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一)
58800900000002

第2章 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内涵

本章学习重点

1.了解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内容

2.掌握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

3.掌握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4.掌握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

5.掌握公务员的调查研究能力

6.掌握公务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7.掌握公务员的创新能力

8.掌握公务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9.掌握公务员的表达能力

10.掌握公务员的领导能力

11.掌握使用办公设备的能力

恪尽职守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恪尽职守”出自于《孙子兵法》。恪:谨慎、恭敬。尽:完善。恪尽职守就是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根据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印发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公务员要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

使命感是一种催促人们完成任务并实现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状态。作为国家公务员,我们必须要有使命感,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及做人做事的理念,并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努力工作。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的表现在我们的职业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是我们公务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公务员的本质所在。关于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内涵,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方面。

(一)职业使命感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工作人员获得的社会角色,工作人员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工作岗位。

“使命”一般有四种解释:一是使者所奉之命令。在《左传·昭公十六年》中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意思是说,在朝会天子的时候表现不恭敬,使者所奉之命令不听从,与大国搞不好团结,使民疲劳而没有成果。二是奉命出使之意。在《宋史·田景咸传》中说:“每使命至,唯设肉一器,宾主共食。”意思是说,每到奉命出使的时候,仅炒一盘肉,宾主一起食用。三是任务。在《三国演义》第八回中说:“但有使命,万死不辞。”意思是说,只要肩负重大的任务,即使是死也不会推辞。四是奉命出使的人。《水浒传》第八十五回中说:“宋江正在蓟州做养军士,听的辽国有使命至,未审来意吉凶。”意思是说,宋江正在蓟州休整军队,听到有辽国奉命出使的人来到,不知道他的来意和这个事情是吉是凶。

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是对使命的深刻阐述。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是否感觉到它的存在,它都会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出生而降临到我们身上的。

使命感是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使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承担使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使命?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感知,就是我们的使命感。我们就是在这种使命感的指导下,逐渐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们再来看职业使命。职业使命就是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肩负重大任务和责任来完成。这就赋予职业崇高性和追求价值,这是完成职业的动力源泉,也是职业的意义所在。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使命。

而职业使命感,是我们作为工作人员对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职业使命感是职业精神的灵魂。职业使命感,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意义,就是把自己与一个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并释放生命的激情。简单说,职业使命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使命意识。比如我们公务员的职业使命感,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公务员职业的使命意识。一个人对自己使命的认识越深,他的使命感就会越强烈。具有使命感的人,首先具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更是一个实干家,富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勇于真心投入,并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具有使命感的人,不会被动等待新的使命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目标和任务。不是被动去适应新使命的要求,而是主动地去研究、改变所处的环境,尽量作出一些有意义的至关重要的贡献,并从中吸取再一次走向成功的力量。

总之,职业使命感是一种无论给予自己的任务有多么困难,都有一定要完成的坚强信念。如果缺少这样的使命感,就很难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公务员。

(二)职业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职责或任务。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负有责任。

责任有两种基本涵义:一是指分内应该做好的事,如履行职责、尽到责任、完成任务等;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担负责任、承担后果等。

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自己的奉献。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责任就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认真真地做好。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例如:父母养儿育女,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工人铺路建桥,军人保家卫国,公务员做好政府工作等。

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责任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按照内在的属性,责任可以分为:角色责任、能力责任、义务责任和原因责任。角色责任指相同角色共性的责任范畴,可以简单理解为“在角色共性规则下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能力责任指的是,超出共性角色责任要求的责任表现,具有明显的评价性,可以理解为“努力并结合能力做的事情”。义务责任指的是没有在角色责任限定范围的责任,可以理解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原因责任指的是原因直接导致的责任。由于存在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可以承担相应的角色责任、能力责任和义务责任。

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甚至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对于行使国家权力的公务员来说,其责任可大致分为五类:一是源于工作性质的行政责任;二是政治义务的政治责任;三是以社会心理意识约束力为表现形式的道德责任;四是以社会团体约束力为表现形式的纪律责任;五是以国家强制性为表现形式的法律责任。

一个人,只有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才能是好子女;只有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才能是好公民;只有尽到对下级的责任,才能是好领导;只有尽到对学校的责任,才能是好员工。只有每个人都认真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才能和谐运转、持续发展。

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只有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等,而是责任意识,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意识。

知道了什么是责任,我们再来看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白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责任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热爱祖国的责任;“择邻而居”讲述的是孟母历尽艰辛、勇于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卧冰求鱼”是对晋代王祥恪尽孝道为人子的责任意识的传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责任意识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在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情怀书写执法为民的人生壮歌;导弹司令杨业功用赤胆忠心浇铸共和国的和平之盾;医学专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敢医敢言;科学家马祖光在实验室里以生命之火点燃科学之光;艺术家常香玉用德艺双馨八十载人生唱响“戏比天大”。

即使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刻能看到众志成城抗台风、挥汗如雨战高温、连夜施工抢进度、扶贫捐款献爱心的事迹。从中我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意识。

相反,没有责任意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一起起惨痛矿难带给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的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一例例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引发的沉痛教训,甚至一次次小小的操作失误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共同的祸根,也就是责任的缺失!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的不负责,更表现在对家庭、集体甚至国家的不负责。责任就像一把双刃剑,沉甸甸地摆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