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法·僧
60066900000003

第3章 佛的意义

上篇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

“佛”是“佛陀”的简称,来自梵语Buddha的音译。又称浮图、浮陀等,意译为觉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如实知见一切法的性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1]的大圣者。

自觉、觉他、觉满,是“觉”的三个层次。“自觉”,是本身对诸法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觉悟,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因此又称“正觉”,这是声闻[2]、缘觉[3]二乘圣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觉他”,是菩萨们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转而觉悟他人,有别于二乘人的自觉,故又称“等觉”(遍觉)。“觉满”专指佛陀自觉、觉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又称“无上觉”,有别于二乘及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未能破尽见思、尘沙二惑[4]。佛陀以无漏清净的智慧破除根本无明(无明惑)[5],断尽见、思二惑,圆满菩提,成就佛道,始能成为“三觉圆,万德满”的圣者,所以也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6],意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

佛陀不仅是觉悟宇宙真理的觉者,也是彻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佛陀具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其中,“一切智”是二乘了达诸法总相,认识诸法本体是空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认识诸法别相,了知诸法的千差万别乃缘生而有的智慧;“一切种智”唯佛陀所证,是能通达“缘起性空”的诸法总别相,亦即认识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的“无上正等正觉”。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化导世间众生,为“能化之人”,故又称为“能人”、“能仁”。人与仁同音,假借而相通,能仁原为梵语“释迦”的意译;佛怜愍众生无不仁慈,故转而以能人、能仁为诸佛的通号。因此,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只要能够证得真理,达到佛的境界,都可以称为佛。所以,“佛”之一字,就如博士一词,只要具足同样资格,任何人均可称之;而佛性人人本具,只要能证悟自心本性,人人皆可成佛。

佛陀出现在世间,为世间难得的珍宝,故称为“佛宝”。《心地观经》说:“善男子!佛宝中具足六种微妙功德:1.有无上大功德田;2.有无上大恩德田;3.于无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贵;4.极难值遇,如优昙花;5.独出现三千大千世界;6.圆满世间、出世间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故,佛宝有不思议恩。”

佛的意义,既为觉者、智者,所以学佛的目的,不外是要开智慧,求觉悟,而其关键,即在去除烦恼障[7]及所知障[8]。烦恼的根本就是贪瞋痴,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三毒[9]息,三慧[10]朗,就能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此即“自觉”,正如禅宗的开悟或见性。自觉之后进而能够觉他,也就是“弘法”或“利生”。自觉是属于修“慧”,觉他是属于修“福”,福慧双修即是菩萨;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当福慧圆满具足,这时才是“三觉圆,万德具”的佛陀。《佛地论》说:“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醒觉,如莲花开,故名佛也。”

“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人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佛性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佛性”在经典中名称繁多,有“如来藏”、“真如”、“心地”、“圆觉”,或是“本来面目”等,名字虽异,意义相同。《法华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即发出宣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凡夫的清净自性本来与佛无异,所谓“般若风光,人人本具”,只因被无明烦恼所覆,因而不能显发,犹如明镜蒙尘、明月为乌云所覆。学佛即是去除烦恼,开显佛性的功夫,《法华经》所说的“怀珠作丐”、“藏宝受贫”,这是众生最大的遗憾。《圆觉经》说:“譬如销金,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吾人学佛,亦如开采金矿一般,虽然佛性本具,但不经修行,则如金矿未经开采,终不能得。所以,学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同时要知精进修行,果能如此,则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论是多么顽劣愚痴的众生,也终有开悟、见性、圆满佛道的一天。

【注解】

[1]意指佛陀所证悟的涅槃妙理。佛所证得的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正等正觉。

[2]音译舍罗婆迦,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其行果为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以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

[3]音译辟支佛,意译独觉、因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亦即于现在身中,不需禀受佛教,而能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缘觉与声闻,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4]见惑与思惑并称见思惑,略称见思。其中,迷于界内之理者,称为见惑;迷于界内之事者,称为思惑。见思为三乘人所通断,故称通惑;见思唯润增有漏之业,招三界之生死,故称界内惑。尘沙惑系指能障碍俗谛之智,此惑无数无量,远超过恒河沙数,故称为尘沙惑。复因此惑能妨碍菩萨自由自在教化众生,故又称化道。

[5]即障覆中道之根本无明,为一切生死烦恼之根本。以其不了一法界之微细烦恼,遂成法性之障。此无明惑,声闻、缘觉不知其名,仅菩萨能了知、断尽,故又称别惑。又此惑乃由于受界外生死而有烦恼,故属界外之惑。

[6]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

[7]又作惑障,指贪、瞋、痴等烦恼,亦即数数现起而使无法证得涅槃之烦恼。烦恼障以我执为根本,乃障碍涅槃之正障。

[8]能覆盖所知之境界而妨碍正智产生的一切烦恼,称为所知障。所知障以法执为根本,即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碍。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

[9]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10]指闻思修三慧。其中,闻慧为三慧之因,众生若受持转读,究竟流布诸经藏,则生慧,依此闻慧则生思慧,依思慧则有修慧。此乃断烦恼、证得涅槃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