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投资股票并想以此为职业的话,你有很多选择。这个鱼群里,有职业股民,也有专业选手,当然媒体谈论最多的还是公募基金经理。除公募基金外,还包括各种投资机构,如阳光私募、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证券公司自营部、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还有各大公司或独立或不独立的投资部。
职业投资者
“职业投资人”是个好听的叫法,广义上,以投资为职业的都属于这个范畴。而在市场中有个特殊的群体,其实是脱离职业规划的,他们更直白的称呼是“职业股民”。这里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别。对于刚毕业的人来说,并不建议马上走这条路,风险太大。
现在似乎是全民炒股的时代。任何一个专业性职业都要有入职资格,而股民投资股票却不需要许可证,几乎没有门槛。但是这样一来却把这一行业的风险放大了。
做职业投资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能承受压力,心态好。一旦把投资股票当作职业,在股票下跌的时候所承受的压力要比一般股民大得多,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不会犯错,一般股民即使炒股有所损失,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弥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用闲钱炒股”。然而职业股民所有的收入都要从股市赚来,这样股价下跌对他的影响就非常大,这是来自市场的压力。而在专业机构里以投资为职业的人则不同,他们常常有固定的薪水,投资成绩好坏无非关系奖金高低,对他们而言是“旱涝保收”的。
第二,家人的支持。当股价下跌影响到家庭生活时,家人的埋怨对职业股民的心态影响巨大,会让其越做越亏,所以必须要争取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心态才能平和,才能发挥较好的操作水平。
第三,要有充足的资金。充足的资金可以让压力相对变小。而且,只有具备充足的资金,才不会因为某些股票的暂时套牢而惊慌失措或失去机会。
第四,专业技能好。这是个关键性的问题。
第五,要有职业精神。做职业股民绝不是逃避现实、好逸恶劳,也绝不等于放任自由。这个市场缺少职业精神,试图仅仅依靠消息、指标、线图或灵感就可以获得大利的人占大多数。有多少交易者能像敬业的外科医生一样认真准备每一次手术,又有多少交易者能像敬业的职业运动员一样系统而刻苦地训练自己?
案例
深圳一个投资沙龙上,有位网名叫“忽然喜悦”的网友曾分享过他十年的职业股民心得——“在天堂和地狱里徘徊”。“忽然喜悦”全职炒股已经超过十年,现在他的日子过得让很多人羡慕。他的财富当然比不过很多私募,但也足够生活。研究股票、和行业内的人交流、跟着业内人士拜访上市公司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是自己炒股,没有成立基金,虽然赚不了大钱,也没有太大的压力。现在,他只关注有限的数支股票。但是,在这之前,他也经历过战战兢兢、无法入睡的忐忑,经历过被家人朋友质疑的困惑,经历过脱离社会主流轨道的孤独? ?炒股多年的人,都有过深度套牢和收获颇丰的经历,没有比股市更能让人体会到人生百态的地方了。
机构投资从业者
机构投资从业者的工作就是做资产配置、投资管理。这个鱼群在公募基金叫基金经理或专户投资经理,信托公司中也有这个叫法;在企业相关部门可能叫投资总监或投资经理;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叫投资主办,自营部叫投资经理,往上有投资总监或部门总经理。在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也有代管私募基金的,名片上通常是某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根据投资工具不同,有不同叫法,如对冲基金经理、债券基金经理、指数基金经理,或者根据投资风格、方向不同(QFII或QDII)从而叫法不同。
公募基金
基金经理注定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业绩好、从业时间长的。到目前为止,公募基金行业里从业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多数已经转做私募去了,留下坚守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网络上到处可见股民对基金经理的评论,或谩骂或追捧。而随着近年固定收益产品发展迅速,债券基金经理也备受关注,薪水水涨船高。
基金经理跳槽到私募的最主要原因是看重私募的激励机制,而且私募没有公募那么严厉的管控。但是,公募基金到私募基金,对自身的投资能力和综合管理、营销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多数人“公”转“私”后,日子过得并不如想象中好。而且从“公”转“私”,在职业风险上无疑高了很多。这时候,具有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多职业保障的券商资管、自营部就成了很多人的最佳选择。
券商资产管理
借着政策东风,券商资管业务继信托后获得爆发式增长,从2000多亿元急速跨越上万亿元。券商们积极和银行合作,开发类似银信合作的定向资产管理产品。
券商资产管理的投资经理很多叫作投资主办。投资主办们有的是券商自己培养的,有的来自基金公司。而投资主办们的跳槽方向也是基金或券商其他部门。券商资管的投资主办以往收入均数低于基金经理。投资主办的薪酬中位数是80万元,资深研究员在50万~60万元,投资总监薪水中位数是100多万元。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追求绝对收益,风格更像私募。
私募基金
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投资渠道与投资理念产生兴趣。针对财富阶层的专业性投资报告和讲座,几乎每天都有开设。这当中包括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财富中心、信托公司财富中心、基金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私人银行等。
私募有很多种,大部分信息不披露,不对外公开,有时候,几个人就可成立一家私募。阳光私募面对的是典型的高端财富阶层,投资门槛大多100万元起步。很多人或许听过私募这个概念,但私募这个圈子非常封闭、非常神秘。国内现在有很多所谓的“阳光私募”,但在国际上根本就没有“阳光私募”这个名词,只有“对冲基金”。
私募基金公司可以提取总利润的20%。如管理30亿元的基金,如果年收益达到10%,即3 亿元,基金公司可以提成3亿元的20%,即6000万元。这些提成中,基金经理最高可以拿走一半。当然,管理的资产规模越大,团队成员越多,需要分走的提成也越多,但蛋糕总是越大越好的。高风险,高收益,能否有高额回报,净值说了算。牛市的时候,某些基金经理可以做到令1000万元资金一年翻十几倍。这种机会在一生中只要抓住一次,便可一生衣食无忧。
私募里的研究员是很让私募管理者头疼的群体,他们的流动性太强。其薪水多数也不如在公募和证券公司那样有保障,而且工作也更有压力。私募是追求绝对收益的,因此研究员的奖金就要看推荐股票的表现。
阳光私募和对冲基金
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借助信托平台,从无到有,一路发展着。虽然这几年国内私募业绩整体惨淡,阳光私募面临洗牌,但很多私募从业者仍然对这个行业保持乐观态度。股指期货推出才不久,国内刚开始有对冲产品发行——在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
阳光私募是指借助信托公司发行,经过了监管机构的备案,资金由第三方银行托管的私募基金。阳光私募是充满中国特色的产物,虽然同样以绝对回报为理念,但由于中国市场上投资品种和投资工具短缺,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对冲。
由于模式单一,阳光私募行业很难真正取得绝对回报,即便处于不利地位,私募基金们也创新出招,或采取对冲策略,或采取定向增发策略。现在股市的震荡让二级市场赚钱变得异常困难,于是许多私募频繁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兼并重组、产业整合等各个层面。
金融业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挑战的行业,对冲基金无疑是金融行业领军的代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投行人士纷纷转投对冲,由于对冲基金规模小、利润高,从业人员的酬劳极其可观。而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放开,刚刚开始通过股指期货等工具来做一些简单的对冲。
比起IPO,对冲基金的工作比较轻松。不需各地跑来跑去,大致上按照金融市场的交易时间工作,工作时间之外也要做大量的分析和积累。所以,如果你热爱投资,那这份工作就不需要加班;而如果你把所有和投资相关的事情都看成工作,那这个工作时间就无法计算了。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黄徽在他的《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一书中把对冲基金比作江湖,作了很形象生动的阐述。他按照对冲基金投资对象和投资策略的不同,以“七种武器”为比喻,分为宏观对冲基金、统计套利对冲基金、事件驱动对冲基金、可转换套利对冲基金、相对价值对冲基金、股票对冲基金和新兴市场对冲基金。他还按照投资思路将基金经理分为主观的基金经理和客观的基金经理,前者通过寻找市场中暂时性的错误定价,或者对某个局部市场的未来走势作出判断;后者常常更多地使用量化工具,通过构建模型来理解市场,试图发现市场中长期持续存在的错误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