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从少就有做文人的兴趣,但是结果在文学的园地里他一无所成;多少人本是有志于其他职业的,但是后来却成了文学巨子。
我们的兴趣常是随着时代、环境和思想的不同而变迁,在这些变迁里面,有些事是很有趣味的。
大诗人海涅,幼年的时候,两次从商,但是他觉得商业不合他的脾胃,到底他放弃了商业,转向文学。他说:“我自己是知道的,要叫我从事于商业,正如叫我去同皇女结婚一样……”海涅努力于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学,终成伟大的诗人。
一个人从事于自己最喜欢的事,并且努力地工作,这人是幸福的,他必有所成就。
许多青年在学校里本来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工学的、医学的,但是后来却转向文学。英国文人斯蒂芬生,初学机械与法律,后来对文学感觉有兴趣,创作了许多小说。司各得在大学里本是学习法律,但是他成了第一流的小说家。诗人华兹华士起初有意做律师,结果成为诗人。辛克莱、歌德、司各得、卜鲁东、鲁迅等都是很好的证明。
诗人济慈十五岁时做了外科医生的学徒,戏剧家易卜生,也当过药店学徒,中国文人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是去学医的,但是这些人并未做医生,结果都成了有名的文人。
有的文学家本来是从事于机器或工程的。法国诗人卜鲁东初为工程师,后来专心于诗歌。巴尔扎克曾经营印刷事业,失败以后,以写作来清还债务。
许多文人曾和政治活动发生过关系,华兹华士一七九〇年曾参加过法国吉伦特党。哥尔利治(Coleridge)曾经参加军队生活,希望在北美建立一个乌他邦。拜伦曾参加希腊的革命运动。雨果曾为上议院议员,竭力反对拿破仑,提倡民主。高尔基曾参加革命运动。罗曼·罗兰亡命瑞士,组织世界主义的大联盟。辛克莱曾领导矿工罢工大示威。歌德曾为枢密院长,主持该院的行政工作。杜格涅夫曾参加自由运动,被判死刑,后来遇到大赦,得免于死。
中国有几位文人,起初都是学图画的,后来转向文学之路,像茅盾、钱歌川、白薇诸人都是,这也许因为图画和文学有密切关系的缘故吧。
人们的兴趣常是变动的。这种变动有时于我们有害,使我们朝三暮四,没有一个中心工作,结果一无所成。但也有时,对我们有极大的利益,因为一个人不是适合于各种工作的,有时适合我们脾胃的事,在这种变动中,会“得其所哉”,因此有惊人的发展。例如鲁迅如果继续学医,也许埋没一生,做不出什么事业来,但是当他改从文学之后,声誉日高,终成中国的近代文豪。
谈到文人的兴趣,有一件事很有趣味,就是大多数的文学家不是专门从事写作,换句话说,他们一面写作,一面另外担任别的工作。
辛克莱(Sinclair Lewis)说:“青年作家应当从事于两种职业,过着两重生活。应当和非文艺的世界接触,应当知道一般人的生活状况,未来的巴尔扎克或拜伦,不该整天坐在书桌旁边写东西,他该努力,学习第二种职业。”
是的,许多文人确是同时担任两个职务的,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有一个诗人,在弗曼唐州开一间食品店,不但于事务以外有工夫写文章,并且还有时间编一份小杂志。
诗人爱默生(Emerson)是一位牧师和讲师。霍桑(Hawthorne)是一个海关职员和驻外领事。惠第尔(Whitier)是个农夫和编辑。郎斐罗(Longfellow)是个牧师。罗威尔(Lowell)是个牧师和外交家。惠特曼(Whitman)是个政府小官。托洛(Thorean)是个铅笔制造者。辛克莱悔恨自己太迟,他想在著作生活中找些工夫在生物实验室中工作,或是开一间小客栈,把生活调节一下。
中国的文人大都另外有职业。靠着写文章来生活,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许多人把文学当作副业。我们不必多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