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6024300000017

第17章 杨文谋反 (2)

久在太子身边,他们很清楚此时送铠甲的含义,说白了,就是谋反。而谋反可是灭族的罪,自己家里有几颗脑袋够李渊砍的呢?哥俩想来想去,终于痛下决心,不往北走了,咱往东走吧!往北,是杨文干镇守的庆州;往东,是李渊避暑的仁智宫。往北,可能获得的是未来幸福期权;往东,可能获得的是现金。比来比去,现金比期权更实在。两人一跺脚,直接把铠甲送到了仁智宫,顺便上报李渊:太子勾结杨文干密谋起事!太子谋反?别开玩笑了,天下迟早不就是他的吗?接到奏报的李渊虽然震惊,但仍然心存怀疑。他实在搞不清太子谋反的动机。就在李渊举棋不定时,长安又传来急报:宁州人杜凤举向中央举报太子谋反。三人成虎,现在已经有三个人说李建成谋反了,莫非是真的?长于谋略的李渊并没有乱方寸,而是找了个理由召唤太子建成从长安前来晋见。兵法上这叫“投石问路“,试试李建成的深浅。如果李建成真想谋反,那么就让你仓促起兵,首尾不顾;如果不想谋反,那么爷俩就当面把话说清楚,爷俩彼此交换一下底牌。

接到李渊召唤的李建成顿时大惊失色,他没有想到送铠甲的一路居然直接将铠甲送给了老爹,这等于直接让老爹看到了自己的底牌,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是跟老爹死磕,还是跟老爹服软呢?太子舍人徐师谟的意见是占据京城,父子死磕;詹事主簿赵弘智的意见则是放弃抵抗,父子和解。究竟是死磕,还是和解呢?太子建成迅速在脑海中将双方进行了实力对比。颓然发现,自己实在没有跟老爹死磕的资本。自己唯一的资本就是太子身份,然而这个身份恰恰是老爹给予的。自己就是一个狐假虎威的风筝,而控制风筝的线却始终在老爹的手中。当日,李建成出长安奔赴仁智宫,当面向老爹李渊请罪。距离仁智宫还有六十里,李建成将所有部属留在当地,自己只率十几个骑兵赶赴仁智宫,他要用这个姿态向老爹证明自己绝无反心。然而尽管李建成计划周密,他还是遗忘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庆州的杨文干。父子相见,相对眼红,李渊眼红是气火攻心气的,李建成眼红是装可怜哭的。高祖李渊大怒,建成叩头谢罪,用力过猛,几乎气绝身死(奋身自投于地,几至于绝)。即便这样,李渊还不准备饶恕李建成。当夜,将之软禁在帐幕之中,只提供粗麦饭以供充饥。

指派殿中监陈福严密监视,同时派遣司农卿宇文颖前往庆州召唤杨文干当面对质。然而令李渊没有想到的是,司农卿宇文颖居然是个大嘴巴,原本宇文颖的任务只是征召杨文干到仁智宫晋见,没想到一见到杨文干,宇文颖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杨文干。于是难题一下子摆在了杨文干面前,面对这个难题,杨文干该怎么办呢?反还是不反呢?事实证明,杨文干是个彻头彻尾的粗人,此时如果不反,太子建成在李渊面前就不会落下太多把柄,顶多落一个结交外官,行为不检。而杨文干一反,太子建成的罪名就坐实了,浑身是嘴也说不清,跳到长江也洗不清了。杨文干反了,李世民的机会来了,对付这样的小角色,李世民一根小手指头就够了。然而对李世民而言,更关键的是,太子不可信任了,那么自己的机会就来了。接到老爹的召唤,李世民大步流星地赶到了老爹面前,李世民说:“杨文翰这个逆贼胆大妄为,应该派一名武将前去讨伐!“李渊说:“不行,这件事关系到李建成,我担心响应的人太多。你应该亲自前去,回来后我立你做太子。我虽然不能跟前隋文帝一样杀了自己的儿子,也应把建成封为蜀王。

蜀兵战斗力不强,要是将来对你忠心耿耿,你就照顾好他们,要是图谋不轨,你收伏他们也很简单。“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李世民期盼多年的变局终于在这次小规模的叛乱中发生了。只要擒下杨文干,自己就是新太子。李世民兴冲冲的出发了,在他的眼前,皇位已经在向他招手,只要灭掉杨文干,平息太子建成引发的叛乱,那么他就是大唐的储君。然而,世上的事总是充满了变数,在李世民出军之后,一场围绕着太子建成的救赎也随之展开。齐王李元吉,宠妃尹德妃,张婕妤,这些受过建成好处的人开始在李渊面前为太子建成说情。与此同时,隋唐两朝的老油条,侍中封德彝也在政府中网络一干人等为太子建成说情。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说的人多了,李渊的耳朵里也听出了老茧,同时也听到了心软,毕竟建成已经当了七年的太子储君,除了这次疑点重重的疑似叛乱,建成的表现一直很好。再者前朝杨勇的悲剧就在自己眼前发生,难道自己也要步姨父的后尘吗?废错太子,可是要动摇国本的。几天后,李渊的态度发生了逆转,不再提废太子的话题,反而解除建成的软禁,派遣回长安继续居守,就当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

然而,发生的终究发生,这一切又怎么解释呢?李渊的解释是“兄弟不睦,相互指责“,本着凡事都有替罪羊的原则,这次事件李渊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是他们撺掇兄弟不和,三个人一起上路吧,流放巂州,别忘了替李渊给可达志带个好。数天后,李世民出军进逼杨文干据守的庆州,杨文干全军抵挡不住,全线崩溃,杨文干本人被部将刺杀,人头被送给李世民。这场小规模叛乱,刚开了头,就结了尾。回军路上,李世民得知父亲变卦的消息,心中只能一声叹息:又白忙活一场!其实,说到底,杨文干谋反就是一件迷案,疑点重重。我们目前看到的材料来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三种资料一致宣称杨文干谋反。事实上,杨文干的谋反动机又在哪里呢?难道是太子建成想提前登基?难道太子建成已经感受到来自李世民的压力?即使太子建成占据京城,外有杨文干策应,然而这样的胜算有多大呢?只要李渊一纸诏书,建成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难道建成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吗?从相关资料来看,当时建成的地位还比较稳固,亲眼目睹前朝废储的李渊在储君的问题上更加谨慎,因为前朝的悲剧历历在目。

然而从李渊最后对此事的处理来看,李渊的结论是“兄弟不睦“,这个结论值得玩味。而三个替罪羊也很有意思,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来自东宫,属于建成的部属。而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则来自秦王府,属于李世民的阵营。李渊如此处理,实际就是将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打五十大板!就此,从隐晦的史实中可以做出一个假设:杨文干谋反其实是李世民的一个反向策划!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太子建成和杨文干确有内外呼应的企图,但仅仅是企图,而洞悉这一切的李世民在送铠甲的尔朱焕和桥公山身上做了手脚,让这次原本普通的送铠甲事件升级成了谋反(除了杨玄感,谁会在谋反前连铠甲都凑不齐)。同时征召杨文干到行宫对质的宇文颖也很有可能是李世民的一个棋子,这个人彻底点燃了杨文干的谋反之火。由于年代的久远,史实的隐晦,历史的真相已经永远的被掩盖在岁月的浮尘之下。我们只知道,“杨文干谋反“的最大赢家原本是李世民,只不过到最后,李渊将两个皇子各打了五十大板,这场疑似叛乱中杨文干被杀,宇文颖被斩,王珪、韦挺,杜淹被流放,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各自虚惊一场,仅此而已。然而,兄弟相争,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随着第一回合的战平,第二回合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