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增广贤文全鉴(典藏诵读版)
59047000000013

第13章 多买经书 善教子女

【原文】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积金千两,不如多买经书[1]。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廪[2]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3],子孙愚兮礼义疏[4]。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5]。

【注释】

[1]经书:指“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典籍。

[2]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

[3]乏:缺乏保障。

[4]疏:不熟悉,生疏。

[5]马牛而襟裾:骂人的话。谓禽兽而穿着人的衣服。

【译文】

喝酒时不胡言乱语才是真正的君子,在钱财上分得清清楚楚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与其积蓄千两黄金,还不如多买些书籍留给后代。

养儿子如果不教育就和养驴没有什么区别,养女儿如果不教育就和养猪没有什么两样。

有田地却不去耕种,粮仓必定空虚;有书籍却不去阅读,子孙必定愚笨。

粮仓空虚生活就没有保障,子孙愚笨就会不讲礼义。

同你畅谈一次话,收益胜过读十年书。

一个人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就同牛马穿上衣服没有什么区别。

【简析】

这段话总的来讲是一个关于修养的问题。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也无论是齐家还是教子,都离不开身心的修养,这是一件关系到自身和后代发展的大事。

对于身处社会之中的人,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时时不忘检点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一个能够做到酒后不胡言乱语的人,才是个有修养的人。而在钱财方面能够不拖泥带水,做到清楚分明的人,才能真正令人敬佩。人们更愿意跟这样的人相处共事。因此若想在事业前途上更加顺利,就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养。

勤劳才能致富,懒惰不耕耘,田地荒芜,将颗粒无收,粮仓会空空如也,自己也会挨饿受冻,穷困潦倒,在贫困线上挣扎。如果不重视教育,有书不看,抛到一边,那自己的子孙将会是文盲草包一个,自己的家业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子孙们丧失殆尽。所以,这段话教育人们,要想衣食无忧,要想世代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努力劳作;要想大脑聪慧,知识丰富,必须多看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人际交往中遇到一次好的交谈会让自己受益匪浅。那么,是做一位让人受益的“君子”呢,还是做一位让人消磨时光的话友,则要看这个人的学识品性修养。所以,这句话还在于提醒人们要不断加强修养,于己于人、于现在于将来都是有益的。

【典例】

杜元春博览群书

杜元春(1858-1897年),字恺庭,广西扬美古镇人。

杜父绍龄,对他钟爱异常,虽然是独子,仍督责倍严,唯让杜元春闭门读书,足不出户。亲友有时心疼杜元春,有点责怪杜父之过于苛刻,杜父不以为然,理直气壮地用诸葛亮的《诫子书》来辩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不负儿孙辈,唯此法矣!”令亲友一时语塞。

杜元春整日充塞头脑的唯有杜父的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教诲,心机无他用。杜元春稍有疏懒,杜父就以唐代登第中举的苏瑰和郭之振为榜样来勉励他,因为苏瑰和郭之振都是十八岁中的状元。

杜父还用讲故事来谆谆告诫儿子要勤于读书,莫负青春,日有进益,才能成为博学有识之士,取得功名。他举例说,宋代时,有个靠门路中了解元的人,学识浅薄却骄妄。一次,见书中有“蔡中郎”一词,这个解元不懂“中郎”一词,却讥笑古人才疏学浅,连“郎中”都不懂。有人写了首诗戏谑解元的无知,诗中说:“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为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此诗颠倒中郎、招牌、解元、陶潜等词,挖苦嘲笑,淋漓尽致。杜元春听后既有趣味,又悟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从此益发努力。“学而优则仕”成了杜元春的座右铭,饱读“四书”“五经”,究史穷志,寻章摘句,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就为了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

杜父文才很好,有次写了首赞美扬美八景之一“江滩夜月”的七绝诗,其中有两句是:“雷峰月照一江水,映对翠薇紫红间。”杜元春建议将“一”字改为“半”字,杜父究问缘由。杜元春说:“雷峰遮住月色,江水半明半暗,画面美,意境也深远些。”杜父叹服,开怀大笑:“吾儿长进了!”

有次古镇举办“孔子诞辰”节,四乡文人聚集扬美,以“诗钟”比试文才,格式为“笼纱”,分咏“夕阳”与“蜻蜓”。将一个铜钱用线系于竹香上,下承以铜盘,短短时间,香焚线断钱落,就得把作好的诗句上交。杜元春才思敏捷,他旋即将写好的诗句交给词宗(阅卷人),好一会铜钱才落盘中,铿然作响。他的诗句“翠竹楼西红一抹,碧荷风外立多时”分别隐喻“夕阳”和“蜻蜓”,刻画有神,且来得快捷,举座叹服。

清光绪年间,时任左江道总兵的孙楫曾在游玩扬美时,闻杜元春解元的名气,便会见他,并以本地景点出上联“晓日蓬莱紫气重”试之。话刚落音,杜元春即接对道:“春潮尖顶浪云开”。总兵十分佩服和赏识,欲举荐杜元春到南宁府谋个差事。但杜父一心想要杜元春攀龙附凤,不愿他早日当差,杜元春孝顺,听父命,婉辞了总兵。

杜元春含辛茹苦,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但自光绪八年(1882年)他24岁那年登壬午科,得授“举人”匾牌一块,大振家声之外,却因体格羸弱,无法穿州过省、舟车劳累到京城参试,一生与状元无缘,并英年早逝。不过,究其学识,不愧是古镇文人学士中的佼佼者。

有书不读子孙愚

古代吴国有一个姓赵的富人,家财万贯,应有尽有。他有三个儿子,从小衣食无忧,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他们长大以后,仗着家里有钱,大肆挥霍,自己却不务正业。

有一位正人君子劝说姓赵的富人道:“你的这几个儿子全都游手好闲,不读书,也不学本事,将来你死了之后,他们靠什么自食其力啊?你应该告诫他们读书学本领,将来才能够自立。”可是,那个富人听不进去,仍然放任三个儿子在外面放荡。

不久,姓赵的富人暴病身亡,而他的三个儿子从此更加挥霍无度。没过多久,他们家的万贯家产就被挥霍一空。三个儿子既没有学识又没有本事,很快就落到了不如常人的下场:一个在沿街乞讨,一个到邻居家去偷窃,一个饿昏过去倒在了路旁。

有人觉得,这是他们不学无术的结果,但是,他们的父亲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屠夫明辩助秀才

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宿头。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非常着急。正在这时,一个屠夫走过来,邀他到自己家里去。屠夫与秀才谈得很投机,于是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呆了,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闻言,恍然大悟。

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考生看着题目,两眼发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不久,秀才被点为状元。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礼,还亲笔写了块匾送给屠夫,上面题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这句话便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