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修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成神,修炼成仙以后,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也可以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称作“活神仙”。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而部分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适合修炼而被誉为人间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楼观台,天下第一福地
楼观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誉。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
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天,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跑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下人说:“东方天空忽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得很,活似龙蛇邀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挡。下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请大夫上楼观望!”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远望。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到关,敕门吏曰:“若有名翁从东来,乘青牛,勿让过关,当禀我知。”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
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遂相携入关。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
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
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道教活动中心,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被推崇为全真道祖师之一的吕洞宾,据称就是在楼观台修炼,最后得道成仙的。
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并扩建规模。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盛极而衰”。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
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始建于唐,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全真七子之首丘处机曾居住于此。
元初,邱处机(号长春子)自西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邱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平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白云观在北京的名气很大。京师风俗每年的正月十九日的燕九节会神仙活动蜚声九城,还有摸石猴祛百病,打金钱眼招财进宝,另白云观的瓷碗山。老人堂也十分有名,所谓的老人堂是一些施主送来的老猪、老羊、老鸡、老鸦,不杀不宰,直到它们自然老死为止。
虽然这个全真龙门派的第一丛林,有香火地三百六十顷及施主捐赠,收入颇丰,但是观中的道士生活却很清苦,这是因为白云观的清规戒律多,执行严格,还有外来的道士在庙里掛单长住的也多,最多时有一百多口人,因此道士们的伙食相当粗糙,衣衫非常破旧,以至北京留下一句这样的老话:“白云观的老道铺衬精,身穿的纳头补三层。”
白云观内有座鲜为人知的塔叫恬淡守一真人塔。传说,理发业叫做剃头业,因为在清朝之前汉人是不剃头的,一直到了清朝入关严令剃头才出现了剃头业。后来大清完了,人们剪去头发才通称理发,但仍然有人叫剃头。理发业的祖师爷姓罗,江西人,是一个穷道士。当年雍正皇帝患头疮很严重,太监每次为雍正剃头及打辫子总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还要杀头。后来雍正又从民间找了很多梳头匠进宫伺候,但也都一样被处死或发配。京城很多剃头业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这件事情被罗公知道了,就主动报名进宫给雍正皇帝梳头。罗公梳头,雍正感觉不疼不痒很舒服,头疮逐渐痊愈,这样罗公就救了京城的剃头业。后来罗公羽化在白云观,被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葬于白云观。剃头业便把罗公供奉为祖师爷,定期要到白云观祭拜。
这些大多是野史传说,而且众说纷纭,有说罗公是唐朝人,是神仙吕洞宾转世,在唐朝就已被奉为理发业的祖师,后在清雍正时候下凡再救剃头匠;有说清初剃头业还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系统的行业,而扬州道士罗公有感于当时剃头技艺低劣、工具粗糙,遂精心研制了剃头、刮脸、取耳、清眼的器具,并创造了通、篦、掏、解、顺等一整套理发养颜法,轰动了京城,惊动了大内,使得剃头业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