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论,货币标准,拜金主义。情感的表达需要物化才能体会到对方的情真意切,否则就会陷入负面的臆想和揣测。并且价格越贵,价值越高就越是能体现出情意的轻重程度。到最后甚至上升到物质可以取代人物主体的趋势。通常以这样的物化标准去判断感情关系的亲疏,最终只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悲催。
【Mrs.P的开场吐槽:送礼代表我爱你?红包全是真情意?】
我有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个月都会有那么一些花销是被消耗在人情上。作为一个情商低能儿(我妈说的),我一直坚持着人不烦我,我不烦人的原则。就事论事,不牵扯太多复杂人际关系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可是我妈偏不,她坚持要我在结婚的时候举行一场盛大的、隆重的、酒菜可以一般,但是桌子一定要够多的婚礼,因为她要把“之前送出去的人情”收回来。
这个人情在这里特指的就是粉红色的RMB。
但是穿着婚纱,然后在几十张桌子的缝隙之间穿行,你浓妆艳抹在台上走台步,人家在台下嗑瓜子啃鸡爪,可能还会有几个熊孩子留着哈喇子在旁边爬来爬去……恕我直言,我确实体会不到这样做的快乐之处在哪里?
我妈翻了个白眼:“你不懂,这个快乐要到你数红包的时候才能体会得到。”
哈?
我至今没办婚礼,甚至没有拍婚纱照,这是我妈嘴里我“智障”的原罪之一,因为我让她亏大了。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所遭遇的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离不开两个字:送礼。
朋友结婚,送!长辈生日,送!领导高升,送!
就连我隔壁老张家阿姨的儿子考上了重点初中,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不亚于孩子亲生父母,我还被我妈逼着掏出500元放进一个红包里送出去。说来也是搞笑,钱就是钱,凭什么外面包层红纸它的意义就改变了?
为此,我与我家老太太产生了较为激烈的争论。
“可以不送吗?”
“不行!”
“我和他们家又不熟!”
“做人要讲人情世故。下次你有什么事,人家一样会想着你的。”
“我发誓,下次有什么事坚决不要他们送的红包!”
“不行!你得让人家知道你也为对方高兴啊!”
“我直接去告诉他们我为他们儿子高兴不行吗?”
“你这孩子,怎么说不听?”
你们看,在我妈的逻辑世界里想要表达一种类似替对方高兴的感情,就得用钱。
如果我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我冲进老张家喜气洋洋地唱首《今天是个好日子》,这样的方式是肯定行不通的。
Part1.第一次来家里居然空着手,真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蓝雪高考得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刚好可以报名省内一家重点大学。父母很开心,嘱咐她去外地念书的时候要时常和在当地定居的舅父多走动走动。
舅父和舅母两个人独居在这座城市,儿女都在国外工作,两位长辈平时在家清汤寡水地过日子,稍微熟悉点的亲戚都在外地,也没什么人探望。蓝雪将父母的话都放在心里,每个周末都会主动去到舅父家里帮忙做做家务,洗衣服,擦地板什么的,尽量减轻长辈们的生活负担。
而蓝雪的大表哥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成功就意味着工作繁忙,平时也很少和家里的亲戚来往。那个周末,蓝雪照常来到舅父家里,推开门就见到了衣冠楚楚一脸意气风发的大表哥。原来是大表哥出差过来,受到父母的委托特地抽空来探望舅父。不仅人来了,还带来大包小包的礼物,人参鹿茸,海鲜鲍鱼,还有些连蓝雪听都没听说过的新鲜玩意儿,满满当当地堆在客厅茶几上,看上去可以说是“相当有诚意”了。
舅母脸上笑开了花,连连夸奖大表哥懂事,孝顺,工作这么忙还记得要过来看望他们。见到大表哥的蓝雪也很开心,蹦蹦跳跳地跑过去和大表哥聊天。许久没见的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
酒饱饭足,大表哥起身告辞。蓝雪在厨房里收拾完碗筷走出来就听见舅母在给老家亲戚打电话,说是收到了大表哥的礼物,大表哥孝顺又懂事,还破费买了那么多礼物。不像蓝雪那小丫头,每周都跑过来蹭饭连水果都没有买过,还是年纪太小不懂人情世故啊。
听到舅母的话,蓝雪觉得相当委屈,她家境普通,每个月的生活费都要省了又省才够用,自己平时水果都舍不得买,又哪里有钱买礼物来孝敬长辈呢?
你们看,蓝雪的遭遇就是典型的:“真金才能见诚意。”蓝雪因为家境普通,生活费不多,所以与长辈交往的时候用了时间和劳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而蓝雪的大表哥则不一样,他没有付出太多的时间和劳动成本,而直接选择了“货币”这样一种方式支付了自己的诚意。
舅母的话也许是无心的,但已经反射出一个事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往往会用货币去计算交换成本,而忽略其他事件的价值。
假如某天,蓝雪出人头地,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去探望舅父,那么是否就代表她是真心想要孝敬长辈,并非只是出于礼貌而不得不来撑撑场面呢?
当然,在目前快速社交流行的氛围下,通过“货币”来量化诚意的确是一件很方便的事,但这样的方便往往会令人产生更多的误会。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件事,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A
学生:“老师,我们家是做服饰小生意的,这件衣服送给你,祝您教师节快乐!”
老师内心OS:我平时都穿大牌,最差也至少要是个牌子货。这样的衣服送过来是想打发谁呢?我在你眼里就配穿这个?
其实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家里的服装厂已经半年没怎么出过单了,这次教师节,学生偷偷进到家里的库房,根据自己平时对老师的观察,选择了自己心目中最适合老师的衣服作为教师节礼物,这已经代表了他对老师所有的心意。
B
邻居老人:“这个苹果给你们家小朋友,很好吃的。”
年轻父母内心OS:“你这苹果上个月来我就看放在这里,我家孩子只吃有机进口水果,你怎么能给小孩子吃这个?”
但他们不知道,一个苹果也许是生活窘迫的老人一直舍不得去吃的东西,而自己的孩子在半个小时前到老人家玩耍,看到了苹果随口就说了一句:这个好不好吃呀?于是老人就记在了心里。
无论是蓝雪,还是后面例子里的学生和老人,他们被人误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几乎没有人会在快速社交关系里去计算对方隐形的付出。当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除了觉得被轻视外,可以做出的选择还有很多,也许在仔细思考后,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个圆满的结束:
蓝雪继续坚持每周过来舅父家中帮助长辈做家务,过年的时候舅母回到老家见人就表扬蓝雪勤快,聪明,帮了自己不少的忙。
老师在家访的时候,明白了学生家境的困难,非常后悔自己当初刻薄的想法,回到学校后为学生申请了困难家庭救济金。
年轻的父母知道了老人独自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儿女没有在身边,时常主动带着孩子串门,每周都为老人采买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所以当我们觉得对方没有诚意的时候,无妨换个角度重新再思考一次。你所看轻的,也许正是对方最珍视的部分。
【小黑板课堂】第1讲
人类最大的边界,就是认知的边界
我们所有人都会犯的一个最常见,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错误:用自己已知的范畴,去判断一个未知的事件。用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
我们不太容易承认的一件事就是,其实我们并非什么都知道。认知的边界就好像一道无形的壁垒,将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空间。如果不努力打破这层壁垒,那么我们都将永远只生活在自己小小的空间内,让错误循环发生。
例子:
“他和你结婚连婚礼都不给你办?”
“是呀,我们也不想办婚礼,计划旅行结婚。”
“娶个老婆连婚礼都省啦?太没诚意了吧!”
“……”
突破认知边界,关于可能性空间的逻辑思考
美国作家弗雷德里克曾经在《认知的边界》一书中提出过,这个世界上许多事件并非和自己主观想象中的一样。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由于各自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才产生了最终的结论误差。而我们从自己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和自己的主观世界有着严密的因果关系的。
假设我们的认知是L,而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是A,那么第一个可能性是A里包含有L,第二个可能形式A里包含了部分L,第三个可能性是A和L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参数,互不影响。
也许会有人发问,A=L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们继续思考下去,假设你的认知是L,第二个人的认知是M,第三个人的认知是P。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认知是从出生开始直到认知产生的那一刻所经历的选择和得到的结果组成的,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经历完全相同的人,那么也就不存在认知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L≠M≠P
假设一件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是由以上三个人的认知组成,那么这个A里就一定包含了L+M+P
由此得出:A≠L
回到原点:所有通过我们的个人认知产生的结论,都并非事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结论。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上帝。
【奇葩说】
你家孩子能得奖是因为你给老师都送礼了吧?
Jack家里的小孩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被老师选送参加了市里的奥数竞赛。孩子还算争气,一鼓作气就拿下了市里的冠军,下一场就要去省里参加更高阶的竞赛。
孩子获奖的消息传开后,JACK家一时间门庭若市,门槛都快被前来取经学习的家长踏平了。
“你们家孩子请家教了吗?”
“没请啊。”
“去报奥数班了吗?”
“就是学校里的兴趣小组啊,和大家上的班是一样的吧。”
“哎……”那家长停了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问:“那参加这么个竞赛,要给老师送多少礼啊?”
JACK一时语塞:“我没送过礼啊。”
“没事,这些事我又不会出去乱说,我们是重点学校,学校里成绩好的孩子那么多,为啥就选了你家的孩子去啊?”家长露出一副“我懂的”的表情来。
“我真没送过礼!”
一周以后,更离谱的谣言在家长群里散开了。
家长A:“听说你家有教育局的亲戚?”
家长B:“去年教师节给数学老师送LV包的人是不是你来着?你说今年送点啥好啊,我都不知道怎么选。”
家长C:“我说这位家长,送礼这种风气被带动起来了真的不好,让我们这些送不起礼的孩子怎么办哇?老师还会管吗?”
Jack有点绝望:“我真的没送过礼,我家孩子凭自己本事参加的竞赛,我送啥礼?”
恋爱双方见父母一定要送很贵重的礼物吗?
在英国念书的柠檬暑假回国旅行,碰巧路过了男友Sim的老家,在男友的要求下柠檬特地在Sim的老家呆了一两日,算是见识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没想到的是,Sim直接将柠檬领回了家和父母吃顿便饭。情急之下,柠檬在附近的蛋糕店买了几盒甜品和水果登门拜访。不想却被男友的父母打了负分,理由是:她居然提着蛋糕和水果就来了,见家长当是串门呢,儿子,你说这姑娘是不是瞧不上咱们家啊?
柠檬感到诧异,先不说自己和Sim还没有到要谈婚论嫁的那一步,顺路看看对方的父母赠送蛋糕和水果都是普通的礼品,为何又不得体了?
“那是因为我大学里的哥们过来旅游第一次登门拜访就大包小包的,你这蛋糕和水果显得也太单薄了。”Sim解释道。
“听说什么叫礼轻情意重吗?”
“我知道你的意思,那我爸妈不是有对比了嘛,上次收到大礼,这次收水果,换谁都会有想法呀。”
“但是用礼品的价格来衡量一个人的情谊,这对我是不公平的呀!”
这次是你老板的老板的老板过生日,礼送少了人家肯定看不上的!
小明被公司派遣去总部学习,恰逢公司总部的老板过生日,请总部的所有人去自己家的别墅开派对,小明有幸也在邀请之列。
所有人都沉浸在终于可以去老板豪宅看看老板娘是否和传言中一样美艳不可方物的八卦中,唯独小明陷入了困扰,因为他不知道应该送什么礼物给老板的老板的老板做生日贺礼。
同事A:“你送什么礼物呀,这是公司活动。”
同事B:“就是,你就当是个公司福利,老板生日刚巧给咱们撞见了而已。”
小明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过生日人家请你了就一定要送礼呀,而且还不能送什么小礼,送小了老板也会看不上的。”
同事C:“你们那个城市的风俗都这么奇怪吗?咱们是民营企业,不讲究这些。”
小明:“这是我们那边的礼貌,你懂吗?”
同事:“……”
Part2.生日男朋友只送了个蛋糕,他肯定是不爱我了。
我的闺蜜茉莉最近在和男友闹分手,原因令人哭笑不得:“我觉得他肯定是不爱我了。”
这事儿要从两个月前我们共同的朋友小雯过生日说起。小雯的男友是从事时尚行业的资深PR,平时对于女生穿的用的东西都相当敏感。女友过生日,他理所当然地就送上了令所有女生都会尖叫的阿玛尼彩妆大礼包。收到礼物的小雯开心得快飞起来,女孩子嘛,收到礼物就会火速拍照发朋友圈,并收获了一众亲友的好评。
茉莉也是个大美女,她将小雯的朋友圈截图发给了男友:“你看这是小雯的生日礼物!我的生日也快到了,你有准备没?”男友正在加班,收到女友的信息只知道应该习惯性地连连赞同,否则就会死得很惨:“有的有的,你放心我早就给你准备好啦!”
但茉莉的男朋友呢,恰好是我们口中那种赚着5万月薪活得像薪水只有5千的直男程序员。他懂彩妆吗?不懂!他可能都弄不清楚茉莉发过来的截图那几个盒子里到底是眼影还是腮红,更搞不清楚买这么一套化妆品到底要花掉几个零的金钱。虽然那些钱对一个直男程序员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以至于他更加也不可能知道这些个黑色的盒子对女友来说意味着什么。
过了一个多月,茉莉生日的时候,程序员男友费尽心思送了一个大大的蛋糕,包含了榴莲,草莓,芒果三种口味,都是茉莉平时爱吃的。理由是:“你最近太瘦了,要吃胖点身体才会好。你看我从来都不介意你会长胖,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啊。”
我们当时在现场的群众都纷纷惊叹:这真是神一般的操作,根本就是出人意料啊!
生日会过后,茉莉大发雷霆,别人过生日都能收到大礼,为什么自己只能收到一个蛋糕!
程序员男友一脸懵逼:“过生日收蛋糕有什么不对吗?”
茉莉:“你一点都不上心,我朋友都笑我了!谁要你的蛋糕啊!还说要我长胖?分手吧!”
程序员男友:“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都说女人是被情绪控制的动物,这样说其实是没错的。显然,茉莉更像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她的逻辑里还存在着“她都有,为什么我没有?”“我想要这个,你不给我,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因为你没有做这件事,所以你一定是怎样的——这个逻辑,其实是一个被低成本误判的逻辑。而这样的逻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相当常见:
A
小白出差一周回来,女友劈头盖脸地问:“我的礼物呢?”
“一直开会,没时间逛街啊。”
“你都出去一周了,没带礼物回来还用没时间做借口?”女友不依不饶。
“我真的一直在开会,睡觉的时间都快没了。”小白委屈巴巴地说。
“那你还有时间吃饭呢?对我不上心就不要乱找借口好吗?我拜托你还是偶尔想一下我,我都感觉不到你对我的爱了。”
小白:“冤枉啊……”
其实小白去参加的是一个项目方案封闭会议,一连好几天大家都呆在一个酒店里制定工作计划,他连洗澡时间都没有,又怎么会有时间去逛街买礼物?
B
“老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我妈让我给她买件毛衣,我刚收到快递。”
“我去年就让你给我买的那个包呢?”
“我打算在结婚纪念日买给你。”
“你为什么不等你妈的结婚纪念日再送给她?你妈是不是比你老婆还重要?”
“老婆大人明鉴啊……”
其实母亲要的毛衣只是一件价值不到50元的普通衣物,是随时都可以买的。而老婆要的包包则是标价上万的奢侈品,这位无辜的丈夫表示自己是打算先存一段时间钱再去买回来,不想却被老婆颠倒黑白了。
你看,在上面几个案例中,几乎每个人都通过对一件单线程事件的判断,最终得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确然,低成本判断的逻辑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省去了大量思考的时间,因为怎样,所以怎样,是个很简单的逻辑,也是大家都容易犯错的原因。
换个更科学的角度,我们人类与大猩猩的基因链组合差距大约只有不到2%,也就恰好这不到2%的差异化,让我们和动物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种族优势。你会通过自己身体内剩余那98%的基因,单线程地去判断自己是一个大猩猩吗?
我们是复杂的人类,有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摆脱不了生活带来的阴暗。所以你在地球上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找不到一个绝对的坏人。
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多线程思考的方式来帮助理清思绪:
线程一:这件是事情是高频率发生还是偶发的?
在茉莉这件事情上,男友没有准备礼物只准备了蛋糕其实是一件低频率事件。茉莉想了想,上个月男友还给她买了一条她喜欢的项链,作为恋爱一周年的礼物呢。所以并非是不爱她,只是对爱的表达方式和自己所期望的不太吻合。
线程二:这件事情的隐性价值你已经完全了解了吗?
一个生日蛋糕也许就几百块钱,但是茉莉后来才弄清楚,一个普通的生日蛋糕是很简单,但是男友是特地抽时间去蛋糕店跟师傅学习做蛋糕,然后亲手将自己做好的成品送给了女友,这样的心意不是每个男生都会有的。
线程三:对方是否已经明白了你的所有需求,然后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茉莉掏出手机翻回聊天记录,发现自己当时的确只是发了图片和问了男友有没有准备。也并没有直接告诉男友,自己也想要一套彩妆作为生日礼物。所以自己的程序员男友可能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需求在哪里。
由此我们学会了一个道理:下次你的男朋友没有做到你需要的那部分,直接告诉他就好了。
【小黑板课堂】第2讲
单线程结论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经由正当研究方法的过程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判断,是需要通过多方的观察、测试、实践、经历最后才能得到科学的答案。所谓单线程结论是指,通过唯一的一个线索,跳过所有的观察、测试、实践、经历,而直接得出一个答案。
例如:
一个20多岁的大美女开着一辆敞篷车路过。
路人甲:“你看,这女的一定是被包养了!”
路人乙:“长得好看还穿得这么少,是二奶吧!”
美女听到了路人的对话,停下车来破口大骂:“你们才被包养了,你们才是二奶,老娘前几年买了不少比特币!”
人类最大的优势是绝对的思维控制能力
作为一个高级动物最舒服的活法莫过于是不用脑子或者随便决定了。仔细想想,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是否都出现过随随便便就下结论的情况呢?当我们遇到一件事,又不想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随意地说:“这个大概是怎样怎样的吧。因为怎样怎样啊……”大部分人还会从不同途径再次进行自我心里暗示,让自己承认这个结论的准确性。
不过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单线程结论虽然省事,却会带来很多错误的信息。
我们其实都知道人类认知存在一个边界的问题,除了认知的边界,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就是否完全不存在问题了?在实验室里,你递给实验动物一份食物,他们就会吃掉。你发出一个简单的指令,他们就会按照指令去完成预先规定的动作,这就是单线程思维。在人类社会,当你得到一份食物,我们还需要思考这个食物是否新鲜?味道如何?所含的热量会不会让自己长胖?自己为什么会得到食物?这份食物的要营养成分对自己是否有益处等。
你看,动物和高级动物之间的区别就是这样的明显。
人类的本能就懂得要去多线程的思考,并且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去多线程思考的根本原因,就要去问问心理学家如何控制我们冲动的性格了。
【奇葩说】
你送了前台妹子口红了,是因为你在追求她。
Make被公司外派去美国出差了几个月,回来的时候带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出现在办公室。带给同事A的意面,给带同事B的薯片,还有同事C的糖果,最后make送给前台妹子一只口红。
然后世界就炸开锅了。
“为什么给我们带吃的,但是送她口红,你说你是不是对她有意思?”
“我早就知道Make对我们前台妹子心怀不轨了,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按捺不住展开行动了。”
“同事一场,我早看穿你了,什么时候追到手,记得要公开哦!”
同事们七嘴八舌完全没有要放过Make的意思。
在一旁的Make根本插不上话,一脸懵逼:“零食不是你们让我带的吗?我给妹子买口红是因为她说想要一只口红做礼物啊。”
“切,你不是追求一个女孩子,何必在乎对方想要什么呢?还送人家口红。”
Make:“我这是做了什么孽……”
聘礼大小是你娶我的诚意,太少会被人笑话!
天涯最近和女友商量婚事,因为刚买了房,手里不是很宽裕,就希望给女方父母的聘礼可以少一些。没想到天涯刚开口就遭到女友的强烈反击,两个字:不行
天涯:“为什么不行?聘礼只是走个过场,最后还是归我们的小家呀?”
女友:“我闺蜜结婚男方家里都出十来二十万的聘礼,你出这么一点我会被人笑话的。”
天涯:“自己家里过日子为什么别人会笑话你?就因为聘礼少吗?那家里比咱们还没条件的人不是就得单身一辈子了?”
女友:“你说的我都明白,但是聘礼你家才出五万,别人会笑我不值钱的。”
天涯:“你们家又不卖女儿,我结婚也不是买老婆,两个人你情我愿的有什么值不值钱的,这事儿根本轮不到别人去说。”
女友:“不行就不行,聘礼的的多少就是你娶我的诚意!平时甜言蜜语说爱我,怎么牵扯到金钱你就不爱我了呢?”
天涯:“我怎么又不爱你了?”
Part3.闺蜜来不了宴会,不过收到红包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的问题,是可以单纯通过金钱去解决的。他们常常会说:“哎,没有红包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发两个。”
做错事,发个红包解决;麻烦了别人,也发个红包解决;有什么争执,发个红包;想表达对朋友的热情,发个红包。甚至,你在追求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对方都会抱怨你的红包为什么是52.0而不是520,她都不好意思截图发朋友圈了啊。
思雨在半年前参加了闺蜜的婚礼,并附赠了一个大大的红包。现在接近年底了,她也要准备筹备自己的婚礼,而思雨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曾经送过红包的朋友名单列出来,一个一个地邀请他们来参加自己的婚礼,因为她要把送出去的红包都“回本”。
很快思雨就接到了闺蜜的电话,原来闺蜜早在三个月前就定好了去夏威夷的机票,刚好自己计划旅行的时间就是思雨结婚的时间。
“真的来不了啦,机票不给改签,酒店也付过钱了,好大一笔我想退都退不了。”闺蜜在电话里表示歉意。
挂掉电话的思雨很生气,因为她觉得自己都去参加了闺蜜的婚礼,而轮到自己结婚的时候却被闺蜜放了鸽子,无论对方是不是情有可原,在自己眼里都是心存芥蒂的。
于是思雨开始渐渐疏远对方,不接对方电话,微信上聊天也爱理不理的,平时见到了也阴阳怪气没有往常那样的热情了。直到婚礼的前一周,闺蜜通过微信转来了一笔数目不菲的大红包,并问她:“亲爱的,你不会还在生气吧?我是真的没想到你会在年底结婚,不然我怎么都不会安排出去旅行的。”
思雨收下红包,心里的的火突然灭了大半,她笑嘻嘻地发了条语音过去:“我怎么会生你的气呢,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只是你来不了我的婚礼,我觉得很遗憾。”
那语气假得令人发指。
但这个案例里的思雨是个财迷吗?并非如此,不仅不是财迷,思雨还是她所在城市的义工小组负责人,每次逢年过节,思雨都会组织一帮义工小伙伴为收容所的流浪汉们送棉被送衣物,她自己用来做善事的金钱并不会比其他人少。
思雨之所以会因为红包而“原谅”不来参加婚礼的闺蜜,是因为她习惯性地将自己的社交成本进行了量化。你结婚,我送你红包,是一种人情的投资。那么等到下次,我结婚的时候,你突然说不来参加,这就是一个投资失败的信号。
中国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是一个严格的量入为出的人情社会。所谓人情,就一定会包含了你来我往的交易,而衡量交易最简单的方式依然是“货币”。
这个现象不仅是老年一代,我们年轻一代依然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做建筑工程的李夏可长年在外地工地上驻守,一个月只有一两天的时间回家陪陪老婆孩子。照理说夫妻已经结婚,就不用再分彼此。但李夏可的夫人可不这么想。
“你这个周末不回来了吗?”
“回不来了,工地有事。”
“发个红包,认错谢谢。”
然后李夏可就发过去一个大大的红包表达自己工作繁忙忽略了家庭的歉意,这样的“认错红包”,李夏可每个月大概要发十来个左右。李夏可会觉得自己被夫人敲诈了吗?不会。因为他本身也是认可这种通过货币去解决问题的手段——既然尽不到做丈夫、父亲的责任就花钱补偿呗,这样更简单不是吗?
又例如说,我们时长会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某市司机交通肇事,不小心撞伤了老人。那么这个新闻下面的评论会出现一片统一的呼声:“赔死他,叫他赔钱,赔到破产。”这就是用货币解决问题的逻辑之一。
在2017年有一个著名的交通肇事案,受害者最终伤重不治。而受害者家属在网络上发声,通过法律,舆论等他们能够想到的一切办法将肇事司机曝光,最终也只为了一件事:“因为他们家没有把应该赔偿的钱给我们,居然还想抵赖不付钱!”然而,在舆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了家属的这个论点——找对方麻烦,是因为对方居然拒绝支付赔偿金。
所以我下面的话也许会显得很圣母,但也是事实:获得货币赔偿后,受害者就会起死回生了吗?并不会,但从某方面来说,家属会觉得他们得到了可量化的补偿,并且这个量化的数值是可接受的。那么其他的事情——例如肇事者是否获得了应有的惩罚,我们如何去避免更多人因为交通肇事而受到伤害等等,也就不足为道了。
当我们失去的部分变成一串可观的数字,那么人命也就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反正人都死了,怎么做也救不回来呀。
【小黑板课堂】第3讲
货币量化价值
认为凡是都可以通过货币去解决,没有钱办不到的事,如果有那就是钱还给得不够多。这就是典型的使用货币去量化价值的一个伪逻辑。但在这个世界上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还是有很多的,例如亲情,真爱,健康。
将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进行量化本身就是一个神逻辑。
例:小王学习成绩全校倒数第一,但是想进市里的重点中学,小王爸爸准备了十万块钱,想要拖关系买一个学位。在小王爸爸眼里,学位是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的,如果十万买不到学位,就二十万,二十万买不到用三十万也有可能买得到。
计算在人类情感关系中的本质地位
人类的情感,是自古以来所有文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想阐述清楚的一个论题。我们在这里可以将情感这个命题下降到一个更简单的角度,情感就是计算机语言中的0和1,而人类则是对情感语言的接收机制和反馈机制的主体。这个主体是有信息通道容量的,容量值取决于个人的认知、生活经验、思维走向。
假设当某件情感关系发生时,主体一号依次反馈出的情感信息分别为:000,001,010,011,100,101,110,111,而主体二号的接收机制选择性接收了:000,001,010因为这三条信息是最先到达的,而剩下的011,100,101,110,111则因为主体的通道容量有限,被丢失或者延迟抵达。这个时候,主体二号只会在第一时间针对000,001,010三条信息作出反馈。剩下的没有被及时接收或反馈的信息,我们姑且可以称为主体二号的情感冗余信息,因为它降低了主体之间情感交换的计算效率。但是当这些情感冗余信息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人际关系的沟通是一定产生影响的。
这就是我们在所有情感关系让计算代替判断的一个本质。数字化的货币价值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主体能够首先接受到的信号,而其他隐形的情感信息则很容易被判断成为信息交换中的冗余。所谓量出未入的计算里,其实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降低沟通效率的无效信息,而冗余信息本身就带有巨大的社交价值。
【奇葩说】
你看隔壁小王又买保健品回来了,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正在医院做内科医生的安小涵周末回父母家的时候又被批评了。
“你看啊,隔壁小王每次回来看父母都是大包大包的保健品,有降血压的,有降血脂的。你就不知道心疼心疼你爸妈,也买点呢?”
“妈,那些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用,改善血压血脂的方法就是多吃菜多运动。”
“不管有没有用,人家孩子都有那个心。你连这个心都没有呢?”
安小涵继续不甘示弱地解释:“你看啊,那些保健品买回来,你吃了没用,而且还白花钱了。我不如把钱留着带你出去旅游呢。”
“不管这件事有没有用,你连这个钱都没花,还有资格批评别人花钱做错了事吗?”
我和她分手了,是不是应该给她补偿青春损失费?
小金这天愁眉苦脸地到处找人借钱,不知情的人都纷纷以为是他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七嘴八舌地问了半天后才弄明白,原来是小金和恋爱了十年的女友分手,想凑一些分手费给对方。
“好歹也跟我了十年啊,最好的青春都给我了,补偿一点也是应该的。”
我听完哑然:“可是,你最好的青春不也给了她吗?”
“那不一样,她是女孩子。”
“就算你现在给了她一笔钱,她能够回到十年前吗?”
“不能,但至少也算是补偿啊。”
在后来的对话里,小金反反复复地强调对方是女孩子,自己应该要在这十年里做出一些金钱上的补偿,但一直说不出原因为什么要补偿对方。在小金的逻辑里,他觉得自己亏欠了女方,要弥补,而他能够想到的唯一去弥补对方的方法就是可量化的货币。
Part4.请吃饭这么便宜,这个年过得越来越没气氛了。
小李老家的亲戚人口不多,而且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都比较分散。所以每年过春节,都是大家轮流来请团圆饭的。前年大伯家,去年就二伯家,价格也都差不多,12个亲戚能吃个3000多块钱的团圆饭。
今年轮到小李家请客了。但是小李家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他父亲早逝,家里失去了劳动力,全靠母亲一个人打散工供他到大学毕业。小李刚刚开始工作没多久手里也不够宽裕,于是这一年小李就换了一个更经济实惠的馆子,但菜色也还算不错,有菜有肉也有酒,和往年的菜色没什么差别。大家热热闹闹地把团圆饭吃完,吃完买单一共花了1800元。
小李买完单,刚走到饭店门口就听到有亲戚在嘀嘀咕咕了:“我们之前几年买单都没低于3000块钱的啊,他怎么买单这么便宜?”
“这个饭店便宜呗,你看之前我们都是去市里最好的五星级酒店吃饭啊。”
“哦,那也难怪了。比我们往年差不多便宜了一半,这个年过得越来越没气氛了。”
小李:“一定要去很贵的地方吃饭,才能吃出团圆的气氛来吗?”
我们在上面的小节已经讲了什么叫做“货币量化价值”,而这里要讲的是在货币对价值进行量化之后,还要努力寻求双方对等的关系。
Daisy临近结婚了才陷入一种“我怕是不应该结这个婚”的焦虑。因为她家里为她准备了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婚房,而未婚夫小江家里只凑得上一套七十平的房子还是贷款买的。于是Daisy就觉得自己吃亏了,我的房子比他家的值钱,而且还是全款买的。他家七十平的房子,结婚后还要一起还贷款,这个婚是不是结得太不划算了?
所以Daisy在结婚之前提出了,小江家的房子一定要全款购买,然后还一定要再附带一辆价值二十万左右的车。
小江觉得很不可思议:“你是嫁我还是嫁给房子呢?”
Daisy:“你知不知道什么叫门当户对,就是结婚我们家出了五百万的房子,你们家只出了个两百万的房子还是贷款的,这样对我公平吗?我可以不介意房子太小,但是你不能让我结婚了还要去还贷款呀!”
最终两个人因为房子的货币价格不同终于在婚礼前夕不欢而散。
我们之所以常常出现“货币对等”的社交要求,是因为货币是一门最容易帮助我们判断的经济学课题。我们在日常社交生活中,为对方付出了十元的货币成本,同样也会希望对方回馈我们十元的货币价值回来,如果只回馈了9.9元,就会被人认为是在占便宜。
【小黑板课堂】第4讲
货币对等价值
社交成本和社交收入进行绑定,企图寻找货币维度的价值平衡,否则就认为是自己吃亏了。这样的行为就叫做货币对等价值。
例:小明妈妈去小王家做客,带了一斤苹果。第二天,小王妈妈带着一斤梨送到了小明家,当做是回礼。
越是能够被量化的价值,就越趋向于低价值
你对一件事物的价值之所以可以进行货币量化,正是因为他的价值偏低,更容易被量化到。
用上面小明妈妈送苹果的故事为例,一斤苹果对于小王妈妈来说很容易进行计算,大约等于12元。但是如果小王妈妈收到的是一车的苹果或者一个仓库的苹果,小王妈妈的计算成本相对就会增加,而且这种计算价值成本的增加并非是等量增加,而是叠加上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王妈妈对苹果的价值无法进行快速的货币量化,因为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整个仓库的苹果比一斤苹果的价值更大,价值越高相应地就越不容易被量化到。
所以,平常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快速去判断货币价值的事物,其实就越增加倾向于低价值的事物。反之,越是珍贵的事物往往是无价的,所以我们就更加不值得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去斤斤计较了。
【奇葩说】
你的工资比我少,所以我要和你分手。
L先生对Z小姐说:“我想了一下,决定和你分手,和M在一起。”
Z小姐:“为什么?因为她比我好吗?”
L先生:“其实你也很好,但是你看我一个月能赚3000块,M一个月的工资也是3000块,你一个月工资在2500块,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合适。”
Z:“祝你们幸福!”
上次你给我封了红包,这次我的红包一定会比你的大
老李家孩子满月,隔壁老王包了2000元红包送去。
第二年,隔壁老王也娶妻生子了,老李为了表示自己的祝福,特意又包了个2500元的红包送回。
第三年,老李二婚了,老王想了想上次老李好像还多包了红包给自己,于是又把那2500元拿出来另外再添了500,凑成了3000元送回去。
最终这两家人都因为过于量化交际成本而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希望到他们孩子结婚的那天,不需要两家人互赠房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