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讲效率的时代。什么叫效率呢?效率(Efficiency)的意思,就是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好的成绩。
你看现在什么事不是要快吗?一个现代的青年,应当人家一个月做完的事,我半个月做完它;人家一天做完的事,我几小时做完它;人家几小时做完的事,我二十分钟做完它。不但如此,并且我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得比别人的成绩好。
读书也是要讲效率的。古人读书,最不讲究时间的经济。一课书叫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地念个半天并不稀奇。一本《三字经》,往往要读半年,甚至一年,这件事影响儿童的幸福太大了。
我们读书要有效力,必须有好的方法。有了好方法,才能够“事半而功倍”;做事没有好方法,就不免“事倍而功半”了。何况我们青年学生,读书的年月不多,而要读的书、要学的事实在太多了,所以有效的读书法是于我们很有利益的。
下面我要介绍两三个人的读书方法给读者们。
美国教育心理专家泼来雪(S。L。Pressey)曾用一百二十五个测验题,去调查学校里失败的学生,将所得的结论,列为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很是宝贵,兹将它的要点摘录如下:
(一)要读书有效力,下面的条件很是重要:
(1)失败的学生常常是因为身体衰弱,所以要读书有效力必须当心你的健康。
(2)不要担负太重的功课,对于工作能从容应付,才有优良的成绩。
(3)情绪不安定常是失败的基本原因,所以你应当避免一切烦恼和不安心的事。
(4)要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在那里可以避免一切的骚扰。
(二)要读书有效力,时间的分配很是重要:
(1)预先分配你的时间,最好每天有一个工作程序表,事前有计划、有效力地利用你的时间。
(2)工作时不要犹豫,立刻开始,不要拖延。许多学生失败是因为不能定心工作。
(3)事前预备所用的工具和材料,身边常带一本小册子,计划计划。将常用的书籍,带在身边。
(4)要时时准备,不要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以致精力涸竭,不能应付。许多失败的学生,在考试前深夜不睡,不顾饮食,缺乏休息和娱乐。
(三)要读书有效力,要有“选读”的技巧:
(1)在阅读之前,应当先把全文的组织、目录、标题、概要、序言等翻阅一遍,得到一个概念。这样在精读时更容易明了记忆。
(2)读书时不可忽略书中的图表和公式。它能使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3)要注意专门名词和新字新词。阅读时务必求其彻底学习,否则要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4)每读数分钟,要停止一下,回想所读的材料,撮其重要者背诵出来。
(四)要读书有效力,当养成写笔记的习惯:
(1)听讲或阅读时,要简单地、有组织地把大纲记下来。
(2)记录时要用自己的词句,并且时加按语。不要把演讲人的话逐字记录,那是没有意义的事。
(3)把笔记材料,归类编存,需用时,便于检查。(4)研究一个题目,或是做一篇报告,应当将参考材料制成卡片,以便整理或是增减。
(五)要读书有效力,必须常加温习,予旧知识以新的估价:
(1)应当每隔相当的时间,把你的功课温习一遍。
(2)温习的时候,要选择地温习。凡意义模糊、记忆不清的地方,再反复温习。
(3)将所温习的材料和自己的经验联络,或者予以实际的应用,则可增强记忆。
(六)有效力的读书,要注意考试的方法:
(1)没有开始回答以前,先将试题看一遍,可以计算你的时间,预定答案的繁简。
(2)问题式的考试,要先写一纲要,不要杂乱无章的写下去。
(3)回答完毕,缴卷以前,总要把卷子重读一遍,看有没有要改正或遗漏的地方。
上面的一个有效的读书法,也许对你们太繁难了。有一次我读一个副刊,得到下面学习的几条重要法则,极其简单清楚:
(一)使你的身体健康。
(二)使外界的情形(如光线、温度、空气等)适宜学习。
(三)养成在一定地方学习的习惯。
(四)养成在一定时间学习的习惯。
(五)用全副精神学习,注意集中。
(六)不要忧愁,放下心里烦恼的事情。
(七)要立志把学习的材料明白记得。
(八)非不得已时,不要请人帮助。
(九)你的知识和技能上如有弱点,要多费工夫来补救它。
(十)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可过长,以免疲劳而伤精力。
(十一)努力学习之后,要有适当的休息,注意脑力和体力的轮流使用。或调换工作。
(十二)养成一种习惯,凡读完一段书文时,立刻回想一遍。
(十三)自备的书本上,看到重要的语句,要加标点,以便查阅。
(十四)看复杂的材料,要制一个大纲,以帮助记忆。
(十五)学习了知识和技能,应当尽量尽早应用。
(十六)各种成语、术语、定义、公式、纲要、表解等,要清楚了解,要牢记勿忘。
(十七)诵读而求其记住,则朗读胜于默读,快读胜于慢读。
(十八)听到有价值的讲话,要做一篇笔记,写一个纲要。
(十九)注意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情形,与书本上之知识互相参证。
(二十)学过的功课要有定时的温习。
美国支加哥大学教授康豪塞尔(Prof。Cornhaucer)曾为新生编了一本《实用学生修学法》(How to study?),不但解释详细,而且很切实际,每个学生都当一读(汉文有陈友松译本,列入商务印书馆的《百科小丛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