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泸州解放的几天后,我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的十六军、十八军和第三兵团第十军,光荣地完成了解放宜宾的历史任务。
宜宾市位于四川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地带,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1949年11月,我军第二野战军主力的十八兵团在一野、四野军团各一部的配合下,从湘西开始向西南进击。十军、十六军经贵州直插川南,相继解放了泸州、江安、南溪等地后继续北上,兵分多路向宜宾挺进。
12月3日,解放军来到泸州江门一带,国民党七十二军军长郭汝瑰下令所有驻守在那里的部队马上向宜宾撤退。10日,我军兵临宜宾城下,占据了赵场、南岸、南广、李庄一线江边,控制了柏溪至安边段的渡口和船只,随后占领宜宾翠屏山的制高点。11日,退守宜宾的国民党七十二军军长郭汝瑰率部万余人通电宣布起义。
郭汝瑰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共产党员,后因为种种原因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国民党内,郭汝瑰有“身穿黄马褂(黄埔军校),头戴绿头巾(陆军大学)”、“土木系”(国民党军十一师和十八军)半个成员、陈诚的“十三太保之一”等诸多的护身符,是蒋介石的红人,两度出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授陆军中将衔。
在大革命时期,郭汝瑰在其行伍出身的堂兄郭汝栋的帮助下,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训练部学习,后转入政治部,学得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
在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军校有著名共产党员肖楚女、恽代英、熊雄等人授课。在他们的革命思想熏陶和影响下,年轻的郭汝瑰读了李达编著的《马克思》、《独秀文存》,还有共产党人办的《向导》等进步书刊,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第二天,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军校校务委员会委员的著名四川籍共产党员吴玉章,根据中央抓军队的指示精神,召集郭汝瑰等四川籍学员谈话。按照吴玉章的安排,郭汝瑰等人提前毕业,回到四川涪陵做郭汝栋的工作。此后,郭汝瑰就留在了郭汝栋部队政治部做宣传工作。他走街串巷,出入学校团社,写文章,作讲演,宣传革命道理,一时间成了涪陵城内无人不知的激进人物。后来,郭汝瑰通过中共地下党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12月10日,郭汝瑰召集全军团以上军官会议,公布了《起义告官兵书》,向全国发出了起义通电,并通知所管辖的区域同时起义。
第二天,郭汝瑰率所部1300余人在宜宾起义,将解放军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领的大军迎入宜宾城,使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完好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郭汝瑰的此举,打开了成都的最后一个屏障,截断了胡宗南集团由四川逃往云南、缅甸的通路,从战略上粉碎了蒋介石“扼守长江,确保叙泸,巩固川南,川西决战”的迷梦,加之随后邓锡侯、刘文辉相继起义,为整个西南的解放铺平了道路。
中央军委后来对郭汝瑰作了很高的评价,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6日,解放军十八军五十四师全面接管宜宾旧政权。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宜宾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宜宾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