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华成语典故全鉴(典藏诵读版)
59047300000003

第3章 B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释义】

八仙是传说中道教的八位神仙(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何仙姑),他们过海的时候都不用借助舟船,而是各有一套过海的法术,所以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现在指各人有各人的做事方法,也指各用自己的看家本领进行竞赛。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典故】

传说,有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饮酒聚会,酒喝到正好处,铁拐李建议乘着酒兴去海上游玩一番。这个提议得到了其他几位神仙的赞同,并且商议要各凭自己的本事渡海,不可以乘坐舟船。

汉钟离将自己的芭蕉扇扔在海里,他躺在上面,舒服、惬意,随水漂去;何仙姑则将荷花扔在水中,她站立在荷花上,也往海中漂去。随后,张果老、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蓝采和等众仙家纷纷将自己的宝物扔到海里,各显神通,往海中漂去。

八面威风

【释义】

威风:让人心生敬畏的气势。指每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声势比较大,神气比较足。

【出处】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shuò)》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典故】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各地百姓揭竿而起。此时,朱元璋率领起义军准备南下。

这天,他和大将徐达同坐一条船,横渡长江。

船家是一对老夫妻,知道坐船的就是名声显赫的朱元璋,于是一边划船一边对朱元璋说:“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朱元璋听出来这是恭贺帝王的话,心中很是高兴。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明朝,是为明朝第一任皇帝明太祖。

后来,他又找到了这个船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并将他乘坐的这条船涂成朱红色,以表彰这条船的功劳。

拔帜易帜

【释义】

拔掉他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现指取而代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典故】

韩信早年家境贫寒,秦末时期投奔到项羽帐下,加入了反秦大军,但并未得到项羽的重用。刘邦入蜀后,韩信离开项羽而归于刘邦帐下,但依旧没有得到重用。韩信经常和刘邦器重的萧何交谈,并深得萧何的赏识。后来,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成了刘邦的大将后,带兵占领了魏国和代国,之后又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和大将陈馀率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抵御。

赵国的谋士李左军献计,自己带领三万军队,突击汉军的后勤装备以及粮食,井陉的赵军则以静制动,不与其交战。这样一来,不出十天,汉军必败。只是,陈馀对李左军一直心怀偏见,不愿意听取他的建议。

韩信得到这个消息后,很是高兴,便直接奔赴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半夜,韩信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红色的旗帜,悄悄隐蔽到井陉口的山后,韩信对他们说:“我会另外派遣一支部队去和赵王的军队对峙,并且会佯装败退。那时,赵军必然会倾巢而出追击。你们要趁着这个机会,冲进赵军军营,将赵军的旗帜拔掉,换上汉军的旗帜。”

随后,韩信又派遣了一支万人军队,故意摆开背水一战的阵势,吸引赵军出兵。赵军看到这一形势,自然开门迎击。汉军一边迎击,一边佯装向水边退去。赵军也如韩信所料,倾巢而出,追击汉军。

此时,事先埋伏在井陉口山后的两千汉军,趁着赵军营中无人,迅速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带来的汉军旗帜。追击汉军的赵军,因一时无法击破汉军,便又想返回营地。走到半路,远远看到营地中全部都是汉军的旗帜,便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营地,军心大乱,各自奔逃。之后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下,赵军全军溃败,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捕。

拔苗助长

【释义】

指因为急于求成而违反了事情的客观发展规律,最后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典故】

宋国有一个农夫,一直担心田里的庄稼长不高,每天都去田地边观看。

每天去观看时,他都觉得禾苗一点也没生长。农夫非常着急,一心想要找出帮助禾苗生长的办法。

有一天,农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急急忙忙地跑到田边,将禾苗一棵棵地向上拔,从早忙到晚,终于把田里的禾苗都拔高了一大截。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对儿子说:“今天可真是累坏了,不过幸好有收获,我们家田地里的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儿子听后,赶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已经全部枯死了。

孟子借用这个故事来讥讽那些急于求进而忽视事情客观规律的人。

拔山扛鼎

【释义】

原意指可以拔掉大山,举起重鼎。形容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大。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第七》:“籍(项羽名)长八尺余,力能扛(gāng)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典故】

秦朝末期,楚霸王项羽自幼不喜欢读书,一心想要练就一人敌万人的本事。项羽的力量非常大,能够举起几百斤重的大鼎。项羽和刘邦打了八年的争夺战,最后被迫在乌江自刎。

霸陵呵夜

【释义】

原意指遭到醉酒的霸陵尉(官职)呵斥。后来形容失势的人受人欺辱。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零九·李将军列传》:“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闲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典故】

西汉名将李广因带兵失利而被贬为平民。有一次,他带着随从去山中狩猎,又和朋友喝了不少酒,返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当时,因为匈奴的侵略,朝廷颁布了宵禁令。当李广走到霸陵亭这个哨卡时,被喝醉的守将校尉拦住。

李广的随从大声呵斥说:“这是前大将军,你也敢拦着?”校尉说道:“为了防备匈奴,即便是当朝大将军都要遵守军令,不能夜行,更何况是前大将军!”于是一个小小的霸陵校尉扣留了违反宵禁令的李广。

无奈之下,李广只得和随从在霸陵亭住了一晚,第二天才返回家中。

班门弄斧

【释义】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木匠。意思是在鲁班面前卖弄斧头。形容在内行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不自量力。有时候“班门弄斧”也有自谦之意。

【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明·梅之焕《题李白墓》:“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典故】

鲁班,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木匠,被木匠、泥瓦匠、石匠等行业,尊称为“祖师爷”。早先时候,人们就用“班门弄斧”来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王氏伯仲唱和诗序》中就有“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的说法。不过,“班门弄斧”成语的成形,则和明朝诗人梅之焕有关系,用来讥讽那些在李白墓前卖弄文采的人。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人尊称他为“诗仙”。

采石矶是李白晚年坠江而死的地方。相传,李白晚年时游览采石江,看到水中的明月,清洌透彻,竟然探身去打捞,最后坠江而死。因为李白曾经来过此处,所以传说纷纷,各有不一,并留下了很多名胜,比如李白墓、谪(zhé)仙楼等,采石矶也成了胜地。

有一次,明代大诗人梅之焕来到采石矶凭吊李白,看到采石矶旁边的李白墓,发现墓碑上写满了字,大多是一些拙劣无比的文章、诗句。梅之焕看到后,怒从中来,挥笔也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荆道故

【释义】

班:铺开;道:叙述。坐在铺好的荆草上讲述之前的事情。现指好友相遇,二者坐下来聊聊别后的情况。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好友,伍参的儿子伍举和子朝的儿子声子也是好朋友。后来,伍举受岳父王子弁(biàn)的牵连而逃亡到郑国,后又想着要投奔到晋国。当时,声子正好要前往晋国,二人在郑国的城郊相遇,声子将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与伍举相对而坐。听了伍举的遭遇后,声子很是同情,对他说:“你暂且待在晋国,我一定会帮你重回楚国的。”

声子回国后,去拜见了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国大夫的情况,声子说:“晋国的人才太多了,楚国无法与之相比。”子木很是惊讶地说:“他们从哪儿找来这么多的人才?”

声子回答:“都是从楚国过去的。”子木更为疑惑:“怎么会有楚国人肯为晋国出力呢?”

声子说:“楚国滥用刑罚,一些贤良的大夫无辜受害,只能出逃。就好比楚国大夫伍举,他的岳父触犯了刑罚,和他无半点关系,但还是被朝中人给逼走了。如今,他已经身在晋国,如果他想要借助晋国的力量来报仇,那么楚国的好日子恐怕就不多了。”

子木听说后,立即上书楚康王,赦免了伍举,将他迎回楚国。

半途而废

【释义】

事情没有做完便废止了。指做事情有头无尾,不能善始善终。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典故】

东汉时期,河南郡有个人名为乐羊子,他有一个比较贤惠的妻子。

乐羊子去远方拜师求学。一年之后,乐羊子回来。妻子问他回家的原因,乐羊子说:“离家一年,想家,并没有其他的理由。”妻子听了之后,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把剪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织布机上的绢帛来自于蚕茧,织成于机杼(zhù)。积累了一根根的丝,才能有一寸长的布;积累了一寸寸的布,才有了一丈乃至一匹布。如果现在我把它剪断,那么我之前花费的精力也就白白浪费掉,最后也只能是前功尽弃了。”

乐羊子妻接着又说:“读书和织布一样,积累学问,每天都有所收获,才能够完善自己的品行。如果半途回家,这和剪断的织布有什么不同呢?”

听了妻子的话,乐羊子很是羞愧,第二日便又离家学习了。这一去,连续七年都没有回来。

半部论语

【释义】

古时的人非常推崇《论语》,认为只要掌握了半部《论语》,就能够治理天下。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学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典故】

赵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但是读书却很少。赵普任职宰相后,经常因为文化低而有些力不从心。宋太祖赵匡胤深知他的情况,便劝他好好读书。于是,赵普每次上朝回府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刻苦读书,没多久,学问大长。

宋太祖去世后,弟弟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赵普依然为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个不学无术之人,平生所学也就只一部《论语》而已,并不适合当宰相。”宋太宗却说道:“我知道赵普读书不多,但如果说他只读过一部《论语》,我是不信的。”

有一回,宋太宗和赵普聊天,宋太宗随口问道:“有人对我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是这样吗?”

赵普也不隐瞒,说:“我一生所知道的,确实没有超过《论语》的范畴。之前臣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安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佐您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病去世,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确实只有一部《论语》。

伴食宰相

【释义】

和别人一起吃饭。后讽刺那些无所作为的官员。

【出处】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典故】

唐朝时期,大臣卢怀慎升任黄门监,和紫微令姚崇一起处理军机要事。只是卢怀慎生性胆小怕事、懦弱无能,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者是一些不敢做主的事情,便全部推给姚崇处理。所有人都对于卢怀慎这种只吃饭不做事的行为很是不满,所以有人在私底下称他为“伴食宰相”。

抱薪救火

【释义】

抱着柴火去救火,只会让火越烧越大。指消除灾祸时选用了一种错误的方法,因而使灾祸越来越大。这也告诉我们处理事情之前,要先弄清楚事情的本质,然后再选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以免问题更加严重。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三次攻打魏国,魏国不仅丧失了很多领土,民众也伤亡惨重。

有一次,秦国再次出兵攻打魏国,魏国请求韩国、赵国相助,但终因兵力薄弱而被打败。大将段干子建议将南阳地区让给秦国,希望以此缓和两国局势。战略家苏代极其反对,说:“秦国的目的是要吞并魏国,一个小小的南阳并不能满足秦国的野心,这就好比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烧不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不听,还是将南阳地区送给了秦国。最后,果真如苏代所说,南阳根本满足不了秦国的胃口,秦国依然带兵攻打魏国,侵占魏国的城池,最后灭掉了魏国。

褒衣博带

【释义】

穿着宽大的袍子,系着阔带。古时候儒生的装束,后来也指庄重的礼服。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隽(jùn)不疑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yè)。”

【典故】

汉武帝末年,各地盗贼蜂拥而起,大臣暴胜之被任命为直指使者,拿着锋利的兵器,去各地镇压。对于那些违抗命令的人,他便以军法处置,治军严谨,秉公执法。一时间,威名响彻各个州郡。暴胜之早前就听说过隽不疑的贤明,所以当他到达渤海郡时,还特意派人去请隽不疑。

只见,隽不疑带着进贤冠,穿着阔袍系着宽带,佩带着美玉和宝剑,盛装前去暴胜之的住所。

暴胜之询问他对目前形势的看法,以及需要采取的手段等,隽不疑都一一作了回答,使得暴胜之的幕僚都连连惊叹。于是,暴胜之举荐隽不疑为青州刺史。

暴虎冯河

【释义】

徒手搏虎,徒步过河。指有勇无谋之人。

【出处】

春秋·《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píng)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典故】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勇猛之人,但却不喜读书。他曾对孔子说:“南山上的竹子,不需要加工就是直的,用它制作的箭矢,能够穿透犀牛皮。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在它上面装上羽毛和箭镞(zú),会射得更远。”但是子路不听。

有一回,子路又问孔子:“夫子,如果让您带领三军,您愿意和谁一起呢?”孔子说:“那些空手打老虎、徒步过河,自以为很勇敢的人,我不喜欢。我需要的是遇事可以冷静思考、能够千方百计获取成功的人。”

子路听后,羞愧万分。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释义】

豹子死后会留下珍贵的毛皮,人死后要在世间留下美名。

【出处】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典故】

五代时期,后梁名将王彦章跟着梁太祖朱温东征西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梁帝的器重。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后唐大军侵犯梁国,王彦章奉命带军抵抗,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唐庄宗劝说王彦章归降,王彦章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宁死不降。”不久,王彦章被杀。

闭门思过

【释义】

关上门反省自己的过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qiān)。”

【典故】

西汉昭帝时期,燕人韩延寿任职左冯翊(yì,官名兼行政区名,为汉代三辅之一)太守。有一天,韩延寿前往高陵县视察,路遇两兄弟向他告状。

哥哥说:“弟弟霸占了我的耕地。”弟弟反驳:“这是父母在世时分给我的土地,是哥哥不讲道理,非要说成是他的。”

韩延寿听了之后,很是难过,他愧疚地说:“我作为一郡之长,却无法教化我的百姓,才致使今天骨肉相争。这既败坏了风化,又使得贤人孝子蒙羞。我的责任重大,我应该引咎辞职啊。”

当天,韩延寿以有病为由,不再处理公事。他把自己关在一间房子里,反思自己的过错。

那两兄弟听说韩延寿的举动后,备受感动。于是二人相约前往韩延寿的馆舍请罪,韩延寿见他二人态度诚恳,诚心改过,心情才慢慢好起来。

逼上梁山

【释义】

形容被迫起来反抗,或者是被迫去做某件事情。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典故】

北宋年间,林冲为都城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为人正直、安分守己。

有一天,林冲带着自己的妻子去庙中进香,路上遇到了花和尚鲁智深,二人一见如故,林冲便让妻子带着随从先行去庙中。没多久,妻子的侍女匆匆跑来报信,说林冲的妻子被歹徒绑去。林冲急忙去追,等追上一看,发现这个歹徒正是权臣高俅(qiú)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才知自己招惹的竟然是禁军教头,于是便假惺惺地说:“衙内不认识,多有冒犯。”说完便离开了。为了息事宁人,林冲也没有再过多追究。

只是,高衙内却还对林冲的妻子念念不忘,于是他联合义父高俅一起设计陷害林冲,将其发配到沧州,并企图在途中将他杀掉。幸好最后有鲁智深的暗中保护,挫败了高俅的阴谋,让林冲免于此难,顺利到达沧州。

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接连派人前往沧州暗杀林冲,林冲再也无法忍受,杀掉了自己的仇人后,便毅然决然地上了梁山,自此成了反宋大军的一员。

笔走龙蛇

【释义】

用笔一挥就有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比较生动而有气势。

【出处】

唐·李白《草书歌行》:“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典故】

唐朝时期,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中宴请宾客,大诗人李白和玄奘法师的弟子怀素(擅长草书)全都在列。

酒过三巡之后,贺知章向来宾敬酒,并且说:“适逢良辰,赋诗助兴是少不了的,还请诗仙赋诗一首以记录此等盛会,如何?”

李白倒也没有推辞,只是说:“也想要请怀素当场挥毫,以助诗兴。”

贺知章说:“我知道怀素需要酒酣之后墨才能畅,还请给怀素斟酒。”随后书童抬出一些麻笺和素绢,又在书案上摆放上好的宣州石砚。

尽了酒兴之后,怀素起身立于堂上,只见他援笔蘸墨,凝神盯着纸绢看了一会儿,突然运气挥毫,没多久,几箱纸绢已经全部用完,大堂满地也尽是灵气生动的草书。

此时,李白的《草书歌行》也已经作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sà sà),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huǎng huǎng)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贺知章也对怀素的草书赞叹道:“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真是笔走龙蛇。”

百折不挠

【释义】

形容一个人的意志很坚强,不管经历多少挫折和磨难,都不会让他有丝毫的动摇。

【出处】

东汉·蔡邕(yōng)《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典故】

东汉官员乔玄,是一个疾恶如仇、品行端正之人。有一次,匪徒绑架了乔玄的儿子,并带着他来到乔玄面前,逼迫他缴纳赎金,乔玄怒斥不已。没过多久,士兵包围了乔玄的府邸,但顾虑到乔玄的儿子还在盗匪的手中,犹犹豫豫没有动手。乔玄见状,怒喝道:“我难道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放掉这帮坏人吗?”在他的不断催促下,官兵杀死了盗贼,乔玄的儿子也死在盗匪的手中。

随后,乔玄入宫面圣,请皇上下令:“凡是绑架劫持的案件,一定要将贼人全部杀掉,不许拿财物去交换,截断贼人犯罪的门路。”皇帝依照乔玄的建议颁布诏书。自此,贼人绑架的案件几乎绝迹了。

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太尉乔玄碑》中评价他:“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百步穿杨

【释义】

在一百步之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术比较高超。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养由基是楚国襄阳郡比较有名的射手。当时,还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名潘虎。为了争夺高下,二人经常比赛箭术。

这天,二人比箭,箭靶设在五十米之外,靶上有一颗红心。潘虎先行射箭,三箭全中红心。围观的人一片叫好声。养由基有些不屑地说:“靶子摆在五十米处,目标太近太大了。我们还是射百米之外的杨柳叶吧。”说完,只听“嗖”的一声,一支箭正中杨柳叶的叶心。在场的观众都惊呆了。

潘虎看后,认为是养由基的运气使然,便亲自在杨柳树上选取了三片叶子,分别做上记号,让养由基再射一次。养由基二话没说,看清楚编号后,三箭齐发,分别射中了潘虎标记的三片树叶。潘虎大呼道:“箭法真是高超啊。”

杯弓蛇影

【释义】

将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形容因为疑神疑鬼而惊恐万分。

【出处】

东汉·应劭(shào)《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典故】

有一次,县令应郴(chēn)在家中宴请好友杜宣。杜宣坐定,仆人斟酒的时候,他看到自己酒杯中躺着一条小蛇,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抬头看了看应郴,应郴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杜宣也不好说什么,只得闭着眼睛把酒喝下。几杯下肚之后,杜宣便找个由头先行离开了。

杜宣到家后就病倒了,应郴派人前去探望,才知道杯中有蛇的事情。应郴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这杯中蛇到底是从哪儿来的。突然,他注意到厅堂的墙上挂着一把红色的弓。于是,他坐在杜宣当时坐的位置,又拿来一杯酒放在当天的位置。这时,酒中就出现了蛇,仔细一看正是墙上那把弓的影子。

后来,他再次将杜宣邀请到家中,并告知他“杯中的小蛇”其实就是墙上的弓影。认清这一事实后,杜宣的病竟然立即就好了。

杯水车薪

【释义】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草。形容力量过于薄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典故】

据说,有一个樵夫推着一车柴草回家,途中他在一家茶馆内喝茶。刚刚坐下没多久,就听有人喊:“着火了,救火呀!”樵夫立即想到了自己的柴车,便端着茶杯冲了出去。他将茶杯里的水泼到着火的柴车上,然后再次跑回茶馆,倒了满满一杯水后又跑了出来。只是,当他跑出来的时候,柴草已经全部烧光了。

捕风捉影

【释义】

捕捉风和影子。形容说话没有一点依据。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南宋·朱熹《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典故】

汉成帝刘骜(áo)二十岁登基,四十多岁还未有子嗣。后来,他听从方士的话,沉迷于祭祀鬼神,而那些谈论鬼神以及仙道的人也都轻易地得到了高官厚禄。汉成帝对他们言听计从,经常在上林苑举行祭祀活动,希望上天能够赐福。但是最后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谷永任职光禄大夫,他劝谏汉成帝说:“臣听闻那些明了天地本性的人,是无法用鬼神之说来迷惑他的;那些明白万物事理的人,是不可能被那些行为不轨之人所蒙蔽的。而今有些人却大肆宣扬鬼神之事,提倡祭祀之法,追求不死之道。听他们的说法,似乎前程很美好,好像立刻就可以遇到神仙一般。可是如若细究下来,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就好比要抓住风、影一样,无法得到。所以古时候圣贤的君主不会听从这样的话,圣人也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谷永又说:“周朝史官苌弘想要以祭祀鬼神的方法帮助周灵王治理国家,结果周王室却更加衰败,诸侯叛乱更多;楚怀王也十分重视祭祀,并乞求神灵保佑他们可以击退秦国军队,结果不仅打了败仗,割了领地,连楚怀王自己也成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之秘方,结果没有找来长生药,反而招来天下人的怨恨。”随后,谷永接着说:“从古至今,有很多君主花费了众多财物,浪费了众多人力,去遍访天下的神仙,却没有一个应验的。希望君主您不要再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干预政事了。”

汉成帝认为谷永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补天浴日

【释义】

指的是女娲炼石补天与羲和为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于指人能胜天的能力,有时也会形容功业比较伟大。

【出处】

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先秦·《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典故】

据说,上古时期,有一次,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打败,共工气不过,一头向不周山撞去。不周山是支撑天体的大柱子,不周山损坏,天也就跟着塌了一大块,地也跟着陷了一大块。为了防止更大的灾难,创造万物的女娲从大江大河中收集了很多五彩的小石子,将它们炼成溶液,然后用溶液去补塌了的天。她又杀掉了一只巨大无比的乌龟,用它的四只脚当作四根撑天的柱子,竖立在四方。就这样,一场大难被女娲平息了。

羲和是我国古时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她生了十个儿子,也就是十个太阳,他们全部都在东边的汤古居住。那里有一棵高达几千丈的树,十个儿子都住在这棵树上。他们每日每人轮流值班。早上,羲和会驾驶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送值班的儿子到达终点。

在离开前,负责值班的太阳还要去咸池中洗个澡,有时羲和也会带着儿子们前去甘渊洗澡。甘渊的水清澈见底,羲和在此处将儿子们洗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的。

后来,人们在比喻有重大功劳或者是重大基业的时候,便用“补天浴日”来形容。

不耻下问

【释义】

向比自己学问低或者是地位低的人学习,而不感觉到耻辱。

【出处】

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典故】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祭祖典礼。典礼上,孔子不时地向周围人询问,几乎每件事情都问到了。于是便有人在背后讥讽他,说他不知礼仪,什么都问。孔子听了后便说:“不懂的事情就要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当时,孔圉(yǔ)是卫国大夫,为人廉正,虚心好学。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后人称其为孔文子。孔子的弟子子贡对此有些不理解,便问孔子:“夫子,孔文子为什么会被称之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也就是说,孔圉聪颖好学,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低的人求学当作是耻辱,所以用“文”来作为他的谥号。

不求甚解

【释义】

不求彻底了解。形容学习或者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处】

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因住宅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十八岁的时候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开篇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便以“五柳先生”作为自己的号。先生闲静少言,不爱慕虚荣。喜好读书,但并不执着于书中一字一句的解释,每次对书中意思有了领悟时,便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

不寒而栗

【释义】

原意是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现在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典故】

汉武帝时期,太后非常宠信一个叫义纵的人,让他做了上党郡的一个县令。

义纵上任之后,公事处理得非常出色。不管是有钱的富豪,还是贫苦的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义纵都是秉公办事,一视同仁,由此也深得汉武帝的赞赏,将他升为河内郡的都尉。刚一上任,义纵便将当地行凶作恶的豪门大族全部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风气大大好转。即便有人在路上丢了东西,别人也不会捡去占为己有。

后来,义纵又升任南阳太守。南阳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地主,名为宁成。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见到他时都装作毕恭毕敬的模样。不过,义纵对宁成的恶名早有耳闻,他上任之后便立即着手调查情况,查明宁成的罪行,就将他逮捕起来。

随后,义纵又任职定襄太守。当时,定襄地区治安混乱,恶人众多。义纵上任后,便将关押在牢中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那些为重犯开脱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全部逮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了四百多人。

从这之后,定襄地区的恶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了。

不可救药

【释义】

指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来医治的地步。形容人或事情已经坏到无可挽救的程度。

【出处】

春秋初期·《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hè hè),不可救药。”

【典故】

西周后期,周厉王奢侈无度、残忍暴戾,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有一个叫凡伯的忠臣,经常以死劝谏,希望周厉王能够悔过。可惜,周厉王并不听劝。

看着越来越衰败的国家,凡伯焦虑万分,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警示这些人: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dàn),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非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当刍荛(ráo)。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jiǎo jiǎo)。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自无立辟。

价人维蕃,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大意为:并不是我年事已高,所以才说了那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将忧患的大事当成儿戏。忧患还没到来,还来得及防止;忧患来了,那就如同熊熊火焰一般,无可救药了。

果然,不久西周暴乱,周厉王仓促逃走,西周政权分崩离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释义】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形容不敢冒险,就难以成就大的事业。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典故】

东汉时期,汉明帝派遣班超前往鄯(shàn)善国。刚开始,鄯善王对他们十分友好,后来匈奴也派人前来鄯善国,并挑拨东汉和鄯善国的关系。鄯善国国王听信了他的挑唆,开始疏远班超等人,甚至还派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班超召集将士,对他们说:“匈奴使者来了没几天,鄯善王就冷落我们。一旦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恐怕我们性命难保啊。”

各位将士都说:“如今处于危难的境地,生死由命,听您指挥吧。”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之际,只能趁着夜色火攻匈奴营地。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实力,面对突然袭击必定会自乱阵脚。我们就可以趁机消灭他们,鄯善王必定会因此而恐惧,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当天夜里,班超带着属下突袭匈奴的营地,放火烧了匈奴的帐篷,杀了匈奴使者。

随后,班超命人将鄯善王请来,给他看匈奴使者的人头。鄯善王大惊失色,班超趁机说服他。最终,鄯善王同意把儿子送往汉朝做人质,和汉朝永远和睦相处。

不遗余力

【释义】

把剩余的力量全部发挥出来,一点也不保留。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典故】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双方在长平交战。赵军初战失利。赵王召见大臣楼昌和虞卿,说:“长平一战,我们打了败仗,还损失了一名都尉。我想亲自率军和秦军作战,你们如何看呢?”

楼昌说:“这是没有用的,不如派遣使者前去求和。”

虞卿不这么认为,说:“楼昌提议求和,是认为如果不求和我们就必败无疑。可是求和的主动权并不在我们手中。大王,在您看来,秦国是不是一定要消灭赵国呢?”赵王回答:“秦国不遗余力地攻打我们国家,想必是要打败我们。”

虞卿说:“您听我说,我们应该派遣使者带着厚礼前去联合楚国、魏国。楚王、魏王为了得到礼物必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秦国会认为我们联合起来抗秦,此一举必定会引起秦国的恐慌。这个时候,大王您再派遣使者前去秦国求和,最后肯定会成功的。”赵王不听,最后派遣郑朱去秦国求和,秦国接纳了郑朱。

随后,赵王又召见虞卿,问:“秦王已经接纳了郑朱,你怎么看呢?”

虞卿说:“求和肯定不会成功的,我们国家一定会失败的。各诸侯国都派遣使者向秦国祝贺。郑朱又是我们国家比较显贵的人,秦王和范雎一定会将郑朱求和的消息告诉其他诸侯国的使者。这样一来,楚国、魏国就不会再派兵救援赵国。秦国知道诸侯国不会救援赵国后,赵国的求和必定是失败的。”

果然,没过多久,各诸侯国都知道了郑朱求和的消息,而秦国也没有答应赵国的求和。长平一战,赵军大败,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由此被天下人耻笑。

不学无术

【释义】

原意指因为没有学问而没有任何办法。现在指胸中无墨水,没有学问和本领。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典故】

汉昭帝去世后,朝中权臣霍光立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刘询登基之后,立了自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一直想要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于刘询为后,于是便趁着许皇后生病之际,买通医女毒杀了许皇后。事后,霍光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霍光虽然指责妻子的过错,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便将此事隐瞒下来。霍光去世后,有人向汉宣帝告发了这件事情,汉宣帝派人调查此事,真相大白后,将霍家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评价霍光的时候,说:“不学亡术,暗于大理。”意思是说,霍光不读书,没有学问,所以不知晓大局的道理。

不可同日而语

【释义】

不能放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谈论。形容二者差异比较大,不能相提并论。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典故】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断,出现了“合纵连横”的局面:弱小国家相互联合去攻打强国,称之为“合纵”;跟着强国去攻打其他的弱国,称之为“连横”。

苏秦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纵横家,他先是到达秦国去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随后,他又前去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他,最后他还是没有成功。紧接着他又来到了燕国,这才算是得到了一点帮助。后来,在他第二次前往赵国的时候,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见了他。

他对赵肃侯分析目前的局势:“如果赵国与齐国、秦国为敌,那么赵国的百姓就不会有安宁的生活;如果依附于齐国而去攻打秦国,百姓的生活还是无法安宁。如今,如果大王您和秦王交好,秦王必定会利用这一点去削弱魏国和韩国的势力;如果依附于齐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一点来削弱楚国和魏国的势力。韩国和魏国的国力都削弱了,割地肯定就是必然的结果。这样一来,楚国的势力也会有所削弱。到时候,大王可就是孤立无援了。”

赵肃侯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君主,他对苏秦的分析很是赞同。随后,苏秦又针对赵国的实力和形势进行了分析:“目前来说,在山东境内的这几个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大的。赵国方圆两千多里,有兵力几十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库存粮食充盈。西、南、东三面环水,北面只有弱小的燕国,不足为惧。如今,在各诸侯国中,赵国最遭秦国嫉恨,但是秦国却不敢贸然攻打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会趁机从后面围堵秦国。这样,韩国、魏国就称得上是赵国南边国境的屏障。不过,一旦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因为自身弱小的缘故而不得不归附于秦国,到时候赵国南边没有了屏障,祸难必定会降临到赵国。这就是我替大王担忧的原因。”

赵肃侯内心有些恐惧,急忙向苏秦寻求解救之法。苏秦接着说:“我暗地里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加起来是秦国的五倍,兵力估计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各个诸侯国齐心协力,共同攻打秦国,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而今却向秦国称臣。打败他人和被他人打败,让他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他人称臣,这两种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啊!”

紧接着,苏秦又说了一些合纵抗秦的方法。赵肃侯最后说:“我登基的时间很短,而且又非常年轻,还没有听到过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让天下得以安宁,诸侯国得以生存,我愿意为此倾尽国力。”

于是,赵国赏赐给苏秦很多宝物,让他游说各个诸侯国加入合纵行列。

不名一钱

【释义】

一分钱也没有,形容比较贫穷。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王充《论衡·骨相》:“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

【典故】

有一次,汉文帝做梦梦到自己想要升天,但是却怎么也升不上去。这时,来了一个头戴黄帽的人推了他一把,他便升天了。等他回头来看时,发现推他的那人的衣带在背后打了一个结。

第二天,汉文帝来到渐台,看到有一个头戴黄帽的御船手,他的背后也有一个打结的衣带。汉文帝将他叫过来问话,得知这个人叫邓通。汉文帝认为,既然可以让自己升天,那么他必定是一个奇才,于是便倍加宠信他。

其实,邓通只是一个谨慎之人,自身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华,只是擅长谄媚汉文帝而已。

有一回,汉文帝让人给邓通相面,相面的人说:“邓通最后会因为饥饿而死。”汉文帝说:“我会让邓通富裕起来的,怎么可能让他饿死呢?”

随后,汉文帝将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赏赐给邓通,并赐予他自主铸钱的权力。邓通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遍布天下。

还有一次,汉文帝的背上生了疮,脓血一直流个不停。邓通认为报恩的机会来了,便天天入宫,用嘴帮汉文帝把脓血吸出来。汉文帝问他:“天下谁最爱我?”邓通回答:“当然是太子。”

太子启前来给汉文帝请安,汉文帝让他帮自己吸脓血,太子看到血肉模糊的伤口,怎么也下不去嘴,但又不敢违抗皇命,最后只能忍着恶心做了。后来,太子启听说了邓通的这番话,对他心生嫉恨。

汉文帝驾崩,太子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登基后,立刻撤了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又有人说邓通偷盗铸钱,汉景帝查清楚后便没收了邓通的所有家财,邓通瞬间成了穷光蛋,而且还欠下了几亿钱的外债。

长公主因为汉文帝有不让邓通饿死的遗言,便暗地里赠送给他一些财物,但也都被官吏没收了。就这样,邓通的手中没有一个钱,只能寄食在别人家里,直到死去。

鞭长莫及

【释义】

原意是虽然鞭子比较长,但也抽不到马肚上。现在指距离较远,而顾及不到。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典故】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遣申舟出使齐国,途中要经过宋国。而楚庄王依仗着楚国为大国,便事先没有告知宋国借路的事情。

宋国君主得知后,非常愤怒,便扣留了申舟。宋国大臣华元说:“楚国事先不通知我们借道的事情,已然是把我们当成了已经灭亡的国家,领土已经归属于他国了。我们必须要强势反击,不能白受这样的侮辱。即便楚国要出兵攻打宋国,最坏的结果也就是灭国。我们宁愿战败,也不能忍受这般的屈辱。”

于是,宋国君主处死了申舟。

楚庄王听说了消息后,果然大举进攻宋国,并且围困宋国的都城睢阳。双方僵持了几个月,楚国也没能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援,晋国大夫伯宗劝说晋景公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我们又如何管得了楚国呢?”

博而不精

【释义】

虽然学识丰富但是并不精深。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典故】

郑众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的儿子,自幼聪颖好学,跟着自己的父亲研究经学著作。后来,郑众为官后,利用闲暇时间为《左氏春秋》作注,成书流传到人间,很受人追捧。此外还有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好评。

马融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也想要为《左氏春秋》作注,于是他便开始仔细阅读贾逵和郑众的作注版本,而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但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但不精深。如果既要广博还要精深,那我是无法超过他们的。”

在马融看来,贾逵和郑众的作注各有优缺,但如若将这两本合并就能够弥补彼此的不足。所以,他放弃了为《左氏春秋》作注的打算。

拨云见日

【释义】

拨开乌云见青天。形容从黑暗中走出来,看到了光明。也指消除了心中的疑惑,顿时豁然开朗。

【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典故】

西晋名士乐广,学识渊博,文采出众,名士王衍曾说:“我和他人交谈的时候,都认为别人的话太多,而和乐广交往时,却发现真正做到言简意赅的人,天下只有乐广一个。”

有一次,太子洗马卫玠(jiè)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醒后便整日思量而终得心疾。乐广听说后前去探望,问清缘由,他对卫玠说:“眼未见怪,怪从心生,心中无怪,病由何生?”经过乐广的这一番提点,卫玠顿时如醍醐(tí hú)灌顶,心疾瞬时就好了。

卫玠的父亲评价乐广说:“乐广是人中的水镜,看到他,就能够感觉到清明光洁,就好比拨云见天一般。”

后来,人们将“拨云见天”改为“拨云见日”。

伯乐相马

【释义】

伯乐:相传是秦穆公时期的人,姓孙名阳,善于相马。形容个人或集体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培养有用之才。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为孙阳的人,因为对马非常有研究,人们又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楚王委托伯乐帮他去挑选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伯乐回答楚王,千里马并不多,找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希望楚王能够多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去各地寻找,以妥善办好这件事情。

随后,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找寻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发现千里马的踪影。

有一天,伯乐在路上遇到了一匹拉盐车的马,这匹马很吃力地在路上行走着。伯乐向来喜欢马,看到此番景象,他不由自主地走向前去。看到伯乐靠前,这匹马突然抬起头睁大眼睛,大声嘶吼着,似乎有什么话要对伯乐说。从马的声音中,伯乐立刻就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伯乐对赶车的人说:“这匹马在战场上肯定是所向披靡的,但是并不适合拉车呀。你把它卖给我吧。”

在赶车的人看来,这匹马又瘦又丑,拉车都有些吃力,根本连普通马都不如。所以当伯乐提出要购买这匹马的时候,他想都没想便答应了。后来,伯乐把马牵到了楚王宫,并拍着马说:“你看,我给你找到了一个懂得珍惜你的主人。”千里马似乎知道伯乐在说什么,只见它抬起前蹄把地面踏得咯咯响,随后又引颈长啸,声音很是洪亮。楚王被这声音吸引出来,伯乐对楚王说:“大王,我给您把千里马找来了。”

楚王看着眼前这匹骨瘦如柴的马,有些发怒地说:“我知道你会相马,所以才委托你买马。但是你却给我找来了这样的马,它上得了战场吗?”伯乐回答说:“大王,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呀。只不过因为喂养不善,再加上又拉了一段时间的车,所以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只要您精心喂养,过不了多久它肯定就恢复体力了。”

楚王听了只能半信半疑地命人把马牵走,并吩咐要好生饲养。没过多久,这匹马果真如伯乐所说,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瞬间的工夫,这匹马就已经跑出了百里之外。后来,这匹千里马跟随楚王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楚王由此更加敬重伯乐了。

宾至如归

【释义】

宾:宾客;至:到。宾客来到这里就好比回到自己家中一样。形容待客比较热情周到。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典故】

公元前542年,郑国大夫子产奉命出使晋国,正巧碰到鲁襄公去世。于是晋平公便以为鲁国致哀为借口,不接见郑国的使者。子产让随行人员拆掉晋国客栈的围墙,然后将带来的车马礼物全部运进了客栈。

晋平公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很是生气,便让士文伯去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们国家是诸侯国的盟主,为了保护前来朝觐的各个诸侯国官员才修建的这座宾馆,建起了厚厚的围墙。而今你却把围墙拆掉了,这让其他诸侯国的宾客如何是好呢?我的君主想要知道你们拆掉围墙的原因。”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现在带着从全国搜罗过来的奇珍异宝前来进献给贵国。可是你们的君主却没有时间,我们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受到接见。听说,晋文公为盟主的时候,自己住的宫殿又矮又小,宾客住的宫殿却是又高又大。宾客来到后,事事都有人照顾,晋文公也会很快地接见他们。不懂的问题,他会教导;遇到了困难,他会帮助。所以宾客到这里就如同回到自己的家一般。而今,晋国的宫室占了几里地,宾客的房子却如同奴隶的居所。门口无法进车,接见又不知具体的日期。如果不把围墙拆掉,我们千辛万苦搜罗来的这些珍宝就会遭到损坏,这就是我们的大罪过了。如果可以及时上交礼物,我们愿意将围墙修复好。”

晋平公听完士文伯的奏报后很是羞愧,立即接见了子产,并设宴款待,赠予了丰厚的礼物,还让人重新建造宾客的住所。

背水一战

【释义】

背水:背向水。形容没有任何退路,要和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典故】

韩信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他给刘邦出计,先攻下了关中,后又东渡黄河,打败了曾背叛刘邦的魏王豹,接着又带兵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大军到达井陉口后,赵王歇的谋士提议只要派兵堵住井陉口,然后再派遣一小部分兵力去切断汉军的粮草辎重,这样一来肯定能够让汉军不战而退。不过大将陈馀不愿意听从谋士的建议,坚持要和汉军来一场正面对决。

韩信得知这一消息后,很是开心。他下令部队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犒劳士兵。接着,他又派遣两千轻骑抄小路前进,等到赵军离开营地之后迅速占领赵军营地,并插上自己的汉军旗帜。随后又安排一万兵马背靠着河水摆开阵势,引诱赵军前来。

天亮后,韩信带兵发起进攻。战斗没多久,汉军佯装败退到河水边,赵军见此情况,全部出动,前来追击汉军。此时,韩信事先安排的两千轻骑迅速占领了赵军营地,并插上了汉军的旗帜。

此时,在河水边的汉军奋起抵抗,赵军无法得胜,便只好退兵回营。快走到营地时,发现营地上插满了汉军的旗帜,认为营地已经被汉军占领,赵军四处溃散而逃,汉军乘胜追击,胜负明了。

战争结束后,士兵们询问韩信:“兵书上说,作战时背靠着山、前临着水,现在您却要求我们背水作战,最后竟然还战胜了赵军,这是什么道理呢?”

韩信回答:“兵书上也是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书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如果有退路的话,士兵们会四处溃逃,又如何拼命作战呢?”

变名易姓

【释义】

因为某些原因改变了原来的名字。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典故】

春秋末期,楚国范蠡和文种前去越国为官。在他们的辅助下,越王勾践一雪前耻,打败了吴王夫差,并灭掉了吴国。范蠡深知勾践的本性,打败吴国后,他便自请离开,更名易姓,前往齐国做生意。临走前,他劝说文种:“狡兔死,走狗烹。大王不厚道,只能共苦难,而无法共富贵,该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文种不相信,后来果真被勾践所杀。

标新立异

【释义】

标:提出。提出了新的主张、见解等,也表示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采用和往常不一样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

【典故】

东晋时期,有个和尚叫支道林。支道林自幼聪明、悟性极高,饱读诗书,知晓诸子百家。二十五岁出家后,每次讲经时,他的分析总能够别出心裁,为其他僧人所不及。

有一次,支道林在建康白马寺和一群社会名流交谈,当这些人谈到《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支道林见他们所谈所想的都引自郭象(西晋时期玄学家)和向秀(竹林七贤之一)的注解,毫无新意,便连连摇头打断他们的谈论,说出自己对《逍遥游》的见解。之后,支道林便根据自己的见解重新给《庄子·逍遥游》作注,赋予了它新的意思。支道林的作注要超出郭象、向秀的解释,并树立起了一种新的见解,让人们很是惊讶。人们经过细思量后,更觉得支道林说得很有道理,超出了很多学者的认知。

后来,人们便使用支道林对《逍遥游》的注解了。

兵贵神速

【释义】

用兵贵在行动迅速。

【出处】

春秋·孙武《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典故】

郭嘉,是曹操帐下的谋士,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袁绍,杀掉袁绍的长子袁谭,袁绍的其他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投奔到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的帐下。曹操又想要带兵征讨袁尚和蹋顿,不过有些大臣并不赞同曹操的想法。他们认为曹操一旦带兵远征,荆州刘表可能会派遣刘备前来突袭。

郭嘉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对曹操说:“您如今威慑天下,乌丸族依仗着地处偏远,肯定不会有所防备。如果我们发动突然攻击,必定可以消灭他们。如果拖延了时间,让袁尚他们休整过来,再加上乌丸族的响应,蹋顿必定会生出夺取冀州、青州的野心。刘表空有其表,甚为嫉恨刘备的才能,所以刘备不受他的重用,他肯定不会派遣刘备突袭。您这次尽管放心去征讨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于是曹操带兵出征,到达易县时,郭嘉又谏言说:“用兵贵在神速。如今远赴千里之外作战,物资众多,行军速度比较缓慢。如果乌丸族得知我们的情况,便会有所防备。不如把一些笨重的物资留下,轻装前行,以最快的速度推进,趁着乌丸族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进攻,肯定能够大获全胜。”

曹操听了郭嘉的计策,扔掉了笨重的物资,快速行军,直冲蹋顿的驻地。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乌丸族应之不及,一败涂地。最后,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到辽东后也被太守公孙康杀掉。

兵不血刃

【释义】

兵器上没有沾到血。形容战斗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取得了胜利。

【出处】

战国·荀子《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唐·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典故】

郭默是东晋时期的屯骑校尉,作战骁勇,勇猛无比。但他生性骄横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因为私怨杀掉了平南将军刘胤。之后,竟然还大胆地伪造诏书,污蔑刘胤造反。宰相王导虽然深知其中原因,但害怕朝廷没有力量惩戒他,最后不仅没有问罪,反而还升了他的官职。

名将陶侃得知这件事情后,一边给王导写信,一边上书朝廷,希望可以依法惩处郭默。信中有这么两句话:“郭默杀害了州官,于是就升任他为州官;如果他杀害了宰相,难道也要让他做宰相吗!”

王导被这两句话深深触动,于是决定让陶侃带兵征讨郭默。郭默知道陶侃作战勇猛,很是厉害,又听说他亲自前来讨伐,心中万分着急,便想着先离开江州避难。不过,陶侃行军神速,郭默还没来得及行动,陶侃就已经兵临城下了。郭默想要依托城池固守,但又深知自己并不是陶侃的对手,担心城破之后自身性命难保;但如果开城投降,又害怕朝廷会治他一个杀人罪,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郭默手下的一个将领见大势已去,便背叛了郭默,合伙将他逮捕后开城投降。最后陶侃不战而胜,兵不血刃地夺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冰山难靠

【释义】

无法长久的势力,不能依靠。

【出处】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一年》:“或劝陕郡进士张彖(tuàn)谒国忠,曰:‘见之,富贵立可图。’彖曰:‘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典故】

杨玉环因为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使得杨家上下都官运亨通。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更是成了当朝宰相,手握重权,朝中很多官吏都争相巴结。

当时,有一个进士名为张彖,一直苦于没有做官的机会。他的朋友劝说他去拜见杨国忠,这样准能够有官职做。张彖却说:“你们都认为杨国忠的地位会如泰山一般稳固,可我却认为他只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一旦将来动乱,他便会犹如冰山遇到太阳一般垮掉。那个时候你们就要失去自己的靠山了。”没过多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攻下了京城长安,杨国忠跟随唐玄宗逃亡四川。行走到马嵬坡时,被士兵杀掉,杨贵妃也被缢死。最后,果真如张彖所说,杨国忠这座“靠山”倒了。

别开生面

【释义】

原意是凌烟阁里面的功臣画像因为时间长久都褪了色,经过曹霸重新描画之后才又生气焕发。现在形容开创了一种新形式。

【出处】

唐·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典故】

曹霸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画家,善于画人物和马,因此也受到唐玄宗的宠幸。

唐朝时期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凌烟阁,里面挂着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画像,是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因为年代久远,大部分画像已经剥落,没有了当时的风采。为此,唐玄宗召来曹霸,让他根据现有画像重新画过。曹霸考察了很多历史资料,又比照着模糊不清的功臣画像,认真琢磨,仔细构思,最后让二十四位功臣画像重新大放光彩,并以崭新的风格出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