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多印钱购物,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个东西本身做一个较为严格的解释了。印钱购物绝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进行了长期的苦苦思索。这整个思考过程的开始就是对消费瓶颈经济的研究。消费瓶颈经济也就是东西卖不出去的经济,也就是产能过剩的经济,也就是马克思那里的生产过剩的经济,也是凯恩斯那里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更加是克鲁格曼那里的“增长型衰退”的经济。这一切都说的是一回事,工业化以来的人类经济,普遍存在着消费跟不上投资的现象,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全社会对商品的购买需求。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个社会有能力生产100辆自行车,而有能力并且想买的只有50辆,那么剩下50辆就是过剩的产能,基本上所有产品都是如此。马克思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呢?很简单,他认为这是由于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导致的,因为资本家拿了太多,工人拿的太少,然后呢?资本家进一步扩大生产,而工人的消费能力进一步萎缩,这结局就是资本家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于是就发生了诸如农业资本家向河里倒牛奶的事情,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你现在看那个时代的资本家会觉得挺搞笑,他们怎么这样蠢呢?为什么不调查清楚市场的供求信息而决定自己的产量,搞到最后形成了生产过剩,多生产的产品还要毁掉。事实上,不是他们蠢,而是客观条件的限制,你看今天的资本家智商也没增长,但是由于信息发达,供求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的一清二楚,所以就不存在生产过剩了,而只存在产能过剩——资本家们没有把多出的产品生产出来,尽管他们是有能力生产那些产品的,凯恩斯是怎么解释的呢?他是用消费者的三大心理定律来解释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用大白话说就是,随着你赚的钱越来越多,你用于消费的钱占你收入的比例会越来越小。
比方说,你18岁的时候每个月赚500元,这些钱你几乎全部都会花掉,因为你要活下去差不多就得花掉这么多,这时你的边际消费倾向是百分之百的,到你20岁的时候,你每个月赚2000元,很可能你每日仍只花500元,剩下的钱你存起来了,这时候你的边际消费倾向是25%,因为你每日领到的2000快钱,你都只花掉500元;当然,假如你40岁的时候不小心成了亿万富翁,年收入上亿,那么你这每一年新赚的一亿元钱很可能就花掉了一百万,这时你的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低得不得了——只有01%了。这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意味着什么呢?很简单,会导致全社会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也就是全社会的人愿意(当然必须也有这个能力)花在消费上的钱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产能过剩,消费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克鲁格曼是怎么说的呢?他把这种消费瓶颈经济形态叫做“增长型衰退”:“一个经济体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扩张,于是,闲置的产能和失业者越来越多。”克鲁格曼认为他的萧条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经济的需求面失灵——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能力。
正因为没有充足的消费需求,一个接一个的经济体遭遇衰退,无一幸免:20世纪90年代起历时10年的日本,1995年起的墨西哥,1997年起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2002年起的阿根廷,2008年起的所有国家。”克鲁格曼的这些说法其实毫无新意,和马克思几百年前说的没什么区别,和凯恩斯说的也是一回事。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认同这一点,产能过剩是一种经济困境或者是灾难,从全社会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巨大的效率浪费,因为整个社会本来可以生产多得多的产品,从而能使得人们过上比现在富足得多的生活,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消费不足,愣使得这些商品不能被生产出来。一句话,这是个巨大悲剧,是一个人类有能力生产却不能生产的悲剧。
怎么走出这个巨大的悲剧呢?马克思的方法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公有制可以消灭剥削,没有了资本家的剥削,工人分得的部分就多了,消费需求就旺盛了,就不会导致产品卖不出去了;计划经济呢,则解决了利润限制生产的问题,资本主义的产能过剩不就是因为没有利润而不能进行生产吗?那好,在计划经济中,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利润,任何一家工厂你只管按照政府的命令开足马力生产,能生产多少就要生产多少,一点过剩的产能也不留下。怎么样,很完美吧。你会发现这样的安排的确实现了生产力的最大发展,一点也不浪费,整个社会获得了最多的产品,从理论上讲,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让人民过上最富足的生活,因为它的产品最多嘛。然而,理论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他们的生产效率非但没有超过资本主义,反而要比“产能过剩”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要低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问题不在理论,而在于实践,自私的人不可能在公有制经济里卖力干活。凯恩斯是怎么解决同一问题的呢?那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凯恩斯主义,就是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财政扩张、大兴土木去消化全社会的过剩产能。这是非常管用的,1930年代的美国就是靠着这个走出了大萧条。1980年后的中国也在持续、反复使用凯恩斯主义,这一次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也是这玩意儿,多亏了这4万亿,中国才实现了保8。我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呢?首先是不能抛弃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解决产能过剩只在理论上行得通,在实践中行不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完全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让社会生产实现在现有生产能力的条件下最大化,从而产品最大化、人民生活最富足呢?思考的结果就是印钱购物。
凯恩斯主义其实就是印钱购物的一种,只不过它是政府在花钱,政府在购物,政府是靠着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实施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折腾,直接印钱就可以,一样的效果。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印钱购物只能适用于基础设施薄弱或欠缺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各种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等等)产能极大过剩,市场本身可能只能消化一小部分,那么政府就可以参与进来,印钱购买这些钢筋水泥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大修铁路、高速公路、体育场馆、农业基础设施,等等。你会发现,政府(央行)印钱带来的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工厂获得了利润,整个社会多出了那么多的钢筋水泥等产品,最终这些产品又变成了铁路、公路、体育场馆,等等,还从两方面增加了社会就业(一是钢筋水泥产量的增加需要雇用更多的工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直接需要大量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设计师,等等)。
印钱会带来通货膨胀吗?不会,因为通胀的前提是货币多了,而商品没变(或减少),但在印钱购物中,印刷货币直接导致了商品的等量增加,岂会有通胀?但是,凯恩斯主义并不适合那些基础设施已经健全的国家,因为这样最终建成的这些基础设施却是无用之物(原来的设施已经足够用了),你建设的高速公路、铁路都没车跑,体育场馆长期空置、农业设施压根用不着,这更是极大的浪费,你把过剩的钢筋水泥产能开发出来,结果搞出一堆无用的废物,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最后,我严格地列出印钱购物的实施条件:第一,只能在产能过剩的国家施行,只有这样才会印刷货币直接导致社会产品的等量增加。
第二,在基础设施薄弱的产能过剩国家,可以一方面进行凯恩斯主义印钱购物,消化生产资料(钢筋水泥)生产厂家的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发给居民消费券)实施生活资料上的印钱购物。第三,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只适合实施生活资料上的印钱购物,你印刷的钱只能去购买生活用品。第四,印钱的总额不要超过过剩产能所能生产的商品总值。在实践中很好把握,可以逐步地增加印刷量去购物,一旦发现商品出现供应困难时,就要停止印刷,如果你继续印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产能已经开发到了极致,继续印刷的货币不会带来商品的增加,那就形成货币增多,而商品不变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