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逆反期,情绪也会处于逆反状态。逆反期的孩子经常对父母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是和父母的规定发生冲突。这时父母必须尽全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
胆小怕事,感觉看见什么都恐惧
心理学家认为,现在有许多孩子都很怕黑,因为黑暗联想到鬼而感到害怕,这种纯粹的害怕“鬼”的孩子,他们生活实际上并不会受到严重干扰。若表现为不正常的、极度的惧怕,而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这些带有疾病性质的惧怕可以诊断为“黑暗恐惧症”。
心理专家认为,幼儿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时期。这时需要父母给孩子准备一个独立的房间,起初可以在孩子睡前陪伴孩子,告诉孩子自己会在他身边陪着,用手抚摸给予安慰,等孩子睡着之后,父母可以离开。
等到第二天孩子醒来,父母可以表扬孩子:“一个人乖乖睡着了,宝贝真棒!”以此强化孩子独立的能力与意识,孩子在自己独立的房间睡觉,需要独立面对黑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学会自己处理恐惧等负面情绪,同时意味着孩子开始独立了。假如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害怕,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那孩子就容易陷入“黑暗恐惧症”。
张女士很是苦恼,因为8岁的女儿月月在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每到晚上,我就开始害怕,卧室的灯熄了,爸妈都已经睡了,只有我一个人怎么也睡不着,我只能躲在被窝里,不敢把头伸出来。”
女儿月月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她很怕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有时她甚至会要求跟爸妈同住一个房间。而且总是开着灯睡觉,偶尔关灯是爸妈看着她睡了才关上的。张女士觉得女儿胆子太小了,有意识地会锻炼她,比如规定她上床之后关灯睡觉。然而,这对月月而言却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她告诉妈妈自己会感觉到身边有些可怕的东西存在着,比如鬼怪之类的。几乎每天晚上她都是从噩梦中睡醒,哭着找妈妈。对此,张女士非常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办。
患有恐惧症的孩子大多数比较胆小、独立性较差。根据张女士反映,月月在班上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独来独往,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很差,这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相关联的。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大部分会在黑暗中苦恼,让他们恐惧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在黑暗中看不到自己亲近的人,视觉上的分离感引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父母的依恋情结。
对此,心理专家建议:父母要意识到过度保护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胆小。因为父母的保护就是告诉孩子,一个人睡觉确实比较危险。恐惧症惧怕的事物本身是比较普通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不需要害怕的事物,不过因为父母无意识地提醒孩子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结果反而强化了孩子焦虑、恐惧的情绪。
小贴士
1.及时询问孩子产生恐惧感的缘由
孩子一旦产生恐惧感,父母要考虑这是否与他的年龄相称。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随时关心孩子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恐惧持续的时间。孩子在恐惧时是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不肯一个人去睡觉,不愿意去上学,甚至不敢离开父母。父母需要弄清楚,然后及时处理。
2.勿对孩子说“胆小鬼”
孩子从三岁时开始对黑暗产生恐惧,假如这时父母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孩子不准哭,这将大大地误导孩子的情绪。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事情的真相,在孩子看来令人恐惧的事物被父母一语点破,他自然会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内心的恐惧感也会随之消失。
3.避免诱使孩子将恐惧感隐藏在心里
不管孩子担心什么、害怕什么,父母应当告诉他们害怕是真正的心理现象。平时父母多和孩子交谈,给孩子讲一些常识,这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的最佳方法。等到孩子明白道理,心境平和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4.鼓励孩子多接触黑暗的环境
对于患有黑暗恐惧症的孩子而言,父母鼓励他们多接触黑暗的环境。刚开始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尝试,直到孩子适应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如果感到害怕,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做深呼吸,或者鼓励孩子大声地叫出恐惧的感觉,然后让孩子独立地待在黑暗环境下直到适应。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情绪状况循序渐进,适时给予孩子鼓励与表扬。
5.避免让孩子接触鬼怪、恐怖之类的故事和电影
当然,恐惧黑暗与听过鬼怪故事、看过恐怖片有一定的联系。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和孩子过多地谈论鬼怪的故事,也尽可能不要让孩子看恐怖片。假如孩子经常会想起鬼怪之类的事情,父母需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在闲暇时间多参与有趣的互动式活动,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内心脆弱,敏感多疑
逆反期的孩子有时会内心脆弱,敏感多疑,似乎天生就被一种焦虑和不安全感笼罩着,在幼年时期他们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害怕自己受到父母的冷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所以,孩子敏锐的洞察力是从预测父母的态度开始发展的,且在察言观色的过程中学会了犹豫不决。
这样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有一种无助感,总感觉自己是被孤立的孩子,随时充满了焦虑,慢慢长大后,又从焦虑情绪中发展出怀疑的特质。所以,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获得肯定想要服从,另一方面又因为未能获得信任而开始蓄意反抗。
到了两三岁,由于爸妈很忙,小艾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更加敏感多疑。有时,她会呆呆地问妈妈:“妈妈,你爱我吗?”妈妈这时总把小艾搂在怀里,安慰说:“你是妈妈的小棉袄,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呢?”
上学之后,爸爸妈妈更忙了。小艾性格越来越内向,她经常看到同学几个凑在一起说笑,不时看看自己,她就怀疑:他们是在说我吗?大家都不喜欢我吗?而小艾回到家之后,总是爷爷奶奶在家,她害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爸妈亲生的孩子。否则,爸妈怎么会不爱自己呢?
小艾是典型的怀疑型孩子,几乎从她出生开始,就会下意识地寻求家中保护者的认同,获得安全感。这个保护者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其他人。他们会强有力地内化自己与这个保护者的关系,而且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维持和这个人的关系。
假如孩子认为这个人是慈爱的,可以为自己提供勇气,那孩子在长大后也会从其他人那里寻找相似的指导和支持。他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取悦这些人或是群体,尽职尽责地按照既定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办事。
假如在孩子看来这个保护者是暴力的、不公正的,那孩子将认为自己总是无法与他们认为强于自己的那些人相处,所以对生活充满恐惧,担心自己会受到不公正的处罚,这时他们就会采取防御措施,对保护者采取极端的态度。
小贴士
1.鼓励孩子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怀疑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内心自卑导致了其敏感多疑的性格。在生活中,父母要尽可能鼓励孩子,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之后,称赞孩子“宝贝,你真棒”“宝贝,这件事你做得很对”“宝贝,妈妈很爱你”。父母的鼓励可以令孩子开心,从而增强自信心。
2.尽量避免责备孩子
怀疑型的孩子是极其敏感的,他们总会怀疑一切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即便父母很关爱怀疑型的孩子,也可能令孩子在某一瞬间产生得不到信任和支持的失落感和恐惧感,其根源是不容易察觉的,可能只是不经意间的一次责备、一次敷衍,就可能导致孩子胡乱猜疑。毕竟孩子气质的一部分是天生的,他们那敏锐的感觉是父母不容易捕捉到的。
3.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
有时候孩子只是一个人胡思乱想,四处猜疑,他们就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关闭了心灵沟通的大门。如果父母不想办法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无法了解到孩子心中所想,那即便给予孩子再多的爱,孩子也是不快乐的。
4.尽量多抽时间陪陪孩子
孩子的内心已经十分敏感,父母稍微有一点点疏忽,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可能不爱自己了,他们总会幻想出一些没人爱自己的孤独画面,这样会更加重他们的怀疑病。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忙,要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确实感觉到父母是爱自己的。
自言自语,多愁善感
逆反期的孩子喜欢自言自语,偶尔还喜欢流眼泪,甚至在很多时候就不当着父母的面,他们好像总是心事重重。在平时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往往感情细腻、复杂,经常想得很多,顾虑也很多。由于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父母或多或少对孩子都有迁就,特别是老人,为孩子包办的过多,所以造就了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依赖思想,似乎受不了一点委屈,凡事总为自己考虑,稍微有一点不如意就开始哭,开始耍脾气。
当然,孩子的性格和家庭的教育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假如父母多愁善感,孩子肯定一样;假如父母开朗大方,孩子也会很阳光,所以父母尽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此外,父母遇到事情需要往好的方面想,乐观一点,否则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最后建议父亲多陪孩子。毕竟,和父亲在一起,孩子会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尽管母亲也会影响孩子,不过不如父亲的榜样作用,所以父亲多陪陪孩子吧。
小贴士
1.转移注意力
对于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小鸡死了、养的花枯萎了、养的小松鼠跑了等,很有可能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示出惋惜、难过,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孩子有了这种情绪时,仅仅凭语言解释和安慰是不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比如带孩子去逛逛超市,买点零食回家吃;到书店逛逛,买几本书回家看看;到玩具店买几样玩的东西回家玩玩,缓解痛苦的情绪。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好转了。
2.营造轻松、欢乐的家庭氛围
平时,父母要注意营造轻松、欢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孩子从小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父母经常说说笑话,说些有趣的事情,对于一些悲伤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在多愁善感的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惋惜、难过,避免孩子受到影响。当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时,父母最好的方法是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痛苦情绪。
3.多看到孩子的优点
通常那些多愁善感的孩子担心被别人否定,因此,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优点,并常常以欣赏的语气鼓励他,孩子得到了肯定,就会增强自信心,其性格也会开朗起来。在平时生活中,父母需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喜好,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然后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展示、表现自己的机会,一旦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就会自信起来。
4.让孩子明白哭是没用的
当孩子由于多愁善感而掉眼泪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即便哭得昏天黑地也不能改变事情的最后结果。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是把眼泪擦掉,勇敢面对,坚强地迎接新的生活。
5.尽可能与孩子多商量
如果希望多愁善感的孩子变得坚强,父母不要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让孩子言听计从。有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与孩子商量,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多听取孩子的建议。
6.不要总是指责孩子
多愁善感的孩子大多数缺乏自信心,父母不要总是指责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妥当的。因此,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时,父母要向孩子解释和示范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孩子会做了,父母就会少一份担心,多一份乐观,而孩子也敢于积极地去做。
7.语气平和地安慰孩子
多愁善感的孩子往往感情细腻、复杂,经常想得太多,而且顾虑太多。当孩子多愁善感时,父母首先要语气平和地安慰孩子,向孩子表示自己的感受和他是一致的,与孩子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与自己一起分担忧伤。当然,父母要善于利用时机,以孩子伤感的事物做媒介,理智、科学地对他进行教育,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会较为冷静、恰当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
容易忧虑,常陷入消极情绪
与成年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在孩子大约1岁左右,他们的情绪就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也就是生气、恐惧、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高兴、快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助于发挥孩子内在的潜力;消极的情绪则可能让孩子心理失衡。
杨先生的儿子杨洋今年10岁,他个性比较敏感,性格说不上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比较恋旧,跟以前的老同学、好朋友分别时总会舍不得。三年级转学之后,杨洋总是想念过去的老同学,不喜欢与新同学交往,直到一年之后才渐渐融入新的班级。即便到了新班级之后,也总是念叨以前的同学,认为以前的同学比现在的同学好,似乎又要很长时间才适应新环境。
最近杨先生发现儿子十分消极,很悲观,学习很懒散,对人生没有一种正确的积极态度,经常流露出人总归是要死的,努力没有用,不管自己现在怎么样,最后都是一样的结局。杨先生经常听到儿子说:“爸爸,我不想你们死,不想爷爷奶奶他们死,人如果永远不死就好了。”最近这样的情绪更是经常反复,就在昨晚跟儿子聊天中,儿子还说到人最终还是逃不过死亡,所以自己做什么都是无用的,什么金钱、名誉都是一场空,甚至说自己好像看到自己死了的时候的情景。杨洋在说到这些的时候,情绪十分低落,甚至掉泪了,说自己不想死。
小孩子动不动就喜欢说“不”,而且经常是你说什么他都会说“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孩子独特的表示自立的正常方式。当孩子开始说“不”,是他形成自我认识的开端。而当生活里的某些事情或某些要求与其个体的兴趣、需要和愿望等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诸如抵触、对抗、哭闹等。
对孩子而言,产生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当一个成年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边的人会安慰,或者会知趣地离开。但是,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却是父母的斥责,甚至是挨打,这其实是极不公平的。所以,一旦孩子有了消极情绪,父母应是理解、帮助,而非责备、训斥。
小贴士
1.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善于创造和谐融洽、畅所欲言的家庭氛围,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心理之后,父母要以探讨的形式来转变和提高孩子的认知,随时关注指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在为人处事上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榜样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理解孩子
在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的感受。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生气时可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允许孩子以合适的方法宣泄情绪。在适当的时候,多给孩子讲一讲自己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又是如何战胜困难、超越挫折的。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很少经历创伤和挫折。若父母给孩子多聊这些话题,势必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3.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合理宣泄情绪的最佳途径。父母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发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尽可能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比如孩子在玩游戏中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那可以让孩子到室外去踢一会儿足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泄到其他地方。
4.引导孩子倾诉心事
倾诉是一种合理的方式,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在学习遇到冲突或挫折时的感受告诉自己,同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便在孩子倾诉的内容不合理的情况下,父母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孩子倾诉完毕之后,再与孩子讲道理。
5.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生活中并不是每件事都会让自己满意,一个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生气和难过都是没有用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同时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旅游、登山,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锻炼孩子的毅力,尽可能帮助孩子形成坚毅、开朗的性格。
6.引导孩子宣泄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合适的渠道发泄出去。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非堵塞。当孩子遭遇难过的事情,宣泄出来,可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受到不愉快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减轻孩子心理上的压力。
7.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将这些优点与孩子熟悉或崇拜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优点比拟,让孩子在内心认定自己与他们的性格一样,从而激发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向他们学习。当孩子不断突出自己的优点,同时自我认可和肯定慢慢养成习惯之后,其消极的情况就会得到改观。
独来独往,有孤僻倾向
逆反期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时常会有孤僻倾向。假如自己的孩子不幸遭遇孤独症,父母应该怎么办呢?是选择放弃、逃避、默默承受,还是理智、平和、坦然接受这一切呢?面对孤独症的孩子,父母没有理由强求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身,按照孩子的发育状况,用爱心、耐心帮助他们,协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改善现状。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尽管不同的孤独儿童会有不同的症状,不过主要表现为:说话较晚、反应迟钝、不合群、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和沟通;有的孩子智力发育低,存在认知感知缺陷;有怪癖、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注意力涣散。有的孤独症孩子智力发展不平衡,他们对某一方面很敏感,比如音乐、绘画等,而在其他方面则较差。不过,越是这样的孩子,越容易被父母忽略。
李妈妈很烦恼,因为孩子豆豆患了孤独症。平时在家里,豆豆总是饶有兴趣地摆弄着手里的糖纸,对周围好像没有察觉,甚至连面前的水果和零食也不会令他心动。若是有阿姨问:“宝贝,你几岁了?”问三遍豆豆几乎都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李妈妈则对豆豆说:“告诉阿姨你几岁了?”但豆豆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张糖纸上,他重复一遍妈妈的话:“告诉阿姨你几岁了?”这时李妈妈说:“对阿姨说我六岁半了。”豆豆也只是鹦鹉学舌地说了一句:“对阿姨说我六岁半了。”
李妈妈介绍,豆豆只能说极少量的词和短语,几乎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经常重复别人的话。若是遇到有人跟他打招呼,多半没有回应;提醒他做什么,就好像没听见似的;经常会自言自语,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他平时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即便给他找来几个同龄小朋友,他也会躲开小朋友,独自一个人在旁边发呆。任何新奇的玩具都难以引起他的注意,他只是把那些废弃的包装盒、纸、勺、碗等东西重复玩耍,动作刻板,平时容易烦躁,脾气大,睡眠也很少。
教育专家表示,对孤独症孩子的治疗和早期干预,离不开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由于孩子的病态、程度不一样,需要的治疗方案也应有针对性,而父母需要承担教师的角色,通过“因材施教”和“家庭康复”帮助孩子战胜孤独症。
小贴士
1.对孩子进行感官和信息刺激训练
孤独症孩子对身边的信息通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源于他们大脑发育的偏差。父母可以适当地对孩子做一些感觉统合训练,诸如荡秋千、跳绳,这些简单的活动可以在家中进行,这对改善孩子反应迟钝和动作不协调有一定的好处。大多数孤独症的孩子自我封闭,拒绝接触新事物,缺乏主动性,不过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却比较执着。父母应善于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给予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假如孩子喜欢玩水,那父母可以为其准备热水、冷水、温水等。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氛围,把与之相关的信息搜集起来,讲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动手做。
2.引导孩子与人交往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有意识地与人交往,让他们对交流感兴趣。比较好的方式就是长时间和亲近的人在一起,亲密接触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和回应的方式。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一次次地引领孩子模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父母最好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训练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慢慢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个好玩的游戏。
3.把他当作正常孩子
父母不妨把他们看成是正常的孩子,营造一个让他们学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氛围,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饭、自己洗手洗脸,学习适应环境与人配合。将自己设定的目标贴近孩子,将这个将要达成的目标分解成一个细小的目标,一点点地、分步骤地去实现。不过,欲速则不达,对一般孩子而言很容易学会的生活技能或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良好习惯,孤独症孩子却要学习半年或更长的时间。因此,父母在心里给孩子定的标准一定要比同龄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绪和攀比心理是不能有的。
4.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父母的态度异常关键,孩子和亲友的情绪都会随着父母的态度而改变。父母需要正确地对待孩子,为其制定合理的努力目标,重点培训孩子的独立能力。愉快地接受现实,与孩子愉快相处,努力教会孩子适应家庭生活。同时,父母细心观察,到底孩子身上有哪些特性,容忍孩子重复说一句话,不要当着别人对孩子表示厌烦。总之,一旦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之后,需要考虑怎么样给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让这些孩子长大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勇气来接受教育孩子的工作,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
5.经常与孩子聊天
孤独症孩子大部分语言发育迟缓,有的甚至丧失语言能力。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学会说话,利用孩子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教他说话,这是父母不能回避的现实。语言训练可以分阶段进行,比如前期准备阶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动作,像张大口、闭嘴等,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手表示高兴、摆手表示再见、拉手表示友好。然后可以进行发单音的训练,等孩子的单音字说得比较好了,就可以着手教他学双音节词语了。最后对孩子做简单的问答训练,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习沟通。
喜欢发呆,一句话也不说
相比吵闹的逆反期孩子,有的孩子逆反期却喜欢发呆,一句话也不说。孩子的世界应是缤纷多彩的,充满快乐和欢笑的,但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孩子经常被抑郁的情绪所侵袭,严重者就会患上抑郁症。无疑,这是一个令孩子本身和父母都感到痛苦和困惑的问题。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很小,很难与抑郁症这样重大的问题联系到一起。实际上,儿童抑郁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与身边的同龄孩子关系差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症,除了人际关系导致的抑郁情绪积累之外,学习压力大、与老师关系差、父母婚姻破裂等,都对孩子产生着很深的影响。
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不但包含有抑郁寡欢、忧愁苦闷的负面情感,且有怠惰、空虚的情绪表现。不过人们经常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有自我意识能力和情感丰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视了儿童也可能得抑郁症。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面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同时还可造成儿童发育不良。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样帮助孩子远离“抑郁”的阴影呢?
小贴士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动力。平时生活中,父母常常检查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身上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学会尊重孩子,顺畅地和孩子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里的温暖感和安全感。
2.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父母平时要真诚待人,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教会孩子与同龄孩子融洽相处,多组织孩子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乐观宽容的性格,享受友情的温暖。
3.完善孩子的人格
平时父母需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与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比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
4.适度的学习教育
平时父母要适当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要过分纵容孩子或太过苛求,应按照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培养他们。
5.积极的心理暗示
假如孩子已经出现抑郁症状,那父母要给予孩子适时的积极暗示,教导孩子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父母可以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振奋的事情,让愉快的事情占据孩子的时间,以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引导孩子适当地发泄内心郁闷的情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及时找心理专家咨询,予以积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