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跟黑格尔学人生哲学
5945000000008

第8章 探索:用脚步丈量真理(1)

对于真理只有不懈追求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才最能表现我们对真理的渴求。因为谁也无法确切地说真理是什么,而它却是我们不断在追求的东西。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向它接近,那种追求才最能体现真理存在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探索真理远远比占有真理可贵”,因为占有真理不会发现新的真理,而探索真理却会无止尽地探索,不断发问,最终发现无数个真理,而这些都是占有真理不会得到的。只有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真理才能真正正确的指引你的人生。

第一节: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不论对哲学作出怎么样周详的陈述,都是不适宜、不合目的的,因为那会使人觉得,仿佛就在目的或最终结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全部本质都已得到了表达,至于实现过程,与此结果相比,则根本不是什么本质的事情。

在黑格尔看来,做哲学的过程应该比哲学所能达到的结论更加重要,更加贴近一本哲学著作所要阐发的真理。黑格尔从来没有给哲学下一个正式定义,他认为哲学即是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探索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简单的用定论定义来解释的。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思者不可避免地要误入迷途。从黑格尔本身的哲学看,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阶段的否定是一种迷误,但是,最终会回归肯定,这是思的必然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思者才需要不断的去探索,而这个探索的过程才是哲学的真面目。

但是不管是康德之前的认识论,康德的批判哲学,还是康德之后的“补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假定认识只是一种工具和媒介物,认识是目的不是为了认识“绝对”,而是为了避免认识“绝对”时犯错误;因为害怕与“绝对”沾边而犯错误,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把认识自身当作是“自为的”、“真实的”。

黑格尔尖锐地批判这种“将认识视为一种工具和媒介物的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无用的观念和说法,把“绝对”和真理区别开来是模模糊糊的区分,是没有能力从事科学的人找到的借口,他们使用的“绝对、认识、主观与客观”等等字眼是一种欺骗、一种计谋,想逃避其主要任务。

黑格尔所认为的哲学“主要任务”就是认识“绝对”,“从事科学”就是对“绝对”进行研究。黑格尔宣告自己的哲学是关于“绝对”的科学,但这门科学不是在所谓有错误的现象之外,而是在现象之中认识真理。

黑格尔说,哲学有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前一条道路是依赖常识的通俗哲学,后一条道路则充满伪装神圣的启示、灵感和迷狂。黑格尔宣称,做哲学的科学道路完全不同,它是“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这一条道路与世俗的流行观念不同,甚至相反。”

黑格尔将哲学看成了一种不断探索、寻求认识的过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知道自己的体系和陈述“不会受到读者欢迎”,但他依旧执着地行走在自己认识“绝对”、探索真理的哲学道路上,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黑格尔自信地说:“不管别人的看法如何,事实上优秀的东西之所以被人承认为优秀的东西,完全由于科学性。”。

历史给了最公正的判断,实现了黑格尔信心,与黑格尔同时代的伪哲学、庸俗哲学早已灰飞烟灭,黑格尔的著作却因为他所说的科学性而被人承认为“优秀的东西”,成为哲学的经典,甚至于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了黑格尔的学说。

《圣经》中两段意味深长的话,第一句话是“任凭死人埋葬死人,你跟从我吧!”;第二句话是“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脚已到了门口,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黑格尔曾引用这两句话对跟随哲学和探索哲学进行了阐述,其实将这两句话引申到生活中更恰当不过了。

第一句话可以说明,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头……充满着前人用时间、金钱甚至于生命留下的真理,但是你还是需要跟我我走吧,这里的我是指自己,这就是说,坚持你自己的信念,不要改变你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双脚去走出自己的人生大道吧,别人留给你的理论只不过是简单的话语和文字,没法给你的人生做出正确的指引。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每一个真理出现时都自诩“正确的真理最后被发现了”,但是,“那会驳倒这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真理在不久之后一定也会出现,没有经过自我探索的生活,是没有绝对的。”

生活从来都是一堂实验课,错也错得值得,最怕的是因为害怕错误而陷入绝望从而停滞不前,这样你没法看到不可估量的人生。

面对生活就要勇敢地直面错误、危机,甚至死亡,才能获得新生和永恒的希望,你这短暂的一生留在这个世界上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第二节:探索没有开辟的领域,才能创造新天地

向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

——哥白尼

我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拘泥于生活原状态的人,觉得不去改变就最好不要改变,改变以后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到时候还有可能落得个吃力不讨好,因此我的生活也一直比较单调,很少涉足新天地。

因为我平时的爱好不多,所以一到年会要准备节目时,我总是能躲就躲,一看我这种不积极的状态,领导发话了,说如果我不参加节目,那么年会主持稿就归我写。两相对比我选择了写主持稿,同样是没接触过,但写主持稿是自己的事,表演节目就是大家的事了。

为了写好主持稿,我开始研究各大晚会,大到春晚,小到公司年会。经过我的研究我发现这些主持稿,串词一定要好,除了要一些美美的烘托性的语言,搞笑的能活跃现场气氛的主持词也是不能少的。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我开始了对主持稿的探索,沉浸在对节目的调配以及气氛的活跃之中,我发现写主持稿没我想象中的那么难,相反还其乐无穷。当我把主持稿交给领导时,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有时间去看看哥伦布、居里夫人的故事吧”。

哥伦布是一位航海家、探险家,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由于哥伦布的勇于探索,发现了新大陆,为世界的版图扩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8世纪,居里夫人向之前无人涉猎的放射性领域进军,成功地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于1903年和1911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

哥伦布和居里夫人的共同点都是用于向未知的领域探索,探索没有开辟的领域,从而创造了新天地。拐了这么大个弯领导只是想表达他对我主持稿的认同,以及鼓励我继续向新的领域探索,以便发挥我最大的优势,只有勇于探索生活才能带来好的改变,世界才能更美好。

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温度监控仪,从隐形眼镜到糖尿病,谷歌的研发工作已无所不在。然而公司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却仍未感知足——其在谷歌公布的《2013创始人******》上郑重宣告——誓要在保证核心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要让谷歌的工程师们进一步在新领域里探索方向。

佩奇将这种“豪赌划时代未来技术”的投资行为看成是避免谷歌随时间发展而遭遇边缘化的关键,他认为只有不断去探索新的领域,才能创造新天地,让谷歌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下脱颖而出。

以谷歌旗下的健康领域初创企业Calico为例,佩奇称该公司最大的想法“在今天看来会是完全疯狂的”,然而“过些年后再看,则可能不存在天方夜谭的感觉。”

探索就是将疯狂的事变为可能的事,只有你将自己投身于这件事时,一切才能发生改变。上天是从来不会对我们的人生设限的,给你的就是具有无限可能的人生,而能不能将这可能变成自己的人生,就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探索。

有些人选择了如哥伦布一样,一次次向着未知的领域去探索,虽然中途险阻不断,但比起这些困难,他更加不能承受的是不知探索永远都是张望着等待结果的人生,结果这些人往往会有收获,不一定是自己设想的美好收获,但所得到的也是新天地,这样才不愧于上帝这个造物主对你人生的纵容。

但是不是更多的人会如我这般的,从来不敢涉足未知的领域,这并不是我们的技能不行,就如我写主持稿,一样的能够博得满堂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不自信,害怕探索后的人生会更糟糕,探索从来不代表着成功,但不探索却代表你永远不可能成功,你连机会都不肯给自己,成功又怎么可能会光顾你呢。

第三节: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黑格尔

成功永远不是在方法论上争胜负,而是在认识论上显输赢。很多人苦苦地就方法的形式而去找方法,结果每每以失望告终。成功的方法是内容活灵活现的呈现,而非表达,纠缠于方法难免会在一不小心时失去了内容。

对于真理的探索更是如此,不管说出真理的是权威或是个人,只要是正确的就应该被认可被推崇,而不因他的身份有任何偏颇,真理的内容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在乎的。

“一国两制”是我国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采取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更是“一国两制”的内容灵魂。

香港和澳门经历了百年的殖民管理,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背景都脱离中国太久太久了,如果只是强硬的用中国现有的制度去管理港澳,一来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没法快速接手管理,反而会由于种种不和谐的问题导致发展后退;二来是港澳地区的居民,对于制度文化的接受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粗暴的一刀切只会造成他们的反动情绪,从而让港澳地区失去安宁。暂时的两种制度管理,给了港澳和内陆适应以及磨合的时间,让两者之间有时间进行很好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融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看到“一国两制”我们要看到其核心,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方针是不容质疑的。港澳结束了殖民统治回归了,那么其主权必须是属于中国的。“一国”是“两制”前提。认同“一国两制”首先必须认同“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人治港”必须“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爱国和爱港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已经站在治港者行列的人或者有志于加入这个行列的人都必须符合这个标准。

只要核心是“一国”这个基本国策,其余的“两制”、“港人治港”等治国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国”这个目标。

朋友,当你处于生活的某个路口,可曾听说在生活的门槛边,将会遇到把守大门的“斯芬克司”的质询?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相传忒拜城外有一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斯芬克司,她有美女的面孔、狮子的身躯,长年盘踞在路口,向人们提出种种谜面,执拗地要求每一个过客回答谜底。人们如果不能猜出她的谜底,就会被她撕得粉碎并吞食下去。忒拜人深受其害,甚以为虑。后来,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来到这里。斯芬克司出了一道深奥的谜题难为他——什么东西“在早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略加思考便猜中了谜底,斯芬克司因失败而感到羞愧,从悬崖上跳下自杀了。

俄狄浦斯猜中的谜底是——人。他回答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最孱弱无助的孩子,他四足着地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午,用两只脚走路。但到了老年,已临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走路。一个关于“人”的谜底,因被俄狄浦斯猜中,斯芬克司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斯芬克司之谜”虽是神话故事,其中却蕴藏着很多生活的哲理。恩格斯说过,斯芬克司就是大自然,它向每个人、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提出人生的路如何走的问题,谁能正确地回答她,谁就能生活得幸福,否则,就会落人斯芬克司的魔口,遭受太自然的惩罚。

那么,我们到底要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呢?这方面的道理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生活所选择的方法没法一概而论。我们与其纠结这生活的方式方法,这些外在的形式,不如探索其灵魂内容——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价值问题。它主要不是回答人是怎样存在、怎样生活的,而是人为什么要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即生活的目的性和价值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