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6024300000065

第65章 错过 (2)

如此以来,安市城就处于唐军的完全包围之中,就算打不下,围也把它围死了。遗憾的是,李世民这一跳跃性战略思想被李世积给否决了,因为李世积觉得这太冒险。李世积说道:“建安在南,安市在北。我们的军粮都在辽东;现在越过安市去进攻建安,要是被人截了粮道,又该怎么办?不如先去攻打安市,然后再打建安。“跳跃的李世民遇上了步步为营的李世积,很难说谁对谁错,以往很有自己主见的李世民这一次没有坚持,他认同了李世积的说法,说道:“任你为将军,用你的计谋,但是不要误了我的大事。“然而该耽误的还是耽误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跳跃是对的,李世积的步步为营是错误的。安市城城险兵精,绕过容易,攻取却难上加难,而偏偏李世积就与安市城较上了劲,这一较劲就让李世民又一次与胜利擦肩而过。安市城下,唐军重重包围,双方进入胶着状态,高句丽守军在守城的同时还用上了无成本的防守武器--谩骂,漫无边际的谩骂让唐军愤怒到了极点。高句丽守军很有眼色,很会挑时候,专等李世民出现的时候大肆谩骂。他们未必认识李世民,但他们认识唐朝皇帝的旗帜,只要皇帝旗帜出现,就是他们大肆谩骂的开始,绵绵不绝,层层叠叠。

谩骂之下,李世民怒不可遏,气火攻心,恨不得将安市城一口吞下,一旁的李世积看出了皇帝的愤怒,当即提议: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准奏。这一次,李世民和李世积这对君臣过了嘴瘾,却犯了兵家大忌。兵家围城讲究“围师必阙“,也就是说围城时不要把城彻底围死,要给里面的人留下所谓的突围缝隙,有突围缝隙存在,被围的人就不会殊死搏斗,而会在生存欲望促使下选择突围。而突围时,正是围城部队对之实现有效打击的时机。现在李世民和李世积恰恰相反,他们把城围死了,而且把城里人的生路全断了,城破之日就是城中男子集体被坑杀之日,还有比这更差的结局吗?没有!既然死守是个死,城破也是个死,那么不如死守到底,总比平白无故被坑杀好的多。城险兵精,众志成城,安市城之战已经进入死局。此时唐军阵营中有两个人站了出来,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这个建议被采纳,唐军远征高句丽的战局依然有可能做活。

提出建议的是高句丽降将高延寿和高惠真,两人说道:“我们既然已经委身于大国,就不能不拿出我们的真心实意,期望天子能早日建立大功,我们也能与妻子团聚。目前安市城守军为了保护家人,个个奋勇作战,安市城一时半会不容易攻下。我等率十余万大军都败在唐军手下,高句丽国内更是闻风胆寒,现在乌骨城(辽宁省凤城市)守军都是老弱残兵,不能坚守,如果唐军发兵攻打,早上到晚上就能攻克。其余当道的小城,必定望风而逃,这样唐军一路收集沿途的粮草,一路向前,平壤必定守不住了。“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高延寿和高惠真的话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李世民能够采纳,此次远征高句丽或许可以以胜利收场,然而李世民偏偏没有采纳,只能再一次与胜利错过。其实,听完高延寿和高惠真的话,李世民动了心,多数随行官员和将领也动了心,官员们甚至建议召回张亮的那部分军队合兵一处,进攻乌骨城,进而进攻平壤。几乎所有人都动了心,除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说道:“皇帝亲征,跟一般将军不同,不能心存饶幸。现在建安城与新城的俘虏,有十万之众。

要是我们向乌骨进兵,他们必定跟在我身后,不如先攻取安市,再攻取建安城,然后长驱直入攻打平壤,这样会万无一失。“长孙无忌的依据很简单,天子亲征不能处于险地,残敌尚未肃清,不能冒险出击,否则一旦被抄了后路,后果不可设想。显然长孙无忌追求的是万无一失,然而古往今来,行兵用险,战场之上如果只追求万无一失。那么就必定没有无缘无故的胜利,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如果你追求行兵万无一失,那么你就注定与胜利渐行渐远。每一个惊天动地的胜利背后,必定潜伏着波涛汹涌的风险,这是战场的定数,也是人生的定数,同时原本这也是李世民一生的写照。然而这一次,李世民却倒向了长孙无忌一边,他放弃了行兵用险,选择了万无一失。这次选择让他的最后一次亲征只能以平淡收场,登基以来的养尊处优已经磨平了当年的锐气,现在的李世民已经背叛了当年的自己。令人痛心的是,此时张亮的部队已经抵达了建安城,完全可以与李世民合兵一处执行奇袭平壤的计划。

只可惜那个年月是“交通基本靠走,沟通基本靠吼“,建安城尽管与安市城近在咫尺,然而两军愣是没有联系上,白白错过了天赐良机。三次奇袭良策胎死腹中,三次无可奈何的错过,此时远征高句丽的唐军已经与惊天动地的大胜渐行渐远,只能集中精力对付安市城这根难啃的骨头。为了拿下安市城,李世民将李世积和李道宗兵分两路,李世积在城西侧攻打,李道宗在城东南侧攻打,两军齐发,安市城再无宁日。安市城依山而建,东高西低。李世积负责的城西一侧,进攻难度非常大,因为地理位置决定,高句丽守军居高临下,而李世积则要从低到高,采用最难受的进攻姿势--仰攻!如此一来就让李世积的进攻大打折扣,进攻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李世积是指望不上了,要想攻城还得指望李道宗。安市城东南角的李道宗没有闲着,他正在大兴工程,构筑土山。他要构筑一座大大的土山,这座土山就是他攻城的最后法宝。为了构筑土山,李道宗采取了一手攻城,一手建设的方法。

一方面唐军对安市城的攻势不减,每天至少进攻六七次,让安市城守军疲于奔命,唐军的抛石车已经屡次轰开了安市城的城墙,然而安市城的守军非常顽强,哪里有缺口,哪里就有堵缺口的守军,一有缺口,守军就迅速挡上栅栏,然后迅速修复。唐军多次进攻,就是无法打开安市城的缺口,最后的宝只能押在李道宗的土山上。李道宗构筑的这座土山可要了亲命,工程量巨大,前后耗去了六十天,日夜不停,最后总计耗去人工五十万人次,按照现代工地的劳动报酬标准,假设每一个劳工工作一天报酬为50元,李道宗构筑这座土山的人工成本达到了2500万元,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座土山的工程量。众人堆土土堆高,经过唐军士兵的不断努力,土山工程终于完工了。此时的土山已经高出了安市城的城墙,与城墙的直线距离只有几丈远,安市城守军的一切动向都暴露在唐军的眼皮底下,如果以土山为跳板向安市城发起攻击,城中男子集体被坑杀已经可以进入倒计时。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这次意外的起因还是因为李道宗的脚。原来在构筑土山的过程中,李道宗不慎扭伤了脚,影响了行走,为此李世民还亲自为李道宗针灸了一次,让李道宗又感动了一番。

然而皇帝的针灸形式大于内容,李道宗的脚一时半会并没有好利索,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李道宗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了他对手下士兵的管束力度。在土山完工之后,李道宗委派果毅都尉傅伏爱率军驻扎在土山山顶,以防高句丽守军突袭,这是唐军唯一的制高点,必须万无一失,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不堪设想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耗费李道宗无数心力的土山居然崩坍了。崩塌的土山倒向了安市城的城墙,城墙因此被压塌了一段,如果此时唐军顺势攻城,安市城城破的厄运在劫难逃。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果毅都尉傅伏爱居然不在阵中,他居然趁李道宗管束不力之际私自离岗了!这次离岗要了唐军的亲命,也要了傅伏爱的小命。在唐军六神无主群龙无首之际,几百名高句丽守军已经从城墙的缺口处杀了出来,直奔守护土山的唐军士兵,此时的土山只是崩塌了一部分,依然是有效的制高点,疯狂的高句丽守军正是来争夺这致命的制高点。没有将领主事,守卫土山的唐军很快败下阵来,他们费了五十万人次的土山落入到高句丽守军的控制之中。随后高句丽守军在土山周围挖掘了壕沟,重兵防守,土山不再姓唐,改姓高了。震惊之余,李世民下令全力攻打,夺取土山。

然而,谈何容易?高句丽守军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唐军由低到高仰攻,双方在地利上已是天壤之别。众将攻了三天,毫无结果,土山依然在高句丽士兵的控制之下。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将果毅都尉傅伏爱斩首示众,然而已经于事无补,即使再斩一万个傅伏爱也挽救不回丢失的土山,更挽救不回唐军已经失去的时间。李世民心中叹息不已,他赦免了双脚赤裸请求处罚的李道宗。虽然李道宗管束不力,按罪当死,但是李世民愿意给败军之将机会,更何况李道宗先前还有攻克盖牟城和辽东城的功劳,算了,特赦。从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日抵达安市城开始,李世民在安市城下足足耗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两个多月中他先后错过了三次出奇制胜的机会,最终还是被这座孤城挡住了远征高句丽的步伐。李世民已经不能再继续打下去了,他已经耗不起了,时间已经进入到农历九月,严寒即将到来。顺便说一下,我的大学时代就是在辽宁沈阳度过,我非常了解那里的气候。在那里,一过十一国庆节(农历一般为九月份),气温便急转直下,秋风肃杀没几天,冬季就会迅速来临。

贞观十九年的李世民就是处于那样一个气候转冷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不退兵也得退兵,对于冬季,唐军根本没有抵抗能力。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令班师,远征高句丽以这样一个结果平淡收场。李世民命唐军裹胁辽东城、盖牟城的所有居民渡过辽河,从此你们不再是高句丽的国民,而是大唐的子民。在退兵的当天,李世民在辽东城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展示唐军军威,虽然不能攻城征服你,至少在气势上压倒你。在李世民退兵之际,高句丽守将杨万春出现在安市城的城头,就是他将李世民牢牢地挡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之下,也为高句丽赢得了喘息之机,此刻他来到城头做什么呢?向李世民行叩拜送别之礼。对手,朋友。李世民远远地看着杨万春,心中有气恼也有佩服,普天之下能挡住我李世民兵锋的没有几个,而他杨万春就算一个。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纵是敌将,也值得尊重。随即李世民命人为杨万春送去一百匹绸缎,作为他忠于王事的一种勉励,虽然你是我的敌人,但是我依然欣赏你。顺着这个话头说说杨万春的结局,不说则已,一说全是眼泪。这个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高句丽危局的将军尽管为李世民所欣赏,却不为渊盖苏文包容,在目前朝鲜的所有正史中,居然都没有杨万春这个名字,而我们所知道他的名字,都是来自朝鲜的民间传说。据柏杨先生推测,杨万春将军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后被渊盖苏文以诡计召回平壤,进而以谋反罪名秘密处决。尽管这一切都是推测,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堪称高句丽民族英雄的将军居然没有在正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贞观十九年十月十一日,李世民抵达营州。

在这里他命人收集远征高句丽士兵骸骨,统一安葬于柳城东南,用太牢祭奠。此战远征高句丽,唐军阵亡将士将近两千人,战马死亡率更高,达到80%。此战,唐军攻陷玄菟、辽东等十城,迁居中原的居民达七万人,杀死高句丽士兵四万余人,这在别人看来是大胜,而在李世民看来则是失败。失败的情绪一直笼罩着李世民,以至于一项跨时代的科技发明都让他厌恶不已。十一月十六日,李世民经过易州,易州司马陈元寿让老百姓利用地窖,燃起温火,种植出新鲜蔬菜呈现给李世民,没想到这也触了李世民的霉头。不务正业,只知谄媚,要你何用?李世民一皱眉头,免职!可惜,温室蔬菜;可怜,陈元寿用心良苦却成空。怪只怪,时机不对,皇帝没有心情。远征高句丽,原本为了打出军威,同时也为调整心情,现在远征半途而废,军威也打了折扣,李世民原本不畅快的心情更加雪上加霜。不久,李世民病了,病不仅在身上,更是在心里。