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再忙也要会理财
5950300000008

第8章 规划金钱与生活关系(2)

日本有一家自由上下班、自由取用公款的永谷元公司,此种上班制度,引得众人议论纷纷。这个公司的职员可在两年的期间内不做任何事,而只找出开发新产品的创意,不管是国外旅行或做什么,都可任意使用公款,许多人听到后都大为羡慕。

但实际上这种公司的职员所受到的压力,却是超乎其他人的。因为人在天性上即具有责任感,而且坚信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理念,于是,不须准时上下班的职员,反而比一般打卡的更准时,同时更不会滥用金钱。相反地,如果被他人规定必须准时上下班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同时故意去破坏规定。

一般母亲对于孩子不喜欢念书都会感到苦恼,经常询问教育咨询中心该如何是好,此时,最好不要再说去读书、不读书成不了大器之类的话,若采取自由的态度,孩子反而会因害怕不受重视而自动自发地读书。刘先生即是利用类似的心理战术,解决了太太浪费的坏习惯。他们刚结婚时,家计支出全由刘先生管理,由于太太是大小姐脾气,动辄花费巨款购买物品。刘先生即将家计转由太太全权处理,她感觉到持家艰难,问题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闹市区里有两家酒吧门对门营业,因此一场激烈的竞争就展开了。降低价钱自然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攻势,其中一家以八折为号召,另一家即标榜七五折;这家买大送小,那家也不甘示弱地买一送一;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原本一瓶30元的啤酒及一盘18元的小菜,此时却只要5元便可享用;两家甚至不惜送上招待券,真是名副其实的牺牲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两家酒吧必定是高朋满座,事实上,情况却恰恰相反。在刚开始时的确吸引了顾客上门;慢慢地便产生了反效果。原因何在?顾客原本都有贪小便宜的习惯,对于低于意料中很多的价格却无法接受,因为太便宜反让人有奇怪的感觉,似乎啤酒掺水或是服务不周等不安油然而生,反而希望能付合理的费用以享受应得的服务品质。现在,你到北京西单的市场(其实,各地都如此)上去看,许多玉器、珍珠和玛瑙堆在一起,任你去挑去捡,每件8元,许多人见此之后从此再也不买玉石不买珍珠了。他们心中想,这石、这珠不假即劣,还是远离的好。在价格方面,也应给顾客一个充分的理由接受廉价产品,否则反而会无人问津。

拿名牌出厂的东西来说,原本定价1000元的进口皮包,突然降价成为100元,即使商店口口声声赔本出售,顾客也必定怀疑产品是否有瑕疵或是冒牌货。

没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若想存钱,必须有用便宜货也不在乎的心态。

我有一位朋友身为数家公司的负责人,他常不讳言地表示:“越有钱的人往往越吝啬。”例如,他们在餐厅点菜时,从昂贵、中等、便宜三种价格中,通常毫不犹疑地点了最便宜的普通餐;如果换成是我,恐怕会因不好意思而点那些中等甚至昂贵的菜,虽然它的价格常令我咂舌。

像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人在一次旅日之行时,全家都穿着轻便的牛仔装、球鞋,一点都不觉得寒酸或丢脸。

然而,相对的,每回从国内出发旅游的中国观光客们,经常是穿金戴银的,似乎唯恐天下不知道他们很有钱,殊不知这样一来反倒使得这些观光客成为扒手最好的行窃对象。

由此不难看出,越是有钱的人,往往越是不在乎使用廉价品;而没有钱的人却生怕使用廉价品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此种自卑心理可称得上是人类的悲哀。

前几年有关“外观请座”的书籍颇为畅销,并引起有关的话题。现代社会中,重视外观甚于内在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身居斗室,出门却华服名车,载着女友吃豪华餐厅,逛精品名店,俨然一副阔少爷气派。然而斗室中四壁萧然,存款簿上更是空空如也,这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最好写照。

购买高价物品,常依赖他人意见

有时品牌推销,只要能举出某名人也使用该品牌的物品时,便可顺利达到推销效果。

我经常在购买昂贵物品或支付巨款时犹豫不决,不敢贸然行事,也不知是小气,抑或慎重使然,常因不能当机立断而错失许多机会。

但也并非从未有大方支付巨款投资的情形,只不过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当时有一家颇负盛名、规模很大的公司,劝我购买当时最热门、远景最看好的高尔夫球会员证,据说高尔夫球场是由几个大企业家投资兴建的。

当时,只略看过宣传及简介即买了下来,后来球场因产权问题无法兴建,会员证便成为废纸,至今仍无下文。

我不能将此责任推诿给别人,因为完全怪我当时未能充分了解情况,因吸取这个教训,再也不敢贸然付巨款了。

但在亲身体验的例子中我发现了一件事:如果必须支付巨额金钱时,人们大都喜欢采纳别人的意见,这种倾向非常高,因为购买高价位物品时常会产生“到底要不要买”“会不会被骗”等不安心理。若参考他人意见,则可减少担心,且可将责任分摊给他人,以求在失败时以“并不完全是自己决定的”来自我安慰一番。而且,寻求值得依赖的人或可靠的人推荐物品,心理上也觉得较能接纳。

曾经有位太太买了在国内属于二流的照相机,心里一直觉得别扭;后来在欧洲旅游时,看到和自己相同的照相机称为“名牌”,于是以后在使用时便再也不觉得难堪了。

广告界就经常利用此种心理,特别去寻找一些有名的电影明星拍广告,效果确实不错。

情绪脆弱时,勿以金钱作为发泄方式

平时就有浪费习惯的人,遇到情绪低沉时要特别注意。

一般人在使用金钱上,都尽量开源节流,但是在情绪恶劣或精神颓丧时,即使平日没有浪费的习惯,也会突然变得不能克制自己而大肆挥霍起来,甚至暴饮暴食,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自觉,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两次这种经验。

某位太太在知道丈夫有外遇后,可能会将平日存下来的钱,全部拿出来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高级服饰或是昂贵的珠宝首饰。

另外一个实例是:有位平时非常节俭且生活有规律的青年,在失恋之后,精神极度颓丧低迷,便开始盲目地花钱,甚至曾经购买两双相同的鞋子,再各自丢掉一只,作出诸如此类的怪异举动。据他说:“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何会有这种行为。总之,只想寻找刺激、发泄情绪。”

为何他们会有这些冲动的行为呢?

这是因为人一旦失意,会同时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十分渺小而情绪脆弱,因此用挥霍金钱来作为发泄情绪的方式,试图产生反作用,将被缩小、被忽视的自我膨胀起来。

想随心所欲地支配金钱,远比被金钱左右着欲望更具有快感和优越感,虽然明知只是一时的假象,却仍企图以此种方式来恢复自己被缩小、被毁灭的感觉。

当遇到挫折后,平时的压抑与理智,就会像泄洪般宣泄一空,因而产生一些情绪化行为,是可以谅解的,这种发泄如果真能治疗心灵上的创痛、挫折,其实也相当值得。

反之,如果是碰上平日便挥霍无度的人,受刺激下不惜借机暴饮暴食或是大肆挥霍金钱来个大采购,可就“灾情”惨重了。

天文数字的钱,使人无法作出正确的计算

购买高价物品时,讨价还价将可为你省下不少钱。

有一个人购买彩票中了3000万元,据说,当他到银行领款时,特地拜托银行的职员,将3000万元堆积起来,让他看看3000万元究竟有多少。

对于一般中奖人,可能会将奖金照旧存放在银行里,而此人似乎是想用堆积金钱的方式,来感觉3000万元是否具体存在。不过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想像3000万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相信平常人在想到1000万元时,往往没有钱的感觉。假定为了买房子而贷款1000万元,借钱时,仿佛得到了很多,而归还时,却经常有“钱好像已经还过了,只是在付利息”的奇怪感觉。因为1000万元在我们的脑中是一片模糊、没有清晰印象的。

例如,一个地区的经费预算是几亿元,没有多少人能正确地计算1亿元是多少张百元、千元钞票。如果用1秒钟数1元的方式计算,1兆元必须数上

31.709万年多的时间,简直是不可思议。

其实一些大公司在各种交易上,经常用百万作为单位,如在不动产交易公司上班的职员,每日经手一两百万元的钞票也很平常,但是真正落入自己口袋的却是分文没有。这些人往往为了要吃40元还是60元的午餐考虑半天,与工作上成百上千万元在手中流过的感觉截然不同。

换句话说,就算是几十元的现金也会计较;然而,对账面上的千万元天文数字却不注意。这是因为实际与梦想之间的鸿沟太大之故。

人并非满足收入,而是以收入来获得满足

请客时荷包的钱不要装得太满太多,但要将荷包内的钱尽量花光,这样才会给对方带来满足感。

有关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本人有90%承认自己属于中等阶层,而令人非常惊讶的是,据年收入分配统计,发现此阶层人士的年收入在三四十万元。而一般的标准是,三四百万元才是中等阶层的收入水平。

几乎每个人都有中等阶层的概念,然而生活水平是否有差异,差异的大小又如何呢?

事实上,这两种所得相差了整整一位数的人士,生活水平实在差别很大:有些人出入都是进口车代步,有些人则每天挤沙丁鱼似的公车,按理说绝非同一阶层。尽管如此,年收入300万元和年收入30万元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虽非最富有却也非最困苦的中等阶层。

在古时候,社会阶级分为士、农、工、商,商人居于四民之末,但物换星移,时代变迁,今日所有公民的人权一律平等,只要努力工作,在逆境中也能不虞温饱,生活有了相当的保障。

现在即使在旁人眼中清苦的低收入家庭,也有一套他们的适应哲学,同样能在生活中享受他们的一切,并不会因收入菲薄就无法获得满足。

往往高收入的家庭反而有更多的不满足,例如买了10万元的花瓶,又为了是否买一只配成对而烦恼,宝马轿车是否不够时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对于懂得运用金钱的人而言,收入多寡,并不是满足与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