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经济学理论前沿(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9237100000005

第5章 产业内贸易与企业内贸易:从新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 新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解释国家之间在不同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进行贸易,却无法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在同一产业内进行贸易即产业内贸易的现象。很多学者认为,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进行分析的,且忽略了规模经济的作用。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定价行为和竞争行为是不相同的。此外,在现实中,规模经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力量。

新贸易理论正是基于这两个思想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解释。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初由迪克特、诺尔曼、蓝贾斯丁、克鲁格曼等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产品差异性带来的。即使两国的偏好、禀赋和技术相同,由市场扩大所带来的规模收益递增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也可能是企业进行贸易的动力,比较优势不再是驱动贸易的唯一原因。

新贸易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现象,其规模经济的思想也被应用到一国战略性产业的指导上。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下,国家可以通过特定的贸易政策如补贴、关税来获得最大收益。战略性贸易的发展为国家提高贸易利益给出了一种参考,它也说明了补贴、关税等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其分析结果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相呼应。他也认为,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他的理论促使一国贸易发展从注重比较优势转向对自身竞争优势的发展。新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解释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当时贸易的主流。

第二节 新新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市场竞争、同质产品和同质企业等假设下,解释了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新贸易理论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代表性企业等假设下,解释了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然而,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贸易的主体在其中都被认为是国家,企业在其中没有什么地位,企业的全球组织的问题更少有人关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参与国际化活动的深入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的国际贸易与日俱增,出现了国际贸易新格局,其主要特点是:多数企业只以国内市场为服务半径,少数企业采用出口贸易的形式服务国际市场,极少数企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服务国际市场;在生产组织模式上,大多数企业采取内部化和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纳入企业内部,以获得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少数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把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给国内企业甚至国外企业。

当前异质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通过拓展市场结构、修正生产技术、修正个体偏好、引入更多的企业异质性等方式以解释更多现象的出现。但其中也存在各种问题,如企业异质性的引入非常随意,异质性可讨论但无法或者难以测度,理论赖以成立的市场结构等基本假定无法识别,因而在方法论上存在各种问题。

第三节 异质企业内生边界理论

一、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的处理跨国公司的方法是将其视为一种无形资产,这种知识能使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具有某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必须决定是出口产品到海外市场、是通过制定在海外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的计划并在海外市场进行直接投资,还是通过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或者是其他契约如外包安排以生产某种产品。跨国公司并不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但其中包含了这些有关企业所有权和企业区位选择的问题。

二、异质企业出口及区位选择

我们可以将跨国公司的组织决策分为如下几类:在本国生产所有任务;在外国本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生产某些或全部任务;合同外包给本国其他企业生产某些任务;一般外包给本国其他企业生产某些任务;合同外包给外国本企业分支机构外的企业生产某些任务;一般外包给外国本企业分支机构外的企业生产某些任务;在本国即期市场购买某些任务;在外国即期市场上购买某些任务。

跨国企业全球组织决策问题显然是与企业边界问题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本质上来说,跨国企业全球组织决策有助于解决全球市场失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