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太子李承乾被打上谋反的烙印,他的东宫团队就注定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汉王李元昌没有等来际遇的改变,却等来了家中自尽的结局,李世民还算法外开恩,除李元昌一人外,娘亲、妻子、儿女一律赦免;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州长赵节,驸马杜荷,你们的宝押错了,所以你们的头衔过期了,跟过去说声再见吧,然后接受一刀断头的结局;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太子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没有尽到劝谏责任,一律废为庶人。一连串都是倒霉的名单,不过在倒霉名单之外还有两个幸运名单,太子詹事于志宁,告密有功的纥干承基。太子詹事于志宁数次劝谏,虽未能阻止太子悲剧的发生,但已经竭尽全力,因此没有处罚,只有嘉勉。数日后与马周一起出任太子左庶子,李承乾太子走了,李治太子来了;纥干承基告密有功,擢升为佑川府折冲都尉,封平棘县公,踩着前太子的身体上位,你的仕途已经到头了。
侯君集没有出现在上面的名单之中,并不是躲过了处罚,而是我特意把他抽了出来,重点说说这个离名将只有半步之遥的准名将。做事追求极致,做人心胸窄狭,性格决定命运,侯君集的偏激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做事追求极致,在远征吐谷浑、灭国高昌时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为别人不能为之事,战别人不能战之战,凭借追求极致的精神,他成功了。先灭吐谷浑,再灭高昌国,在军事上他已经做到极致。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侯君集到了生活之中却不是那样随意从容,侯君集的性格可以让他在战场上无往不胜,然而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失意不已。性格决定了李靖可以出将入相,性格也同样决定了侯君集可以出将,但不能入相。正是入相后的不如意最终酿成了侯君集的人生悲剧。
其实,在侯君集入相后,已经先后有四个人说过侯君集可能谋反,前三个人的说法都被李世民一笑而过,最后一个人的举报让李世民痛下决心。最先说侯君集会谋反的是一个名将,千古名将,这个人就是李靖。李靖说侯君集会谋反,其实是被侯君集逼的,因为是侯君集先向李世民报告说,李靖将反矣。李世民闻言死死盯着侯君集,说道:“证据呢?“侯君集答道:“李靖只教给我一些粗略的兵法,精华的一点不教,由此可以判断。“(靖独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后来李世民向李靖求证,被逼到墙角的李靖说了这样一番话,“这是侯君集想造反。现在天下平定了,我教他的,足够他平定四方小国。而他非得享尽我的真传,不是想造反是想干嘛?“两位名将,一位要穷尽兵法精华,一位却只点到为止,在天下大治的背景下,谁高谁低,一目了然。跟李靖比,侯君集差了不只一个身位。第二个说侯君集会谋反的也是一位名将,李世民的堂兄,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曾经在一次闲谈中提醒李世民说道:“侯君集野心很大,觉得自己立了不少功劳,不想安居房玄龄与李靖之下。虽被任命做吏部尚书,但他还不满意,我看啊,他还得造反。“对于这一次提醒,李世民也只是一笑了之,对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的才能足以升任朝中的任何一个位置,现在只把他放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只是因为论资排辈还没有轮到他,在他的前面毕竟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人。李世民认为侯君集不会因为位置的问题心生二心,所以李道宗的猜测多虑了。实际上,李世民高估了侯君集的心胸,这个做事追求极致的人不是不在乎位置,而是恰恰很在乎位置,而且对现有的位置很不满意。吏部尚书在别人看来是高位,在侯君集看来则是屈辱,更关键的是灭国高昌之后的牢狱之灾让侯君集一辈子都心绪难平。人有智商和情商之分,或许侯君集就属于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的人,经得起风浪,却受不起委屈。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倒可以用二十世纪一位伟人的诗宽慰一下愤愤不平的侯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