的大部分物质,在尿细管里会再度被吸收。
(2)尿细管 尿细管在肾脏内有着复杂的走行,因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名称,但最后作为集合管向肾盂开口。尿细管虽然是让尿的基础液体通过,但又具有使基础液体在尿细管的各个部位再度吸收和分泌等作用,最后形成尿。
原尿在流经很长的尿细管期间,身体所需要的物质经尿细管细胞所吸收而再度返回到血液中。
尿细管中的再吸收机制很复杂,是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所必备的。
在尿细管里进行再吸收的同时,将不必要的物质排出体外。原尿中的1%,即每天约有1.5公升的物质变成尿。
(3)肾单位 将肾小球、鲍曼氏囊、尿细管统称为肾单位。据说左右两个肾共有200万个肾单位,肾脏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肾单位。
功能
通过集合管集中到肾盂里的尿,经输尿管进入膀胱,进而经尿道排出体外。这样,肾脏一方面通过制造尿,另一方面再吸收身体所需要的必要物质而使身体的内部保持一定的环境(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另外,肾脏作为产生激素的器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眼的结构与保健
结构
眼是人体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神经及附属器官。
(1)眼球 成人的眼球直径约24毫米,重约7.5克,由以下部分组成。
①巩膜:是眼球的最外层,为白色坚韧的纤维膜,与角膜共同保持着眼球的一定形状。
②角膜:位于眼球最前面,无色透明,像表蒙子一样。
③脉络膜:是眼球壁的中层,富于色素细胞和血管。由于此膜类似葡萄外皮的颜色和形状,故称为葡萄膜,有遮光作用,并主管眼球的营养。
④睫状体:是连结脉络膜前方的轮状部分,其中的肌肉收缩,可使晶体变形,使所要看的物体清晰可见。
⑤虹膜:与睫状体相接,位于晶体前面,根据入射光线的强弱发生反射性收缩,以调节瞳孔大小。虹膜的颜色因人种而异,与其所含的色素量有关。在东方民族中,由于色素多,所以呈黑色;白种人由于色素少,可呈蓝色或白色。
⑥瞳孔:虹膜中央的圆形小孔,是光进入眼球内的入口,由于虹膜肌纤维收缩,瞳孔可缩小或扩大。
⑦视网膜:位于脉络膜内面。此膜的外层分布着感光和颜色的视细胞。由视网膜出来的神经纤维在眼球后部集中形成视神经,通过眼窝和视神经管到达大脑。视网膜中,把相当于眼球后极,围绕视线终止处叫做黄斑。与此相反,视神经由视网膜向外穿出眼球的部分,无视细胞,称视神经乳头。
(2)视神经 由眼球后方到大脑视觉中枢的神经束,称视神经。左右眼视神经的一部分,在进入大脑之前形成交叉。
其他眼球内容物有晶体、玻璃体、房水等。位于瞳孔后的晶体,以微细的纤维(秦氏小带)与睫状体接连,其后部与玻璃体相邻。由角膜、虹膜、晶体、睫状体所围绕的空间,称眼房(又分前和后房),其中充满房水。
由外界进入眼内的光线,首先在角膜发生屈折,进入前房后通过瞳孔。在晶体再次发生屈折,进入玻璃体内,于视网膜上成像并刺激视细胞。该刺激通过视网膜、视神经,于视神经交叉处一半交叉,经视索达外侧睫状体,再由视放射到达大脑枕叶视中枢。
(3)附属器 有眼睑、结膜、眼肌、眶筋膜、泪器、脂肪、骨膜及睫毛等。
眼睑分上下两部分,其开闭可使角膜显露或隐蔽。眼睑周围有睫毛,与眼睑共同保护着眼球。覆盖眼睑里面的是睑结膜,覆盖在眼球前面的巩膜表面是球结膜,与角膜相连。支配眼球运动的眼外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使眼球可向各方向活动。泪器有泪腺与泪道,泪液由泪腺流到上穹隆结膜,湿润结膜、角膜后,经上、下泪点流向泪道,最后流进下鼻道。
功能
眼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光觉、形觉(包括视力、视野)和色觉。
(1)光觉 眼能够感光的能力叫光觉。光觉障碍有:光觉减弱、对暗适应迟缓的夜盲。
对光刺激发生反应的是视网膜的视细胞,分锥细胞和杆细胞两种。锥细胞感强光及色视觉,使视力良好,辨别颜色。而杆细胞是感受暗光或弱光,且没有色视觉。
将主要由锥细胞作用的眼的状态叫明适应状态,主要由杆细胞作用的眼的状态叫暗适应状态。
(2)形觉 将眼分辨物体形状的功能叫做形觉。形觉分为视力和视野。
视力是眼认识物体存在和形状的能力,在视机能中最重要。日本人的正常视力为1.2(标准光照度为200勒克斯),我国人的正常视力为1.0。所谓弱视,即指视力低下而无他觉(客观)变化。弱视有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遮眼性弱视等。
将眼不活动所能看到的范围叫做视野。正常人视野的广度以白色为最宽,其次为蓝色、红色,绿色最狭窄。
(3)色觉 是指眼辨别颜色的能力。完全无色觉者,称全色盲;色觉全面减弱者,称全色弱;只欠缺红绿色觉者,称红绿色盲;较红绿色盲程度轻的,称红绿色弱。
(4)双眼单视 正常眼,双眼注视同一物体时,传入大脑皮质中枢,融合成一个像,称为双眼单视机能。由于我们的右眼和左眼是分开的,所以映射到右眼的物像与映射到左眼外界的物像多少有些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外界物体的远、近,并能把外界物体看成是立体的,将此叫做立体视觉。
另外,将两眼的视线集中于注视物体的功能叫做幅辏。为了避免左右眼的视网膜像的复视(不吻合),而让眼球的运动相一致,使两眼的映像成为一个,这种机能称为融像。
眼的调节是由于睫状体中的睫状肌收缩,使悬韧带松弛,晶体就以自身的弹性变凸,从而提高眼球的屈光力。因此,调节机能是与睫状肌的功能和晶体的弹性有关。所以,当睫状肌麻痹或晶体失去其弹性时,便不能进行调节。在调节机能完全静止的状态下,根据眼的屈光状态分为:正视、近视、远视、散光四种。
决定眼的屈光状态的要素是: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的屈光力、晶体的位置与眼球的长度(眼轴长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膜的屈光力、晶体的屈光力和位置、眼轴的长度三项。根据这3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可区别为正视、近视、远视。由于角膜表面不是一个球面,能引起散光。眼的屈光状态并不是终生不变的,婴儿时,大多数是远视;但随着成长,有向近视转化的倾向;成人时,约有半数会变成近视;老年时,由于调节力减弱,远视会随之增加。
鼻的结构与保健
鼻的结构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1)外鼻 外鼻是由外侧可以看到的鼻子的部分,自眼眉之间的耳根开始,到下端的鼻尖部。在鼻尖的下面左右各有一个外鼻腔。将外鼻腔左右分开的壁是鼻中隔,从壁的根部到上嘴唇中央成纵向走向的是人中。外鼻孔两侧的鼓起部分为鼻翼。外鼻的表面为皮肤所覆盖,由于在鼻翼和鼻尖的很厚的皮肤中有汗腺,所以鼻子也会出汗。鼻尖部和鼻中隔是由软骨组成的,具有弹性,所以即使受到碰撞也不易受伤。
(2)鼻腔 鼻腔是外鼻孔内部的既宽广又复杂的洞腔。这个洞腔在里面再度狭窄,通过左右后鼻孔的孔向咽部张开。鼻腔由鼻中隔的壁左右对称地分开。在左右的鼻腔中,有着从侧壁中对称地突出来的鼻甲和鼻道。鼻道是使呼吸的空气和流动分泌液的通道,由眼睛流出的眼泪也流进下鼻道。鼻腔的内面被黏液所湿润的黏膜所覆盖着。鼻腔的上方有一个黏膜的颜色稍微有所变化的部位,这是感觉气味的重要部位。
(3)鼻窦 鼻窦是被位于鼻腔外侧的骨所包围着的空洞,左右两侧各有4个,成对称性排列。都与鼻腔以细小的通路相连,鼻腔的黏膜通过通路延伸覆盖于空洞的内面。
鼻的保健
鼻的功能是:可以感知味道;使呼吸的空气通过;使声音发生共鸣等。
在鼻腔上方的嗅觉部分布着大量的感知气味的细胞,在呼吸运动中所吸进来的空气中的气味分子接触到嗅细胞以后就会感知。另外,广泛分布于耳黏膜的三叉神经也具有帮助感受味觉的作用。
由外鼻腔吸过来的空气,在通过狭窄而又有许多凹凸的鼻腔时,就会充分吸收由黏膜所分泌出来的黏液的湿气,使其温度接近于体温,变成了湿润的空气以后被送进肺里。另外,空气中的灰尘会吸附在鼻毛和黏液上,从而保证将干净的空气送进肺里。
此外,当人在发声时,软口盖能够自由活动,在发声时所呼出的部分空气进入鼻腔而引起共鸣,从而使声音更加响亮。
另外,还可关闭鼻的深部,使空气不能由鼻通过而清楚地发出某些声音来。
耳的结构与保健
耳是感觉器官之一。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耳朵在发挥听觉功能的同时,还维持身体的平衡(平衡感觉)。
外耳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的。
(1)耳廓 动物的耳廓相当大,而且通过活动,耳廓的肌肉便可灵活地活动以发挥搜集外部声音的作用。但是人类的耳廓,集音的功能已经退化,现在只是起到一种装饰作用。由于耳廓露于体表,容易患冻伤、外伤等。
(2)外耳道 是一条由耳穴至鼓膜长约3.5厘米的细管,为集音的入口。外耳道呈“S”型,稍弯曲,在入口附近丛生耳毛,并有皮脂腺和耳垢腺等,可分泌含脂肪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的淤积,便成为耳垢。
由于外耳道呈弯曲状,所以由外面进来的异物会受到阻碍而不易进入耳朵的里面。不过在毛根部易发生感染而容易长疖子。
鼓膜是一厚约0.1毫米的薄膜,但比较结实,不容易破裂。由于它对声音非常敏感,可随着音波振动,并将声音传导到内耳处。鼓膜上也分布有血管,但在平时的状态下由于很细看不出来。不过,在因急性中耳炎等引起炎症以后,血管会因扩张充血而变红。
鼓膜有裂孔,可使听力下降。但是,仅仅有裂孔,一般不会出现令人担心的听力困难。
中耳
中耳位于鼓膜的内侧,又叫做鼓室,如同一个很小的房间,其中有能够灵活活动的听骨。
(1)听骨 在中耳的“天棚”上,悬垂着3个连在一起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的骨头。听骨根据其各自的形状,分别被称为槌骨、砧骨、镫骨。槌骨与鼓膜紧密相连同鼓膜一起振动,镫骨与内耳的分界线的前庭窗松软地连在一起,鼓膜的振动就是经过3块相连的听骨传到内耳的。
(2)咽鼓管 由中耳腔到鼻咽腔有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叫做咽鼓管。咽鼓管时常张开,使中耳的气压与外面的气压保持一致,具有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的功能。不过,当患感冒而引起鼻咽腔发炎时,炎症就会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
内耳
内耳是与听觉和平衡感觉有关的部位,是由耳蜗(蜗牛形的器官)以及与其相邻的前庭及3个半规管所组成的,又称为迷路,都是位于硬骨中的器官。
(1)耳蜗 耳蜗是感受来自中耳声音的器官,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其中充满了称为内耳液的淋巴液。在这个液体的表面上有秩序地排列着听神经末端的听细胞。当由中耳传来声音时,内耳液便振动,听细胞捕捉这些音波后传给听神经。
(2)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是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两个器官组成的。3个半现管为轮状的3个小软管,分别成直角交叉。前庭由内部充满液体的卵形囊和球形囊这两个小口袋组成的。通过上述液体的振动,可使人感到身体的倾斜程度、回转运动、活动的开始以及结束等变化。一旦刺激前庭器官,就会引起强烈的晕眩。
咽喉的结构与保健
咽位于鼻、口与气管和食道之间。在医学上称为咽或喉,具有下咽、呼吸和发声等功能。
咽是鼻腔和食道中间的漏斗状部分。看一下嘴的深部,口腔呈逐渐变为狭窄。该部分的上方是软腭,其前端是悬雍垂,左右为舌腭弓。在其根部可见核桃状的物体,这是腭扁桃体,其里面很开阔,为口咽。其上方向软腭的后方开阔形成鼻咽,向下方开阔形成喉咽。在鼻咽有咽鼓管隆起和咽扁桃体,喉咽有舌扁桃体。
咽黏膜的知觉主要是由舌咽神经和咽神经丛所控制,而肌肉的运动主要是受迷走神经控制。
咽的首要作用是调节空气的流通和咽下作用。另外,扁桃体可以产生免疫抗体,这对生体的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喉是位于气管上部的发声器官,与气管相连。整个喉由数个软骨、肌肉、韧带、黏膜等组成,通过结缔组织和肌肉等与音骨和口腔底相接,其中央有声带,声带之间的缝隙叫声门。
喉的主要作用是发声。声带是呈V字状排列的两根白带。当左右两侧的声带在声带肌的作用下密切相连而使劲呼气时,声带就会振动而发出喉原音。这个原音通过咽、口腔、鼻腔的共鸣,就会变调并变成语言。
正常呼吸时声带会张开,当异物进去后,受其刺激整个喉会发生强烈收缩,接着就会进行很强的呼出,这就是咳嗽。但是,在下咽时,由于从一开始声门就关闭,所以食物不会进去。
牙齿的结构与保健
人在出生后7个月左右开始长乳牙,6岁左右开始换成恒牙。其名称,从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1乳磨牙、第2乳磨牙,左右各5颗,上下合起来共20颗。
恒牙按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1双尖牙、第2双尖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的顺序排列,上下左右共32颗。
牙齿分牙冠(露在外面的部分)和牙根(深入颌骨中的部分)两部分。
牙冠表面由身体中最硬的组织牙釉质覆盖,牙根的表面由同骨的构造一样的牙骨质覆盖。
牙釉质和牙骨质的内面为牙本质,其中有柔软的牙髓。牙髓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掌管牙齿的营养和感觉。
牙齿除有咀嚼食物,即咬碎、磨碎并与唾液混合的功能以外,还可帮助发音。另外,牙齿也是创造嘴部完美形态的重要因素。
口腔的结构与保健
口腔由上颌骨、下颌骨、腭骨支撑,是由唇、颊、腭、口底所围成的器官,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有舌、牙齿、牙龈、牙槽等。口腔最重要的作用是咀嚼。咀嚼是以下颌骨位于耳孔下的颌关节为轴进行活动,是下颌牙向上颌牙咬合的运动。其中有许多咀嚼肌和神经发挥作用,从而使咀嚼运动顺利进行。
唇
具有闭合口腔的作用,外侧为皮肤、内侧覆盖黏膜。
颊
在咀嚼时,将食物集中送到牙的咬合面上,以便彻底咀嚼。另外,还具有使口张大的功能。
腭
位于口腔和鼻腔之间,腭的前2/3的黏膜下有骨质,称为硬腭;后1/3的黏膜下无骨质,称为软腭。软腭在咽下食物时,闭合后腔鼻,不使食物进入鼻中。
口底
是指舌和唾液腺的所在部位,为很薄的黏膜所覆。
舌
由许多横纹肌组成,运动非常灵活。除了咀嚼和吞咽以外,也能帮助发音。另外,在舌上有味觉细胞等组成的味蕾小体,主管味觉。
牙槽骨
在上颌骨和下颌骨有包裹牙齿的牙槽骨,以支撑牙齿。牙根所进入的窟窿为牙槽窝,在牙根和牙槽骨之间,有叫牙周膜的结缔组织,将牙根牢牢固定在牙槽窝内。
牙龈
牙槽骨上面覆盖着牙龈。健康的牙龈一般呈鲜艳的粉红色,但有的有黑色素沉着而呈褐色(这不是病)。牙龈是被很厚的上皮层覆盖的黏膜,对饮食物及其他的外来刺激有很强的抵抗力,即使受伤了也会很快再生。
唾液腺
除三对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外,在口腔黏膜上还有无数小唾液腺。这些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成人每天约为1升。
唾液的作用,一是使口腔黏膜表面始终保持湿润,以保护黏膜;二是与食物混合,使之保持适宜的柔软度,以便咀嚼和下咽;三是溶解食物,使味蕾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四是唾液中的酶可分解淀粉;五是清洗牙齿和口腔,以保持清洁等;六是具有酶和抗体,对抗进入口腔的细菌和病毒;七是还具有血液的成分。
口腔黏膜
覆盖整个口腔(除牙齿以外),表层是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其下是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走行的固有层。口腔黏膜的这种构造与其表面总为唾液所湿润的状态,对保护口腔不受来自外界毒物和毒气的损害、酒和烟的刺激、食物的冷热刺激、进入口腔的细菌所释放出来的毒素和酶的作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口腔黏膜因部位不同,其构造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与该部位的作用有关。比如,在硬腭和舌上,黏膜既厚又结实,表层一般角化,这是咀嚼食物时,挤压食物和移动食物所必需的构造;牙龈的黏膜很厚并显示出角化倾向,是为了能牢固地附着在齿根上及咀嚼食物时流动通畅。
唇的黏膜之所以很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触觉和温度觉作用;最薄的舌下黏膜和唇黏膜,具有吸收各种物质的作用。口含片和舌下片就是利用这一吸收作用而制造出来的药剂。
皮肤的结构与保健
皮肤由头顶至脚底包在人体表面,将机体与空气隔开,可预防外界对人体的机械刺激与化学刺激,炎热时可通过皮肤出汗来调节体温。皮肤的作用很多,如果没有皮肤,人的生命就难以维持。
结构
皮肤上有无数个纤细的沟,每个沟都成菱形交叉,即使用肉眼也能够看出来。皮肤上有毛,汗腺向表皮开口,汗腺用肉眼看不见。皮脂腺与毛根相连,皮脂经导管排入毛囊或皮肤表面。皮肤可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三层。
(1)表皮 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组成。基底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分化为其余各层细胞,成为角质层细胞后脱落,形成皮屑。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时间,约为3周左右。
角质层细胞含角蛋白,细胞膜厚,有预防外界刺激及水、化学物质渗透和细菌侵入的作用。
(2)真皮 位于表皮下面。向表皮底部伸出许多乳头状突起,为乳头层,与表皮突起相连接。乳头层内有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乳头层下有较厚的网状层。真皮下为皮下组织,其下方与肌膜等组织相连。
功能
皮肤的作用,用一句话说,就是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使体内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机械刺激具有某种程度的抵抗力和弹性,不太大的力量不会使皮肤剥落。
(2)皮肤的黑素细胞能形成黑素,黑素可以减轻日光对细胞的损伤。黑种人的皮肤强健,对日光照射的耐受性比白种人的皮肤要强,原因就在于此。
(3)皮肤表层能防止水分侵入。目前在空气污染中出现的各种化学物质,可溶解在皮肤表层的汗液内,由于角质层的保护作用,使之不容易侵入。溶解于油类的化学物质也不可能轻易侵入。但有些物质可通过毛根侵入体内。当皮肤受伤以后,即使是很小的外伤,水分也容易侵入。
(4)预防空气中化学物质的侵入。气体状态的化学物质,能在皮肤外层的薄脂肪层溶解,然后通过毛孔侵入体内。不过,其侵入量甚微。
(5)预防细菌侵入。细菌不会侵入正常皮肤。
(6)调节体温。外界温度高时,通过出汗以降低皮肤温度。另外,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向外界放散热量,从而保持体温恒定。对于寒冷,则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皮肤温度下降,减少散热,减少出汗。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由植物神经支配,由大脑中枢统一指挥。
此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各种感觉,如触、压及温觉感觉,还有干、湿、光滑、粗糙等感觉,因而能感受外界多种变化。
(7)预防皮肤粗糙。青年人的皮肤有光泽而且显得湿润,老年人的皮肤则没有光泽,这是由于皮脂腺排出的脂质在发挥主要作用,脂质还能溶解汗水而使皮肤湿润。
骨的结构与保健
骨骼在人体中起支撑身体的作用。全身骨骼分硬骨和软骨两类。软骨主要覆盖在关节表面,椎骨之间。此外,部分肋骨也为软骨(肋软骨)。
骨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像四肢那样的长骨,像肋骨那样既薄又细长的骨,像椎骨那样的块状短骨,像颅骨和骨盆那样的扁平形薄骨等。
硬骨
硬骨由骨皮质、骨膜和骨髓组成。骨皮质是骨的表层,致密而坚硬。一般所说的骨,是指骨皮质,其中充满了骨髓。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薄膜,有造骨作用。年轻时骨髓呈红色,为红骨髓。到了老年,由于脂肪增多而变成黄骨髓。骨髓有丰富的血液,在这里制造血细胞。造血特别旺盛的是椎骨和骨盆。
四肢的长骨叫管状骨,在其两端的关节附近,内部由网状细骨所组成,这就是骨松质。在骨端部有一软骨层,软骨层在婴幼儿期很厚,随着小儿的成长,会逐渐变薄而消失。软骨层是骨的成长带,骨的长度是从这个部位发育的。
软骨
许多骨骼首先是形成软骨,然后再转变成骨。不过,也有以软骨状态持续终生的。软骨有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三种。透明软骨是最普通的软骨,软骨基质非常多,其间散在着软骨细胞。颜色像珍珠一样白,像玻璃一样的透。软骨的大部分是由透明软骨形成。此外,覆盖在关节表面以及骨的软骨性成长带上,也有这种软骨。
弹性软骨位于耳轮和喉头盖(会厌)。在软骨基质中有丰富的弹性纤维。纤维软骨在椎骨之间的椎间盘、关节等处可见到,这种软骨富于胶原纤维。
骨的发育
从胚胎第五周左右开始形成软骨,这种软骨逐渐转变成骨骼。从胚胎第七周开始向骨骼发育。
骨的长度是由于骨两端的成长带(骨端软骨层,骨后软骨板)发育的;骨的粗细是由骨膜内侧制造出新骨而不断变粗的。不过,由于骨不像管道那样笔直,而是与人体的形态相适应,所以在发育过程中,骨骼会不断地吸收和增殖而逐渐形成完整的形态。
像骨盆和颅骨那样的扁平形骨骼,主要是由骨膜发生骨化以后逐渐变大的,即不经软骨雏形,直接形成了骨骼。一般女性在15-16岁,男性在17-18岁,骨骼的发育就完成了。其后在骨骼内部,也旺盛地进行着新陈代谢。
关节的结构与保健
关节位于骨与骨的结合部,通过肌肉的活动来进行运动。
严格来讲,关节可分五类,但是主要的有纤维软骨性关节和滑膜性关节两种。纤维软骨性关节位于骨盆前面的耻骨联合等部位,一般不活动。
滑膜性关节是能够灵活活动的关节,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囊附于关节周围,囊壁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与肌腱或韧带相连,内层为滑膜层。
滑膜内是关节腔,滑膜分泌透明的有黏性的关节液(滑液)。健康的关节液只是少量地润滑关节软骨和滑膜表面,当有某种疾病时,关节液就会增多而使关节腔内积存大量的液体。
在滑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叫滑膜绒毛,当该部位有病时,也会大量增多。
为了控制运动的方向,在关节外侧有韧带,但由于关节不同,在内侧也有制动韧带。另外,在关节之间还有软骨板,可以使运动灵活地进行。
关节的形状有合叶关节和球窝关节。另外,也有称为滑动关节的膝关节。
球窝关节的运动范围很大,如肩关节和髋关节,不仅能屈伸,而且能回旋。而合叶关节和滑动关节,像手指和膝关节,只能够进行伸屈。为了不使关节发生异常运动,各种韧带起着控制作用。不过,巨大的外力会使韧带伸长或断裂。当韧带断裂后,关节大都会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