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海洋,虽不见恐龙踪影,却也是群“龙”争霸的舞台。海洋中最有名的“龙”是鱼龙、蛇颈龙和沧龙。它们是恃强凌弱的“恶霸”,当然,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卫士。
生活在海洋中的“龙”,不是恐龙家族的成员,而是另外一些种类的肉食爬行动物,是恐龙的亲戚。
最初,各海龙的祖先也都是陆地上的动物,后来为了适应环境才下了海。那时,海洋里的食物丰富,生存竞争不太激烈,经过长期的变化,它们的体型与变化越来越大,逐渐形成鱼类的流线体形。
鱼龙早在三叠纪中期就出现了,它是恐龙的同代动物。在中生代,它们都是海洋里的“霸主”。
鱼龙的体型是细长的流线形,适于在水中穿梭。它的眼圈上长有骨环,在海洋深处,这些骨环,可以减小水压,保护眼睛。它的嘴是喙状嘴,长颚上长有锋利的牙齿,是一种凶猛的肉食动物。
然而,尽管鱼龙的外观已非常像鱼,而且一刻也不能离开水,但它的骨骼结构仍然保留着爬行类祖先的特征。
沧龙是由下海的蜥蜴演化而来的,外形像一条长长的鱼,经过演化,它们的四肢变成了四鳍。与鱼龙一样,沧龙也变成了彻底的海洋生物。由于有海水浮力的帮助,它们的身躯要比祖先——蜥蜴大多了,个子可达6~8米。
蛇颈龙名副其实就是颈像蛇。所有的蛇颈龙类全都是头小颈长,它们的四肢变成了海龟那样的鳍脚,它就用这两对鳍脚划水前进,而不像鱼龙和沧龙那样,完全采用鱼类的办法摆动身躯游泳。所以它们在适应海洋生活方面,远不如鱼龙和沧龙。在产卵的时候,可能同海龟一样要爬到岸上,把卵产在陆地上。
活跃在中生代海洋中的这些恐龙的亲属们,它们的命运和恐龙一样,在白垩纪末也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生代天空中的翼龙
恐龙时代的天空,除了小昆虫之外,还有巨大的飞型怪兽——翼龙。它是最早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
翼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的晚期,在侏罗纪、白垩纪时非常繁盛。当时它们成群地生活在海边湖泊或树林的上空。它们以鱼类、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
最初,翼龙的先辈是陆地上的爬行动物,样子有些像蜥蜴。但与蜥蜴的亲缘关系较远,与恐龙、鳄类的亲缘关系很近。它是怎样长出了翅膀学会了飞行的,现在还不太清楚。
翼龙的翼是由皮肤覆盖下的肌肉薄膜和弹性纤维构成的。在身体的一侧,另一端连接在前肢骨和一根奇长的指骨上。这根奇长的骨是它的第四指(相当我们的无名指);第五指已退化消失,第一、第二、第三指虽也退化了,但仍保留着前端爪。可以抓东西和攀抓岩石和峭壁。
可是翼龙的翅膀没有蝙蝠的翅膀结实。蝙蝠的皮膜中有三根指骨支撑着,而翼龙仅在边缘上有一根。因此,翼龙大概只能在天上滑翔,而不能作远距离的飞行。
有人推测,翼龙也能像蝙蝠那样把自己倒挂在树枝上或悬崖边上。但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匍匐在悬崖边上休息。翼龙的后肢很不发达,在陆地上走路大概是很笨拙的。
小的翼龙像麻雀,大的翼龙展翅时犹如飞机。在美国发现过翼展15米的翼龙化石!
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生活,身体的形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翼龙颈很短,尾巴很长;后期的翼龙颈变长了,尾巴却变短了,甚至消失了,连牙齿也退化了。
白垩纪末,翼龙随恐龙一起绝灭了。
中生代的翼龙有哪些
中生代的翼龙,张着巨大的翅膀,长着巨大的嘴巴,拖着一条怪模怪样的尾巴和锋利的爪子占据了鸟类时代还没到来的整个天空。
在三叠纪时期,翼龙们便已经开始了它的空中生活。
虽然它们的模样都非常怪,但是各个时期也有各个时期的种类。
皮泰龙:皮泰龙长着长长的尾巴,尾巴后面是一个叶子形状的东西,翅膀张开,有0.6米左右,翅膀上长有几个锋利的爪子。嘴中除了长着尖细的牙齿外,还有一些大型的前牙,这说明它们以昆虫为食的。
前爪单龙:前爪单龙长得不太匀称,和它的个子相比,它们的嘴巴显得比较大,它是最古老的翼龙之一,这是化石专家南多·布法瑞尼和他的妻子在意大利北部发现的。前爪单龙个头不大,张开双翅,翼展也只有46厘米长,和现在的天鹅个头差不多。
真双形龙:这种翼龙个头比较大,翼展有1米左右。是一种古老的翼龙。1973年,马克奥·潘多菲在意大利首次发掘出了它的化石。真双形龙牙齿尖利,这说明它可能生活在水边,以鱼类为食物。
侏罗纪的天空,翼龙们种类更多了,而且,伴随着侏罗纪的晚期,地球上最早的鸟类——始祖鸟开始出现了。浑身长满羽毛的始祖鸟只有一只海鸥那么大,它除了可以振翅高飞外,还能奔跑,攀爬,而且,很快,越来越多的鸟类也随之进化出来。
这时的翼龙又有哪些呢?
双形齿兽:双形齿兽是侏罗纪最有特色的翼龙之一。它形状奇特,生着海鹦一样的嘴,头大而变曲,长长的后腿十分有劲。它的翼展可以达到1.3米,它那锋利而力量十足的爪子,可以抓到任何光滑物体的表面。
翼手龙:1784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挖掘了第一个翼手龙化石。它体形小,翼展只有38厘米,但它身体轻盈,头颅小巧玲珑,较粗的骨骼里面都是空的,充满空气,这样就减少了身体的重量。翼手龙的躯干和两只短胳膊上长长的手指之间由一层薄薄的薄膜连接起来,这层薄膜一展开,便会形成巨大的浮力,使它在空中飞行时不至于掉下来。它那短短的尾巴,似乎对飞行没有多大的帮助,最发达的是胸骨,以便附着支配翼手扇动的胸部肌肉。
索德斯龙:索德斯龙化石的发现,让专家们高兴万分。因为,它们的遗迹表明它的下侧覆盖着毛发。索德斯龙个头不大,翼展长约0.6米,长着尖锐而稀疏的牙齿和一条长长的尾巴。
巴彻乔格龙:巴彻乔格龙英文的意思是“蛙鳄”。这种翼龙至今还没有发现它的完整的骨骼化石。巴彻乔格龙个头不大,翼展大约0.5米的样子,它的嘴里长着像钉子一样的牙齿,专门抓空中的昆虫为食。
鸟类与恐龙的关系
鸟类与恐龙是什么关系,至今仍让人难以说清。
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一具带有羽毛印迹的古代脊椎动物的化石骨架,它比鸽子大而比鸡小。化石产于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5亿年。后来在这一带总共发现了6具这类化石,这就是著名的始祖鸟化石。
始祖鸟的骨骼结构特征证明,它的祖先肯定是爬行动物。但它究竟是哪一类爬行动物的后代呢?科学家们争论不休。
总的来说,共有三大鸟类起源假说。一是说鸟类起源于恐龙;二是说鸟类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与恐龙是近亲;三是说鸟类起源于鳄类。
三大假说都各有自己的证据,但从目前的化石资料看,恐龙起源说的证据要更加充分些。
现在大部分恐龙专家都认为,鸟类是由恐龙演化来的。据说,鸟类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两足行走的,身体轻巧、行动敏捷的兽脚类恐龙,可能是虚骨龙类。
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类型。它身上既有爬行动物的特点,又有鸟类的特点。
不过鸟类究竟起源于何种爬行动物,目前还在争议之中。
似鸟龙是鸵鸟的祖先吗
1992年4月,在南非戈壁沙漠上,一具近乎似鸟的奇怪的骨骼化石出土了,这具化石具有胸骨突,胸骨突上附着飞翔用的肌肉,但令人奇怪的是,这种动物的前肢并不是翅膀,看样子不会飞翔。
这具化石骨骼让人把现在的鸵鸟联系了起来。
于是一些古生物学家把这种怪物叫做似鸟龙。似鸟龙是白垩纪晚期的一种小型两足行走的兽脚类恐龙。因为它的样子非常像鸵鸟,所以似鸟龙还有一个名字叫鸵鸟龙。只是似鸟龙有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但鸵鸟却没有。
鸵鸟与似鸟龙那么相似,它们之间有没有血缘关系呢?似鸟龙会不会就是鸵鸟的祖先呢?
鸵鸟属于不会飞的平胸类鸟类,人们曾在美国西部发现过不飞鸟的化石,距今有5000万年之久。这些不飞鸟身材都高大,身高达3~4米,下肢发达,善于奔跑,翅膀却很小。
80年代,加拿大古生物学家麦高恩在研究了鸟类踝关节的发育特点后指出,鸵鸟和它的平胸类近亲,比那些会飞的、胸骨突起的鸟类更原始。它们的踝关节比飞鸟落后,它们没有飞行的经历,很可能是直接从某种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的。
同样的研究在日本也展开了,90年代,日本科学家、医学博士福田对鸵鸟和恐鸟的骨研究进行了比较之后,指出:鸵鸟和恐鸟的祖先是由中生代的似鸟龙进化来的。福田说,似鸟龙也曾长有羽毛,并能快速奔跑。
如果按照它的结论得出的结果是,鸵鸟和现代的那些大型走禽,就是中生代残存下来的一种恐龙。当然,它们的长尾巴已经退化了。这种恐龙因为身上长有羽毛,而且是一种恒温的热血动物,而不是冷血的变温动物,所以能适应地球环境的巨变,历经艰险,存活至今。
1992年发现的这具奇怪的化石,科学家们似乎找到了某种联系,这具奇怪的化石把鸵鸟和似鸟龙联系在了一起。
这究竟是不是似鸟龙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形象”呢?这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研究。
恐龙现在活着的亲戚
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绝大多数都未能逃过6500万年前的那场大劫难,而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
但也有少数的成员,从中生代一直繁衍至今。这些成员仅有四类:龟鳖类、鳄类、有鳞类(蜥蜴类和蛇类)以及喙头蜥类。
这些爬行动物没有同恐龙一起绝灭而一直活到今天,究其原因,可能与它们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关。
蜥蜴类和蛇类在今天地球上的爬行动物中非常繁盛。它们生活的范围比较广阔,从热带到温带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蜥蜴在地球上的出现比恐龙晚得多,大约在侏罗纪的后期才演化出来。到白垩纪初,有的蜥蜴为了适应特定的生活环境,逐渐失去了四肢而演变为蛇。
龟鳖类爬行动物(特别是龟)也是一类活得不错的恐龙的亲戚。它们的资格相当老,自三叠纪中晚期出现,至今常盛不衰,而且秉性十分保守,近2亿年来,身体的基本结构变化不大,始终穿着厚厚的铠甲。它们作为一个物种,如此长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这身坚固的外壳的缘故。
在现在爬行类中,只有鳄类与恐龙的亲缘关系最近。鳄类大约与恐龙同时出现,在中生代有第二统治者称号。是一类惟一能与恐龙匹敌的动物。它们亲眼目睹恐龙及其他亲戚们一个个的灭绝,自己却奇迹般地活到今天。
恐龙在世的亲戚,除了这三类外,最后一类是喙头。喙头蜥是蜥蜴的近亲,体长60厘米,模样有点像蜥蜴。三叠纪早期它们的祖先就已出现在地球上2亿年了,样子基本上没改变。喙头蜥在地球上的数量很少,被称为“活化石”,大部分生活在新西兰南部荒僻半岛上,目前正处在人类的严密保护之下。
科摩多龙的真实面目
在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岛,生活着一种可怕的动物。
它们体长可达2~4米,重达100~150公斤,这种动物主要以野猪和鹿为食,就是比它重几倍的水牛,它也敢吃,有时也吃人。幼体则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它们捕猎时,有时一动不动地守在那儿,等猎物一出现,就猛地扑过去,先咬断猎物的脚筋,使它们不能动了,然后再吃。
有时,就用钢鞭似的大尾巴把猎物猛地扫倒,然后,再扑上去一口咬断猎物的脖子。
据目击者说,它们吃东西时不加咀嚼,到了嘴里,就生吞活咽下去。吃整个小羊,就像吞肉丸子似的,一口一个,对大一点的动物就撕下肉来,囫囵吞下,这种捕食方式,和霸王龙非常相似。
但它究竟是不是恐龙呢?
1910年,两个荷兰人无意中发现了一只被科摩多岛土人打死的长约2米的恐龙状的家伙。他们异常兴奋,立刻买下尸体,带回荷兰给科学家们研究。
人们一阵兴奋,以为找到恐龙了。
后来,才知道它们只是一种大蜥蜴,现在被称科摩多巨蜥。
它们虽然不是恐龙,但与恐龙有亲缘关系,它们之所以能从恐龙时代一直活到今天,主要是因为科摩多岛上林茂草盛,潮湿闷热,气候和自然环境与中生代很相似。
这种巨蜥目前世界上只有500~2000只左右,它已被列为世界级保护动物。
恐龙的对手
中生代,是恐龙独尊天下的时代,不管是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恐龙们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这个时期,有与恐龙相匹敌的对手吗?有是有,只不过是少量的。那就是偶尔想与恐龙们争一争的鳄类。恐龙时代的恐龙决没有能与之大规模匹敌的对手。
鳄类和恐龙出自同一个祖先——槽齿类,它的资格和恐龙一样老。虽然没有称霸于中生代,但显然它们比恐龙有耐力,它们存活到了今天。在当今的世上,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也可以说是一方霸主。在中生代,鳄类也初露锋芒。
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了“怖鳄”。“怖鳄”身长将近20米,仅头长就有2米,而且宽大,七八辆小轿车排起来的长度和它差不多。
在它们出现的水边,恐龙们都要十分小心,即使霸王龙碰到它的嘴边,那也十分危险。
如此庞然大物,又是口生利齿的凶猛肉食动物,所以对当时的恐龙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威胁,即使是最凶猛的霸王龙,碰到它也是凶多吉少。
怖鳄在白垩纪的晚期,是惟一能与恐龙进行较量的水陆两栖动物。当然除了怖鳄之外,现在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能与恐龙较量的对手。
恐龙的逐渐灭绝
在距今6500万年前,称霸地球一亿六千多年的恐龙及其它的远亲近邻(翼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等)都一齐从地球上消失了。
有人说恐龙本来生活得很好,可突然有一天,大难临头,天降其灾,致使恐龙在几个月或几年内一下子全部死光。
对于这种灾变说,许多科学家都不赞同,认为恐龙不是突然绝灭的,而是慢慢地在几百万年间从地球上消失的。
剑龙早在白垩纪初就消失了。剑龙的亲戚鱼龙和翼龙是在剑龙绝灭后才绝灭的,角龙绝灭于白垩纪末期,是最晚绝灭的恐龙。
还有,在中生时代十分繁盛的菊石类动物,它们是在恐龙绝灭以前绝灭的。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恐龙家族早在这场灾难降临之前就已经明显地处于衰退和不景气的境地。
许多专家,对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及相邻地区白垩纪晚期富含化石的沉积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在白垩纪最后的800万年间,这一地区的恐龙的属从30个减少到12个。无论是恐龙的品种数和个体总数量,都减少了许多。当然,最后导致灭绝。
在中生代之末,确实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发生了绝灭,但是它们绝灭的时间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时期。
但终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复杂的生态因素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中生代,环境优越,恐龙称霸。在似乎没有什么对手的情况下,它们的个头越长越大,一些器官也随之退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然而,在大约8000万年前,地球气候与环境发生了变化。白垩纪晚期,气候开始变冷,适于恐龙的热带和亚热带环境,逐渐被适合哺乳动物的温带环境所代替。气温变化,植物的种群也发生变化,由此,引起恐龙食物链改变或中断。同时,哺乳类日益发展,对小型的恐龙和幼年恐龙造成威胁。从而,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恐龙慢慢灭绝。
恐龙在中生代时,由于地球气候环境比较稳定,而且适合于爬行动物生活,它们几乎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舒适日子。久而久之,它们大多数成长并演化成巨大而又特化的动物。动物的躯体越大、越特化,它们的器官系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小。一旦环境改变,器官系统就不能适应,结果就只有走向灭亡。恐龙就是这样绝灭的。
相反,恐龙的一些不怎么特化、身躯不怎么庞大的亲戚(如鳄类、蜥蜴、龟鳖类),由于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因而逃过了绝灭的命运,子孙后代能繁衍至今。哺乳动物更能适应新生代的环境,因而获得了大发展。
恐龙化石“告诉”我们,恐龙从家旅败中落到彻底垮台,大约经历了3千万年的漫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