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立于时代潮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捍卫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书写了新的篇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制度定型做出了新的设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受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立于时代潮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第一次破解了“历史之谜”,奠定了一座至今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峰。
当今世界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经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世界的发展没有偏离马克思当年所描述的发展轨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普遍交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深刻转变,这些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全球化的新动向正在继续为马克思主义作“注脚”。习近平同志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正在继续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作“担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40年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以美元来计算,中国2018年的经济体量大致相当于2个日本,3个德国,4个英国,5个印度,6个意大利,7个加拿大,8个俄罗斯。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约占整个世界脱贫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数据不会说谎,事实最有说服力。辉煌的成绩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超越西方政党的“钟摆效应”而赢得人民长久信任的深刻原因。然而,总有人在分析中国的发展成就时,有意无意绕开意识形态因素。其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中国最厚重的底色,也构成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器,就无法解码当代中国。
21世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预测未来、制定行动对策的科学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武器。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行动的指南,乃是为实践所检验的正确的原则,这是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理由。
二、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处处洒满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没有资格称为共产党人,就没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立场问题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真正的主人,资本逻辑是社会的主导逻辑,权力受命于资本、受制于资本,也服务于资本,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政党除了代表“资本”的利益,没有别的选择。在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代表人民利益始终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党的崇高使命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极少数人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博弈中,在人民利益与资本逻辑的利益拉锯中,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坚守和定力,自觉选择站在最大多数人的一边,合理发展资本又不放纵资本逻辑,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干事业,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为人民谋幸福,不是抽象的,必须落在实处、见诸行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一刻也不敢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强调“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强调“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强调“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在精准扶贫上,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些印证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理念,兑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承诺,也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三、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受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深刻参与了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面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创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迹”,开启了重塑民族自信的伟大征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中国共产党之外的各派政治势力均是昙花一现,成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匆匆过客。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苦苦追寻救亡图存之路,农民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各条道路都走过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及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多种制度都尝试了,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主义都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中国依然处于乱世,最后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由跪到立、由乱到治、由废到兴的历史转变。中国革命的世界奇迹,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奇迹。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创造了“发展的世界奇迹”,开启了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旧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国家的面貌,“一为‘穷’,二为‘白’”。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今天我国的发展成就惊艳世界,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从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从“洋字号”时代,到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百姓温饱不足,到进入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物资短缺,到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从与世隔绝,到引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从落后时代,到逐步赶上时代,中国经历凤凰涅槃,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过这么大的制度变革和这么快的财富增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发展的世界奇迹,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四、马克思主义始终站立于时代潮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关键就在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真理,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书写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本、当代形态。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就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关于社会主义保障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等重大命题,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了中国课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收获、最大成果,就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做出了深刻系统的阐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将这一思想写进了党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这一思想载入了宪法,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
一、创立背景
思想是时代的先声,理论是时代的产物。黑格尔说,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马克思也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思想。思想总是与时代发生关系,离开了特定的时代去想象某种思想是不合逻辑的,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产物。
(一)中国发展方位发生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强起来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做出这一判断具有长足的依据。比方说,中国经济体量的变化,中国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崛起,“一带一路”建设,都是中国强起来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发展方位发生了新变化,中国理论也要适应这一变化、引领这一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两步走战略、新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都是与这一发展方位相适应的。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的理论产物,也是引领新时代的基本遵循。
(二)中国国际方位迎来历史性转变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理论成果不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更多关乎整个世界的内容,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文明赤字、和平赤字提供了很多中国方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国际方位的变化。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国际方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40年以前,中国处在世界体系的外围。中国与世界是相互外在的关系。第二个阶段,1840—1949年,是中国被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被动世界化。这时期,中国走向世界实质上是“单向度”的西方化,被动西方化,缺乏自主性。第三个阶段,1949—2008年,是中国自主融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国依然从属于世界,但与上一个阶段不同的是,“自主”是这时期的第一原则。第四个阶段,2008年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国从世界体系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几步:第一步是G20峰会机制的成立,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第二步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投行,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动力;第三步是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高举经济全球化的旗帜。中国从跟随全球化转向引领全球化,从融入全球化转向塑造全球化,从输入型现代化转向辐射型现代化,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翻转。
不同的时代和阶段,我们的理论角色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的理论是“单向度”的理论,理论角色主要定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比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只是解决了中国的革命问题,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只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完成了“富起来”的历史使命。当然,这时期,尽管我们也提出了诸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理论、和谐世界理论等,但都是零星的,不是系统化的。
到了新时代,我们的理论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单向度”理论升级为“双向度”的理论,不仅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不仅要用中国理论解决自身的难题,也要用中国方案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是由中国的国际方位和大国地位决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解决中国“强起来”的问题的同时,也要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面对全球的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习近平主席发出了反对保护主义的明确信号,提出了筹建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等中国倡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共同价值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合作观,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中国主张,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些内容都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离开了中国的国际方位,这些中国主张、中国方案都是难以理解的。
(三)党的建设面临历史性考验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时强调指出,“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世界最大政党升级为世界最强大政党,需要解决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党情来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同时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摆在全党面前。如何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迫切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些重大论断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世情、国情、党情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特征、新趋势,成为孕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飞跃的母体。
二、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八个明确”的主体内容、“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共同构成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当前,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框架,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十个方面来把握。
(一)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与中心线索
第一个层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立论依据、中心线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起点和立论依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此外,该思想有两条线索是管总的,是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的。一条是事实主线,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一条是价值主线,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红线。
1.逻辑起点,回答“立论依据”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立论依据,该思想其他一切内容都是立足于这一逻辑起点、从这一逻辑起点生发演化出来的。
新时代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主要标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理解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当前理论界的一个难题。我以为,必须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变化的内涵与边界,不宜无限放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形态,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发展阶段。具体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一个社会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同一社会形态的漫长过程中,如何区分阶段,主要就是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基本矛盾变了,社会性质也就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变了,社会阶段也就变了。现在,主要矛盾变了,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怎么解释呢?
我以为,党的十九大界定的主要矛盾与党的八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界定的主要矛盾,绝不是两类根本对立的矛盾,本质上都是“发展不够”的矛盾。“发展不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半程,“发展不够”表现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不够”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两者内在是统一的。因此,今天的主要矛盾不是对过去主要矛盾的否定和颠覆,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而是阶段性的变化,是量的累积,是部分质变,是过去主要矛盾的新的呈现形式。因此,这种“变”并没有逾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度”,因而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主题主线,回答“走什么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思想红线,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个领域工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比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针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立场;针对文艺工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针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针对绿化工作,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绿化思想;等等,以人民为中心已经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
(二)治国理政的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
第二个层面重点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谋划。这里包括历史使命——战略安排——发展理念——建设布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战略安排、战略举措。
4.历史使命,回答“往哪里去”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全面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二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三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5.战略安排,回答“怎么走”的问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发展理念,回答新时代“如何发展”的问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7.建设布局,回答新时代“建设方略”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方略。这两大布局体现了点面结合的辩证法,面上工作布局是“五位一体”,点上工作布局是“四个全面”,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
(三)治国理政的保障条件与领导力量
第三个层面重点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条件。这里主要包括安全保障、外部环境、政治保证等三个方面。
8.安全战略,回答“安全保障”的问题。安全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在我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过程中,矛盾进入多发期,国家进入风险社会,国际打压日趋激烈,国家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以极高的政治站位首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目的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国家安全离不开军事力量。人民军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强军兴军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推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涵盖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方方面面,构成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个明确”。一是明确强国必须强军;二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三是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四是明确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五是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六是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七是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八是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九是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十是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我军由内而外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
9.国际战略,回答“外部环境”的问题。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自己的世界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文明赤字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已经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标识”。第一,发展的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的“发展赤字”,中国提供的“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方案,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国提出的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为改写全球发展观念、强化全球经济治理、加快世界经济复苏、坚定全球化发展方向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治理的中国方案。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推动筹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架构,中国推动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参与的G20、APEC等多边国际合作平台,为优化全球治理格局、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第三,文明的中国方案。为解决全球面临的“文明赤字”,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倡导的共同价值观、新型文明观、正确义利观、新型制度观等,为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价值引领,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贡献了中国智慧。第四,和平的中国方案。为消解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交往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重构世界安全秩序贡献了中国力量。
这些方案有的已经付诸实施,有的已经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也有的尚未成为国际共识,甚至有的由于触动西方的神经而被西方所排斥。但是,我们认为,只要中国提出的方案符合全球正义的原则,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随着中国实力进一步崛起,随着中国话语权的增大,这些中国主张、中国理念都将或快或慢地成为国际共识。到那时,人类新文明就真正出场了。
10.领导力量,回答“政治保证”的问题。如何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等等。这些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三、历史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段话准确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继承老祖宗的基础上说了很多新话。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内在逻辑,从本质论的高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关于社会主义构成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强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关于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整合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等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理论总体”,邓小平理论是其开篇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它的续篇。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这个“理论总体”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奠基之作。
(三)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理论结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出了划时代的理论贡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因而这个理论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这绝不意味着否定党和人民是理论创新的主体,也不意味着否定党的领导集体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在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在指引国家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上各说各话、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是搞不好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宪法,作为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是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全党的选择,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标志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根本遵循。
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判断,赋予党的理论主题、目标任务、价值追求、历史使命和世界使命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
一、新时代的根本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方位变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仍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的思想旗帜,仍然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仍然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奋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此以来,我们走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干的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我们什么主义都尝试了,什么道路都走过了,社会主义是唯一行得通、走得好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会窒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发展不了中国,发展不了社会主义;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证明,与西方接轨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定会葬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的百年大战略、世纪大工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赶考”,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走完了前半程,迎来了新时代。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二、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安排。
一是从现在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天,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近在咫尺,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目标,它不仅包含着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也包含着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任务和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指标的进展情况,我们有信心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比如,从经济发展指标来说,2016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远超过世界银行确定的中高收入国家门槛值。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中高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期。据测算,到2020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任务将宣告完成,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补齐,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十分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基本告别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二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安排意味着原定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根据我国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判断,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速度超乎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优势,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赶超优势充分释放,中国道路迸发出来的巨大创造力已经并将继续深刻而快速地改变中国的面貌,基本实现现代化已经站到了坚实的地基上,具备了厚实的基础。
三是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提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安排,相较于过去第三步的战略目标,内涵更加充实,目标更加宏大,远景更加美好。一是从“现代化国家”升级为“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我们的新目标不是建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中华民族已经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现代化国家的具体标准从“富强民主文明”优化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增加了“和谐”“美丽”。这五个概念分别对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这一战略安排如果顺利实现,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它意味着人类社会在西式现代化道路之外成功开辟了更加壮丽的现代化之路,意味着西方中心论、文明最优论、历史终结论彻底破产,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治理优势、发展优势全方位释放。
三、新时代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信仰;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今天,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距离美好生活仍有短板;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但距离共同富裕仍有差距。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们生活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待社会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期待社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尊严感等“软性需要”;期待每个人都能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期待整个国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平衡发展、共同进步,满足人们在各个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着力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四、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塑造了辉煌的古代中国,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从此陷入了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坠入了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为了追寻民族复兴之路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重生。在历史和实践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主义、各条道路的反复权衡中,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中国人民的反复对比中,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从此,民族复兴大业有了合格的使命担当者,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史。1921年党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斗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一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道路,完成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根本障碍;二是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是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今天,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经站在了复兴的门槛上。从财富增长来说,中国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里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国奇迹是发生在一个具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面积、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里,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过这么大的制度变革和这么快的财富增长。以美元来计算,2018年中国GDP超过13.6万亿美元,达到美国的66%。中国一年新增的经济体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发达国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数据不会说谎,事实最有说服力。辉煌的成绩单告诉我们,民族复兴的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民族复兴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凝聚成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终将完成民族复兴的关键一跃,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日,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五、新时代的世界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党的世界使命的论断,“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逐渐形成了西方主导的依附型世界体系和中心—边缘结构,这一体系随着苏联解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西方秩序,在经济上,以布雷顿森体体系为依托,辅之以G7俱乐部,谋求主导世界经济的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在安全上,以军事同盟体系为支柱,将同盟体系成员的安全利益凌驾于非同盟国家的安全利益之上;在政治上,谋求按照西方政治制度改造非西方国家,建构“全球一制”的人类世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谋求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建构同质化的人类文明。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导国际事务的讨论,核心国家、中心国家掌握绝对话语权,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服膺中心统治边缘的权力逻辑,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洪流中扮演依附的角色,随波逐流。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21世纪初,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2012年以来,中国和平复兴的步伐明显加快,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为起点,以美国退出TPP、退出《巴黎协定》、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为标志,以中国筹组亚投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英德法意加组团加入亚投行为佐证,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预示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松动,美国主导的依附型国际格局和中心—边缘结构正在瓦解,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数百年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改变了全世界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基本判断,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改变了西方承诺的“世界趋同于资本主义”的未来世界图景,宣告了“除了资本主义别无选择”的简单和偏颇;改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当代境遇,宣示了社会主义在21世纪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改变了“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西方化”的惯性思维,宣告了“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不变的法则、永恒的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比如,为了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全球化方案,提出了世界经济复苏方案,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中国动力;为了解决世界面临的治理赤字,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世界秩序重建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了解决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观,提出了“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制度观,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实力的强劲崛起,随着“中国方案”的全球热销,随着“中国理念”的广泛认可,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将越来越快,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书写了新的篇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制度定型做出了新的设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就是竖起了一面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对了一条引领民族复兴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捍卫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答了“从哪里来”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回答了“往哪里去”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回答了“怎么走”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回答“如何发展”的问题;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答新时代“建设方略”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回答了“安全保障”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的国际战略,回答了“外部环境”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战略,回答了“政治保证”的问题;等等,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过去的五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当代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2018年,中国GDP超过90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最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前美国已经在这个“宝座”上稳坐了114年;2018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等于美国的170%,相当于美、日、德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亿多人稳定脱贫,约占整个世界脱贫人数的80%。今天的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之源和稳定之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西方中心论”者始终认为,起始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是唯一成功和正确的发展逻辑”,他们只认同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道路,“除了资本主义别无选择”;只接受一种结局,那就是全球西方化,西方模式普世化。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都无法摆脱“依附”还是“脱钩”的两难选择。面对西方发展逻辑的强大惯性,面对西方大国的强大统治力,面对西方现代化的诱人成果,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么选择依附性的发展,要么选择脱钩后的贫穷。“依附”可以带来发展,但会失去自主;“脱钩”可以带来自主,但会失去发展。“依附”抑或“脱钩”,发展中国家难道真的别无选择?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既没有与西方“脱钩”,又没有依附西方;既选择融入国际社会,又没有滑向西方的发展轨道;既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因素,又没有失去自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打破了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打破了“除了资本主义别无选择”的神话,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全球化=西方化”的发展逻辑,宣告了“西方中心论”的破产和“历史终结论”的终结,“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二、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理论整体”,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篇大文章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使命是将这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这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奠基之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老祖宗”的基础上说了很多新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提出了新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命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等新论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共同价值观、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制度定型迈出新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我们的制度是有优越性的,我们的体制总体上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目前这一制度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制度建设是一个过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目前,离小平同志当时定下的时间节点已经很近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制度成熟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过去的五年,党中央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党建等领域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朝着制度成熟和制度定型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在经济领域,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在民主法治领域,致力于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日益完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思想文化领域,致力于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在民生领域,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在生态领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等等。
四、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要崛起,文明也不能塌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4];“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一个文明塌陷、话语权旁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强国。
新时代,我们的文化使命是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果没有文明复兴和文化自强,中华民族就有可能因为文化落败而跌倒于复兴的门槛前。中国不仅要站在实力的最高处,也要占领文化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不仅硬实力要强大起来,文化软实力也要强大起来;不仅要成为行动的巨人,也要成为文化的强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物质上强大”正在成为现实,“精神上强大”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的发展优势正转化为话语优势,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国际话语权与日俱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张、积极倡议和全球治理观,为重建世界文明秩序、塑造中国文化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地位贡献了重要思想资源。
从国内来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具体表现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从国际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这些方案和主张倾注了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为重构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交往理性和世界精神奠定了基础。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西方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这与西方推销的普世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这与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化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新型文明观,这与西方中心论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公道正义、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正确义利观,这与弱肉强食、你输我赢的丛林法则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观,这与西方的冷战思维、结盟机制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这与西方奉行的历史终结论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这与西方奉行的排他性安全观是不一样的;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文明主张,致力于建构符合全球正义原则的国际文明新秩序,随着中国主张、中国理念逐步上升为国际话语场的中心话语,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写进联合国文件,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文明和世界精神正在崛起,意味着中国正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姿态走向世界,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贡献中国方案的思想理论体系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在这样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的关键时刻,中国没有缺席。所谓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为优化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而提出的中国主张或采取的中国行动。中国方案是关于“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标识”。
中国方案不是某种单一的主张或行动,而是包括一系列中国主张和中国行动在内的方案体系。这套方案体系包括一个总方案,五个中观层面,一系列具体的主张或行动,即“1+5+X”的方案体系。
一、总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总方案,是中国方案的理念形态、哲学基础、轴心原则,属于元哲学层面的方案。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6]显然,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揭示的是中国方案的理念形态,而非具象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念,唯有通过一个个的具体方案才能体现出来、彰显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筹划人类命运的重大安排。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对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为筹划世界发展蓝图而推动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给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对依附格局、主从结构、丛林秩序和零和规则的反动,它向全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文明理念,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哲学原则是一贯的、恒定的,但其实现形式是多维的、多样的,针对不同的世界性问题外化为不同的形态——发展的中国方案、治理的中国方案、文明的中国方案、和平的中国方案以及制度的中国方案。这些具象的中国方案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形式、具象形态。
二、改写全球发展观念的中国方案
如何消解全球发展赤字,中国从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做出了战略谋划。
在发展道路方面,中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西方一贯主张线性进化、梯度发展的现代化逻辑,形成了依附发展的国际格局。中国的成功实践,改写了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观念和术语,摆脱了要么选择依附性的发展、要么选择脱钩后的贫穷的两难处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7],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发展理念方面,中方提倡“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方案[8],为坚定全球化方向注入了信心,为超越资本主义全球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方倡导“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9],为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世界经济社会协同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中方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10],为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了中国贡献。
在发展动力方面,中方主导或牵头成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是中国为整个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中国动力,为消解全球“发展赤字”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发展倡议方面,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一带一路”不同于美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是为了营造地缘政治势力范围,不是为了打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广泛的“朋友圈”。《学习纲要》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三、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全球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缺位、越位普遍存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
在治理体系方面,中方主张改革完善。今天,全球治理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建构的。这套治理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和隐患。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中国不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11]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2]中国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在治理理念方面,中方主张共商共建共享。西方主导的国际治理体系遵循大国主导、几方共治的治理逻辑,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不符合全球正义的原则,也不能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和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13]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注定不能成功。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超越了大国主导、几方共治的西方治理逻辑,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治理主体方面,中方倡导平等参与。传统治理体系主体单一化、同质化,背离全球正义的价值原则。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要么政治挂帅,要么意识形态划界;要么搞排他性安排,要么设立准入门槛,搞双重标准。比如,TPP设立排他性条款,人为地将中国排除在外;北约则以价值观划界,奉行冷战思维;G7是富人俱乐部,缺乏代表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援助的政治门槛,单一国家掌控绝对话语权。中方一贯认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14]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全球治理的行为主体。中国主张第一次为处于“地球边缘”的国家提供了公平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这是对传统国际治理机制的反思、调整和矫正。
在治理目标方面,中方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同于依附型的世界体系,不同于中心—边缘的固化结构,不同于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丛林秩序,也不同于单极主导的霸权秩序。各个国家,无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
四、重构世界文明格局的中国方案
西方文化殖民、文化霸权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相违背,在多样文明的世界中,注定是行不通的。
中方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5],这一新文明观是对西方中心、文明优越、文明冲突等陈旧论调的超越,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一条和谐共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16]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生活才会多姿多彩,世界才会姹紫嫣红。
中方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这与西方推销的普世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7]就价值观念本身来说,两者并没有根本性差异,“普世价值”的问题在于某些国家把地域性的价值模式上升为普适性的方案,把欧美的逻辑上升为人类的准绳,用一把尺子度量整个世界。西方国家掌握价值的定义权、裁判权、问责权,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倡导全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但绝不垄断价值的定义权,绝不将自己的价值模式强加到别国头上,绝不挥舞大棒随意问责主权国家,绝不谋求单一价值模式统治整个世界。
中方主张“公道正义、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正确义利观,这与弱肉强食、你输我赢的丛林法则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18]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这既不正常,也难以持久。
五、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方案
今天,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但世界仍很不太平,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
中方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交往观,这与西方的强权政治、结盟机制是不一样的。协商、对话是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中方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主张“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19],彼此多拆墙、少筑墙,“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0]。中方一再重申,无论自身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谋求势力范围。
中方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21]这与西方奉行的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及排他性安全观是不一样的。当今世界,各国安全相互关联,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善其身,西方世界所谓结盟保安全的排他性安全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上不应采取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22]中国反对穷兵黩武的霸道做法,主张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越是强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大,遏阻战争威胁的筹码就越足。
中方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23],这不同于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如何处理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这是中美两个国家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秩序交替通常采用战争的方式,一战定胜负。然而,今天,中美两个大国都掌握了毁灭世界的力量,战争已经不再是选项。何去何从,考验中美双方的智慧。绕开中国提供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方案,恐怕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六、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西方热衷于制度输出、颜色革命,带给世界的是动荡不安、烽火连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24]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25]这个中国方案,就其实质来说,指的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
中方倡导“自主选择”的制度观。中国向来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26],不可能也不必要定于一尊。这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历史基本事实的新型制度观,是对世界趋同、历史终结、别无选择等论调的超越。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任何国家,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尊重历史和现实,不能幻想突然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27]无论哪个国家,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葬送国家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故事告诉世界,“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28]中国故事还告诉世界,西式自由民主制度不是唯一的方案,“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29]中国的成功“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30]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中国方案是理想化、超越性的设计。但理想不是现实。尽管有的中国方案已经落地,但也有的方案还处在倡议阶段,尚未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付诸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必要也不可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不是追求中华文化殖民世界,也不是走向东方中心主义。展望未来,中国方案与中国复兴共命运。中国方案的实现程度,根本上取决于民族复兴的完成程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会极大地改变中国,也会深刻地影响世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从世界视野看,中国梦是面向世界的,中国的逐梦之旅注定与世界同行。中华文化中始终具有“兼济天下”的世界观和情怀,中国人不会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其他民族的不幸之上。中国人希望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认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大家共赢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接受外媒采访时鲜明强调:“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但中国绝不会满足于自身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新型大国关系”构想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从中国人民与世界各民族合作共赢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中国梦是合作共赢的梦、和平发展之梦。在信息时代,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老死不相往来”的国际关系格局早已过时,“鸡犬之声相闻”成为国际交往的新常态。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不仅是深厚的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息息相通的美好梦想。中国的事业是人类进步事业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就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此外,中国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助推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动机”和“主引擎”。中国的发展越好,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惠及中国,同时惠及世界。
二、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走得通、走得好、走得稳的道路,今后我们还将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
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无法绕开的,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毋庸置疑,西方最先完成了现代化的任务,也最先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但并不意味着西方独自控制了叩开现代化之门的钥匙。西方模式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种选择,而非唯一选择;西式现代性只是现代性的一个版本,而非唯一版本。西方收获了现代性的巨大成果,但同时也遭遇了“现代性之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现代性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土,有13亿多的人口规模,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完全没有理由跟在西方的后面亦步亦趋,西方也没有这个能力告诉中国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
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没有简单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中国要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是以“社会主义”为底色、以“中国特色”为标志、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道路。今天,世界风云变幻,中国风景独好,走中国道路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过去我们都未曾进入西方设定的历史轨迹,今天更没有理由跟随西方的脚步,我们应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
中国道路是中国自主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伟大创举,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是中国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而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模式;中国道路的成功改变了现有的国际规则和全球发展观念,证明了“单一发展模式与模式可输出理论的简单和偏颇”;中国道路的成功挑战了西方经验唯一正确的神话,终结了西方模式主宰世界的线性史观;中国道路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通往现代化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所谓“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西方化”不过是西方编织的又一个神话;中国道路的成功将西方的普世模式还原为地区性模式,人类开启了一个没有“普世模式”的多元化时代;中国道路的成功向世界揭示了“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才是不变的法则、永恒的真理。中国道路所蕴含的方法论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三、为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意味着经济体量的壮大,还包含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等软实力的增强。探寻中国道路成功拓展的奥秘,不能遗漏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作为一个生长于五千年文明沃土中的古老国度,中国没有理由成为一个物质崛起、精神塌陷的跛脚国家,没有理由成为失却精神自我、四处漂泊的流浪国家,更没有理由成为依附西方、寄人篱下的“香蕉共和国”。
中国道路的成功奥秘就蕴藏在独特的文化精神之中。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共同的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若空气般无处不在,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华儿女纵然四海为家也不会失去安身立命之所,纵然独行天下也能循着“精神之乡”的灯塔踏上归家的路。
文明是多彩的,归于一尊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人类文明兼收并蓄,世界才会姹紫嫣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然而,“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者却以为,起始于欧洲的文明进程“是唯一成功和正确的发展逻辑”,他们只认同一种文化,那就是西方文化;只接受一种结局,那就是世界文化西方化、西方文化普世化。福山即是西方文明的吹鼓手,他的“历史终结论”其实也就是“文明终结论”,他对西方文明的推崇是以排斥其他文明的合法性为前提的,这显然违背了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福山曾经宣称:“构成历史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不可能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的真正的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他看来,西式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无可匹敌,人类历史的演进已经走向终结。这是何等的狂妄,如果世界上唯一未曾断裂的文明不能纳入人类思想宝库,试想谁还有资格?如果缔造“中国奇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被排除在人类思想宝库之外,试想谁还够条件?福山或许认识到了自己的轻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不失时机地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他并未从西方文明的终极幻想中走出来,但他不得不承认,世界历史并未终结,人类思想宝库有必要为中国留下一席之地。
中国的成功实际上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观念的成功,这是中国为保存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在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今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就是我们对人类的贡献。这样一种新型文化、价值观和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源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这是一套能够解码中国道路、破译中国奇迹的文化密码,是一套完全不同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价值体系,是一套对西方价值观念构成巨大挑战的思想资源,是一套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具有比较优势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中国在资本主义的层层夹缝中闯出一条新路,没有中国在西方大国的重重包围中坚定地突围,没有中国果敢地走出一条不同西方文明的现代化之路,人类可能真的要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惯性中沉沦,永远地失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能力,永远无法冲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永远只能扮演西方文明追随者、模仿者的角色形象。现在有很多“被迫西化”的国家在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时,不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吗?“除了资本主义别无选择”,这是西方承诺的未来世界图景。然而,如果全世界真的都走向“西方化”,那将是人类迄今为止遭遇的最大人文精神危机,这将是包含西方在内的全人类的悲剧。
因此,从世界意义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成功,动摇了西方经验支撑的普适价值,也动摇了其力图维护的战略利益、现实利益和国际规则;中国的成功,意味着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破产,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得以捍卫;中国的成功,意味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出场,也意味着21世纪人类思想宝库烙下了“中国印”。
四、为捍卫世界和平增添了重要筹码
一部世界历史一定意义上就是力量转移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是活生生的事实。中国以和平的方式成功发展,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标志着世界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力量进一步增长,世界舞台上维系和平的筹码进一步增大。
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突出地表现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自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中国的外交也逐渐由“回应挑战式”的外交走向“提升国际话语权式”外交,在世界上进一步显示中国力量。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建立以全球治理与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和平发展”理念,建构好中俄,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两个重“点”;围绕“合作共赢”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线”;围绕“文明互鉴”理念,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互联互通,打通欧亚大陆桥这两个“面”;围绕“亲诚惠容”理念,建设好周边外交这个“局”。这一系列重要主张,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共享世界和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这个狭小的地球村里,国与国之间利益交汇、命运交织、休戚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舞台,不是国家角力的竞技场。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谁也没有理由选择对立对抗的发展道路,谁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搞乱世界,谁也无法在乱世中独善其身。世界各国相互补台,人类发展才会好戏连台。习近平同志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明确宣示,是中国为筹划世界发展蓝图而推动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给出的中国思路、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身是一个世界历史事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一个强大的中国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胁,相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越是强大,维系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大,筹码就越足。中国的发展,既改写了昔日大国霸权扩张的发展逻辑,也改写了大国崛起后称王称霸的历史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成功超越。它昭示我们,大国崛起并非只有靠战争起家、掠夺致富一条路,以和平的方式发展,以文明的姿态崛起,将是未来世界的优先选项。中国的强大,意味着国际霸权格局必将走向终结,意味着“强而不霸”将取代“国强必霸”上升为新的历史逻辑,意味着人类将有望迎来一个没有霸权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