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挽明
58848700000131

第131章 筹集新军和卫所改革

孙承宗毕竟是一个实干家,对于崇祯提出来的这种实质性问题,他无法回避,也不愿意回避。而韩爌等人道德文章大约写的是不错的,但是遇到这种不能用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只能在边上爱莫能助了。

看到孙承宗沉默下来,朱由检趁机说道:“自古以来,朕从没见过军队不经过训练就能打胜仗的,现在辽东之地募兵已经占据了十之三四,但是真正经过训练的又有几人?

昔日戚少保平倭,还要练军三年,而今日诸官却只一味贪图多募壮士,而不思训练士兵,这样的军队招募的再多,也不过是一群散沙游勇罢了,除了消耗军饷,给东虏送人头之外,还能有什么作为?

所谓守住城池就是胜利,简直就是荒唐。难道我大明还能把所有的农田都围在城墙之内吗?没有了农人下田耕种,士兵吃什么?用什么?他们的军饷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一群虎狼多招募一些倒也罢了,招募一群绵羊回来,这是嫌东虏吃的不够尽兴吗?”

文震孟听到这里有些不服气了,他忽的站出来劝谏道:“我大明官军乃是仁义之师,焉能像东虏学习,成为一群虎狼,陛下此言实在有违圣贤之道,臣请陛下慎思之,谨言之。”

朱由检奇怪的看着文震孟说道:“文卿是想朕做宋襄公吗?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宋襄公对敌人倒是挺讲仁义,然而宋亡之后,敌人对宋人讲仁义了吗?对大明的敌人讲仁义就是对大明百姓的暴虐,文卿难道不明白吗?”

刘宗周对于文震孟被崇祯诘问的无言以对的场面,视若未睹。孙承宗却不能看着为自己解围的文震孟陷入困境之中,他不由出声询问道:“然则以陛下之意,究竟是要如何呢?”

朱由检看着孙承宗说道:“无他,精简兵力,裁汰老弱,凡是为国捐躯和负伤的将士们,都应该得到朝廷的照顾。”

稍稍停顿了一下后,他继续说道:“卫所制度实行两百余年,到了今天,既不能抵抗外敌,又不能安靖地方,辽东战场用募兵为主力,而平定奢安之乱用的是土司兵,可见大明军制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朕预建立一支新军,以卫京师。孙先生久在军中,娴熟于军务,朕想请孙先生来筹建这支新军。”

孙承宗已经都是军制改革的倡议者,他担任兵部尚书时曾经向天启上疏,历数军中各种弊政,想要推行军事改革。他在疏中说道:(1)明军“兵多不练,饷多不核”。(2)“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3)“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认为“将从中御”不妥。因此,他主张“今天下当重将权。选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在天启的支持下,孙承宗在辽东开始了他的试行军制改革。可惜他的眼光并没有超出时代的局限性,他的重将权,结果却造就了辽东将门这个奇葩的军事集团。

简单来说,孙承宗的军事改革就和曾国藩的建军思想差不多,但是在军队实际建设上,孙却远远不如曾国藩切近实际。

孙承宗依靠的建军对象是辽东将门,他希望把这些将门扶植成为大明的边境屏障,但是最后就连他自己,都无法随心所欲的指挥这些军阀化的武人集团。

而曾国藩却依靠儒生作为下级军官,以乡党为纽带,以保卫名教为旗帜,自始至终都把湘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心上。湘军是曾家军,但是关宁军却不是孙家军。

所以湘军可以扑灭太平天国,弄出一个同治中兴的局面出来。而关宁军最后却做了满清的走狗,成了覆灭大明的罪魁祸首。

孙承宗当初因为柳河之败而自请罢官回乡,未尝不是看出了关宁军色厉内荏的本质。耗尽千万帑金训练出来的关宁军,居然不敢和后金军对阵,反而拖自己人的后腿。孙承宗心灰意冷之下,终于上疏求去。

经历过辽东之事后,孙承宗也明白了手上有一只可以信任的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崇祯向他提出建立新军时,他只是踌躇了片刻,就抛弃了和韩爌的约定,放弃了争取蓟辽督师一职。

孙承宗的倒戈,让韩爌等东林党人顿时吃了一个哑巴亏,而刘宗周也很旗帜鲜明的支持,崇祯提出的精兵、实兵之策,在刘宗周看来,一切能节约朝廷支出的政策都是好事。

孙承宗接受了组建新军的任命,马上就向崇祯询问道:“那么请问陛下,新军的兵员从何招募,军饷如何解决,将官从何处调拨?”

崇祯不动声色的回答道:“正所谓将为军之胆,想要练军首先就要培养将官,一只军队没有敢打仗,会打仗的将官,又怎么会有敢于上战场的士兵。筹集新军不急,当务之急是先训练出一批带兵的将官。

我大明虽有武学、武举,但是这些人基本上不过是一群街头会打架斗殴的平常人罢了。让这些毫无军事经验的人上战场带兵,就是对士兵最大的不负责任。

因此朕打算废除武举制度,改以将官培训学校来培训带兵的将官,从将官学校的生源以立功将士、有志于从军的平民、世袭的卫所军官为来源。今后凡是没能从将官培训学校毕业的卫所军官子弟,一律不得继承官职。

至于新军的组建,朕不打算以招募方式进行。军队的职责是保家卫国,这是每个大明人的权力也是义务,而大明同样要给予军人地位的保证。

同样没有人天生就应该当一辈子军人,士兵服役5年,校尉以下服役7年,校尉以上则视乎其个人能力和意愿。新军之中不再实施军官世袭制度,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

朕称之为义务兵役制,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地区,就从京城郊外的营州左、中、右三屯卫开始试点。孙先生可以先从筹建将官培训学校开始,至于卫所军屯改制,朕会从国子监和锦衣卫调集人手进行。

筹办将官学校的费用,朕会先从内帑先拨出10万两,作为学校的开办费用。至于这所学校的教官,则…”

孙承宗突然昂首说道:“臣举荐鹿善继、茅元仪、袁崇焕为新军将官之教授。”

“袁崇焕?”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检的眉头不由皱了起来。对于这个人,在后世网上一直争论很大。

一个被乾隆称之为抗清英雄的人物,但是记载了明末事迹的历史资料,却被乾隆以修四库全书的名义全部焚毁了。

对于这样一个争议颇大的人物,朱由检一直避免去思考,如何去面对这个隐藏在历史中的人物。

然而有些人的存在,是无法逃避的。让朱由检不愿意面对的名字,终于还是顽强的出现在了他的耳朵里。

不过孙承宗找了一个好时机,想到他好不容易才把卫所制度的改革塞进新军筹建的议题之中,朱由检就明白现在他最好什么动作都别干。

这些文官现在只把目标放在了新军筹建上,因此对于所谓的军屯卫改制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在朱由检眼中,新军的筹建和将官学校的建立,都比不上后面的卫所制度改革。前者只是治标,后者才是治本。

也许新军的未来肯定要比现在的卫所军强,但是相比现在连毛都没一根的新军,大明数十万的卫所军,才是真正可以迅速成为他手中武力的军队。

“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军队的支持,他想做的一切都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一个浪头的冲击。”朱由检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一切不安的情绪抛在了脑后。

“孙先生的举荐自然是好的,朕自然是全力支持的。”朱由检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支持孙承宗提出的人选。

朱由检和孙承恩之间达成了默契之后,朝会中自然也没有什么人会再反对崇祯提出来的军制改革方案了。东林党人认为,起码新军的建立,让东林党人在京城附近控制了一只可靠的武力。

而黄立极等人因为刚刚获得了官制改革的权力,现在也不愿意去动东林党人的蛋糕。

这场朝会虽然开局很糟糕,但是到了结束的时候,却似乎大家都各有所得,皆大欢喜。

黄立极等非东林党的政治势力,获得了官制改革的主导权,而东林党人至少也从中分了一杯羹,且还得到了新军筹集的权力。

虽然在这些官员的眼中,军制改革远远比不上官制改革那么诱人。毕竟在大明,军官的地位远远比不上文官的地位,一个七品县令就敢对着四、五品的游击将军随意呵斥。

而袁崇焕当年以区区一个从四品的兵备道,就敢在没有命令和尚方宝剑的状况下,斩杀一名从三品的游击将军,可见大明武人的地位低下了。

所以东林党人的注意力完全被崇祯提出的官制改革所吸引了,对于新军筹集和卫所改制,到没怎么放在心上。就连孙承宗等稍稍有些见识的官员,也只是关注了将官培训学校的建立,对于军屯卫所改制并没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