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的骑兵显然不如日军的炮弹飞的快,而且被李晨芳拉来的明军炮兵团,还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了开花弹。
此前海军虽然订购了一批开花弹,但是一直没来得及在攻打巴达维亚的战争中用上,耗费了这么大资金购买的开花弹,自然不能白白丢在船舱内受潮。因此当李晨芳带着一只炮兵团前来支援日军时,几名海军军官主动提出要借用陆军的火炮试验开花弹的效果。
考虑到海军对于陆军在南洋诸岛上的支持,李晨芳自然不会拒绝海军的提议。所谓的开花弹,其实就是将火药分成了两个部分进行填充。
一部分火药和发射实心弹时相同,填充在炮膛内,这部分火药的作用就是燃烧爆炸把炮弹推出炮膛。而开花弹和实心弹的区别就在于,开花弹的内部为一个空腔,填满了火药和铁钉、铁珠等。
实心弹用本身的动能杀伤敌人,其实和一颗大号的铅弹没什么区别。而开花弹的杀伤力在于其抵达敌军上空时,内部的火药被引燃爆炸,从而依靠破碎的弹片、混杂在火药中的铁钉、铁珠等杀伤爆炸点附近的人畜。
和实心弹不同,如果火药填充和木块隔断不放正确,导致开花弹内部火药提前引燃的话,便极容易引起炸膛。因此发射开花弹的火炮都是使用炮身较短的榴弹炮或是臼炮。
在海军炮手的协助下,炮兵团射击的9斤和12斤开花弹基本都成功的发射了出去,好歹没有引起炸膛事件。但成功被引燃爆炸的开花弹不过只有一半数目,而爆炸时间计算准确,恰好在敌军上方爆炸的开花弹,大约又只有其中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射击10发开花弹,才能有1-2颗开花弹达到了最佳的爆炸效果。
虽然成功率如此低下,但是一边观战的海军军官们对于开花弹的效果却非常满意。在他们看来,在战场上使用的开花弹效果,比军器监用羊群作为靶子演示的效果要好的多。一枚在敌军头上正确引爆的开花弹,立刻便能清除出一片半径2-3米的空地来,在这片空地中的人、马基本没有存活的希望。而距离爆炸点3-5米这个圈子的人员也差不多是人人受伤。
这一发开花弹完全抵得上20枚实心弹的攒射了,这要是在避无可避的船甲板上,一发开花弹就能奠定甲板战的战局了。
就在明军海军军官们热烈的探讨着这种开花弹的使用时,联军的左翼方阵已经完全被明军的炮火给击溃了。本就没什么纪律性的土人们,在这种近乎神迹一般的炮火打击下,已经完全丧失了勇气,大部分人开始向着中军方阵靠拢,小部分人则干脆向后方逃离了。
被里维拉.安东尼奥上尉派往左翼的骑兵部队,虽然这些骑兵大部分都穿戴了覆盖全身的板甲,但是依然挡不住开花弹弹片和铁珠的穿透。
即便有几个幸运儿侥幸逃过了弹片的袭击,但他们身躯庞大的坐骑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在这些马匹倒下之后,穿着笨重的西班牙骑兵顿时被压在了马腹之下难以动弹。
虽然某些骑兵不停的向同伴求援,但是大部分没有进入火炮射击区域的骑兵已经勒马掉头,直接向着马尼拉王城方向逃亡了。显然这些骑兵已经认为这场战争不可能有什么转机了,他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救援同伴,而是先保住自己的性命。
看着对面敌军的混乱状态,毛利胜家哪里还不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他一把抽出了自己的指挥刀,朝着部下们喊道:“诸君,为了太阁大人,为了你们的家人,拿出你们的勇气来吧,敌人就在我们的前方…”
毛利胜家喊叫完后便一马当先的冲了出去,他的部下们顿时都嗷嗷叫的跟着联队长冲向了硝烟中,去寻找已经失去指挥的敌军左翼厮杀去了。
当是时也,毛利联队的三个大队呈纵队队形插向了联军的左翼,而高野平太指挥的三个大队则继续保持着横队队形向对方的左翼压迫而去。
此时的联军左翼不但失去了方阵的阵型,甚至连基本的组织都已经被打乱了。士兵们找不到自己的军官,而军官也找不到自己的士兵,大家只能随着大流往中间的方阵靠去,希望中军的方阵能够保护自己。
只有极少数平时就相熟的土人、日本侨民、西班牙人,组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想要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拥有一点自卫的能力,不要被人流裹挟了去。
不过对于日军来说,这样有组织的小团体显然是首先要消灭的。在日军以中队为单位的排枪射击下,联军左翼溃军中几个刚刚凝聚起来的小团队,迅速被打倒了。
偶而有几个中枪未死的联军士兵,日军的中队长便会命令部下上去见见血,用刺刀解决这些土人或是西班牙人。
毛利联队青冈中队中的一名士兵,正要服从命令刺死一位腿部受伤的联军士兵时,却不料半跪在地上的士兵突然用日语向他求饶了起来,并表示他的父母是来自萨摩地区的移民,他只是被西班牙人强征出战的。
这名士兵顿时愣住了,他正想回头向自己的上官请示时,小队长冈本已经快步走过来一刀劈死了这名伤兵,并严厉的向这位部下训斥道:“在战场上不要分心,不管对方和你说什么,在上官的命令没有下达之前,都给我集中精神。
我会记住你的,小林一郎上等兵。接下来如果你杀死的敌人不到3个,你就准备接受处罚吧。”
小林一郎战战兢兢的连声点头应是,然后在冈本小队长的训斥声中跟上了队伍。在接下来的作战中,他终于不再去听敌军向他喊什么,而是机械木然的执行了一个个刺杀动作。
训练场上数万次的训练,使得他的动作显得极为娴熟,挡在他们队伍前面的敌军,发觉不管是哀求还是反抗都不能让这些日军放过他们后,便只能一次次的去冲击己方的阵型,希望躲在人群中隐藏起来。
这些溃兵的举动,对于联军中军和右翼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灾难。原本就已经变形的中军和右翼方阵,在溃兵们的冲击下终于彻底瓦解了。
小林一郎木然的跟着队伍向前冲杀,或是装填弹药进行射击,或是干脆直接用刺刀抵住这些溃兵的背部捅进去,一具具尸体在白色的硝烟内倒下,他的脚下也开始渐渐泥泞了起来。
小林一郎只是用眼角撇了一眼,便知道是鲜血将这片土地给浸润了,他感觉自己好像行走在地狱之中,身边那些凄厉的喊叫声,听之不似人类发出的声音。
越是感到恐惧,他便越是不敢脱离队伍。直到前排的士兵突然停了下来,小林一郎这才有暇向前方望去,原来他们已经击穿了联军整个阵列,前方已经是河流了。
大量的联军士兵奋不顾身的从河岸上跳入了水中,想要游到对面去。但是上百米宽的马里基纳河显然不是这么容易横渡的,不少精疲力竭的联军士兵互相搂抱着沉入了水中,更多人则被冲去了下游。
浮在河面上的人头,就好像一个个水瓢一般。小林一郎下意识的装填了弹药想要射击,不过小队长冈本却抓住了他的枪口说道:“够了,小林一郎。战争已经结束了,南蛮人已经逃亡了。”
小林一郎有些茫然的向右侧看去,果然剩下的联军士兵正如一群被惊吓到的山鸡一般,扑棱棱的向着南方的树林中冲去了。在他们的身后是丢弃了一地的武器和铠甲。
站在北面高地上的李晨芳和其他明军军官们,对于这一仗的结果显然是极为满意的。听着从战场上传来的阵阵“板载”声,李晨芳对着一边的副官说道:“让毛利胜家和真田幸昌打扫战场,高野平太率领本联队进行追击,到马尼拉王城为止,然后在城外扎营…”
李晨芳下达的命令,很快就有条不紊的传达到了各个日军联队中,经过了五、六年的磨合和训练,明军的指挥机构已经完全出现了正规化的雏形。
也许对于某些杰出的军事统帅而言,指挥艺术是需要天赋的。但是对于一只军队的中下阶军官来说,想要确保他们在战场上激烈的战斗中保持冷静,并能够正确无误的执行上级的命令,需要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条例学习,还要有敌方和己方士兵鲜血的浇灌。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最出色的不是四次击败了明军从北方调集的精锐部队,而是将明军北方精锐部队的中下阶军官都一扫而空了。明军这批中下阶军官的损失,使得明军的指挥系统出现了断层。
在崇祯没有建立起军官学校之前,明军的军官都是通过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交战,而一点点的培养成熟起来的。失去了这一批中下阶军官,使得戚继光在蓟镇练兵形成的军官培养体系为之彻底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天启时期朝廷投入了这么大的资源和金钱,却始终训练不出一只能够同后金野战的军队,就因为明军的这批骨干被后金给打断了。之后,不管朝廷再怎么折腾,有兵无将的明军打一打农民起义军还行,让他们去同已经成长起来的后金八旗交战,那就是打一场败一场了。
而后金八旗之所以耐战,便是努尔哈赤仿效明军的编制,在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中建立了一个以牛录额真为核心的中下阶军官体系。如此一来,即便女真士兵损失再大,只要这套军官体系还在,就能不断的往里面填充士兵,从而迅速恢复战力。
崇祯上台之后,对于军队改革政策的核心,就是重建明军的指挥系统和军官培养体系。前者还可以通过模拟作战来提高将领的指挥艺术,但是对于后者,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军官显然是不足以用来对抗后金的军事体系的。
和海外诸国的作战,正是崇祯用来培养明军军官体系的一块磨刀石。事实证明,到了崇祯十一年,明军的军官体系终于开始渐渐成熟了起来。这些在海外经历了战争的年轻军官们,正逐渐成为明军的中坚力量,充实着新式陆军的力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海外诸国流下的鲜血正是打下这只新明军基础的关键。不过在李晨芳这些年轻军官眼中,这些鲜血还是极有价值的。流日人、西班牙人、土人的鲜血,总好过流明人的血。
在返回身后的庄园之前,李晨芳突然又回头向身边的副官吩咐道:“找人在今日的战场中间竖一块石碑,上面刻上这样一句话:大明李晨芳为1603年马尼拉大屠杀中罹难的大明百姓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