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当干部就得在状态
60039500000002

第2章 信念篇(1)

人有了精神追求,有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勇于献身的品格。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党的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

理想信念高于天

作为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是十分宝贵的。然而,一个闪烁着光辉的生命,一个真正美好的人生,不是从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或幼稚的顽童开始,而是从思想启蒙后建立理想和信念开始。人有了精神追求,有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勇于献身的品格。理想信念高于天。

理想信念就是在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一种代表群体前途、体现群体根本利益的价值目标的自觉确认,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长期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

一、理想信念动摇不得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革命精神的人,胸无大志、萎靡不振。没有自强精神的民族和国家,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缺乏信念的人,无法使正确的理想转化为有力的行动,还往往容易发生动摇。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阀门”。理想信念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有极端重要性,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就是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曾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革命时期,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建设时期,焦裕禄为了改变贫困县的面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改革开放时期,党的高级干部牛玉儒为加快地区发展呕心沥血,带病坚持工作到最后一息。还有许许多多共产党员,像雷锋、郑培民、任长霞、沈浩、杨善洲、李林森,等等,之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

领导干部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有了立身之本,才站得更高、眼界更宽,才能更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如果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面临生死考验,则可能贪生怕死,当叛徒;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则可能滥用权力,腐败变质。腐败分子走向贪腐之路,都是从理想信念的丧失开始的。

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在庭审现场痛哭流涕地自我剖析:“我从一个钢铁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背负着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但后来放松了要求,价值观出了问题。”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从下乡知青、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班长干起,一步步走上副省长的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走过来不容易。那时有一种理想和信念支配着自己,激发出热情和激情,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然而,临近退休时,倪发科的价值观变了,“由过去追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到追求个人享乐、攀比奢靡消费”。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之前,中央组织部进行了一次试点前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较突出:在一部分党员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信仰危机”“信念危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有的不信马列信宗教;有的宗旨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不讲奉献讲享乐;有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缺乏原则性和坚定性,不讲党性讲关系;有的对党和国家的大局看不清楚,遇到一些困难就对党和政府悲观失望,不信科学信迷信。

作为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党的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才不会被任何力量所动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不管形势和任务有什么变化,不管政策、体制有什么变化,不管国际形势多么错综复杂,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都应当不改革命的初衷,不丧失必胜的信心,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扬共产主义理想风帆勇往直前。这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和最高信仰,是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是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是立党立国立身之本。

二、共产党人应具有的理想信念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实在的,而不是空洞的。一个领导干部应坚定哪些理想信念呢?

一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手中有权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本质体现。要掌好权,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以权谋私。要用好权,为官一任多办好事,励精图治,真抓实干,用多干实事的突出政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虽然暂时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三是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当前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育人,使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勇往直前。

四是牢固确立实现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所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和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我们当前的理想。为此,我们要坚持立国之本,走好强国之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如何坚定理想信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时刻刻注意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这“四真”是对“四假”而言的。如果你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了,就不会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

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增长才干。只有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掌握理论的重要性,才能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是坚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自己。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种公仆意识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依法办事、依法执政,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特别是要在反对腐败、廉洁自律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

坚定理想信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始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要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真正具备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只要这样,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党员干部应当不断增强党的意识

所谓党的意识,是党对党的自身性质和党的责任、任务、使命以及人民期望的体认和领悟,也是党对党的性质、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的自觉,这是党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抱负和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也就是确认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党,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意识,也是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

党的意识是执政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名党员党的意识强弱,体现一名党员党性强不强,对党忠诚不忠诚,政治信念坚定不坚定;广大党员党的意识的强弱,反映一个政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如果广大党员没有党的意识,党就不成其为党。

树立党的意识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维系自身团结和谐的一种重要精神纽带。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正是因为广大党员具有强烈的党的意识,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才取得了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胜利,才以昂扬的姿态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自强、从贫穷走向富裕。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少数党员甚至领导干部在党的意识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宗旨意识逐渐淡薄,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作风浮躁,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名利;纪律意识日益淡化,目无组织、纪律松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纪律背道而驰;理想信念动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崇高事业的追求;执政意识有所弱化,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缺乏科学执政的本领;危机意识严重丧失,放松对“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任由“享乐主义”思想肆虐。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党的事业和形象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强化党的意识,才能确保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执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确保党员干部自身的健康成长。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党的意识,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就是要切实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

一、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党言党

所谓在党言党,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心中装着党,时刻想着党;始终牢记自己从入党的那一天起,个人的政治命运就已经同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牢记自己应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战士。

在党言党,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党章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对承担责任义务的使命感。无论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决不动摇自己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自觉遵守党的章程,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和“中国梦”的积极筑造者。

在党言党,就是要树立牢固的政治观念,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面对一切破坏党的组织、损害党的形象的丑恶现象,不是置身党外和局外,而是要义正词严地同它们做斗争;面对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不是去随意评头品足、指指点点,甚至随意指责党及其组织,而是站在党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认真加以贯彻执行;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物质利益诱惑,不是去一心琢磨发财之道,研究升官之法,而是始终牢记入党誓言的庄重承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战士的模范作用。

在党言党,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组织原则,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要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坚持慎独、慎微,切实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

二、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党为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的血脉在人民,执政的根基在人民。所以说,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关键在于我们党服务于人民的本领高不高,执政的根基深不深。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党执政的具体实施者,在党为党最好的体现就是执政意识强、执政能力高。为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追求。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使自己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真正在其位谋其政,勤谋政、谋好政。

在党为党,就是要始终注意加强作风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自觉地同各种腐败现象做坚决彻底的斗争。

在党为党,就是要永远不能忘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行动之中。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的先进性是通过一个个共产党员的具体行动加以体现的。一个党员是否体现党的先进性,不是看他嘴上怎么说,而是看他实际上怎么做。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关键看实践。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积极创新,埋头苦干,发扬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三、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党忧党

在党忧党,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认知方式、思维方法,也就是居安思危,由安见危,在顺境中把握、预测各种隐含的问题、风险和危机。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没有危机意识,恰恰说明处于危机之中;没有忧患意识,就没有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会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清醒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清醒认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清醒认识党的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且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寻求化解矛盾、迎接挑战、突破困境的办法和路径。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认清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认清人民对我们寄予的深切期待,并自觉地把为国排忧、为民解难作为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说到底,就是不能自满,不能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不能有小富即安、坐享清福、贪图享乐的思想情绪;就是要明确党和人民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搞清“我的权力是谁给的”问题。一旦执政党偏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不起各种考验,就不可能永葆生命力。只有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牢固的政权意识,强化执政观念,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复杂的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

党员干部居安思危,不是指仅仅思考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发展问题,更不是指思考个人的出路问题和升迁问题,而是指要思考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常思己过,不断进行自我警醒、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为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不断强化党的意识,应当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需要终身坚守,毕生努力。每一名党员干部理当做到时时、事事、处处拥有党的意识,自觉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始终如一地增强党性,实践党纲,遵守党纪,端正党风,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老老实实的共产党员。

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一个人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寄托和归宿,是“一个让人有深刻归属感的地方”。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的统一,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的不竭源泉。精神家园是灵魂的栖息地和加油站,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游戏人生,空虚、无聊、不安,有如行尸走肉。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员,共产党人更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是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保持政治敏锐性的需要。在当今国际形势已经并且还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民主化”“自由化”思潮向我们汹涌袭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也一刻没有放松,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无孔不入,广大党员每时每刻都在经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无形的考验。身处剧烈变革和各种思潮激荡的年代,面对众多诱惑与挑战,要实现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凝结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清醒辨别和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只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永葆本色、坚强有力,党的执政基础才会坚如磐石。

反之,精神家园没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垮了,红旗就会变色。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变质,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毁坏,精神支柱倒塌。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所指出的,“东欧共产党人已完全丧失了信仰”“共产党的意志和信心已经破灭”,因而“和平演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历史从反面教育、启迪我们,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政治生命的源泉,必须建设好而决不能荒废。

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是承担责任和使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史,始终坚守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推进事业的一大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艰难地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战胜了靠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800万国民党军队;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在物质基础极端薄弱的条件下,我们党打破封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现代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勇于创新,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精、气、神的源泉,是共产党人朝气、活力的生长剂和孵化器。邓小平曾经总结指出:“我们不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上述的革命精神参加革命到现在吗?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新的历史时期,有机遇更有挑战,甚至会遭受挫折,我们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就必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全党始终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

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是保持先进性的需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取决于党章的崇高规定、党组织的有效工作、社会公众的强烈呼唤,更取决于党员主体是否具有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后天培育形成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即每个党员对党的传统、作风、理想、信念、事业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自主意识。近些年来,面对日益剧增的各种各样的诱惑,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萎靡,信仰丧失,甚至腐化堕落。坚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经受的一个严峻考验。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动力,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首先在于始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而要始终保有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则必须牢牢坚守其源头——精神家园。

二、内外兼修,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对一个人而言,是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一个政党或一个国家而言,是全体成员共有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信念、目标和追求的凝结。面临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新时代,共产党人要筑牢精神家园,必须内外兼修。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夯实精神家园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有其形成的深厚思想理论基础、革命实践基础以及历史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家园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是指导我们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位坐标。共产党人只有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观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精神家园才能日益牢固。20世纪80年代,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实质是反马克思主义,旨在削弱共产党的领导,但在当时的苏共内部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或者说当时没有人能够对此给予彻底批判和澄清,结果使这种错误思想理论在苏共内部占据主导地位,淡化、模糊了苏共党员的精神支柱,最终导致苏共垮台、解散和苏联解体。历史的教训,殷鉴不远。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必须牢牢固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不断丰富、发展。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巩固精神家园的支柱。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决定人们思想行动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精神家园的灵魂所在。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危机是致命的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影响,新时期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会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才能把为现阶段的任务而奋斗同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结合起来;才能做到顾全大局,把人民的利益、整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会有坚强的精神支柱,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潮的影响;才能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才能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品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注重制度建设,建立筑牢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长效机制。筑牢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精神、意志、观念、理论、理想、信念等都需要注入新的内容。为了保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培训等途径长期而有效地丰富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首先,要明确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并形成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宣传教育机制。其次,要将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党员干部教育的培训内容,不断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再次,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引入作为衡量党员是否合格、先进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最后,要加强党内民主生活的磨砺和锻炼。广泛开展党内同志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是提高广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和精神风貌的有效途径。

加强党性修养,充实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内容。良好的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作为个体的共产党员,要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其一,要加强政治修养,自觉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不管形势如何复杂多变,都能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经得起考验;其二,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其三,要加强理论修养,在逐步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先进性本色;其四,要加强作风修养,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时时处处牢记责任,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领导干部要在“四真”上下功夫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领导干部作为党的执政骨干,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带头学习好贯彻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全党全社会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责任、政治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着,力求领会得更全面、把握得更准确、贯彻得更坚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做真学的先锋。学习是领导的本质,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本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提高理论素养、做好本职工作,坚持不断学习、深入学习,切实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真学,就是要带着真挚感情学。感情是追求真理的坚固根基。带着真挚感情学,就能学得自觉、学得深入、学得持久,也就能用得真实、用有所成。领导干部要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其中充分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真学,就是要带着老实认真的态度学。学习没有捷径,必须老老实实下一番苦功夫。领导干部要真正扑下身子、静下心来,逐字逐句、沉潜反复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对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大战略判断、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决策部署等尤其要精心研读,对与履行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尤其要悉心领会,真正学深学透。真学,就是要真正带着问题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也是学习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我们面对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我们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钥匙。领导干部要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善于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要做真懂的标兵。真懂,就是要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完整准确地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质要义,决不能浅尝辄止,更不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机械式地照搬。真懂,体现着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懂装懂则反映了部分领导干部亟待改善的学风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风朴实、语言通俗易懂,但真懂讲话精神,必须做到了解背景、把握体系、掌握精髓。了解背景就是要了解讲话的时代背景。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都会打上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立足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对新时期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也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面阐释。弄懂其精神,必须深刻理解讲话蕴含的深刻的时代背景、深远的理论渊源、深厚的实践依据。要立足讲话的历史逻辑和实践基础,把学习讲话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与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与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上加深对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把握体系就是要切实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整个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阐发的系列思想观点是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是与党的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全面系统地学,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机、针对不同问题的重要讲话,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沿着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的脉络来理解,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学习思考,努力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掌握精髓就是要准确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范,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好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要做真信的楷模。真信,就是要理论清醒、行动自觉,矢志不渝地坚信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仰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之所在,也是党的先进性之所在。学而不信、懂而不信,这种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作风,害己害人害党。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托马斯·潘恩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已堕落到宣扬他所不信奉的东西,那么,他已做好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如今有些领导干部口头上信仰宣传马列主义,私下里却在做着损害党和群众利益的事,最后身陷囹圄,就是没能做到真信的例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凝结了全党智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领导干部必须立足于思想上的理性升华和高度自觉,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为毫不动摇的政治信仰、执着追求的党性原则,在思想深处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信赖,坚定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心。真信,不仅在思想深处信、灵魂深处信,更要在政治上体现、行动中体现,坚持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观察大势、明辨是非、研究实际、谋划工作,特别是要敢于担当,勇于亮剑,善于拿起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个强大思想武器,坚决与错误认识和行为作斗争,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信,不但自己信,还要主动到基层去,到党员干部中去,广泛教育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去学习、去掌握、去相信,真正成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坚定信仰者、自觉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

要做真用的榜样。真用,就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使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有所成。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证明,真学真有效,真用真管用。只有真用,思想才能变成行动,梦想才能变成现实。领导干部应在全面准确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戒虚、戒假、戒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实现学习与运用互促并进、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讲话要求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政策措施,努力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增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切实解决自身在思想、作风、品行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使学习贯彻的过程成为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的过程。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真学是前提,真懂是基础,真信是关键,真用是目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务必在这八字真经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要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表率,而且要切实承担起组织推动学习贯彻的责任,发挥好带学促学的作用,以良好学风引导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之愈透、懂之愈深、信之愈笃、用之愈活,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开创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