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部分还是老样子,先给出了一段材料,不过,这段材料,比往年的似乎是长了一些,有接近两百字,往年的应该都只有一百字左右。
今年的试题还真是莫名其妙的偏难啊!罗云鸿皱了皱眉,这好像不太正常啊,最近的天府郡城这是怎么了?各方势力汇聚不说,连科举题目都变难了,难不成……和凌梓萱所说的那个大人物有关?
罗云鸿甩了甩头,排开杂念,文科举还有半个时辰就要结束了,得抓紧时间,这些问题,还是以后再想吧。
罗云鸿这样想着,又仔细的看了一眼材料。
材料主要讲述了大汉帝国开国大元帅韩昭功的故事。作为历史上的名将,他的一生自然是极富传奇色彩,十五岁从军出征,二十岁就被封为都尉,跟着大汉帝国开国皇帝征战四方,三十岁不到就被封为将军,创下了大汉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的记录,但三十岁以后,他的人生开始出现了波折,三起三落,甚至曾经被打入死牢,但最终还是被重新启用,五十岁时被封为大元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是一个相当励志的故事,无论是他少年时的艰苦,还是他军旅生涯的奋斗,都蕴含着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样的人,自然该名留青史。
如此一来,这一篇策论的立意大致就出来了:在苦难中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果然,还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罗云鸿用笔顶着下巴,皱眉沉思,其他的考生也基本都在构思这一篇策论了。
诚然,这段材料并不难理解,也很好立意,既然如此,那就是在拼文字功底了。
策论要求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立论,还是不能脱离书本。语言固然要灵动精妙,但也不能一味地剑走偏锋,忽视一篇策论原本该有的罗辑严密性。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度”得把握好。
在语言文字上,罗云鸿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没事的时候自己也会排两句闲诗,在炼字上倒是完全不怕,那么接下来就是内容了,立意已经确定,但内容还没有。这种文章的立意开口很大,不好写,纷纷而谈那有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要大而化小,切口要小,但出口又要大,这文章,才能像个样子。
想到这里,罗云鸿心中就有了底,提笔就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之成大器者,必先有志,有志也吗,然后能立,能立,然后能恒,能恒,然后能达,能达者,事竞成!
写完这两句,罗云鸿的笔才稍微停顿了一下,借用儒家经典来破题,在自行发挥,做了一些补充,现在,又该再次回归书本了。
略一沉吟,随即又写道: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故欲成大事者·,必先有坚如磐石之心,韧如蒲苇之志,虽有地动不可摧,虽有逆风不可折也。君不见,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写到这里,全文的意境已然打开,接下来只要立意不偏,大可以肆意汪洋,不受什么拘束了。
想到这里,罗云鸿的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满意的弧度。
雏凤试音,方能终成百鸟之王,岂不见其啼血满山?其所能终成者也,在于志焉!有志者,抱定宗旨,不避祸患,不屈淫威,诚若吾圣朝开国大元帅韩昭功公,三起三落,犹能立根破岩,傲视天下,岂非雄哉?
越往后写,罗云鸿的思路就越发清晰开阔,不出一会儿,一张纸上已经写好了一半。
渐渐地,罗云鸿已经完全沉入到自己这篇策论里面去了,为了文举而准备的知识,此时已经融为一炉·,一股脑的宣泄在了纸上,连写字的速度都在无形之中加快了不少。
罗云鸿并不知道,他在写这篇策论的时候,隐隐的有一股淡淡的白气沿着笔锋流淌到纸上,那纸上的字表面,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不停的流转着,充满了活力。
半个时辰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罗云鸿笔走龙蛇之间,时间也一点点的过去了。
“呼——”
终于没罗云鸿长舒了一口气,放下了笔,一篇洋洋洒洒接近千字的文章已经写好了,那一碟墨汁也已经用了个精光,墨石也已经消耗了一半。两个热馒头也已经变得又冷又硬。
“吁——”
窗外,再次响起一道哨声,今年的文童生试,宣告结束。
罗云鸿自信地站起身来,负着双手,向外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